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鄭和的震撼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作者:霸道總裁胖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巨大地圖的東部還是神秘的新大陸,但西麵、南麵卻有了更多東西。
南麵除了一個巨大的神秘海島外,海島的更南麵居然還有一塊大陸,叫什麽“南極”。
“南極”是什麽意思?
南麵之極嗎?
那嶺北冰原的更北麵,似乎也有個“北極”,對應北麵之極?
倒也貼切。
地圖的西麵,倒是比起先前陛下在宮裏給他展示的那半張世界地圖,要來的更為廣闊詳細。
往西的大明陸路,是已經完全占據了新疆全境的東察合台汗國,也可以叫做亦力把裏、別失八裏。
因為統治汗國的歪思汗,將汗國都城遷至亦力把裏(別失八裏),所以東察合台汗國也可以叫做亦力把裏、別失八裏。
對東察合台汗國的情報,鄭和所知道的不能說詳細,卻也沒那麽陌生。
在地緣格局上,東察合台汗國算是大明的西麵屏障,接受了大明的冊封,屬於大明的藩屬朝貢體係國。
現在統治汗國的歪思汗,與帖木兒帝國、瓦剌蒙古都是死敵,還經常打著“聖戰”的名義,跟瓦剌開戰,隻不過都沒打贏。
在東察合台汗國的更西麵,則是大明曾經最大的敵人——帖木兒帝國。
大明稱其為“哈烈國”。
帖木兒帝國的全盛時期,先後征服了東察合台汗國,並直接控製阿富汗、波斯、呼羅珊、撒馬爾罕、法兒思、伊剌黑、阿哲兒拜展等諸地,又二刷蒙古帝國副本花剌子模,多次進兵金帳汗國,掠奪其地。
還進攻印度德裏蘇丹國,占領了印度以北大片領土,而後又與埃及的馬穆魯克幹了一仗,吞並了敘利亞(馬穆魯克的地盤),焚毀了大馬士革名城。
又在永樂大帝進兵南京的同年,擊敗了強盛期的奧斯曼帝國,俘虜了奧斯曼蘇丹“閃電”巴耶塞特一世。
帖木兒帝國就此成為橫跨印度德裏到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的超級帝國。
在永樂大帝剛剛登極的那兩年裏,大明便通過商人細作以及蒙古人的消息渠道,知道自家的西麵崛起了一個超級帝國。
而且,這個超級帝國還與大明的領土接壤了。
朱棣從來沒有小看過帖木兒帝國,一度還將其比喻為唐初,逼迫李世民簽訂了渭水盟約的頡利可汗。
帖木兒率軍東征大明是在永樂二年冬,而朱棣在永樂二年初,便對鎮守甘肅的西寧侯宋晟發去戒嚴命令。
同時陝甘一帶的邊軍也是早已布防了十七萬重兵,兩萬多馬匹,甘肅旁邊的寧夏也駐防了七萬多軍隊。
如果帖木兒正常打過來,首先就得跟二十五萬大明九塞邊軍幹一仗。
隻是……
這場世紀大戰終究沒打起來。
帖木兒從永樂二年冬揮師東征,到了第二年春,就病死在了訛答剌。
前後攏共不到三個月。
帖木兒一死,全靠帖木兒個人威望撐起來的龐大帝國,馬上就陷入了諸王子爭位的分崩離析局麵。
內戰“吃雞大賽”打了五年,最後還是“老四”沙哈魯成功勝出,再度統一了帖木兒王朝的局部地區。
但比起巔峰時期的帖木兒帝國,領土起碼縮水了40%。
說起來,為什麽有能力的兒子,往往都是老四呢?
真是奇怪……
鄭和邊在牢房踱步,邊繼續回憶自己努力記下的地圖內容。
沙哈魯再度統一帖木兒帝國以後,也跟大明正式修複了緊張的國際關係。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的船隊,到的最遠地方便是帖木兒帝國的南部,與阿曼灣海峽的忽魯謨斯。
這個小國原本隸屬於波斯,算是波斯附屬國,後來波斯被帖木兒征服,就又成了帖木兒帝國的附屬國。
鄭和記得,自己在那裏,還曾修建了一個忽魯謨斯官廠,用於遠航船隊的駐紮與維護補給之用。
在帖木兒帝國的北方,毗鄰著金帳汗國。
想到金帳汗國,作為大明人的鄭和,自然知曉這個曾經的蒙古四大汗國。
沒想到,連元朝都被滅國了,三大汗國不是滅亡,就是物是人非,這金帳汗國居然還在?
不過在歸在,想必也是如東察合台汗國那般,苟延殘喘爾!
