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天子親耕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作者:霸道總裁胖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煜在天牢內,每日除了寫《農政全書》以及繪製世界全圖(詳細的)、蒸汽機圖紙,便是給於謙講課解惑。
小日子也算過得充實。
南邊,朱瞻基趕在了元宵節前後,平了自己的好二叔漢王的叛亂。
緊接著又被自己的父皇,一道聖旨領兵南下,準備去南方殺頭立威,武力強推攤賦入畝。
洪熙元年的正月,就這麽平穩過去。
轉眼到了二月份。
仲春亥日。
天子躬耕,勸課農桑。
遵循“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的古訓,朱元璋登極的第二年,便在南京建先農壇(祭祀神農)並行耕耤禮。
永樂遷都北京,沿襲祭祀先農和行耕耤禮的傳統,但將皇帝親耕的地點改在了北京先農壇。
永樂十八年,在北京永定門內,天壇以西興建山川壇。
嘉靖十年,在山川內壇牆南部再建天神壇、地祗壇,形成先農壇現今的格局。
到了萬曆四年,才改山川壇為先農壇,並設先農壇祠祭署,鑄先農壇祠祭署印。
朱高熾今日難得換上嶄新且正式的天子冕服。
天子冕服與正常的皇帝袍服不同,這種特殊服飾隻有在皇帝祭祀天地、宗廟以及正旦、冬至、聖節時才會穿著,祭社稷、先農(親耕)和舉行冊拜時也會穿著冕服。
明朝冕服,前後曆經五次更定。
明冕服樣式,始定於洪武元年,洪武十六年和二十四年兩次更定。
永樂三年,又對冕服進行修訂,並沿用至嘉靖初年。
到了嘉靖八年,嘉靖皇帝覺得洪武、永樂冕服不合乎製度禮法,再度進行大改,而後延續到明末。
如今朱高熾穿著的冕服樣式,自然還是永樂三年製的天子冕服。
冕服下裳主要為纁色,並且沒有革帶,隻有佩、綬、蔽膝,與古製冕服大不一樣。
冕服的上衣章紋共有八個,而下裳章紋則為四個,冠質為皂紗,旒珠則由赤、白、青、黃、黑五色組成,充耳則為黈纊。
冕服玄衣織八章紋,分別為日、月、龍、星辰、山、火、華蟲、宗彝,下裳織則四章紋,分別為藻、粉米、黼、黻。
連冕服的鞋襪,也為代表火德的赤色。
按照天子躬耕的傳統,在每年的仲春亥日前一個月,就要由禮部報請耕耤日及從耕三公九卿的官員名單,並由鴻臚寺在山川壇耤田兩側立好典禮儀式及從耕官員的位置標識牌。
到了耕耤前兩天,皇帝就要開始齋戒,三公九卿以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一應人等,也要陪著皇帝在家齋戒兩天。
耕耤前一天,皇帝會在紫禁城中和殿,閱視祭奠祝文、耕耤穀種及農具後,再由太常寺卿和順天府尹在儀仗樂隊的護衛下送至山川壇,分別安放在神庫和耕耤所。
而到了耕耤當天,也就是今天。
清晨時分。
“咚!咚!咚!”
午門三聲鍾鼓鳴響,皇帝禦駕駛出。
祭祀的隊伍極其龐大,諸多高品大員跟著出城,京城百姓隨從跟著圍觀。
天子躬耕的道理他們這些小民不懂,他們隻知道皇帝每年帶頭出城,去山川壇親自種地,那皇帝就是個好皇帝。
而且,那些平日裏坐在大堂的官老爺們,一個個都是從天上下凡而來的星宿。
一年到頭難得見到一次天山的星宿老爺們去種地。
這熱鬧不看白不看。
不少販夫走卒,還趁著機會,挑起貨擔跟著隊伍一起,邊看熱鬧邊賣貨賺錢。
東西價格也不貴,就賺個辛苦錢……
到了目的地,朱高熾下了龍輦,跟隨太常寺的官員,先去了具服殿盥手,然後再到西側的先農神壇祭祀先農。
按照古禮,祭祀先農要用太牢,也就是豬、牛、羊三牲。
這並不浪費,因為三牲的完整祭祀典禮,是要皇帝、百官、百姓一起食用過後,才算完成。
而到場這麽多人,還要加上圍觀百姓,準備祭祀的三牲壓根就不夠吃,一人能分一塊肉就算不錯了。
祭祀完畢,太常寺官領著朱高熾來到觀耕台前,麵南而立。
太常寺官三揮紅旗,禮部尚書呂震跪奏皇帝出壇,戶部尚書夏原吉跪進耒耜(犁),順天府尹王賢則跪進牛鞭。
太常寺官接著上前引導皇帝準備親耕。
朱高熾右手執耒,左手執鞭。
又有兩個本地老農,牽著耕牛緊張走過,鴻臚寺官宣布儀式開始,皇帝步入“一畝三分地”親耕。
何為“一畝三分地”?
