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宗藩隱患
大明:秋後問斬,太子是獄友 作者:霸道總裁胖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遷都南京,強盛的大明頃刻間就會分崩離析。
定都北京,百年之後邊軍廢弛,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就是強行削藩帶來的後遺症了。
無解之局?
怪不得此前林先生,既未多言今上遷都南京,也沒明言定都北京,想必也是實在有些進退兩難。
不對,林先生何等博聞才略,就連困擾曆代王朝的黃淮洪泛,都有辦法解決,更遑論隻是遷都與否的問題。
於謙心中對林煜愈發敬重,不論是此前指出未來三百年的黃淮洪泛問題,還順帶給出了解決之策。亦或是今日引經據典,談及曆代皇朝的天命正統論,並從中延伸出如今大明所有人都未察覺的邊防隱患。
果然,林先生不是一般人,必須力勸太子和陛下,不可為國朝錯失一大人才。
其實於謙有些想太多了,早在朱高熾派他與太子一起,二次入獄,就已起了留人的心思。
就這麽直接赦免也許不太妥當,但殺頭改流放也不是不行。
於謙尚在思慮,朱瞻基卻已再度開口問道:“林先生,邊防軍事之隱患,您已經講完。那還有一個財政土地,問題又是出在哪裏?朝廷削藩補償藩王俸祿賞賜,雖有些耗費,卻也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不錯,還會舉一反三了。”
林煜放下酒碗,笑嗬嗬道:“這個問題,其實比剛才還要簡單。你倆也是朝廷命官,隻要出去以後隨便看看,從洪武初年至今為止,大明登記在冊的宗室子弟,每年有什麽變化,就清楚我說的財政土地是什麽意思了。”
朱瞻基有些發懵,這與洪武初年到現在,宗室子弟的每年變化有何關聯?
他一時想不透,準備細問,卻看到林煜此刻正在鋪床,明顯打算睡覺休息,想了想還是沒有開口。
今天聽到的已經夠多,差不多該叫錦衣衛告知父皇,看看父皇有何想法。
畢竟,這可涉及到了父皇要遷都南京的國策,容不得半點馬虎。
……
消息通過錦衣衛遞送皇宮,已經快至黃昏。
朱高熾剛剛結束一天的勞碌疲憊,雖然此前永樂帝在位時候,基本上國家大小事有大半都是他在做,與皇帝沒啥區別。
但,等到真的當上了皇帝,這份責任與擔子,還是讓他感到沉重而又疲憊。
“陛下,這是錦衣衛從天牢遞送的密奏。”貼身內侍雷震遞上一封奏本。
朱高熾神態放鬆,斜靠在龍椅軟榻上,接過奏章悠悠翻看起來。
僅僅過了片刻,本來還朱神色輕鬆的朱高熾,瞬間變得嚴肅。他從軟榻起身:“宣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黃淮、夏原吉即刻入宮來見朕!”
“是。”
雷震不敢怠慢,急忙前往內閣傳詔。
半個時辰過去。
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黃淮、夏原吉行五人,在皇帝近侍雷震的引領下,急匆匆就往謹身殿趕去。
“士奇兄,你說陛下為何突然間,就急匆匆詔見我等?”楊榮邊走,邊對領頭的楊士奇問道。
如今大明雖廢除了宰相,設立內閣製,但內閣首輔的製度化,還要等到天順年才會正式出現。
此時最多隻習慣性稱呼內閣的主要柄政者,即首席大學士為“首輔”。
而楊榮便是前“首輔”,楊士奇則是新君新內閣的新“首輔”,漸漸總攬內閣機務。
楊士奇沉思片刻,說道:“為人臣者,不可輕易揣度君王。然陛下仁厚,體恤臣民,若非緊要機務,不會在下值之後,急匆匆詔見我等。”
“此言有理。”
楊榮、金幼孜、黃淮、夏原吉四人微微點頭。
因為按規矩,外臣進皇宮不能走正門,除非登極大典,或者傳臚唱名。
所以幾人七拐八拐,又走了大半路程,才總算到達謹身殿。
楊士奇帶領眾人進殿,對著皇帝躬身行禮。
“免禮,賜座。”
“謝陛下。”
待到五人盡皆坐下,朱高熾目光這才依次掃過。
楊士奇,永樂年間官至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新君登極,升任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前天又新加少保銜,總攬內閣政務。
楊榮,與楊士奇同為永樂朝翰林學士,並兼文淵閣大學士。
有過數次隨駕親征,朱棣甚至親切稱呼其為“楊學士”。
新君登極,加官太常寺卿,本月又加少傅兼謹身殿大學士。
金幼孜,履曆與楊榮基本一致,上月加官戶部右侍郎,本月再加太子太保及武英殿大學士。
黃淮則比較特殊,剛從詔獄出來不過一月,皇帝升其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配合楊士奇輔政內閣事務。
最後的夏原吉,倒是與黃淮、於謙類似,為人性格剛直,甚至敢於公然反對北伐,然後就被盛怒的朱棣投入詔獄。
同樣也是等到朱高熾登極了,這才官複原職,雖然沒能入閣輔政,但卻提出種種為國節流的政治舉措。
比如廣開海禁,片板不得下海,免除賦役,讓百姓休養生息,遷都南京,減少戰爭,節省漕運開支……而且普遍都得到了朱高熾的讚同與支持。
可以說,這五人目前便是朱高熾這位新君如今的核心政治班底了。
“朕今日召集諸卿前來,卻是得到了一封奏章,一封關乎我大明百年國運的奏章。”
朱高熾說著,就將案上的密奏由太監發下,交給楊士奇五人傳閱。
一聽竟是關乎到大明國運,五人都是眉頭微動。
楊士奇作為內閣首輔,理所當然第一個閱覽。
在恭謹接過奏章,才翻看幾頁後,楊士奇初時疑惑,緊接皺眉,隨即便是大為震撼。也不去看完,就急匆匆詢問道:“陛下,不知此奏是出自朝中哪位臣僚之手?”
