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甲午之殤
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 作者:權照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蘇治繼續講解道,
“甲午戰爭是一場持續時間較長、影響極為深遠的戰爭,
咱們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詳細了解。”
“第一階段: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七月至九月。
這一階段的戰爭,主要圍繞朝鮮半島,及黃海北部展開。
當時的清朝與日本因朝鮮問題產生嚴重分歧,最終演變為全麵的軍事衝突。
陸戰方麵,平壤戰役成為了本次衝突的焦點。
清朝軍隊在朝鮮原本是有一定的駐軍的。
但在戰爭開始時,由於日軍不宣而戰和突然襲擊,清軍很快便處於劣勢。
在平壤城內,
清軍在內城、中城、外城以及東北城的關鍵堡壘中,均有駐守。
然而,由於自身指揮係統的混亂,
加上主帥的失職,
以及日軍的強烈攻勢,
清軍很快便失去了對戰場的控製。
最終,平壤失守,清軍被迫大規模撤退。
日軍得以迅速推進並占領了朝鮮全境。”
“海戰方麵,黃海海戰是這一階段的另一重要事件。
9月16日,為了增援在朝鮮的清軍,北洋水師出動了包括定遠、鎮遠、經遠等12艘戰艦。
其中有:鎮中、鎮南2艘炮艦,福龍等4艘魚雷艇,共計18艘艦艇的強大艦隊。
這支艦隊由水師提督丁汝昌親自率領,負責護送5艘運兵船至大東溝。
然而,在17日返航的途中,他們意外遭遇了日本聯合艦隊。”
“日本聯合艦隊同樣有著強大的陣容,其中包括吉野、高千穗等12艘軍艦。
雙方艦隊在黃海上遭遇,戰鬥一觸即發!”
“北洋艦隊原采用‘鱗次橫陣’,
以發揮艦首大口徑重炮的威力,
但在臨戰時刻卻改為了“人”字陣形。
而日本聯合艦隊則選擇了‘單縱陣’,
從北洋水師陣前斜插而過,
以充分發揮其艦側速射炮的優勢。
當日12時,兩艦隊逐漸接近,距離縮短至3000米時,海戰正式打響。”
蘇治解說到這兒,視頻畫麵再次發生變化。
鏡頭緩緩從烏雲密布的天空下拉開,逐漸展現出遼闊且波濤洶湧的黃海海麵。
海麵上,北洋水師的艦隊若隱若現,龍旗在海風中飄揚。
戰艦甲板上,
士兵們不停的奔跑著,
他們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戰鬥,做著最後的準備。
另一邊,日本聯合艦的軍艦正以“單縱陣”迅速接近北洋艦隊。
單縱陣的好處,就是將所有船首尾相接,
指揮官隻需要指揮最前麵的船即可,
後麵的隻需要追著前麵船的尾部走就行。
需要轉彎變陣時前船打旗語,接下來所有船跟著給下一艘打同樣的信號即可。
敵軍接近後,北洋艦隊便立即改變航向,呈“人”字形迎戰。
鏡頭逐漸拉高,鳥瞰整個戰場。
萬界空間裏的觀眾們,此刻全都緊張的屏住了呼吸。
哪怕已經知道北洋軍隊會敗,但他們心中還是忍不住的為北洋艦隊呐喊、助威。
視頻中,
隨著雙方艦隊距離的縮短,日本聯合艦隊率先開火。
炮彈在天空中劃出長長的弧線,落向北洋艦隊的戰艦。
北洋艦隊也毫不示弱,重炮齊射,炮火轟鳴中,雙方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鏡頭瞬間切換到了北洋艦隊的一艘戰艦上,
炮手們正全神貫注地裝填炮彈、瞄準、射擊。
戰艦的甲板上,彈殼和碎片四處飛濺,但士兵們仍然堅守崗位,毫不退縮。
海戰與陸戰,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戰爭形態。
近代海戰與古代海戰,又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
在更早一些,還沒有出現大船的朝代裏,
官員和士兵們對於眼前所見的這種戰鬥方式,感到難以置信。
“水戰,竟然還能這樣打啊!”
“這些武器的射程和威力,比投石機可怕多了!隔了那麽遠的距離,竟然還就能將對方的大船擊沉!”
“相比之下,咱們的這些小船,隻能算是過家家……”
“真是沒有想到,水戰竟然能夠發展到如此地步!”
“這就是科技的力量嗎?!”
