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漕運,餿主意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作者:霸道總裁胖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運輸成本決定戰爭潛力。
沒有足夠的運輸能力,那這個大國就隻是外強中幹。
沙俄為何能夠統治廣闊的西伯利亞,靠的就是在西伯利亞的三條大河水脈,建造樞紐城市,並依托發達的水係交通,建立統治。
這也是林煜準備參考的經驗。
西伯利亞萬裏苦寒,全靠打仗,是不可能支配這麽廣闊的疆域的。
隻能靠發達的水網,建立交流和聯係。
與新大陸的印第安人不一樣,西伯利亞的緯度太高,這裏的主流民族薩哈人,本身並不好戰。
因為人口太少,普遍分散,出來活動的時間極少,都是在為生存而掙紮。
誰特麽吃飽了撐的沒事幹,天天跑出來打仗?
也就是後來沙俄來了,才讓薩哈人、楚科奇人等等,不得已舉起武器反抗。
其中的楚科奇人那叫一個厲害,生存的緯度最高,也最寒冷。
在漫長的與沙俄的哥薩克遊擊戰中,他們一開始隻是茹毛飲血,後來幹脆學會了煉鐵和使用火銃。
楚科奇人越打越強,逼得沙俄沒辦法了,隻能默認他們“自治”,但他們也要承認沙皇對楚科奇的統治。
於謙看著牆上的地圖畫布,迅速聯想到了才講到的漢唐西域與蒙古西征,他說道:“林先生,陸權國家之所以稱霸失敗,便是在於沒有足夠的運輸能力?或者說,運輸成本太過高昂?”
鄭和、楊榮同樣理解得很快。
鄭和說道:“若按照林先生的說法,那蒙古西征失敗,漢唐的衰落,其實都可以說得通了。因為僅靠牛馬運輸,成本太高了,往往運送一石糧食到西域,可能就要三石到四石的耗費。”
“這還隻是到西域,要是再往西到更遠的地方,那還要建立起全新的運輸補給線,同時駐紮大量軍隊,來保障這些後勤補給線的安全,這也進一步提高了運輸的成本。”
“如此,即便漢唐、蒙古都占據了世界島的心髒地帶,也很難依靠這個心髒,對世界島的四方進行輸血輻射。”
林煜接著說道:“確切地說,作為稱霸者的華夏文明,以及任何的王朝、國家,都沒有足夠的血液來支撐稱霸。”
楊榮這時下意識捋了捋胡須,鄭重說道:“那這便是無解的難題,漢唐強盛,也隻能最遠抵達波斯(波斯都督府),而且僅能維持不到兩年,我大明……”
如今的大明經過五次永樂北征,早已國庫空虛。
要不然內閣也不會支持皇帝,去推行林煜的“新政改革”,為的便是可以幫國庫聚財。
林煜接著說:“大明就不用提了,本身的中央財政就一堆問題,而且曆代中原王朝,對草原的戰爭潛力,實際都很有限。”
“最遠也就隻能打到漠南草原,打到漠北草原幾乎都很難實現!”
這很正常。
楊榮、鄭和、於謙三人都沒有反駁。
大明此前的遷都,一方麵是為了控扼北地,防止北地與南方離心離德,同時也是在依靠北地的強兵,去壓製江南地區,配合上沉重的糧賦,來始終拖著江南難以發展。
當然,還有一點。
那就是天子守國門!
這句話雖是後來人總結,但套用明初也沒什麽不合適的。
遷都北京,本身就意味著北京會成為軍事重鎮,可以用北京為基本盤,對草原發動軍事戰爭。
但在洪武、永樂兩朝十多次的北伐戰爭中,已經基本證明了,隻要蒙古人遠遁漠北,那大明就拿他們沒辦法了。
也不能說完全沒辦法,隻是大明沒法繼續往北打了,而蒙古人也得錯過放牧的最佳季節,縮在漠北苦寒的高原戈壁苟活。
一個冬天下來,也是損失慘重,跟真開打其實差不太多。
說著說著,就講到了大明的遷都北京政策。
“……”
鄭和的眉頭微皺,遷都北京是在永樂十八年才正式搞成的,距今為止也不過才五年而已。
眼前的這位林先生這是在說什麽?
