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漢王成不了氣候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作者:霸道總裁胖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先生就這麽自信?”朱瞻基問道。
林煜認真點頭:“就是這麽自信,你聽我說,朱高煦這家夥就是個憨貨,在永樂大帝剛駕崩的時候不反,現在都洪熙改元了才跑出來造反,他不死誰死?”
朱瞻基很快進入了“角色”,略微遲疑問道:“林先生,難道漢王就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漢王這次可是打出了奉天靖難的旗號……”
林煜斜睨了一眼:“怎麽?你還想混個靖難功臣?”
朱瞻基似乎有些入戲,表情略顯尷尬地笑了笑,沒接這話。
林煜倒是沒怎麽在意,你自己不想進步,總不能攔著別人不讓進步。
而且,人家費力動用人脈關係,冒險幫自己脫罪,雖然自己實際並不需要。
但總歸也算承了個救命之恩,就更不能多說什麽了。
林煜說道:“你想進步……咳咳,你想混個靖難功臣,這事我本來不應該反對。隻不過,這次你還是聽我忠告,老實跟著朝廷大軍平叛,這平叛功勳總歸是能撈到一點的,至於靖難功臣,想都不要想,朱高煦那個憨貨成不了氣候的。”
於謙也有些好奇:“林先生為什麽如此篤定?”
林煜心想:我能說是曆史書上寫的嗎?
嗬嗬~
林煜盤起兩腿,又把枕頭拿到了背後,舒舒服服的靠坐上去,這才說道。
“因為這就是注定的結果,應該說早在二十年前,永樂大帝正式定下了太子儲君,朱高煦就已經沒有任何機會了。”
“我之前應該就跟你們說過了,永樂大帝是靠靖難才奪取了大明的皇位,雖然一應流程都算合乎法理(《皇明祖訓》),但在天下人的眼裏,永樂帝的江山就是造反得來的,除非他立刻把皇位還給建文帝的後代,但這是不可能的。”
“如此造就的結果,便是永樂二十二年,朝廷所有政策都圍繞著三件事轉:削藩、北征、遷都。鄭和下西洋也是在為這三件事而服務,而這三件事的核心目的,就是確立和保證永樂帝或者說燕王係,皇位繼承的正統性與合法性。”
朱瞻基聽得雲裏霧裏,完全沒弄明白這跟漢王謀反有什麽關係。於謙卻是陷入沉思,他似乎明白了些什麽。
“林先生,您的意思是,永樂帝當年為了確保皇位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也就是自己之後不會再有第二個人發動靖難之役,早就已經留下了後手?”
林煜搖頭:“後手算不上,因為永樂二十二年,早就把全國大部分藩王可能造反的不利因素,都給解決得差不多了。”
“就拿朱高煦這個憨貨來舉例吧!永樂帝最初的想法是把這個憨憨兒子給徙封到雲南,因為雲南漢民稀少,可以讓自己兒子起個表率作用,去坐鎮開發雲南,還可以順便壓製一下黔國公沐氏。
而且永樂帝也知道這個兒子的想法,又不好直接處置,扔到雲南可以與沐氏互相牽扯,就算沐氏廢物,壓不住朱高煦,雲南也沒多少漢人,造反了也成不了氣候,威脅不到北京的朝廷。”
朱瞻基補充:“但朱高煦沒去雲南,而是一直留在南京。”
林煜說:“沒辦法,手心手背都是肉,永樂帝就這三個兒子,老二還在靖難的時候救過他好幾次,關鍵永樂帝自己為了忽悠人家好好打仗,就來了句‘世子多疾’,總歸是心裏有些虧欠的。”
“不過,再怎麽虧欠,永樂帝心裏也是有數的,朱高煦想通過這份虧欠來強行留在南京,最終的結果就是親信被誅殺,削藩護衛,被強行徙封到山東樂安。”
“朱高煦的漢王衛被削,就算現在吞並山東衛所的軍隊,戰力也絕對強不到哪裏去。所以,他唯一的勝算就是以迅雷之勢,最快速度打下北京城,讓全國各省都來不及反應。”
“嗯,不是我看不起他,就算他的漢王衛戰力還在,要想最快速度打下北京,也隻能走運河水路。”