蘇治繼續解說道,
“戰鬥初期,
北洋海軍憑借重炮的火力占據了上風,多艘日艦被擊中受損。
然而,隨著戰鬥的深入,
日艦的航速和速射炮的優勢卻逐漸顯現出來。
他們分成兩隊對北洋艦隊進行夾擊,使北洋艦隊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
在這場激戰中,
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為了掩護旗艦定遠號,而受到了重創。
最後,鄧世昌毅然決定開足馬力衝向敵艦吉野,卻不幸被魚雷擊中而沉沒。”
蘇治講到這兒時,視頻中也正好出現了對應的畫麵。
畫麵中,日艦開始逐漸展現出了他們的航速和速射炮優勢。
他們快速靈活地穿梭於北洋艦隊之間,炮火更加密集。
北洋艦隊開始陷入被動,腹背受敵,處境艱難。
此時,畫麵切換到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上。
致遠號在激烈的炮火中奮勇前行,試圖掩護旗艦定遠號。
然而,日艦的炮火太過猛烈,
致遠號多處中彈,甲板上的設施被炸得七零八落。
士兵們奮力撲滅火源,搶救傷員,但形勢依然嚴峻。
在日艦圍攻下,致遠號已經無力回天。
船身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甚至開始傾斜。
此時,畫麵又給了鄧世昌一個特寫鏡頭。
隻見他身軀筆直的站在艦橋上,望著不遠處的敵艦,神情堅毅。
鄧世昌觀察了一陣後,突然轉身並大聲喊道:
“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
“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
喊完後,鄧世昌毅然親自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
日艦官兵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得魂飛魄散。
他們慌亂中集中炮火對致遠艦進行猛烈射擊。
不幸的是,其中一發炮彈擊中了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引發管內魚雷爆炸。
巨大的爆炸力,瞬間將致遠艦撕裂,
它帶著未竟的壯誌,最終緩緩沉入海底。
……
視頻畫麵定格在鄧世昌落水之後,蘇治的聲音再次傳來,
“鄧世昌與其他士兵一起墜入了冰冷的海水中。
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卻被他拒絕,並說:
‘我立誌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
最終,
他與全艦250餘名官兵,
一同壯烈殉國,
終年45歲。”
觀眾們,沉默了。
鄧世昌無疑是戰場上的勇士,亦是英雄。
可英雄末路,壯誌未酬身先死,實在令人痛惜。
許多將士,
自發的向著光幕,鄭重的行了一個軍禮,
仿佛是在為壯士送行。
對於他們來講,
保家衛國,義無反顧,
馬革裹屍,卻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甲午戰爭是一場持續時間較長、影響極為深遠的戰爭,
咱們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進行詳細了解。”
“第一階段: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七月至九月。
這一階段的戰爭,主要圍繞朝鮮半島,及黃海北部展開。
當時的清朝與日本因朝鮮問題產生嚴重分歧,最終演變為全麵的軍事衝突。
陸戰方麵,平壤戰役成為了本次衝突的焦點。
清朝軍隊在朝鮮原本是有一定的駐軍的。
但在戰爭開始時,由於日軍不宣而戰和突然襲擊,清軍很快便處於劣勢。
在平壤城內,
清軍在內城、中城、外城以及東北城的關鍵堡壘中,均有駐守。
然而,由於自身指揮係統的混亂,
加上主帥的失職,
以及日軍的強烈攻勢,
清軍很快便失去了對戰場的控製。
最終,平壤失守,清軍被迫大規模撤退。
日軍得以迅速推進並占領了朝鮮全境。”
“海戰方麵,黃海海戰是這一階段的另一重要事件。
9月16日,為了增援在朝鮮的清軍,北洋水師出動了包括定遠、鎮遠、經遠等12艘戰艦。
其中有:鎮中、鎮南2艘炮艦,福龍等4艘魚雷艇,共計18艘艦艇的強大艦隊。
這支艦隊由水師提督丁汝昌親自率領,負責護送5艘運兵船至大東溝。
然而,在17日返航的途中,他們意外遭遇了日本聯合艦隊。”
“日本聯合艦隊同樣有著強大的陣容,其中包括吉野、高千穗等12艘軍艦。
雙方艦隊在黃海上遭遇,戰鬥一觸即發!”
