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七章 權力和執行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作者:霸道總裁胖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把詞訟司法權力尋租士紳,既能與士紳搞好關係,又能為自己順帶著斂財。
何樂而不為?
至於百姓怎麽樣?
那關老爺我什麽事?
這也是為何民間話本雜劇中,往往都是縣令充當反派典型。
因為縣令最容易進行司法權力的尋租,與不法士紳相互勾結,欺壓百姓。
夏原吉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此等不法事在大明每天都在發生,全國諸縣大小屬官不說全部都在徇私舞弊,卻也常有發生,朝廷往往拿不到證據,也無法可依,如何治罪?”
夏原吉的話外之意,是在提醒林煜,拿不到證據是一方麵,畢竟官紳勾結,證據要拿出來不能說太難,卻也絕不輕鬆,壓根不可能做到全部查處。
而且,大明也沒有相應律法用於懲治。
這實際也是封建王朝的通病,哪怕朱元璋也不能免俗。
朱元璋雖然在《大誥》中,允許百姓自行上京告禦狀,地方關卡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攔,違者誅殺!
但告禦狀的前提是,你隻能告汙吏,而不是抓貪官。
官僚是朝廷對地方權力的延伸,要是縣衙也被百姓動輒亂闖亂抓,那朝廷還要不要治天下了?
“不用著重去查。”
林煜笑著說道:“直接在各地每年設立臨時的訴訟大會,將這個與夏秋兩稅的收取時間放到一起,不求完全能杜絕所有不法訴訟,但一定要開個口子,開個能讓百姓狀告懲治貪官的口子……如此,隻要有那麽幾例典型做出來,就可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對了,凡是查處屬實,地方官紳勾結尋租訴訟司法權力的,官員一律革職流放,而士紳也一並革除功名,永不錄用,還要按律判罰。”
對於林煜的話,於謙差不多理解了,說白了就是直接開個口子,與登聞鼓類似但更廣泛的告狀口子。
這個口子與登聞鼓一樣的是,百姓告狀都必須受理,不得有絲毫推諉阻礙,而與登聞鼓不同的是,這是能真正下放到百姓當中的。
隻要這個口子一開,哪怕隻成功那麽兩三例,在士紳眼裏也會迅速變成一把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再做類似的事情,那總得擔憂會不會出問題。
夏原吉也很快領會了林煜的意思,頓時連連點頭。
這玩意兒說得難聽些,對士紳的威懾意義要更大於實際作用。
“第三,鎮壓罷考。”
嗯,林煜這話鋒突然轉變,讓夏原吉都有些措手不及。
但很快他就明白了,要是前兩項真的執行下去,那必然會引起地方士紳的強烈不滿。
動不動就要革除功名,永不錄用。
而且,還要革掉本來“屬於”他們的攬納、訴訟權力,這怎麽能行?
作為士紳群體中脫胎出來的生員,理所當然就成了替士紳扛旗衝鋒的排頭兵。
“一旦真的推行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那生員聚眾罷考,甚至阻攔縣裏推行政令,都是必然發生的事情。因為他們也是士紳,還是有著光明前途的士紳,朝廷的士紳一體納糧就是在割他們的肉,放他們的血來供養朝廷,當然沒人會願意。”
“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朝廷要做的隻有一件事,舉起屠刀,帶頭罷考的殺,聚眾罷考的全部革除功名,永不錄用。”
總結來說,就是絕對不能手軟,能殺人就殺人,不能殺也要讓其徹底變成白衣百姓。
最好再將這些罷考抗議的生員,通通圈禁原籍,防止他們串聯其他地方的士紳,一起聚眾鬧事。
不是所有人都是愣頭青,隻要朝廷鎮壓的態度足夠堅決,那生員罷考就能很輕鬆地翻頁過去。
“還有,對於官紳相互勾結,士紳拿出萬民傘,來央求朝廷保留地方官員繼續留任等行為,也要予以嚴禁。”
萬民傘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原本的意義是百姓對那些清官好官離任後,所舉行的送傘儀式。
比如竹溪萬民傘,已成當地過年習俗之一。