“要使用運河?樂安距離運河太遠,他得先打下城高牆厚的濟南大城,再攻破地處運河要衝的東昌府,而且速度都得快,不能給朝廷反應的時間,否則他就有腹背受敵的風險……”
“這還隻是理論上需要做到的戰略目標,實際上朱高煦就算打出奉天靖難的旗號,他也依舊是造反。不用懷疑,不光天下人會這麽想,他手底下的那些個文臣武將也會這麽想。”
“沒有正統性,就意味著他的軍隊戰力士氣都不高,還要完成短時間之內攻破濟南、東昌兩府的任務,而後一路突襲北京,擊潰永樂帝當初建立的北征三大營……”
後麵的不用說了。
朱瞻基、於謙已經聽懂了,這就算是永樂大帝馬上原地複活,都不一定能辦得到。
可以說,朱高煦麵對的造反局麵,看起來似乎比永樂帝當初更好,但實則卻是還要來得更壞,幾乎沒有任何翻盤點。
畢竟,永樂帝也不是真的隻靠800人起兵的,他是用800人為基礎,以迅雷之勢奪取了燕藩轄地的所有邊軍部隊,加起來約莫有三萬,而後又有幾個“好兄弟”負責支援兵馬錢糧。
最關鍵的是,彼時的南京並沒有可用之將,為數不多的統兵大將就是“初代戰神”李景隆。
說起來,林煜穿越的時間線有些晚了,他穿越那會兒李景隆剛好壽終正寢(具體時間不詳,隻能確定死於永樂末年)。
可惜了,看不到活著的“戰神”。
“如此說來,漢王的確難成氣候。”於謙說道。
他也是有熟讀兵書典籍的,與“偶像”文天祥一樣都是能文能武(用兵)。
林煜說道:“何止是成不了氣候,朝廷甚至可以不費一兵一卒,派個人過去充當使者,去嗬斥一下這位造反的漢王,再許諾那些跟隨造反的軍將,就說皇帝已經下旨,隻要及時醒悟,就可以不追究責任,你猜會怎麽樣?”
能怎麽樣,當然是底下人一拍即合,把漢王抓起來,獻給朝廷戴罪立功啊!
林煜寬慰道:“所以啊!聽我的準沒錯,老老實實混個平叛之功,說不定我將來出獄,還得指望你呢!”
林煜認真點頭:“就是這麽自信,你聽我說,朱高煦這家夥就是個憨貨,在永樂大帝剛駕崩的時候不反,現在都洪熙改元了才跑出來造反,他不死誰死?”
朱瞻基很快進入了“角色”,略微遲疑問道:“林先生,難道漢王就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漢王這次可是打出了奉天靖難的旗號……”
林煜斜睨了一眼:“怎麽?你還想混個靖難功臣?”
朱瞻基似乎有些入戲,表情略顯尷尬地笑了笑,沒接這話。
林煜倒是沒怎麽在意,你自己不想進步,總不能攔著別人不讓進步。
而且,人家費力動用人脈關係,冒險幫自己脫罪,雖然自己實際並不需要。
但總歸也算承了個救命之恩,就更不能多說什麽了。
林煜說道:“你想進步……咳咳,你想混個靖難功臣,這事我本來不應該反對。隻不過,這次你還是聽我忠告,老實跟著朝廷大軍平叛,這平叛功勳總歸是能撈到一點的,至於靖難功臣,想都不要想,朱高煦那個憨貨成不了氣候的。”
於謙也有些好奇:“林先生為什麽如此篤定?”
林煜心想:我能說是曆史書上寫的嗎?
嗬嗬~
林煜盤起兩腿,又把枕頭拿到了背後,舒舒服服的靠坐上去,這才說道。
“因為這就是注定的結果,應該說早在二十年前,永樂大帝正式定下了太子儲君,朱高煦就已經沒有任何機會了。”
“我之前應該就跟你們說過了,永樂大帝是靠靖難才奪取了大明的皇位,雖然一應流程都算合乎法理(《皇明祖訓》),但在天下人的眼裏,永樂帝的江山就是造反得來的,除非他立刻把皇位還給建文帝的後代,但這是不可能的。”
“如此造就的結果,便是永樂二十二年,朝廷所有政策都圍繞著三件事轉:削藩、北征、遷都。鄭和下西洋也是在為這三件事而服務,而這三件事的核心目的,就是確立和保證永樂帝或者說燕王係,皇位繼承的正統性與合法性。”
朱瞻基聽得雲裏霧裏,完全沒弄明白這跟漢王謀反有什麽關係。於謙卻是陷入沉思,他似乎明白了些什麽。
“林先生,您的意思是,永樂帝當年為了確保皇位的正統性與合法性,也就是自己之後不會再有第二個人發動靖難之役,早就已經留下了後手?”