莫不是想說太宗陛下(朱棣的廟號已經確定)當初的決定是錯的……
好像,也確實有些不太對。
因為按照林煜的說法,政治走向決定了戰爭走向,經濟市場又決定了政治走向。
而經濟市場的核心,偏偏又是運輸成本。
大明自從遷都北京,國勢確實更加穩定了,但運輸成本卻是一點沒降。
漕運方便歸方便。
但……
它並不省錢!
朝廷每年花在維護漕運、疏通運河、維護黃河堤壩等上麵的錢糧,就是一筆沉重的財政負擔。
再加上漕運本身也存在巨量耗費,基本運輸一石糧,就要虧兩石糧。
如此一來,那大明的戰爭潛力,隻會變得愈發虛弱。
換算到廟堂朝廷,那就是對外愈發保守。
因為國庫沒錢了。
聯想到此前,自己準備按太宗陛下的遺旨,繼續第七次下西洋,也被新君給否了。
連帶著西南茶馬貿易,南洋、交趾諸地采購寶石,對外的開海也被關停……
鄭和還在猶疑思量,大明此前的遷都北京,到底算不算對的時候。
於謙卻是管不了那麽多,他說話一向直率,加上遇事不決,就問先生的好習慣,當下便開口問道:“林先生,若按這麽來說,那我大明遷都北京,到底算不算對?”
於謙此前一直反對皇帝遷都回南京,後來被林煜說了一通,才發現漕運對大明的危害不單單是財政,還有著黃河水患的問題。
如今,林煜又將他引到了新的地方,那就是廟堂朝廷的政治走向。
一次國家的遷都,一條小小的運河,就能影響大明未來百年,對外的政治對策與軍事霸權。
於謙也搞不清楚,現在的遷都到底對還是不對?
林煜微微一笑,說道:“這就要分兩麵性來看了。”
“先說經濟角度,遷都北京,這就是個餿主意。”
“因為遷都北京,北京沒有足夠的產糧能力,北方也非常的貧瘠(明初),很難為北京持續提供穩定的糧食財源,那就隻能從江南地區運輸。”
“從江南運輸糧食財源到北京,就需要動用大運河,因為朝廷不會放心,去用不成熟也不安全的海運,來確保國家的經濟政治命脈。”
“但眾所周知,漕運就是賠本買賣……”
沒有足夠的運輸能力,那這個大國就隻是外強中幹。
沙俄為何能夠統治廣闊的西伯利亞,靠的就是在西伯利亞的三條大河水脈,建造樞紐城市,並依托發達的水係交通,建立統治。
這也是林煜準備參考的經驗。
西伯利亞萬裏苦寒,全靠打仗,是不可能支配這麽廣闊的疆域的。
隻能靠發達的水網,建立交流和聯係。
與新大陸的印第安人不一樣,西伯利亞的緯度太高,這裏的主流民族薩哈人,本身並不好戰。
因為人口太少,普遍分散,出來活動的時間極少,都是在為生存而掙紮。
誰特麽吃飽了撐的沒事幹,天天跑出來打仗?
也就是後來沙俄來了,才讓薩哈人、楚科奇人等等,不得已舉起武器反抗。
其中的楚科奇人那叫一個厲害,生存的緯度最高,也最寒冷。
在漫長的與沙俄的哥薩克遊擊戰中,他們一開始隻是茹毛飲血,後來幹脆學會了煉鐵和使用火銃。
楚科奇人越打越強,逼得沙俄沒辦法了,隻能默認他們“自治”,但他們也要承認沙皇對楚科奇的統治。
於謙看著牆上的地圖畫布,迅速聯想到了才講到的漢唐西域與蒙古西征,他說道:“林先生,陸權國家之所以稱霸失敗,便是在於沒有足夠的運輸能力?或者說,運輸成本太過高昂?”