但類似這玩意兒懂的都懂,先出來的可能沒啥問題,可用得多了,那味道就開始變了。
晚清譴責小說家吳趼人的《糊塗世界》就有寫到萬民傘:“在任時第一要聯絡士紳,要曉得地方官這些萬民傘、德政牌,並不是百姓送的,百姓一樣出錢,卻亦不能不出錢,出錢之後,士紳來還官的情。”
萬民傘就成了明清官紳交易,用來在朝廷博取好名聲的利器。
對林煜的觀點,於謙輕輕點頭,他也覺得這樣很對。
清官好官全在於自身做得好不好,而不在於地方士紳是否挽留,送不送萬民傘。
“當然,以上三點屬於對士紳的大棒,大棒揮下去了,也得順便再給個甜棗。”
“對攬納、訴訟、罷考的士紳生員,可以予以革除功名,抄家流放等罪責懲處,而對於那些不行攬納,不與地方官勾結訴訟,也不參與罷考抗議的,朝廷就要予以拉攏籠絡,所謂拉一派打一派。”
拉一派打一派,統一博弈戰線。
這可是領袖教會林煜的道理,同樣也是“屠龍術”的一部分。
夏原吉微微點頭,對於林煜提出的三條製度性對策,他確實認為沒什麽大問題。
隻要士紳一體納糧能夠推行下去,再配合分稅製轉移博弈對象。
那就是士紳一對二,同時與朝廷、地方展開博弈……哦,還得加個沒啥存在感的百姓。
一對三的博弈,王朝都扛不住,更何況力量更為分散的士紳。
隻要士紳被壓製吃住,那王朝麵臨的土地兼並等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
可問題是……
真的能成功推行下去嗎?
夏原吉也不求林煜說的士紳一體納糧和分稅製,都能夠作為長期製度維持下去。
畢竟這是不可能的,光是明初朱元璋定下的兩稅雙冊製,如今都有些漸漸糜爛對不上了。
而士紳一體納糧和分稅製牽涉太廣,需要強大的基層力量支持。
哪怕隻求維持幾十年,讓大明完成其它改革,實現對外擴張。
這也是相當有難度的事情!
何樂而不為?
至於百姓怎麽樣?
那關老爺我什麽事?
這也是為何民間話本雜劇中,往往都是縣令充當反派典型。
因為縣令最容易進行司法權力的尋租,與不法士紳相互勾結,欺壓百姓。
夏原吉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此等不法事在大明每天都在發生,全國諸縣大小屬官不說全部都在徇私舞弊,卻也常有發生,朝廷往往拿不到證據,也無法可依,如何治罪?”
夏原吉的話外之意,是在提醒林煜,拿不到證據是一方麵,畢竟官紳勾結,證據要拿出來不能說太難,卻也絕不輕鬆,壓根不可能做到全部查處。
而且,大明也沒有相應律法用於懲治。
這實際也是封建王朝的通病,哪怕朱元璋也不能免俗。
朱元璋雖然在《大誥》中,允許百姓自行上京告禦狀,地方關卡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攔,違者誅殺!
但告禦狀的前提是,你隻能告汙吏,而不是抓貪官。
官僚是朝廷對地方權力的延伸,要是縣衙也被百姓動輒亂闖亂抓,那朝廷還要不要治天下了?
“不用著重去查。”
林煜笑著說道:“直接在各地每年設立臨時的訴訟大會,將這個與夏秋兩稅的收取時間放到一起,不求完全能杜絕所有不法訴訟,但一定要開個口子,開個能讓百姓狀告懲治貪官的口子……如此,隻要有那麽幾例典型做出來,就可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對了,凡是查處屬實,地方官紳勾結尋租訴訟司法權力的,官員一律革職流放,而士紳也一並革除功名,永不錄用,還要按律判罰。”
對於林煜的話,於謙差不多理解了,說白了就是直接開個口子,與登聞鼓類似但更廣泛的告狀口子。
這個口子與登聞鼓一樣的是,百姓告狀都必須受理,不得有絲毫推諉阻礙,而與登聞鼓不同的是,這是能真正下放到百姓當中的。
隻要這個口子一開,哪怕隻成功那麽兩三例,在士紳眼裏也會迅速變成一把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再做類似的事情,那總得擔憂會不會出問題。
夏原吉也很快領會了林煜的意思,頓時連連點頭。
這玩意兒說得難聽些,對士紳的威懾意義要更大於實際作用。
“第三,鎮壓罷考。”
嗯,林煜這話鋒突然轉變,讓夏原吉都有些措手不及。
但很快他就明白了,要是前兩項真的執行下去,那必然會引起地方士紳的強烈不滿。
動不動就要革除功名,永不錄用。
而且,還要革掉本來“屬於”他們的攬納、訴訟權力,這怎麽能行?
