第221章 人臣典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 作者:權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到這兒,觀眾朋友們肯定會有許多感慨。
有人可能會覺得,
諸葛亮已經占據五丈原,似乎已穩操勝券,
若能堅持下去必將前途無量。
但也有人可能會認為,
諸葛亮在五丈原這塊彈丸之地已陷入困境,
即便時間充裕,也難以再扭轉戰局。
我們可能不禁會想,
曹叡會不會因漢軍長期入侵國土造成的政治壓力,而改變決策,下令進攻?
又或者,當渭水進入枯水期,
諸葛亮進攻的難度大大降低,他會不會選擇放手一搏?
再者,
即便有屯田之策支撐,漢軍仍然需要龐大的糧草供應,
諸葛亮即便健在,
會不會也因為糧草問題而先於司馬懿撤退?”
“隨著諸葛亮的去世,蜀漢的擎天之柱倒塌了。
後來者們再也無法創造燦爛的曆史,
隻能在無垠的夜空中閃爍著微弱的光芒。
諸葛亮的弟子薑維,
窮盡一生也隻能換來蜀漢三十年安穩。
蜀漢的生命或許從諸葛亮死去的那一刻起,
就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諸葛亮在軍事上確實沒有太大建樹,
這不是因為他的軍事實力弱,
隻是因為雙方一開始的差距,實在太過巨大了。
諸葛亮已經用盡一切辦法去縮小差距了,
甚至都做到了逆勢而上,
以蜀漢一州之力,
走過‘難如上青天’的蜀道,
壓著有九州之地的曹魏摩擦。
可惜,老天爺沒有多給他十年……”
“於後世而言,
諸葛亮的名氣之所以能達到令人驚歎的高度,
其原因並不僅限於他自身的卓越才能。
更為重要的,是他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這種對國家,對民族,對主上的忠誠與貢獻,
使得他在曆史上的地位更加崇高。
他對法治和公平的堅持,
以及‘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人格魅力,
更是深深地影響了後世。
以至於諸葛亮的名字,
已經超越了個人才能的範疇,
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征,
一種對忠誠、智慧和獻身精神的讚美。”
“諸葛亮臨終時給後主上書言: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至於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每每讀之,讓人不覺感慨,一代明相,心憂社稷,勤勞為國。”
看到這裏,
許多人心中激蕩,忍不住紛紛感歎,
“諸葛亮,實乃人臣之典範,其忠誠與智慧並重,堪稱世間少有!”
“是啊,他不僅謀略過人,更有文人風骨,當真是文人楷模!”
“諸葛孔明確實令人欽佩,但他事必躬親,或許也限製了蜀漢其他人的成長吧?”
“他的五次北伐,雖然顯示了其堅韌不拔的決心,但也耗費了蜀漢大量的國力,此舉是否明智,值得商榷。”
“一代名相,終究也有力所不能及之處,如若他能更注重團隊合作,或許蜀漢的命運會有所不同。”
“……”
在人們的熱議聲中,蘇治繼續講解道,
“諸葛亮的一生其實並不完美,
他也有瑕疵,有疏忽,甚至有錯誤。
因為他畢竟是人,而非神隻。
諸葛亮最大的問題,
無疑就是在培養和選拔人才上。
與曹操、王猛對人才的‘唯才是舉’不同,
諸葛亮堅持的選拔標準,首先是重德,其次才是才能。
要知道,有才能的人本就很少了。
再要求品德也要高尚,那可真就是鳳毛麟角了。
這種嚴格的選拔標準,使得蜀漢後期可用之才寥寥無幾。
誠然,薑維、蔣琬、費禕等人都是傑出的英才,
但遺憾的是,
他們的數量實在太少了。
人才的匱乏,
導致蜀國後期出現了人才斷層的嚴重局麵。
諸葛亮他似乎忽略了一點,
那就是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他那樣的高度。
以他自身為標杆來選拔人才,
那可真是太為難天下的英才了。”
“諸葛亮存在的另一個大問題,
就是事無巨細,事必躬親。
在蜀國國內,
隻要是達到刑杖二十以上的事情,
諸葛亮就要親自過問和處理,這無疑大大增加了他的工作量。
蜀國還僅僅隻是一州之地,
要是整個大漢,那豈不是連休息和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了?
