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狄仁傑的大忠,魏征的良臣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 作者:權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玄武門事變後,
魏征非但沒有被殺,反而被李世民任命為詹事主簿,
之後又被晉升為尚書左丞。
李世民登基後,
魏征作為原太子黨的核心人物,
他從李世民這裏接到的首個任務,便是代表李世民去招撫李建成的舊部。
在此期間,魏征替李世民安撫了很多人,
確保了他們沒有起事反叛,
這一貢獻可謂巨大。”
“隨著李世民的皇位徹底穩固,
魏征也再次轉換了角色,變成了大家所熟悉的那個杠精。
接下來的十幾年裏,
魏征成了一個讓李世民又愛又恨的人。
他曾多次當麵直斥李世民的過失,
甚至在朝堂上讓李世民下不了台,
李世民甚至一度當著眾臣之麵,聲稱要斬了魏征。
最後多虧了李世民的皇後長孫氏阻止,李世民才沒有真的動手。”
“不得不說,
在魏征人生這最後的十幾年時間裏,
他其實是幸運的,
因為他遇到了李世民這樣一位明君。
倘若換成其他君主,
魏征的下場可能會很悲慘,輕則貶官流放,重則家破人亡。”
“在唐太宗李世民麾下,魏征同樣盡心竭力。
他不僅為國家的繁榮穩定出謀劃策,還對李世民的個人品行操碎了心。
在他的輔佐下,
貞觀之治得以被開創,
而他自己也成為了一代名相。”
李世民看到這兒,有些無奈地笑了笑,說道:“其實,他不必如此操心朕的私事……”
旁邊的長孫氏忍不住掩嘴輕笑。
“縱觀魏征一生,
他雖然多次更換主公,但每次都是形勢所迫,而非他主動選擇。
無論是在李密手下、還是在李建成,亦或者是在李世民手下,
魏征始終都盡自己的職責和忠誠,
堅守著一個臣子應有的操守。
魏征本人也確實非常有能力和眼光。
他精通政治,要麽不言,一言必能中的。
他性格耿直,從不知道什麽叫碰壁,要麽不言,一言必要說個通透明白。”
“魏征曾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願為良臣,勿為忠臣。''
太宗聞言很是驚異,於是問道:‘忠臣與良臣,有何區別?’
魏征解釋道:‘忠臣唯諫是舉,
卻忽視君王納諫之胸量,
恐將惹禍上身,亦損君王之清譽。
故善策應為輔佐君王成明主,己則立為賢輔。’
這就是忠臣與賢臣的區別。
太宗對此表示讚同,並成全了魏征的想法。
魏征隻做良臣不做忠臣的原則,
也始終貫穿他的一生,
而且也做的非常優秀。
這恐怕也是魏征為什麽六易其主,依然能得到後世推崇的原因所在吧。”
魏征原本還以為蘇治會拿“六易其主”來譏諷他,
卻沒想到蘇遷的評議,既中肯又深得其心,
這讓魏征對蘇治的視頻,不由得更加信任了幾分。
“忠臣,良臣?”
此刻,有無數人陷入了劇烈的思想衝突之中,
“難道忠心,也分對錯?”
“忠,固然可貴;但知道何時忠、如何忠,更為關鍵。”
“那麽,我到底是忠臣還是良臣?”
“都不是,你是奸臣。”
“……”
蘇治繼續解說道,
“魏征的話,其實很有道理。
忠誠約莫可以被分為兩類:愚忠,與精忠。
愚忠,顧名思義,
便是盲目且不經思考的忠誠,
對上級或君主的命令言聽計從,不加任何判斷。
持有愚忠之人,
可能會為了維護表麵的忠誠,
從而忽視道義與良知,甚至犧牲社會、國家或人民的真正利益。
他們過度崇拜權威,卻缺失了獨立與批判的思考。
相對而言,
精忠體現的,則是一種理性且明智的忠誠態度。
持有精忠之人,
在保持對君主或上級的忠誠之餘,
更會用智慧和判斷力,給予經過深思熟慮的建議。
他們關心國家、社會和人民的福祉,
努力將忠誠與良知、道義相融合。
魏征無疑就是這樣的人,
上一期視頻的主角狄仁傑,也是這樣的人。”
與此同時,
一位死於征戰途中的千古名相,看著跪在光柱之下的弟子,動容的問道:
“某追隨主公,
一為拯救蒼生黎民於水火;
二為重振漢室榮光;
三為實現自我抱負,盡展平生所學之才。
某到現在還記得那句童謠,‘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
先主深受百姓和士卒愛戴,
又是被天子承認了的漢室正統,
某忠於主公,可為精忠?!”
