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還是劉娥技高一籌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 作者:權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馮拯確實很擅長寫文章,
但要是讓他用文章來退敵,他恐怕還沒那個能力。
既然沒這個本事,那就低調點吧。
障礙掃除,
高瓊於是便立即下令,
令衛士將真宗的車駕轉向北城行進。”
“當宋真宗的黃龍旗出現在澶州北城樓上時,
城下的北宋將士與百姓們,
瞬間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士氣瞬間拉滿,
仿佛每個人都獲得了最頂級的buff加持。
其實宋真宗到達澶州北城後,就把指揮作戰的重任交給了寇凖。
他隻是象征性的巡視了一番,然後便匆匆返回了南城的行宮。
但他本身的定位就是一個吉祥物、工具人而已,
所以當他完成露麵的工作後,他還在不在城北,其實影響已經不大。
隻要皇帝不逃跑,
他的精神力量,就能夠持續鼓舞將士們的士氣。”
“不過宋真宗對寇凖能否成功應對契丹人的進攻,
心中並無十足把握,
於是他多次派人暗中去觀察寇凖的動態。
探子回報,
說寇凖這兄弟正在與知製誥楊億於城樓上對弈品酒,
神態十分鎮定,看起來成竹在胸。
而寇凖的鎮定自若與成竹在胸,
也確實感染了宋真宗,使真宗逐漸放下了心中的恐慌。
最後,真宗終於勉強留了下來,並靜觀戰局的進一步發展。”
“自從契丹大軍南下,攻入中原腹地後,
宋朝各地的百姓和軍民,都展現出了頑強的抵抗意誌。
反而是朝堂之上,到處充斥著逃跑、避戰的聲音。
老百姓和普通士卒,
要比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們,有血性、有骨氣的多。”
蘇治一番話,把宋朝一幹大臣得罪了個精光。
雖然不是每個大臣都是軟腳蝦,但至少這群人占了大多數。
這群人也隻是敢怒不敢言,因為現實就是如此。
“與此同時,
遼軍雖然號稱擁有二十萬大軍,
但他們深入敵境,戰線拉得過長,糧草供應變得愈發困難。
這場戰爭的勝負,依然懸於一線之間。”
“進入十月後,
契丹軍隊在戰場上的形勢急轉直下,接連遭受重創。
尤其是當真宗親臨北城時,
遼軍先鋒蕭撻覽,便在澶州城下被宋將李繼隆的部將張環,以床子弩射殺,極大地動搖了契丹軍心。
戰場上形勢越來越不利,
遼國的蕭太後和大丞相開始意識到,
繼續戰鬥,可能無法獲得更多利益。
於是,他們決定轉變策略,
向北宋統皇帝提出了‘議和’的建議,
企圖從談判桌上,
獲取在戰場上難以奪取的好處。
而宋真宗本就對抗敵沒有太堅定的決心,
契丹人提出的‘議和’,
這下子正好迎合了他的心意。”
劉邦眉頭緊鎖,說道:“這大宋皇帝跟晚清可謂如出一轍。明明自己打贏了,卻不想著去把對手吃了,反而選擇認慫議和??”
楊廣也露出匪夷所思的神情,接口道:“趁勝追擊,痛打落水狗不是更好嗎?為何要選擇議和這種養虎為患的方式?”
朱由檢一臉嘲諷地搖了搖頭:“這就是大宋皇帝的作風,你永遠可以相信他們在麵對外敵時的軟弱和妥協!”
蘇治:“氣人嗎?
別急,
後麵還有更氣人的!”
觀眾:“……”
“契丹提出的議和條件,
是要宋朝‘歸還’被後周世宗柴榮北伐時,奪取的‘關南之地’。
而宋朝方麵則表明,
隻要遼軍撤退,
願意每年支付一定數量的銀絹作為補償,
但堅決不答應領土的割讓。
兩軍在對峙狀態下展開了談判,
最終還是按照宋朝的條件達成了初步協議,剩下的問題就是每年給遼銀絹的數量。”
“在此整個過程中,寇凖是堅決反對議和的。
他始終主張應該乘勝追擊,收複失地。
而且在此期間,
主戰派的將領楊之,已經成功奪取了幽燕數州。
但由於宋真宗更傾向於議和,妥協派的聲音逐漸占據了上風。
他們開始對寇凖進行攻訐,
指責他擁兵自重,甚至有圖謀不軌之嫌。
在這些詆毀之聲下,
寇凖隻能無奈放棄了主戰立場,
這也進一步助長了妥協派的氣焰。
最終,在妥協派的策劃下,
同年十二月,
宋遼雙方正式簽訂了和約,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臥槽!!”