盡管曆史上也有像崇禎帝朱由檢那樣勤奮的皇帝,
雖然曆史上也有洪武帝這種,每天隻睡兩個時辰,其它時間都在處理政務,而且還活了七十一歲的奇葩。
但畢竟這種‘天賦異稟’的家夥,是極少數的。”
諸葛亮:“每天隻睡兩個時辰,還活了七十一歲……洪武帝朱元璋,想必也是一代明君吧。”
洪武帝朱元璋:“……”
“諸葛亮身為丞相,
他的首要職責,應該是輔佐皇帝並確保百官能夠各司其職。
可他卻事無巨細地親力親為,
這種方式不僅極大地消耗了他的個人精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才的培養。
正如兵法所雲:‘將者將兵,帥者將將。’
作為百官之首的丞相,
諸葛亮更應著眼於讓各級官員在其職位上充分發揮作用,
而不是將所有任務都攬於己身。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
繁重的工作負擔,導致了諸葛亮過度勞累,最後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的性格過於謹慎,
他總是擔憂他人無法勝任工作。
但是得不到實踐鍛煉的官員,
又怎麽能夠勝任工作,獨當一麵呢?
要知道,團隊的整體力量,永遠比個人強大!
強大的團體,才能讓國家興盛!”
蘇治的話,令諸葛亮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後,諸葛亮對著光幕深深一禮,道:
“蘇先生這番教導極為深刻,
當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孔明,受教了!”
聽到蘇治的這番話後,
朱元璋也忍不住感歎道:“是啊,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難敵眾誌成城。咱當年能夠建立大明,靠的也正是身邊一群忠心耿耿的將士啊。”
朱棣心裏卻嘀咕道:“可你卻差點兒把他們給殺光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不由得大笑道:
“我從【晚清之殤】副本滿載而歸!
還有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孫承宗等文武雙全之人!
就問這樣的陣容,算不算強大?”
“確實如此!”雍正皇帝點頭道:“朕推行改革,令大清有了生機。
這裏麵,離不開一批得力大臣。
團隊之力,不可忽視。”
有人可能會覺得,
諸葛亮已經占據五丈原,似乎已穩操勝券,
若能堅持下去必將前途無量。
但也有人可能會認為,
諸葛亮在五丈原這塊彈丸之地已陷入困境,
即便時間充裕,也難以再扭轉戰局。
我們可能不禁會想,
曹叡會不會因漢軍長期入侵國土造成的政治壓力,而改變決策,下令進攻?
又或者,當渭水進入枯水期,
諸葛亮進攻的難度大大降低,他會不會選擇放手一搏?
再者,
即便有屯田之策支撐,漢軍仍然需要龐大的糧草供應,
諸葛亮即便健在,
會不會也因為糧草問題而先於司馬懿撤退?”
“隨著諸葛亮的去世,蜀漢的擎天之柱倒塌了。
後來者們再也無法創造燦爛的曆史,
隻能在無垠的夜空中閃爍著微弱的光芒。
諸葛亮的弟子薑維,
窮盡一生也隻能換來蜀漢三十年安穩。
蜀漢的生命或許從諸葛亮死去的那一刻起,
就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諸葛亮在軍事上確實沒有太大建樹,
這不是因為他的軍事實力弱,
隻是因為雙方一開始的差距,實在太過巨大了。
諸葛亮已經用盡一切辦法去縮小差距了,
甚至都做到了逆勢而上,
以蜀漢一州之力,
走過‘難如上青天’的蜀道,
壓著有九州之地的曹魏摩擦。
可惜,老天爺沒有多給他十年……”
“於後世而言,
諸葛亮的名氣之所以能達到令人驚歎的高度,
其原因並不僅限於他自身的卓越才能。
更為重要的,是他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這種對國家,對民族,對主上的忠誠與貢獻,
使得他在曆史上的地位更加崇高。
他對法治和公平的堅持,
以及‘淡泊明誌,寧靜致遠’的人格魅力,
更是深深地影響了後世。
以至於諸葛亮的名字,
已經超越了個人才能的範疇,
成為了一種精神象征,
一種對忠誠、智慧和獻身精神的讚美。”
“諸葛亮臨終時給後主上書言: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至於臣在外任,別無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也。’
每每讀之,讓人不覺感慨,一代明相,心憂社稷,勤勞為國。”
看到這裏,
許多人心中激蕩,忍不住紛紛感歎,
“諸葛亮,實乃人臣之典範,其忠誠與智慧並重,堪稱世間少有!”