確實是苟延殘喘,現在的金帳汗國,距離分裂衰亡已經不遠,不剩多少國運了,就連本身的統治也已經名存實亡。
舉個例子,現在的金帳汗就是個東周晚期的沒落天子,內部諸侯隻不過還沒明著喊造反罷了!
再往西,鄭和記不太清了……
他迄今為止六下西洋,到過不少遠洋海外藩國,也見過許多語言、外貌都與大明迥異的外藩國人。
除開第一次下西洋,滅掉了南洋海盜王陳祖義。
後麵更是達成大明版“王玄策”滅國成就1.5次。
為什麽不是兩次?
因為一次是滅國,另外半次是幫別人複國。
一次加上半次,全都相當之抽象。
滅國的那一次是在錫蘭,也就是印度南邊的斯裏蘭卡小島。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帶著船隊經過錫蘭。
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被鄭和發覺,便率船隊離開錫蘭,前往他國停靠補給。
等到回程時,鄭和船隊再次訪問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賊心不死,再次誘騙鄭和到國中,而後發兵人圍攻鄭和的船隊,又伐木阻斷鄭和船隊的歸路。
鄭和發現歸路被截斷後,對屬下說:“賊寇主力已經出動,國都內一定空虛,並且他們會以為我們遠道而來,力孤膽怯,不能有所作為。若是出其不意進攻他們的國都,則勝利可期。”
於是,鄭和趁敵軍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隨從2000人,趁夜突襲亞烈苦奈兒的王城,破城而入,生擒國王亞烈苦奈兒及其家屬。
對,2000人打人滅一國,離譜倒不怎麽離譜。
但抽象是真的抽象!
而另外半次幫人複國,也是差不多。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船隊繞過了阿拉伯半島,首次到達東非的麻林迪。
鄭和至其國後,宣讀詔敕,對土著國王等進行封賜。
結果就在這次航行歸途中,蘇門答剌國正好發生改朝換代,國王的兒子蘇幹剌發動武裝政變,殺了自己的父王後,篡奪了王位。
蘇幹剌的王叔對其行為很是不滿,於是打出了為王兄報仇的旗號,自立為王,恰好鄭和船隊路過,鄭和按照慣例賜予了蘇幹剌王叔一些財物。
蘇幹剌以為鄭和支持他的王叔,便派兵進攻鄭和船隊。
鄭和大怒,發兵滅了蘇幹剌,並將其俘虜至北京殺頭。
對了,也正是這次下西洋,麻林迪朝貢獻上了一隻“麒麟”(長頸鹿)……
南麵除了一個巨大的神秘海島外,海島的更南麵居然還有一塊大陸,叫什麽“南極”。
“南極”是什麽意思?
南麵之極嗎?
那嶺北冰原的更北麵,似乎也有個“北極”,對應北麵之極?
倒也貼切。
地圖的西麵,倒是比起先前陛下在宮裏給他展示的那半張世界地圖,要來的更為廣闊詳細。
往西的大明陸路,是已經完全占據了新疆全境的東察合台汗國,也可以叫做亦力把裏、別失八裏。
因為統治汗國的歪思汗,將汗國都城遷至亦力把裏(別失八裏),所以東察合台汗國也可以叫做亦力把裏、別失八裏。
對東察合台汗國的情報,鄭和所知道的不能說詳細,卻也沒那麽陌生。
在地緣格局上,東察合台汗國算是大明的西麵屏障,接受了大明的冊封,屬於大明的藩屬朝貢體係國。
現在統治汗國的歪思汗,與帖木兒帝國、瓦剌蒙古都是死敵,還經常打著“聖戰”的名義,跟瓦剌開戰,隻不過都沒打贏。
在東察合台汗國的更西麵,則是大明曾經最大的敵人——帖木兒帝國。
大明稱其為“哈烈國”。
帖木兒帝國的全盛時期,先後征服了東察合台汗國,並直接控製阿富汗、波斯、呼羅珊、撒馬爾罕、法兒思、伊剌黑、阿哲兒拜展等諸地,又二刷蒙古帝國副本花剌子模,多次進兵金帳汗國,掠奪其地。
還進攻印度德裏蘇丹國,占領了印度以北大片領土,而後又與埃及的馬穆魯克幹了一仗,吞並了敘利亞(馬穆魯克的地盤),焚毀了大馬士革名城。
又在永樂大帝進兵南京的同年,擊敗了強盛期的奧斯曼帝國,俘虜了奧斯曼蘇丹“閃電”巴耶塞特一世。
帖木兒帝國就此成為橫跨印度德裏到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的超級帝國。
在永樂大帝剛剛登極的那兩年裏,大明便通過商人細作以及蒙古人的消息渠道,知道自家的西麵崛起了一個超級帝國。
而且,這個超級帝國還與大明的領土接壤了。
朱棣從來沒有小看過帖木兒帝國,一度還將其比喻為唐初,逼迫李世民簽訂了渭水盟約的頡利可汗。
帖木兒率軍東征大明是在永樂二年冬,而朱棣在永樂二年初,便對鎮守甘肅的西寧侯宋晟發去戒嚴命令。
同時陝甘一帶的邊軍也是早已布防了十七萬重兵,兩萬多馬匹,甘肅旁邊的寧夏也駐防了七萬多軍隊。
如果帖木兒正常打過來,首先就得跟二十五萬大明九塞邊軍幹一仗。
隻是……
這場世紀大戰終究沒打起來。
帖木兒從永樂二年冬揮師東征,到了第二年春,就病死在了訛答剌。
前後攏共不到三個月。
帖木兒一死,全靠帖木兒個人威望撐起來的龐大帝國,馬上就陷入了諸王子爭位的分崩離析局麵。
內戰“吃雞大賽”打了五年,最後還是“老四”沙哈魯成功勝出,再度統一了帖木兒王朝的局部地區。
但比起巔峰時期的帖木兒帝國,領土起碼縮水了40%。
說起來,為什麽有能力的兒子,往往都是老四呢?