鄭和、楊榮同樣理解得很快。
鄭和說道:“若按照林先生的說法,那蒙古西征失敗,漢唐的衰落,其實都可以說得通了。因為僅靠牛馬運輸,成本太高了,往往運送一石糧食到西域,可能就要三石到四石的耗費。”
“這還隻是到西域,要是再往西到更遠的地方,那還要建立起全新的運輸補給線,同時駐紮大量軍隊,來保障這些後勤補給線的安全,這也進一步提高了運輸的成本。”
“如此,即便漢唐、蒙古都占據了世界島的心髒地帶,也很難依靠這個心髒,對世界島的四方進行輸血輻射。”
林煜接著說道:“確切地說,作為稱霸者的華夏文明,以及任何的王朝、國家,都沒有足夠的血液來支撐稱霸。”
楊榮這時下意識捋了捋胡須,鄭重說道:“那這便是無解的難題,漢唐強盛,也隻能最遠抵達波斯(波斯都督府),而且僅能維持不到兩年,我大明……”
如今的大明經過五次永樂北征,早已國庫空虛。
要不然內閣也不會支持皇帝,去推行林煜的“新政改革”,為的便是可以幫國庫聚財。
林煜接著說:“大明就不用提了,本身的中央財政就一堆問題,而且曆代中原王朝,對草原的戰爭潛力,實際都很有限。”
“最遠也就隻能打到漠南草原,打到漠北草原幾乎都很難實現!”
這很正常。
楊榮、鄭和、於謙三人都沒有反駁。
大明此前的遷都,一方麵是為了控扼北地,防止北地與南方離心離德,同時也是在依靠北地的強兵,去壓製江南地區,配合上沉重的糧賦,來始終拖著江南難以發展。
當然,還有一點。
那就是天子守國門!
這句話雖是後來人總結,但套用明初也沒什麽不合適的。
遷都北京,本身就意味著北京會成為軍事重鎮,可以用北京為基本盤,對草原發動軍事戰爭。
但在洪武、永樂兩朝十多次的北伐戰爭中,已經基本證明了,隻要蒙古人遠遁漠北,那大明就拿他們沒辦法了。
也不能說完全沒辦法,隻是大明沒法繼續往北打了,而蒙古人也得錯過放牧的最佳季節,縮在漠北苦寒的高原戈壁苟活。
一個冬天下來,也是損失慘重,跟真開打其實差不太多。
說著說著,就講到了大明的遷都北京政策。
“……”
鄭和的眉頭微皺,遷都北京是在永樂十八年才正式搞成的,距今為止也不過才五年而已。
眼前的這位林先生這是在說什麽?
莫不是想說太宗陛下(朱棣的廟號已經確定)當初的決定是錯的……
好像,也確實有些不太對。
因為按照林煜的說法,政治走向決定了戰爭走向,經濟市場又決定了政治走向。
而經濟市場的核心,偏偏又是運輸成本。
大明自從遷都北京,國勢確實更加穩定了,但運輸成本卻是一點沒降。
漕運方便歸方便。
但……
它並不省錢!
朝廷每年花在維護漕運、疏通運河、維護黃河堤壩等上麵的錢糧,就是一筆沉重的財政負擔。
再加上漕運本身也存在巨量耗費,基本運輸一石糧,就要虧兩石糧。
如此一來,那大明的戰爭潛力,隻會變得愈發虛弱。
換算到廟堂朝廷,那就是對外愈發保守。
因為國庫沒錢了。
聯想到此前,自己準備按太宗陛下的遺旨,繼續第七次下西洋,也被新君給否了。
連帶著西南茶馬貿易,南洋、交趾諸地采購寶石,對外的開海也被關停……
鄭和還在猶疑思量,大明此前的遷都北京,到底算不算對的時候。
於謙卻是管不了那麽多,他說話一向直率,加上遇事不決,就問先生的好習慣,當下便開口問道:“林先生,若按這麽來說,那我大明遷都北京,到底算不算對?”
於謙此前一直反對皇帝遷都回南京,後來被林煜說了一通,才發現漕運對大明的危害不單單是財政,還有著黃河水患的問題。
如今,林煜又將他引到了新的地方,那就是廟堂朝廷的政治走向。
一次國家的遷都,一條小小的運河,就能影響大明未來百年,對外的政治對策與軍事霸權。
於謙也搞不清楚,現在的遷都到底對還是不對?
林煜微微一笑,說道:“這就要分兩麵性來看了。”
“先說經濟角度,遷都北京,這就是個餿主意。”
“因為遷都北京,北京沒有足夠的產糧能力,北方也非常的貧瘠(明初),很難為北京持續提供穩定的糧食財源,那就隻能從江南地區運輸。”
“從江南運輸糧食財源到北京,就需要動用大運河,因為朝廷不會放心,去用不成熟也不安全的海運,來確保國家的經濟政治命脈。”
“但眾所周知,漕運就是賠本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