“北洋艦隊原采用‘鱗次橫陣’,
以發揮艦首大口徑重炮的威力,
但在臨戰時刻卻改為了“人”字陣形。
而日本聯合艦隊則選擇了‘單縱陣’,
從北洋水師陣前斜插而過,
以充分發揮其艦側速射炮的優勢。
當日12時,兩艦隊逐漸接近,距離縮短至3000米時,海戰正式打響。”
蘇治解說到這兒,視頻畫麵再次發生變化。
鏡頭緩緩從烏雲密布的天空下拉開,逐漸展現出遼闊且波濤洶湧的黃海海麵。
海麵上,北洋水師的艦隊若隱若現,龍旗在海風中飄揚。
戰艦甲板上,
士兵們不停的奔跑著,
他們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戰鬥,做著最後的準備。
另一邊,日本聯合艦的軍艦正以“單縱陣”迅速接近北洋艦隊。
單縱陣的好處,就是將所有船首尾相接,
指揮官隻需要指揮最前麵的船即可,
後麵的隻需要追著前麵船的尾部走就行。
需要轉彎變陣時前船打旗語,接下來所有船跟著給下一艘打同樣的信號即可。
敵軍接近後,北洋艦隊便立即改變航向,呈“人”字形迎戰。
鏡頭逐漸拉高,鳥瞰整個戰場。
萬界空間裏的觀眾們,此刻全都緊張的屏住了呼吸。
哪怕已經知道北洋軍隊會敗,但他們心中還是忍不住的為北洋艦隊呐喊、助威。
視頻中,
隨著雙方艦隊距離的縮短,日本聯合艦隊率先開火。
炮彈在天空中劃出長長的弧線,落向北洋艦隊的戰艦。
北洋艦隊也毫不示弱,重炮齊射,炮火轟鳴中,雙方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鏡頭瞬間切換到了北洋艦隊的一艘戰艦上,
炮手們正全神貫注地裝填炮彈、瞄準、射擊。
戰艦的甲板上,彈殼和碎片四處飛濺,但士兵們仍然堅守崗位,毫不退縮。
海戰與陸戰,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戰爭形態。
近代海戰與古代海戰,又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
在更早一些,還沒有出現大船的朝代裏,
官員和士兵們對於眼前所見的這種戰鬥方式,感到難以置信。
“水戰,竟然還能這樣打啊!”
“這些武器的射程和威力,比投石機可怕多了!隔了那麽遠的距離,竟然還就能將對方的大船擊沉!”
“相比之下,咱們的這些小船,隻能算是過家家……”
“真是沒有想到,水戰竟然能夠發展到如此地步!”
“這就是科技的力量嗎?!”
蘇治繼續解說道,
“戰鬥初期,
北洋海軍憑借重炮的火力占據了上風,多艘日艦被擊中受損。
然而,隨著戰鬥的深入,
日艦的航速和速射炮的優勢卻逐漸顯現出來。
他們分成兩隊對北洋艦隊進行夾擊,使北洋艦隊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
在這場激戰中,
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為了掩護旗艦定遠號,而受到了重創。
最後,鄧世昌毅然決定開足馬力衝向敵艦吉野,卻不幸被魚雷擊中而沉沒。”
蘇治講到這兒時,視頻中也正好出現了對應的畫麵。
畫麵中,日艦開始逐漸展現出了他們的航速和速射炮優勢。
他們快速靈活地穿梭於北洋艦隊之間,炮火更加密集。
北洋艦隊開始陷入被動,腹背受敵,處境艱難。
此時,畫麵切換到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上。
致遠號在激烈的炮火中奮勇前行,試圖掩護旗艦定遠號。
然而,日艦的炮火太過猛烈,
致遠號多處中彈,甲板上的設施被炸得七零八落。
士兵們奮力撲滅火源,搶救傷員,但形勢依然嚴峻。
在日艦圍攻下,致遠號已經無力回天。
船身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甚至開始傾斜。
此時,畫麵又給了鄧世昌一個特寫鏡頭。
隻見他身軀筆直的站在艦橋上,望著不遠處的敵艦,神情堅毅。
鄧世昌觀察了一陣後,突然轉身並大聲喊道:
“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如今之事,有死而已!”
“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
喊完後,鄧世昌毅然親自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
日艦官兵被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嚇得魂飛魄散。
他們慌亂中集中炮火對致遠艦進行猛烈射擊。
不幸的是,其中一發炮彈擊中了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引發管內魚雷爆炸。
巨大的爆炸力,瞬間將致遠艦撕裂,
它帶著未竟的壯誌,最終緩緩沉入海底。
……
視頻畫麵定格在鄧世昌落水之後,蘇治的聲音再次傳來,
“鄧世昌與其他士兵一起墜入了冰冷的海水中。
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卻被他拒絕,並說:
‘我立誌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
最終,
他與全艦250餘名官兵,
一同壯烈殉國,
終年45歲。”
觀眾們,沉默了。
鄧世昌無疑是戰場上的勇士,亦是英雄。
可英雄末路,壯誌未酬身先死,實在令人痛惜。
許多將士,
自發的向著光幕,鄭重的行了一個軍禮,
仿佛是在為壯士送行。
對於他們來講,
保家衛國,義無反顧,
馬革裹屍,卻是他們最終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