真是奇怪……
鄭和邊在牢房踱步,邊繼續回憶自己努力記下的地圖內容。
沙哈魯再度統一帖木兒帝國以後,也跟大明正式修複了緊張的國際關係。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的船隊,到的最遠地方便是帖木兒帝國的南部,與阿曼灣海峽的忽魯謨斯。
這個小國原本隸屬於波斯,算是波斯附屬國,後來波斯被帖木兒征服,就又成了帖木兒帝國的附屬國。
鄭和記得,自己在那裏,還曾修建了一個忽魯謨斯官廠,用於遠航船隊的駐紮與維護補給之用。
在帖木兒帝國的北方,毗鄰著金帳汗國。
想到金帳汗國,作為大明人的鄭和,自然知曉這個曾經的蒙古四大汗國。
沒想到,連元朝都被滅國了,三大汗國不是滅亡,就是物是人非,這金帳汗國居然還在?
不過在歸在,想必也是如東察合台汗國那般,苟延殘喘爾!
確實是苟延殘喘,現在的金帳汗國,距離分裂衰亡已經不遠,不剩多少國運了,就連本身的統治也已經名存實亡。
舉個例子,現在的金帳汗就是個東周晚期的沒落天子,內部諸侯隻不過還沒明著喊造反罷了!
再往西,鄭和記不太清了……
他迄今為止六下西洋,到過不少遠洋海外藩國,也見過許多語言、外貌都與大明迥異的外藩國人。
除開第一次下西洋,滅掉了南洋海盜王陳祖義。
後麵更是達成大明版“王玄策”滅國成就1.5次。
為什麽不是兩次?
因為一次是滅國,另外半次是幫別人複國。
一次加上半次,全都相當之抽象。
滅國的那一次是在錫蘭,也就是印度南邊的斯裏蘭卡小島。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帶著船隊經過錫蘭。
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被鄭和發覺,便率船隊離開錫蘭,前往他國停靠補給。
等到回程時,鄭和船隊再次訪問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賊心不死,再次誘騙鄭和到國中,而後發兵人圍攻鄭和的船隊,又伐木阻斷鄭和船隊的歸路。
鄭和發現歸路被截斷後,對屬下說:“賊寇主力已經出動,國都內一定空虛,並且他們會以為我們遠道而來,力孤膽怯,不能有所作為。若是出其不意進攻他們的國都,則勝利可期。”
於是,鄭和趁敵軍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隨從2000人,趁夜突襲亞烈苦奈兒的王城,破城而入,生擒國王亞烈苦奈兒及其家屬。
對,2000人打人滅一國,離譜倒不怎麽離譜。
但抽象是真的抽象!
而另外半次幫人複國,也是差不多。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船隊繞過了阿拉伯半島,首次到達東非的麻林迪。
鄭和至其國後,宣讀詔敕,對土著國王等進行封賜。
結果就在這次航行歸途中,蘇門答剌國正好發生改朝換代,國王的兒子蘇幹剌發動武裝政變,殺了自己的父王後,篡奪了王位。
蘇幹剌的王叔對其行為很是不滿,於是打出了為王兄報仇的旗號,自立為王,恰好鄭和船隊路過,鄭和按照慣例賜予了蘇幹剌王叔一些財物。
蘇幹剌以為鄭和支持他的王叔,便派兵進攻鄭和船隊。
鄭和大怒,發兵滅了蘇幹剌,並將其俘虜至北京殺頭。
對了,也正是這次下西洋,麻林迪朝貢獻上了一隻“麒麟”(長頸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