林煜搖頭:“後手算不上,因為永樂二十二年,早就把全國大部分藩王可能造反的不利因素,都給解決得差不多了。”
“就拿朱高煦這個憨貨來舉例吧!永樂帝最初的想法是把這個憨憨兒子給徙封到雲南,因為雲南漢民稀少,可以讓自己兒子起個表率作用,去坐鎮開發雲南,還可以順便壓製一下黔國公沐氏。
而且永樂帝也知道這個兒子的想法,又不好直接處置,扔到雲南可以與沐氏互相牽扯,就算沐氏廢物,壓不住朱高煦,雲南也沒多少漢人,造反了也成不了氣候,威脅不到北京的朝廷。”
朱瞻基補充:“但朱高煦沒去雲南,而是一直留在南京。”
林煜說:“沒辦法,手心手背都是肉,永樂帝就這三個兒子,老二還在靖難的時候救過他好幾次,關鍵永樂帝自己為了忽悠人家好好打仗,就來了句‘世子多疾’,總歸是心裏有些虧欠的。”
“不過,再怎麽虧欠,永樂帝心裏也是有數的,朱高煦想通過這份虧欠來強行留在南京,最終的結果就是親信被誅殺,削藩護衛,被強行徙封到山東樂安。”
“朱高煦的漢王衛被削,就算現在吞並山東衛所的軍隊,戰力也絕對強不到哪裏去。所以,他唯一的勝算就是以迅雷之勢,最快速度打下北京城,讓全國各省都來不及反應。”
“嗯,不是我看不起他,就算他的漢王衛戰力還在,要想最快速度打下北京,也隻能走運河水路。”
“要使用運河?樂安距離運河太遠,他得先打下城高牆厚的濟南大城,再攻破地處運河要衝的東昌府,而且速度都得快,不能給朝廷反應的時間,否則他就有腹背受敵的風險……”
“這還隻是理論上需要做到的戰略目標,實際上朱高煦就算打出奉天靖難的旗號,他也依舊是造反。不用懷疑,不光天下人會這麽想,他手底下的那些個文臣武將也會這麽想。”
“沒有正統性,就意味著他的軍隊戰力士氣都不高,還要完成短時間之內攻破濟南、東昌兩府的任務,而後一路突襲北京,擊潰永樂帝當初建立的北征三大營……”
後麵的不用說了。
朱瞻基、於謙已經聽懂了,這就算是永樂大帝馬上原地複活,都不一定能辦得到。
可以說,朱高煦麵對的造反局麵,看起來似乎比永樂帝當初更好,但實則卻是還要來得更壞,幾乎沒有任何翻盤點。
畢竟,永樂帝也不是真的隻靠800人起兵的,他是用800人為基礎,以迅雷之勢奪取了燕藩轄地的所有邊軍部隊,加起來約莫有三萬,而後又有幾個“好兄弟”負責支援兵馬錢糧。
最關鍵的是,彼時的南京並沒有可用之將,為數不多的統兵大將就是“初代戰神”李景隆。
說起來,林煜穿越的時間線有些晚了,他穿越那會兒李景隆剛好壽終正寢(具體時間不詳,隻能確定死於永樂末年)。
可惜了,看不到活著的“戰神”。
“如此說來,漢王的確難成氣候。”於謙說道。
他也是有熟讀兵書典籍的,與“偶像”文天祥一樣都是能文能武(用兵)。
林煜說道:“何止是成不了氣候,朝廷甚至可以不費一兵一卒,派個人過去充當使者,去嗬斥一下這位造反的漢王,再許諾那些跟隨造反的軍將,就說皇帝已經下旨,隻要及時醒悟,就可以不追究責任,你猜會怎麽樣?”
能怎麽樣,當然是底下人一拍即合,把漢王抓起來,獻給朝廷戴罪立功啊!
林煜寬慰道:“所以啊!聽我的準沒錯,老老實實混個平叛之功,說不定我將來出獄,還得指望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