“真特麽服了這幫軟蛋了!”
“當軟骨頭還能當得如此高調,除了清朝,也就是宋朝了吧?”
“隻是可惜了那些浴血奮戰、舍身保國的士兵和百姓們。
他們的付出,最終換來的卻是一紙充滿屈辱的條約。”
“對不起,我宋朝又讓大家看笑話了。”
“……”
視頻繼續播放,
“經過這一戰過後,
寇凖因抗敵功勳卓著,
獲得了諸多封賞,
並更加得到宋真宗的器重。
然而大家應該也都知道,
在宋朝時期,
但凡有功而且是對外有功之人,往往易招嫉妒,尤其易受文官群體的排擠。
加上寇凖性格執著,
平日裏總是言辭直率,
因此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人。”
“景德三年(1006年),
在澶淵之盟簽訂僅一年多時間,
寇凖便被罷免了宰相職務,並調任陝州做知州。
此後的十幾年裏,他一直在外地任職。
而留在朝中的王欽若等人,則逐漸掌握了朝堂大權。
又因他們善於逢迎、阿諛奉承,
因此深受宋真宗的寵愛。
如果寇凖能安心在外地任職,不再回京,他的晚年或許能過得較為安穩。
畢竟是做了多年宰相的人,
在朝中也算根深蒂固,
要想徹底扳倒他並不容易。
然而,天禧三年(1019年),
寇凖再次被召回京城擔任丞相,
這一次的回歸,卻給他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寇凖之所以能夠重返朝中並擔任宰相,
實際上是因為當時掌權的王欽若和丁謂,
在聲望和資曆上均顯不足,
難以直接晉升為宰輔。
因此,他們決定先將寇凖請回朝中,
並利用寇凖的聲望,來為自己辦事。
奈何寇凖回京以後,
根本不吃他們那一套,
不願與其同流合汙,
從而引發了他們的強烈不滿和憤恨。”
“而此時的朝堂,
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當年寇凖離開之前,已經截然不同了。
宋真宗如今身患疾病,將朝政大權交予了皇後劉氏來執掌。
劉皇後是個類似武則天的人物,將權力牢牢握在了手中。
王欽若和丁謂等人,也都是支持劉皇後掌權的人。
而寇凖在回京後,
則明確表態支持太子掌權,
這使得他不可避免地,
卷入了一場激烈且充滿危險的政治鬥爭之中。“
但要是讓他用文章來退敵,他恐怕還沒那個能力。
既然沒這個本事,那就低調點吧。
障礙掃除,
高瓊於是便立即下令,
令衛士將真宗的車駕轉向北城行進。”
“當宋真宗的黃龍旗出現在澶州北城樓上時,
城下的北宋將士與百姓們,
瞬間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士氣瞬間拉滿,
仿佛每個人都獲得了最頂級的buff加持。
其實宋真宗到達澶州北城後,就把指揮作戰的重任交給了寇凖。
他隻是象征性的巡視了一番,然後便匆匆返回了南城的行宮。
但他本身的定位就是一個吉祥物、工具人而已,
所以當他完成露麵的工作後,他還在不在城北,其實影響已經不大。
隻要皇帝不逃跑,
他的精神力量,就能夠持續鼓舞將士們的士氣。”
“不過宋真宗對寇凖能否成功應對契丹人的進攻,
心中並無十足把握,
於是他多次派人暗中去觀察寇凖的動態。
探子回報,
說寇凖這兄弟正在與知製誥楊億於城樓上對弈品酒,
神態十分鎮定,看起來成竹在胸。
而寇凖的鎮定自若與成竹在胸,
也確實感染了宋真宗,使真宗逐漸放下了心中的恐慌。
最後,真宗終於勉強留了下來,並靜觀戰局的進一步發展。”
“自從契丹大軍南下,攻入中原腹地後,
宋朝各地的百姓和軍民,都展現出了頑強的抵抗意誌。
反而是朝堂之上,到處充斥著逃跑、避戰的聲音。
老百姓和普通士卒,
要比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們,有血性、有骨氣的多。”
蘇治一番話,把宋朝一幹大臣得罪了個精光。
雖然不是每個大臣都是軟腳蝦,但至少這群人占了大多數。
這群人也隻是敢怒不敢言,因為現實就是如此。
“與此同時,
遼軍雖然號稱擁有二十萬大軍,
但他們深入敵境,戰線拉得過長,糧草供應變得愈發困難。
這場戰爭的勝負,依然懸於一線之間。”
“進入十月後,
契丹軍隊在戰場上的形勢急轉直下,接連遭受重創。
尤其是當真宗親臨北城時,
遼軍先鋒蕭撻覽,便在澶州城下被宋將李繼隆的部將張環,以床子弩射殺,極大地動搖了契丹軍心。
戰場上形勢越來越不利,
遼國的蕭太後和大丞相開始意識到,
繼續戰鬥,可能無法獲得更多利益。
於是,他們決定轉變策略,
向北宋統皇帝提出了‘議和’的建議,
企圖從談判桌上,
獲取在戰場上難以奪取的好處。
而宋真宗本就對抗敵沒有太堅定的決心,
契丹人提出的‘議和’,
這下子正好迎合了他的心意。”
劉邦眉頭緊鎖,說道:“這大宋皇帝跟晚清可謂如出一轍。明明自己打贏了,卻不想著去把對手吃了,反而選擇認慫議和??”
