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白銀本位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作者:霸道總裁胖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銀幣等於白銀,這才是發行銀幣,並以此建立“貨幣銀本位”的關鍵。
至於為什麽不更進一步,弄出更可靠的“金本位”以及真正意義上的紙幣?
先不說大明有沒有足夠的黃金,單單白銀的價值也遠沒有高到能夠支撐“紙幣金融”的地步。
再加上以日本白銀為主的海外白銀,隨著時間不斷流入到中國市場,那白銀的緩慢貶值也是幾乎不可逆的。
貿然在白銀為主的中國市場大規模發行紙幣,隻會加速白銀的貶值,並且讓穩定運轉的市場貨幣體係迅速崩壞,造成的後果或許比寶鈔製度的崩壞還要嚴重。
畢竟白銀與寶鈔不一樣,它屬於實體的貴金屬,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朝廷信用。
一旦崩潰,牽一發而動全身!
林煜還在繼續說:“試想一下,當銀幣逐步在市場流通與海外貿易中站穩腳跟,成為取代寶鈔,與銅錢並行的主流貨幣。大明的百姓、官紳全都持有銀幣,並且願意使用銀幣進行交易。”
“那麽百姓也就不會再因為賦稅征銀,而受到官紳階級的壓迫。因為銀幣的價值是確定的,這裏麵不存在什麽火耗,火耗的問題早在鑄幣期間就已經被提前解決。”
“沒有火耗,意味著計畝征銀也沒有了後顧之憂。”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隻要以銀本位為主的貨幣體係成功建立,那麽大明就可依托自身龐大的體量,對海外國家實現貨幣入侵。”
朱瞻基有些驚詫:“貨幣入侵?”
林煜說道:“說起來有些複雜,簡單來說就與劣幣驅逐良幣的道理差不多,隻不過反過來了而已。”
於謙似乎理解了:“所以……就成了良幣驅逐劣幣?那些藩國的百姓、商人以及權貴,會更願意使用我大明的貨幣。因為我大明的貨幣在品質上,必然是要優於海外藩國,如此就會讓他們逐步摒棄本國貨幣,而選用大明貨幣。”
林煜撫掌笑道:“不錯,隻要這個時間足夠長,那這些海外藩國的貨幣,就會迅速被市場淘汰。”
“當他們的貨幣完全被我大明所取代,屆時大明即便什麽都不做,也能每年依靠鑄幣和貿易逆差,來獲取巨額的財政利潤。”
“要是有心的話,還能利用這些貨幣,進而幹涉控製這些藩國內政。”
隻用小小的貨幣,就能幹涉控製藩國的內政。
這可能嗎?
即便對林煜十分敬服,可聽到如此天方夜譚的理論,朱瞻基還是本能覺得有些不敢置信。
用貨幣來控製藩國,這還真不是林煜在瞎幾把亂說。
也就在兩百多年後的清初順治年間,作為屬國的朝鮮就曾來到中國請求兌換銅錢。
前後一共換了兩次銅錢,主要目的是用於改革國內的幣製,確立銅錢本位用於交稅。
為什麽本國不去鑄銅錢?
因為朝鮮的鑄錢技術遭到明朝封鎖,落後的厲害,同樣被封鎖的還有牛皮、牛角等戰略物資出口,所以朝鮮自己鑄錢的話,基本鑄多少虧多少。
再加上各級官吏吃拿卡要,銅錢質量也相當差勁,幾乎很難流通的出去。
然而,朝鮮從清朝這裏換到優質銅錢,卻忽略了自身的市場體量,再加上本國銅錢的質量實在太差。
前後兩次換得的銅錢一股腦被投入市場,很快就將國內脆弱的貨幣體係衝的土崩瓦解。就連國都都嚴重通貨**,而底層百姓壓根看不到銅錢,為了交稅隻能受到貴族官僚變本加厲的瘋狂盤剝。
到了最後朝鮮實在兜不住,隻能被迫廢除全國銅錢,並且今後禁止中國銅錢流通,交稅買賣一律恢複從前的以物易物,糧食作為唯一指定納稅材料。
……
淩晨,天尚未完全放亮。
紫禁城。
正陽門外麵,已經陸續停靠了許多官員乘坐的馬車,還有一部分軍馬、驢子。
因為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是農民出身,還曾一度做過乞丐,所以習慣了勤儉節約,對官員也要求嚴苛。
凡車馬一律不準紋龍雕鳳,一品到三品大官準許用金子裝飾,其他官員隻能用素品裝飾車轎。
而且,又規定轎子隻能婦女、老年的官員或者有殘疾的官員使用,平民百姓也是如此,其他正常人隻能以馬或車作代步工具。
如此矯枉過正,也導致史書記載:“洪武、永樂年間百官無一敢乘轎。”
從各種馬車下來的文武官員,自發性的分開聚成了兩撥人,在相互寒暄一番後,便開始各自交換打探起了消息。
畢竟,今天可不是初一、十五,也非是正旦、冬至、萬壽聖節(皇帝生日,也叫聖誕節)這樣的節日大朝會。
陛下怎麽突然就心血來潮,要緊急召開臨時大朝會了?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唯一沒有過過萬壽聖節的皇帝,就連一月天子朱常洛,都趕上了自己的生日)
這些人並未討論太久,很快宮門大開,這些人順著正陽門魚貫而入,進入大明門。
就這麽一直順著兩側過道,來至午門外的候朝值房,才得到片刻休息,等著時辰敲鼓上朝。
而朱瞻基、於謙也在其中,二人此刻儼然換上嶄新朝服,不複天牢狼狽。
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為首的靖難勳貴,見到許久未曾露麵的太子,連忙就要上前見禮。
沒到近前,就有個小黃門匆忙走來。
“太子殿下,於禦史,陛下有旨,還請先行移步謹身殿!”