聽到這番話,
跪在光柱下的年輕將領,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他極力克製住自己悲痛激蕩的心情,
聲音略帶哽咽但仍力求平穩地回應道:
“丞相您一生所求皆為拯救黎民、匡扶漢室,自然是精忠!
您的一切,都將成為弟子前行道路上的明燈!
弟子定將不負您的期望,
繼承您的意誌,重振我大漢江山!”
“漢之意誌,萬古長存!”
視頻還在繼續播放著,
“根據《貞觀政要》記載,
魏征曾多次向李世民進諫,
其中麵陳諫議達五十次,奏疏也至少有十一份。
他一生中提出的諫言累積達‘數十餘萬言’。
他的進諫頻率之高、言辭之激昂、態度之堅決,
均非其他大臣所能及。”
“魏征對唐太宗的著名諫言中,又以《諫太宗十思疏》為代表。
因為篇幅較長,我們在此不做詳細展開,但其核心思想還是值得一提的。
在這篇諫疏中,
魏征以曆史上的帝王為借鑒,
指出許多君王在建國初期都能勵精圖治,但能夠持之以恒的卻寥寥無幾。
他深刻闡述了‘創業易,守成難’的道理,
並誠懇地希望唐太宗能嚴於律己,
做到‘思知足、思知止、思謙衝’等十思,
因為隻有擇善而行,才能確保君臣和諧,大唐繁榮昌盛。”
“魏征對於李世民而言,就像是一麵用於自我反省的鏡子。
貞觀之治的輝煌成就,
很大程度上,是李世民與群臣共同努力的結果。
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
單憑李世民一個人,他也無法創造出貞觀盛世。
在李世民這裏,魏征才算真正意義上得到了重用,並完全發揮了自己的才能。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魏征,便是唐太宗李世民最重要的‘人鏡’!”
魏征非但沒有被殺,反而被李世民任命為詹事主簿,
之後又被晉升為尚書左丞。
李世民登基後,
魏征作為原太子黨的核心人物,
他從李世民這裏接到的首個任務,便是代表李世民去招撫李建成的舊部。
在此期間,魏征替李世民安撫了很多人,
確保了他們沒有起事反叛,
這一貢獻可謂巨大。”
“隨著李世民的皇位徹底穩固,
魏征也再次轉換了角色,變成了大家所熟悉的那個杠精。
接下來的十幾年裏,
魏征成了一個讓李世民又愛又恨的人。
他曾多次當麵直斥李世民的過失,
甚至在朝堂上讓李世民下不了台,
李世民甚至一度當著眾臣之麵,聲稱要斬了魏征。
最後多虧了李世民的皇後長孫氏阻止,李世民才沒有真的動手。”
“不得不說,
在魏征人生這最後的十幾年時間裏,
他其實是幸運的,
因為他遇到了李世民這樣一位明君。
倘若換成其他君主,
魏征的下場可能會很悲慘,輕則貶官流放,重則家破人亡。”
“在唐太宗李世民麾下,魏征同樣盡心竭力。
他不僅為國家的繁榮穩定出謀劃策,還對李世民的個人品行操碎了心。
在他的輔佐下,
貞觀之治得以被開創,
而他自己也成為了一代名相。”
李世民看到這兒,有些無奈地笑了笑,說道:“其實,他不必如此操心朕的私事……”
旁邊的長孫氏忍不住掩嘴輕笑。
“縱觀魏征一生,
他雖然多次更換主公,但每次都是形勢所迫,而非他主動選擇。
無論是在李密手下、還是在李建成,亦或者是在李世民手下,
魏征始終都盡自己的職責和忠誠,
堅守著一個臣子應有的操守。
魏征本人也確實非常有能力和眼光。
他精通政治,要麽不言,一言必能中的。
他性格耿直,從不知道什麽叫碰壁,要麽不言,一言必要說個通透明白。”
“魏征曾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願為良臣,勿為忠臣。''
太宗聞言很是驚異,於是問道:‘忠臣與良臣,有何區別?’