天子之田,一畝三分。
祭祀的隊伍極其莊重嚴肅,而在隊伍外麵,田埂周圍已經聚集了許多聞訊前來圍觀的百姓。
這些百姓大呼小叫,甚至還有一些本地鄉紳,也跟著帶人過來看熱鬧。
但他們不像百姓那麽“無知”地站得太近,而是大多離得老遠。
“陛下,可……可以開始翻地了!”
兩個老農非常緊張。
廢話,不緊張才怪了,站在他們麵前的可是皇帝!
就這倆老農也不是胡亂請的,他們是本地的耆老,也就是年齡六十歲以上,得會耕地,還得德高望重。
作為大明皇帝的朱高熾,壓根不用親自耕田,隻要象征性地三推三返,其餘都由兩個老農牽牛解決。
等到皇帝三推三返結束,緊跟在皇帝身後的順天府尹王賢手捧青箱,戶部侍郎則跟著握種播撒,分別種下稻、黍、穀、麥、豆五穀雜糧。
如此,禮畢。
戶部尚書夏原吉與順天府尹王賢跪受耒耜、牛鞭,分別放置犁亭、鞭亭。
朱高熾再次登上觀耕台,從耕的三公九卿依次接受耒耜、牛鞭,並行五推五返、九推九返之禮。
這樣,加上皇帝的三推三返,一畝三分地剛好能夠耕完。
禮部尚書呂震大聲唱喊:“耕耤禮成!”
“樂起,奏《佑平章》!”
宮廷樂隊開始伴奏,何為平章,就是天下太平、政績彰明的意思,而《佑平章》就是祈願上天保佑,大明能夠國泰民安。
“皇帝這就要走了?”
“那可不,皇帝每天忙得很,還能在這兒耽擱時間?”
“可這地還沒耕完啊……”
“老李你在說啥呢?皇帝他老人家肯出來耕地就很不錯了。”
“說的也是,新皇帝肯出來耕地,那就是個好皇帝,今後這日子應該也能過得下去了。”
“皇上萬歲!皇上萬歲!”
“……”
這些百姓不懂什麽叫天子躬耕、勸課農桑,他們隻知道皇帝老子肯屈尊紆貴,不用金鋤頭來下地幹活,那就起碼應該是個體恤百姓的好皇帝。
而隻要體恤百姓,那百姓的日子也就能過得下去了。
前麵才有個“馬上皇帝”,百姓可不想再等來第二個了……
小日子也算過得充實。
南邊,朱瞻基趕在了元宵節前後,平了自己的好二叔漢王的叛亂。
緊接著又被自己的父皇,一道聖旨領兵南下,準備去南方殺頭立威,武力強推攤賦入畝。
洪熙元年的正月,就這麽平穩過去。
轉眼到了二月份。
仲春亥日。
天子躬耕,勸課農桑。
遵循“民以食為天,食以農為本”的古訓,朱元璋登極的第二年,便在南京建先農壇(祭祀神農)並行耕耤禮。
永樂遷都北京,沿襲祭祀先農和行耕耤禮的傳統,但將皇帝親耕的地點改在了北京先農壇。
永樂十八年,在北京永定門內,天壇以西興建山川壇。
嘉靖十年,在山川內壇牆南部再建天神壇、地祗壇,形成先農壇現今的格局。
到了萬曆四年,才改山川壇為先農壇,並設先農壇祠祭署,鑄先農壇祠祭署印。
朱高熾今日難得換上嶄新且正式的天子冕服。
天子冕服與正常的皇帝袍服不同,這種特殊服飾隻有在皇帝祭祀天地、宗廟以及正旦、冬至、聖節時才會穿著,祭社稷、先農(親耕)和舉行冊拜時也會穿著冕服。
明朝冕服,前後曆經五次更定。
明冕服樣式,始定於洪武元年,洪武十六年和二十四年兩次更定。
永樂三年,又對冕服進行修訂,並沿用至嘉靖初年。
到了嘉靖八年,嘉靖皇帝覺得洪武、永樂冕服不合乎製度禮法,再度進行大改,而後延續到明末。
如今朱高熾穿著的冕服樣式,自然還是永樂三年製的天子冕服。
冕服下裳主要為纁色,並且沒有革帶,隻有佩、綬、蔽膝,與古製冕服大不一樣。
冕服的上衣章紋共有八個,而下裳章紋則為四個,冠質為皂紗,旒珠則由赤、白、青、黃、黑五色組成,充耳則為黈纊。
冕服玄衣織八章紋,分別為日、月、龍、星辰、山、火、華蟲、宗彝,下裳織則四章紋,分別為藻、粉米、黼、黻。
連冕服的鞋襪,也為代表火德的赤色。
按照天子躬耕的傳統,在每年的仲春亥日前一個月,就要由禮部報請耕耤日及從耕三公九卿的官員名單,並由鴻臚寺在山川壇耤田兩側立好典禮儀式及從耕官員的位置標識牌。
到了耕耤前兩天,皇帝就要開始齋戒,三公九卿以及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一應人等,也要陪著皇帝在家齋戒兩天。
耕耤前一天,皇帝會在紫禁城中和殿,閱視祭奠祝文、耕耤穀種及農具後,再由太常寺卿和順天府尹在儀仗樂隊的護衛下送至山川壇,分別安放在神庫和耕耤所。
而到了耕耤當天,也就是今天。
清晨時分。
“咚!咚!咚!”