楊廣也露出匪夷所思的神情,接口道:“趁勝追擊,痛打落水狗不是更好嗎?為何要選擇議和這種養虎為患的方式?”
朱由檢一臉嘲諷地搖了搖頭:“這就是大宋皇帝的作風,你永遠可以相信他們在麵對外敵時的軟弱和妥協!”
蘇治:“氣人嗎?
別急,
後麵還有更氣人的!”
觀眾:“……”
“契丹提出的議和條件,
是要宋朝‘歸還’被後周世宗柴榮北伐時,奪取的‘關南之地’。
而宋朝方麵則表明,
隻要遼軍撤退,
願意每年支付一定數量的銀絹作為補償,
但堅決不答應領土的割讓。
兩軍在對峙狀態下展開了談判,
最終還是按照宋朝的條件達成了初步協議,剩下的問題就是每年給遼銀絹的數量。”
“在此整個過程中,寇凖是堅決反對議和的。
他始終主張應該乘勝追擊,收複失地。
而且在此期間,
主戰派的將領楊之,已經成功奪取了幽燕數州。
但由於宋真宗更傾向於議和,妥協派的聲音逐漸占據了上風。
他們開始對寇凖進行攻訐,
指責他擁兵自重,甚至有圖謀不軌之嫌。
在這些詆毀之聲下,
寇凖隻能無奈放棄了主戰立場,
這也進一步助長了妥協派的氣焰。
最終,在妥協派的策劃下,
同年十二月,
宋遼雙方正式簽訂了和約,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
“臥槽!!”
“真特麽服了這幫軟蛋了!”
“當軟骨頭還能當得如此高調,除了清朝,也就是宋朝了吧?”
“隻是可惜了那些浴血奮戰、舍身保國的士兵和百姓們。
他們的付出,最終換來的卻是一紙充滿屈辱的條約。”
“對不起,我宋朝又讓大家看笑話了。”
“……”
視頻繼續播放,
“經過這一戰過後,
寇凖因抗敵功勳卓著,
獲得了諸多封賞,
並更加得到宋真宗的器重。
然而大家應該也都知道,
在宋朝時期,
但凡有功而且是對外有功之人,往往易招嫉妒,尤其易受文官群體的排擠。
加上寇凖性格執著,
平日裏總是言辭直率,
因此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人。”
“景德三年(1006年),
在澶淵之盟簽訂僅一年多時間,
寇凖便被罷免了宰相職務,並調任陝州做知州。
此後的十幾年裏,他一直在外地任職。
而留在朝中的王欽若等人,則逐漸掌握了朝堂大權。
又因他們善於逢迎、阿諛奉承,
因此深受宋真宗的寵愛。
如果寇凖能安心在外地任職,不再回京,他的晚年或許能過得較為安穩。
畢竟是做了多年宰相的人,
在朝中也算根深蒂固,
要想徹底扳倒他並不容易。
然而,天禧三年(1019年),
寇凖再次被召回京城擔任丞相,
這一次的回歸,卻給他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寇凖之所以能夠重返朝中並擔任宰相,
實際上是因為當時掌權的王欽若和丁謂,
在聲望和資曆上均顯不足,
難以直接晉升為宰輔。
因此,他們決定先將寇凖請回朝中,
並利用寇凖的聲望,來為自己辦事。
奈何寇凖回京以後,
根本不吃他們那一套,
不願與其同流合汙,
從而引發了他們的強烈不滿和憤恨。”
“而此時的朝堂,
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與當年寇凖離開之前,已經截然不同了。
宋真宗如今身患疾病,將朝政大權交予了皇後劉氏來執掌。
劉皇後是個類似武則天的人物,將權力牢牢握在了手中。
王欽若和丁謂等人,也都是支持劉皇後掌權的人。
而寇凖在回京後,
則明確表態支持太子掌權,
這使得他不可避免地,
卷入了一場激烈且充滿危險的政治鬥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