魏征解釋道:‘忠臣唯諫是舉,
卻忽視君王納諫之胸量,
恐將惹禍上身,亦損君王之清譽。
故善策應為輔佐君王成明主,己則立為賢輔。’
這就是忠臣與賢臣的區別。
太宗對此表示讚同,並成全了魏征的想法。
魏征隻做良臣不做忠臣的原則,
也始終貫穿他的一生,
而且也做的非常優秀。
這恐怕也是魏征為什麽六易其主,依然能得到後世推崇的原因所在吧。”
魏征原本還以為蘇治會拿“六易其主”來譏諷他,
卻沒想到蘇遷的評議,既中肯又深得其心,
這讓魏征對蘇治的視頻,不由得更加信任了幾分。
“忠臣,良臣?”
此刻,有無數人陷入了劇烈的思想衝突之中,
“難道忠心,也分對錯?”
“忠,固然可貴;但知道何時忠、如何忠,更為關鍵。”
“那麽,我到底是忠臣還是良臣?”
“都不是,你是奸臣。”
“……”
蘇治繼續解說道,
“魏征的話,其實很有道理。
忠誠約莫可以被分為兩類:愚忠,與精忠。
愚忠,顧名思義,
便是盲目且不經思考的忠誠,
對上級或君主的命令言聽計從,不加任何判斷。
持有愚忠之人,
可能會為了維護表麵的忠誠,
從而忽視道義與良知,甚至犧牲社會、國家或人民的真正利益。
他們過度崇拜權威,卻缺失了獨立與批判的思考。
相對而言,
精忠體現的,則是一種理性且明智的忠誠態度。
持有精忠之人,
在保持對君主或上級的忠誠之餘,
更會用智慧和判斷力,給予經過深思熟慮的建議。
他們關心國家、社會和人民的福祉,
努力將忠誠與良知、道義相融合。
魏征無疑就是這樣的人,
上一期視頻的主角狄仁傑,也是這樣的人。”
與此同時,
一位死於征戰途中的千古名相,看著跪在光柱之下的弟子,動容的問道:
“某追隨主公,
一為拯救蒼生黎民於水火;
二為重振漢室榮光;
三為實現自我抱負,盡展平生所學之才。
某到現在還記得那句童謠,‘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
先主深受百姓和士卒愛戴,
又是被天子承認了的漢室正統,
某忠於主公,可為精忠?!”
聽到這番話,
跪在光柱下的年輕將領,淚水不禁奪眶而出。
他極力克製住自己悲痛激蕩的心情,
聲音略帶哽咽但仍力求平穩地回應道:
“丞相您一生所求皆為拯救黎民、匡扶漢室,自然是精忠!
您的一切,都將成為弟子前行道路上的明燈!
弟子定將不負您的期望,
繼承您的意誌,重振我大漢江山!”
“漢之意誌,萬古長存!”
視頻還在繼續播放著,
“根據《貞觀政要》記載,
魏征曾多次向李世民進諫,
其中麵陳諫議達五十次,奏疏也至少有十一份。
他一生中提出的諫言累積達‘數十餘萬言’。
他的進諫頻率之高、言辭之激昂、態度之堅決,
均非其他大臣所能及。”
“魏征對唐太宗的著名諫言中,又以《諫太宗十思疏》為代表。
因為篇幅較長,我們在此不做詳細展開,但其核心思想還是值得一提的。
在這篇諫疏中,
魏征以曆史上的帝王為借鑒,
指出許多君王在建國初期都能勵精圖治,但能夠持之以恒的卻寥寥無幾。
他深刻闡述了‘創業易,守成難’的道理,
並誠懇地希望唐太宗能嚴於律己,
做到‘思知足、思知止、思謙衝’等十思,
因為隻有擇善而行,才能確保君臣和諧,大唐繁榮昌盛。”
“魏征對於李世民而言,就像是一麵用於自我反省的鏡子。
貞觀之治的輝煌成就,
很大程度上,是李世民與群臣共同努力的結果。
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
單憑李世民一個人,他也無法創造出貞觀盛世。
在李世民這裏,魏征才算真正意義上得到了重用,並完全發揮了自己的才能。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魏征,便是唐太宗李世民最重要的‘人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