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水爭地,遺患無窮。


    王朝的耕地麵積的確增加了,而南方的水患也變得更為頻繁。


    失去了廣闊的洞庭湖,江漢平原不再具備良好的泄洪蓄洪能力,再加上周邊水係帶來的泥沙的不斷沉積。


    就這麽說吧!


    後世紅色建立之初,由於蟎清大規模圍湖墾殖,致使洞庭湖區麵積銳減,很難再起到蓄洪泄洪的效果。


    短短三年間,洞庭湖區的江漢平原,便爆發了三次水災。


    一下大雨,必定洪澇!


    “圍湖墾殖竟然會有如此巨大的隱患。”


    朱高熾頓時一臉肅容:“林先生有沒有說如何能夠解決?”


    他往日隻曉得南方的水患災害,的確是比北方要更為嚴重一些,卻沒想到源頭居然是出在了這裏。


    實際上,早在兩宋的時候,就已經有聰明人意識到,圍湖墾殖可能會帶來水災隱患,但為了增加耕地的巨大利益,還是選擇了咬牙堅持。


    朱瞻基說道:“林先生說,辦法無非兩點:第一,限製圍湖墾殖。第二,退田還湖。”


    圍湖墾殖除了能夠短期增加耕地麵積,一定程度上增加糧食產出,本質上沒有任何好處,還會破壞水利生態。


    內湖水係麵積被侵占,就會降低蓄洪泄洪功能,一旦雨水變多,或者上遊決口,下遊立刻就會變成物理意義上的“水鄉澤國”。


    唯一的辦法,隻有退田還湖。


    這放在原來的唐宋元明清,或許很難做到。


    因為古代的農耕技術上限擺在那裏,王朝寧願承擔水患的風險,也要咬牙堅持圍湖墾殖,而且地方上的官紳地主階級也不會同意。


    這樣帶來的後果,便是到了明清兩朝,江南的水旱災害頻繁,幾乎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整個蟎清一朝268年,江南水旱並發的年份,占到了165年,剩下的不是水災就是大旱。


    雖然黃河不改道才是主因,但圍湖墾殖破壞地方水係,導致黃河水患得到了進一步強化,從開始的奪淮入海,到奪泗再奪淮入海,再到後來,淮河不能走了,隻能走長江。


    江河合並,給江南繁華之地帶去周期性的洪澇毀滅打擊。


    不過,現如今卻是不同了,擁有林煜的大明王朝,儼然已經脫離了原來的曆史軌跡。


    不論是攤賦入畝,還是化肥鳥糞,以及海外殖民與白銀寶鈔……有了這些,那麽大明也就沒必要再去為了耕地,而圍湖墾殖,破壞南方已經日益嚴峻的水係生態。


    林煜一開始便與於謙說,大明很難治理黃河,其一在於漕運難棄,其二便是地方舍不得退田還湖。


    隻要能解決這兩個問題,那黃河要治理起來,無非就是錢和糧的問題。


    “朕明白了。”朱高熾鄭重點頭,“水利、備荒不僅為農耕之本,又為治河之重。”


    聽到父皇有所重視,也都聽懂了,朱瞻基這才繼續說道:“水利、備荒隻是農政半部,後麵還有著農學半部。”


    朱高熾示意:“具體說說。”


    朱瞻基說道:“農政隻能算政策措施,還需要配套的農學,去教授百姓如何更好的耕作墾殖。按照林先生的歸納總結,農學具體可分類為輪作、間作、套種和混種四類。”


    輪作、間作、套種和混種?


    這四類聽在朱高熾的耳朵裏,饒是他為政還算比較務實,此刻也是有些直犯迷糊。


    而且,這還隻是比較籠統的劃分,往細了講還有著休耕、壟作、連作等等。


    就拿輪作來說,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戰國策》中的韓國百姓,便很可能就掌握了大豆與冬小麥輪作的耕植辦法。


    到了漢時黃河流域,甚至普遍出現了小麥收獲,便緊接著種植大豆或者粟的農業習慣。


    《齊民要術》同樣也記載南北朝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大豆與粟、麥、黍稷等作物普遍輪作的農業耕製。


    陳旉同樣也在自己的農學著作中記錄,南方種稻後接著補種大豆,可以起到良好的肥地作用。


    當然,大豆與各種糧食作物搭配的豆糧輪作,到了明清早已被農民掌握。


    《農政全書》裏真正稱得上實用的,便是針對明朝實際國情所提出的“棉稻輪作”。


    明初的湖廣還未真正大開發,以蘇杭為主的江南依舊為全國的主要產糧區,但這不妨礙明朝江南的棉花種植產業興盛。


    應該說,早在元初的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廷就在福建、浙東、江東、江西、湖廣設置了木棉提舉司。


    專門主管地方的棉花種植,與棉花推廣產業。


    而到了本朝大明開國,朱元璋甚至明確下旨,民間有五畝到十畝耕田的農民,必須要栽種桑、麻、棉花各半畝。


    如果超過十畝,種植麵積就要翻倍,算是將棉花的種植,直接上升了到法令的層麵。


    而後,湖廣大開發,成為新的天下糧倉,長江流域的棉花種植產業,徹底一發不可收拾。


    也造就了明清的“江南繁華”。


    但這種繁華是有代價的,過度的種植棉花,會極大的損害地力,並且引發劇烈的周期性病蟲災害。


    明中後期,棉稻輪作之法,其實就已經在江南地區出現。


    雖然農民弄不懂原理,但還是發覺,兩年種棉花,一年種水稻,就能讓土地不會出現大的影響。


    用《農政全書》的原話來說就是: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種棉二年,翻稻一年,即草根潰爛,土氣肥厚,蟲螟不生。多不得過三年,過則生蟲。


    翻譯成白話就是:種兩年棉花,再種一年水稻,能夠蓄積土地肥力,不會生蟲病。一旦種棉花超過三年,那就會大幅爆發蟲病害。


    隻不過,伴隨明末小冰河期大爆發,各種天災兵禍層出不窮,糧食產量下降誘發饑荒,百姓匆忙補種幾年水稻。


    而商人為了利益,地方官為了貪汙和政績,又勒令百姓毀稻種棉,致使棉稻輪作被徹底玩崩。


    說到這裏,就連林煜都不得不承認,這些幾百年前的老祖宗是真的厲害。


    在沒有農藥的古代,愣是依靠農作物的輪耕,做到了有效避免病蟲害,還能進一步調節地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霸道總裁胖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霸道總裁胖總並收藏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