待到太子和於謙跟隨太監離開值房。
成國公朱勇這才眉頭微挑:“陛下今日突然召開大朝會,又急召太子殿下提前上殿,恐怕是又有什麽大動作啊!”
英國公張輔此時已經回到座位,正閉眼假寐:“怕什麽,為人臣者,隻需恪守本分。再說我等皆出身靖難勳貴,安心辦好陛下的差事,就是我等的職分。”
“說的也是。”
這話點醒了在座幾人,他們可都是靖難殺出來的勳貴,根基淺薄是不假,但相對也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器重。
隻要能盡心竭力,辦好陛下吩咐的差事,其它的都不用操心。
這些靖難勳貴安靜了,在不遠處安靜品茶的趙王朱高燧,卻是眸光幽暗。
自己這個大侄子,好些日子未曾公開露麵,可是讓不少江南籍的官員,誤以為是太子南下,去南京做遷都考察了。
曆史上也的確是朱瞻基先去的南京,為遷都做準備,結果都城還沒來及遷,朱高熾就先駕崩了。
內閣“三楊”熟悉套路,又來了波秘不發喪,將朱瞻基緊急從南京接回來,等到登極了,人在山東的漢王朱高煦才反應過來。
之後就是喜聞樂見的漢王氣急敗壞,起兵造反後被做成了“黃燜雞”。
想不到,今日突然露麵,還被老大給先行召上了殿去。
再加上身邊那個有些眼熟的青袍禦史,這兩人莫不是消失的時間裏,去給老大辦了什麽秘密差事?
至於為什麽不更進一步,弄出更可靠的“金本位”以及真正意義上的紙幣?
先不說大明有沒有足夠的黃金,單單白銀的價值也遠沒有高到能夠支撐“紙幣金融”的地步。
再加上以日本白銀為主的海外白銀,隨著時間不斷流入到中國市場,那白銀的緩慢貶值也是幾乎不可逆的。
貿然在白銀為主的中國市場大規模發行紙幣,隻會加速白銀的貶值,並且讓穩定運轉的市場貨幣體係迅速崩壞,造成的後果或許比寶鈔製度的崩壞還要嚴重。
畢竟白銀與寶鈔不一樣,它屬於實體的貴金屬,而不是虛無縹緲的朝廷信用。
一旦崩潰,牽一發而動全身!
林煜還在繼續說:“試想一下,當銀幣逐步在市場流通與海外貿易中站穩腳跟,成為取代寶鈔,與銅錢並行的主流貨幣。大明的百姓、官紳全都持有銀幣,並且願意使用銀幣進行交易。”
“那麽百姓也就不會再因為賦稅征銀,而受到官紳階級的壓迫。因為銀幣的價值是確定的,這裏麵不存在什麽火耗,火耗的問題早在鑄幣期間就已經被提前解決。”
“沒有火耗,意味著計畝征銀也沒有了後顧之憂。”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隻要以銀本位為主的貨幣體係成功建立,那麽大明就可依托自身龐大的體量,對海外國家實現貨幣入侵。”
朱瞻基有些驚詫:“貨幣入侵?”
林煜說道:“說起來有些複雜,簡單來說就與劣幣驅逐良幣的道理差不多,隻不過反過來了而已。”
於謙似乎理解了:“所以……就成了良幣驅逐劣幣?那些藩國的百姓、商人以及權貴,會更願意使用我大明的貨幣。因為我大明的貨幣在品質上,必然是要優於海外藩國,如此就會讓他們逐步摒棄本國貨幣,而選用大明貨幣。”
林煜撫掌笑道:“不錯,隻要這個時間足夠長,那這些海外藩國的貨幣,就會迅速被市場淘汰。”
“當他們的貨幣完全被我大明所取代,屆時大明即便什麽都不做,也能每年依靠鑄幣和貿易逆差,來獲取巨額的財政利潤。”
“要是有心的話,還能利用這些貨幣,進而幹涉控製這些藩國內政。”
隻用小小的貨幣,就能幹涉控製藩國的內政。
這可能嗎?