作為士紳群體中脫胎出來的生員,理所當然就成了替士紳扛旗衝鋒的排頭兵。
“一旦真的推行士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那生員聚眾罷考,甚至阻攔縣裏推行政令,都是必然發生的事情。因為他們也是士紳,還是有著光明前途的士紳,朝廷的士紳一體納糧就是在割他們的肉,放他們的血來供養朝廷,當然沒人會願意。”
“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朝廷要做的隻有一件事,舉起屠刀,帶頭罷考的殺,聚眾罷考的全部革除功名,永不錄用。”
總結來說,就是絕對不能手軟,能殺人就殺人,不能殺也要讓其徹底變成白衣百姓。
最好再將這些罷考抗議的生員,通通圈禁原籍,防止他們串聯其他地方的士紳,一起聚眾鬧事。
不是所有人都是愣頭青,隻要朝廷鎮壓的態度足夠堅決,那生員罷考就能很輕鬆地翻頁過去。
“還有,對於官紳相互勾結,士紳拿出萬民傘,來央求朝廷保留地方官員繼續留任等行為,也要予以嚴禁。”
萬民傘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原本的意義是百姓對那些清官好官離任後,所舉行的送傘儀式。
比如竹溪萬民傘,已成當地過年習俗之一。
但類似這玩意兒懂的都懂,先出來的可能沒啥問題,可用得多了,那味道就開始變了。
晚清譴責小說家吳趼人的《糊塗世界》就有寫到萬民傘:“在任時第一要聯絡士紳,要曉得地方官這些萬民傘、德政牌,並不是百姓送的,百姓一樣出錢,卻亦不能不出錢,出錢之後,士紳來還官的情。”
萬民傘就成了明清官紳交易,用來在朝廷博取好名聲的利器。
對林煜的觀點,於謙輕輕點頭,他也覺得這樣很對。
清官好官全在於自身做得好不好,而不在於地方士紳是否挽留,送不送萬民傘。
“當然,以上三點屬於對士紳的大棒,大棒揮下去了,也得順便再給個甜棗。”
“對攬納、訴訟、罷考的士紳生員,可以予以革除功名,抄家流放等罪責懲處,而對於那些不行攬納,不與地方官勾結訴訟,也不參與罷考抗議的,朝廷就要予以拉攏籠絡,所謂拉一派打一派。”
拉一派打一派,統一博弈戰線。
這可是領袖教會林煜的道理,同樣也是“屠龍術”的一部分。
夏原吉微微點頭,對於林煜提出的三條製度性對策,他確實認為沒什麽大問題。
隻要士紳一體納糧能夠推行下去,再配合分稅製轉移博弈對象。
那就是士紳一對二,同時與朝廷、地方展開博弈……哦,還得加個沒啥存在感的百姓。
一對三的博弈,王朝都扛不住,更何況力量更為分散的士紳。
隻要士紳被壓製吃住,那王朝麵臨的土地兼並等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
可問題是……
真的能成功推行下去嗎?
夏原吉也不求林煜說的士紳一體納糧和分稅製,都能夠作為長期製度維持下去。
畢竟這是不可能的,光是明初朱元璋定下的兩稅雙冊製,如今都有些漸漸糜爛對不上了。
而士紳一體納糧和分稅製牽涉太廣,需要強大的基層力量支持。
哪怕隻求維持幾十年,讓大明完成其它改革,實現對外擴張。
這也是相當有難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