午門三聲鍾鼓鳴響,皇帝禦駕駛出。
祭祀的隊伍極其龐大,諸多高品大員跟著出城,京城百姓隨從跟著圍觀。
天子躬耕的道理他們這些小民不懂,他們隻知道皇帝每年帶頭出城,去山川壇親自種地,那皇帝就是個好皇帝。
而且,那些平日裏坐在大堂的官老爺們,一個個都是從天上下凡而來的星宿。
一年到頭難得見到一次天山的星宿老爺們去種地。
這熱鬧不看白不看。
不少販夫走卒,還趁著機會,挑起貨擔跟著隊伍一起,邊看熱鬧邊賣貨賺錢。
東西價格也不貴,就賺個辛苦錢……
到了目的地,朱高熾下了龍輦,跟隨太常寺的官員,先去了具服殿盥手,然後再到西側的先農神壇祭祀先農。
按照古禮,祭祀先農要用太牢,也就是豬、牛、羊三牲。
這並不浪費,因為三牲的完整祭祀典禮,是要皇帝、百官、百姓一起食用過後,才算完成。
而到場這麽多人,還要加上圍觀百姓,準備祭祀的三牲壓根就不夠吃,一人能分一塊肉就算不錯了。
祭祀完畢,太常寺官領著朱高熾來到觀耕台前,麵南而立。
太常寺官三揮紅旗,禮部尚書呂震跪奏皇帝出壇,戶部尚書夏原吉跪進耒耜(犁),順天府尹王賢則跪進牛鞭。
太常寺官接著上前引導皇帝準備親耕。
朱高熾右手執耒,左手執鞭。
又有兩個本地老農,牽著耕牛緊張走過,鴻臚寺官宣布儀式開始,皇帝步入“一畝三分地”親耕。
何為“一畝三分地”?
天子之田,一畝三分。
祭祀的隊伍極其莊重嚴肅,而在隊伍外麵,田埂周圍已經聚集了許多聞訊前來圍觀的百姓。
這些百姓大呼小叫,甚至還有一些本地鄉紳,也跟著帶人過來看熱鬧。
但他們不像百姓那麽“無知”地站得太近,而是大多離得老遠。
“陛下,可……可以開始翻地了!”
兩個老農非常緊張。
廢話,不緊張才怪了,站在他們麵前的可是皇帝!
就這倆老農也不是胡亂請的,他們是本地的耆老,也就是年齡六十歲以上,得會耕地,還得德高望重。
作為大明皇帝的朱高熾,壓根不用親自耕田,隻要象征性地三推三返,其餘都由兩個老農牽牛解決。
等到皇帝三推三返結束,緊跟在皇帝身後的順天府尹王賢手捧青箱,戶部侍郎則跟著握種播撒,分別種下稻、黍、穀、麥、豆五穀雜糧。
如此,禮畢。
戶部尚書夏原吉與順天府尹王賢跪受耒耜、牛鞭,分別放置犁亭、鞭亭。
朱高熾再次登上觀耕台,從耕的三公九卿依次接受耒耜、牛鞭,並行五推五返、九推九返之禮。
這樣,加上皇帝的三推三返,一畝三分地剛好能夠耕完。
禮部尚書呂震大聲唱喊:“耕耤禮成!”
“樂起,奏《佑平章》!”
宮廷樂隊開始伴奏,何為平章,就是天下太平、政績彰明的意思,而《佑平章》就是祈願上天保佑,大明能夠國泰民安。
“皇帝這就要走了?”
“那可不,皇帝每天忙得很,還能在這兒耽擱時間?”
“可這地還沒耕完啊……”
“老李你在說啥呢?皇帝他老人家肯出來耕地就很不錯了。”
“說的也是,新皇帝肯出來耕地,那就是個好皇帝,今後這日子應該也能過得下去了。”
“皇上萬歲!皇上萬歲!”
“……”
這些百姓不懂什麽叫天子躬耕、勸課農桑,他們隻知道皇帝老子肯屈尊紆貴,不用金鋤頭來下地幹活,那就起碼應該是個體恤百姓的好皇帝。
而隻要體恤百姓,那百姓的日子也就能過得下去了。
前麵才有個“馬上皇帝”,百姓可不想再等來第二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