即便對林煜十分敬服,可聽到如此天方夜譚的理論,朱瞻基還是本能覺得有些不敢置信。
用貨幣來控製藩國,這還真不是林煜在瞎幾把亂說。
也就在兩百多年後的清初順治年間,作為屬國的朝鮮就曾來到中國請求兌換銅錢。
前後一共換了兩次銅錢,主要目的是用於改革國內的幣製,確立銅錢本位用於交稅。
為什麽本國不去鑄銅錢?
因為朝鮮的鑄錢技術遭到明朝封鎖,落後的厲害,同樣被封鎖的還有牛皮、牛角等戰略物資出口,所以朝鮮自己鑄錢的話,基本鑄多少虧多少。
再加上各級官吏吃拿卡要,銅錢質量也相當差勁,幾乎很難流通的出去。
然而,朝鮮從清朝這裏換到優質銅錢,卻忽略了自身的市場體量,再加上本國銅錢的質量實在太差。
前後兩次換得的銅錢一股腦被投入市場,很快就將國內脆弱的貨幣體係衝的土崩瓦解。就連國都都嚴重通貨**,而底層百姓壓根看不到銅錢,為了交稅隻能受到貴族官僚變本加厲的瘋狂盤剝。
到了最後朝鮮實在兜不住,隻能被迫廢除全國銅錢,並且今後禁止中國銅錢流通,交稅買賣一律恢複從前的以物易物,糧食作為唯一指定納稅材料。
……
淩晨,天尚未完全放亮。
紫禁城。
正陽門外麵,已經陸續停靠了許多官員乘坐的馬車,還有一部分軍馬、驢子。
因為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是農民出身,還曾一度做過乞丐,所以習慣了勤儉節約,對官員也要求嚴苛。
凡車馬一律不準紋龍雕鳳,一品到三品大官準許用金子裝飾,其他官員隻能用素品裝飾車轎。
而且,又規定轎子隻能婦女、老年的官員或者有殘疾的官員使用,平民百姓也是如此,其他正常人隻能以馬或車作代步工具。
如此矯枉過正,也導致史書記載:“洪武、永樂年間百官無一敢乘轎。”
從各種馬車下來的文武官員,自發性的分開聚成了兩撥人,在相互寒暄一番後,便開始各自交換打探起了消息。
畢竟,今天可不是初一、十五,也非是正旦、冬至、萬壽聖節(皇帝生日,也叫聖誕節)這樣的節日大朝會。
陛下怎麽突然就心血來潮,要緊急召開臨時大朝會了?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唯一沒有過過萬壽聖節的皇帝,就連一月天子朱常洛,都趕上了自己的生日)
這些人並未討論太久,很快宮門大開,這些人順著正陽門魚貫而入,進入大明門。
就這麽一直順著兩側過道,來至午門外的候朝值房,才得到片刻休息,等著時辰敲鼓上朝。
而朱瞻基、於謙也在其中,二人此刻儼然換上嶄新朝服,不複天牢狼狽。
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為首的靖難勳貴,見到許久未曾露麵的太子,連忙就要上前見禮。
沒到近前,就有個小黃門匆忙走來。
“太子殿下,於禦史,陛下有旨,還請先行移步謹身殿!”
待到太子和於謙跟隨太監離開值房。
成國公朱勇這才眉頭微挑:“陛下今日突然召開大朝會,又急召太子殿下提前上殿,恐怕是又有什麽大動作啊!”
英國公張輔此時已經回到座位,正閉眼假寐:“怕什麽,為人臣者,隻需恪守本分。再說我等皆出身靖難勳貴,安心辦好陛下的差事,就是我等的職分。”
“說的也是。”
這話點醒了在座幾人,他們可都是靖難殺出來的勳貴,根基淺薄是不假,但相對也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器重。
隻要能盡心竭力,辦好陛下吩咐的差事,其它的都不用操心。
這些靖難勳貴安靜了,在不遠處安靜品茶的趙王朱高燧,卻是眸光幽暗。
自己這個大侄子,好些日子未曾公開露麵,可是讓不少江南籍的官員,誤以為是太子南下,去南京做遷都考察了。
曆史上也的確是朱瞻基先去的南京,為遷都做準備,結果都城還沒來及遷,朱高熾就先駕崩了。
內閣“三楊”熟悉套路,又來了波秘不發喪,將朱瞻基緊急從南京接回來,等到登極了,人在山東的漢王朱高煦才反應過來。
之後就是喜聞樂見的漢王氣急敗壞,起兵造反後被做成了“黃燜雞”。
想不到,今日突然露麵,還被老大給先行召上了殿去。
再加上身邊那個有些眼熟的青袍禦史,這兩人莫不是消失的時間裏,去給老大辦了什麽秘密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