“是啊,他不僅謀略過人,更有文人風骨,當真是文人楷模!”
“諸葛孔明確實令人欽佩,但他事必躬親,或許也限製了蜀漢其他人的成長吧?”
“他的五次北伐,雖然顯示了其堅韌不拔的決心,但也耗費了蜀漢大量的國力,此舉是否明智,值得商榷。”
“一代名相,終究也有力所不能及之處,如若他能更注重團隊合作,或許蜀漢的命運會有所不同。”
“……”
在人們的熱議聲中,蘇治繼續講解道,
“諸葛亮的一生其實並不完美,
他也有瑕疵,有疏忽,甚至有錯誤。
因為他畢竟是人,而非神隻。
諸葛亮最大的問題,
無疑就是在培養和選拔人才上。
與曹操、王猛對人才的‘唯才是舉’不同,
諸葛亮堅持的選拔標準,首先是重德,其次才是才能。
要知道,有才能的人本就很少了。
再要求品德也要高尚,那可真就是鳳毛麟角了。
這種嚴格的選拔標準,使得蜀漢後期可用之才寥寥無幾。
誠然,薑維、蔣琬、費禕等人都是傑出的英才,
但遺憾的是,
他們的數量實在太少了。
人才的匱乏,
導致蜀國後期出現了人才斷層的嚴重局麵。
諸葛亮他似乎忽略了一點,
那就是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他那樣的高度。
以他自身為標杆來選拔人才,
那可真是太為難天下的英才了。”
“諸葛亮存在的另一個大問題,
就是事無巨細,事必躬親。
在蜀國國內,
隻要是達到刑杖二十以上的事情,
諸葛亮就要親自過問和處理,這無疑大大增加了他的工作量。
蜀國還僅僅隻是一州之地,
要是整個大漢,那豈不是連休息和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了?
盡管曆史上也有像崇禎帝朱由檢那樣勤奮的皇帝,
雖然曆史上也有洪武帝這種,每天隻睡兩個時辰,其它時間都在處理政務,而且還活了七十一歲的奇葩。
但畢竟這種‘天賦異稟’的家夥,是極少數的。”
諸葛亮:“每天隻睡兩個時辰,還活了七十一歲……洪武帝朱元璋,想必也是一代明君吧。”
洪武帝朱元璋:“……”
“諸葛亮身為丞相,
他的首要職責,應該是輔佐皇帝並確保百官能夠各司其職。
可他卻事無巨細地親力親為,
這種方式不僅極大地消耗了他的個人精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才的培養。
正如兵法所雲:‘將者將兵,帥者將將。’
作為百官之首的丞相,
諸葛亮更應著眼於讓各級官員在其職位上充分發揮作用,
而不是將所有任務都攬於己身。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
繁重的工作負擔,導致了諸葛亮過度勞累,最後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的性格過於謹慎,
他總是擔憂他人無法勝任工作。
但是得不到實踐鍛煉的官員,
又怎麽能夠勝任工作,獨當一麵呢?
要知道,團隊的整體力量,永遠比個人強大!
強大的團體,才能讓國家興盛!”
蘇治的話,令諸葛亮陷入了沉思。
片刻之後,諸葛亮對著光幕深深一禮,道:
“蘇先生這番教導極為深刻,
當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孔明,受教了!”
聽到蘇治的這番話後,
朱元璋也忍不住感歎道:“是啊,一個人的力量再大,也難敵眾誌成城。咱當年能夠建立大明,靠的也正是身邊一群忠心耿耿的將士啊。”
朱棣心裏卻嘀咕道:“可你卻差點兒把他們給殺光了……”
崇禎皇帝朱由檢,不由得大笑道:
“我從【晚清之殤】副本滿載而歸!
還有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孫承宗等文武雙全之人!
就問這樣的陣容,算不算強大?”
“確實如此!”雍正皇帝點頭道:“朕推行改革,令大清有了生機。
這裏麵,離不開一批得力大臣。
團隊之力,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