朱高熾搖頭:“此奏非是來自前朝,而是出自天牢。”
“天牢?”
楊士奇有些意外。
朱高熾隨即便將天牢與林煜之事,向楊士奇五人和盤托出,包括此前交付內閣、工部擬定,以“束水攻沙”為新切入點的治河理論。
本來楊士奇聽到天牢就已經很吃驚了,如今一聽陛下之前得到的計策,以“束水攻沙”來大治黃河,竟然也是出自此人之手。
楊士奇沉默許久,才歎息道:“此人的確為國之棟梁,都察院於禦史所言不虛。”
朱高熾微微點頭:“隻是如此棟梁之才,如今卻為天牢死囚……”
沒人接話,也是不敢接。
謀逆大案,可不是簡簡單單,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的。
除非皇帝親下聖旨,否則就算內閣出麵,也實在不好插手。
對此,朱高熾也未多說,如何處理這件事,暫且不著急。
現在的重點,還是在於林煜說的大明邊防隱患問題,由削藩帶來的嚴重後患。
若按林煜的說法,削藩破壞了洪武時期的塞王九邊防禦體係。
雖然永樂帝及時彌補,但破漏的牆壁就算修好了,也不可能恢複如初。
再加上大明五次北伐漠北,又嚴重損耗了財政國庫。
照這樣下去,大明邊防可能用不了百年,真的會嚴重廢弛。
屆時但凡有草原異族崛起,頃刻間就是山河破碎,國破家亡。
用林煜的話來說,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可不是什麽好歸宿!
而遷都南京,林煜同樣也不認可,一旦遷都南京,那本來還有三百年國運的大明,可能立刻就得分崩離析,到時候能有個南朝都算運氣好了。
朱高熾現在無比慶幸自己沒有著急遷都,就連旨意都沒下,隻是放出了點口風消息。
於是針對林煜的問題,召集內閣能臣們集思問策。
楊士奇皺眉苦思,另外的楊榮等人同樣也是沉思無言。
他們都是文臣,不說對兵書一竅不通,卻也最多隻能看得懂軍報文書。
對於戰略兵事,連朱棣這種頂級戰略家都沒想到,也沒能解決的問題,讓他們來想辦法,屬實是有些難為人了。
朱高熾見無人開口,雖有失望,卻也沒有表露。
正要開口寬慰眾臣,突然夏原吉抬起頭來。
“陛下,臣有話說!”
定都北京,百年之後邊軍廢弛,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就是強行削藩帶來的後遺症了。
無解之局?
怪不得此前林先生,既未多言今上遷都南京,也沒明言定都北京,想必也是實在有些進退兩難。
不對,林先生何等博聞才略,就連困擾曆代王朝的黃淮洪泛,都有辦法解決,更遑論隻是遷都與否的問題。
於謙心中對林煜愈發敬重,不論是此前指出未來三百年的黃淮洪泛問題,還順帶給出了解決之策。亦或是今日引經據典,談及曆代皇朝的天命正統論,並從中延伸出如今大明所有人都未察覺的邊防隱患。
果然,林先生不是一般人,必須力勸太子和陛下,不可為國朝錯失一大人才。
其實於謙有些想太多了,早在朱高熾派他與太子一起,二次入獄,就已起了留人的心思。
就這麽直接赦免也許不太妥當,但殺頭改流放也不是不行。
於謙尚在思慮,朱瞻基卻已再度開口問道:“林先生,邊防軍事之隱患,您已經講完。那還有一個財政土地,問題又是出在哪裏?朝廷削藩補償藩王俸祿賞賜,雖有些耗費,卻也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不錯,還會舉一反三了。”
林煜放下酒碗,笑嗬嗬道:“這個問題,其實比剛才還要簡單。你倆也是朝廷命官,隻要出去以後隨便看看,從洪武初年至今為止,大明登記在冊的宗室子弟,每年有什麽變化,就清楚我說的財政土地是什麽意思了。”
朱瞻基有些發懵,這與洪武初年到現在,宗室子弟的每年變化有何關聯?
他一時想不透,準備細問,卻看到林煜此刻正在鋪床,明顯打算睡覺休息,想了想還是沒有開口。
今天聽到的已經夠多,差不多該叫錦衣衛告知父皇,看看父皇有何想法。
畢竟,這可涉及到了父皇要遷都南京的國策,容不得半點馬虎。
……
消息通過錦衣衛遞送皇宮,已經快至黃昏。
朱高熾剛剛結束一天的勞碌疲憊,雖然此前永樂帝在位時候,基本上國家大小事有大半都是他在做,與皇帝沒啥區別。
但,等到真的當上了皇帝,這份責任與擔子,還是讓他感到沉重而又疲憊。
“陛下,這是錦衣衛從天牢遞送的密奏。”貼身內侍雷震遞上一封奏本。
朱高熾神態放鬆,斜靠在龍椅軟榻上,接過奏章悠悠翻看起來。
僅僅過了片刻,本來還朱神色輕鬆的朱高熾,瞬間變得嚴肅。他從軟榻起身:“宣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黃淮、夏原吉即刻入宮來見朕!”
“是。”
雷震不敢怠慢,急忙前往內閣傳詔。
半個時辰過去。
楊士奇、楊榮、金幼孜、黃淮、夏原吉行五人,在皇帝近侍雷震的引領下,急匆匆就往謹身殿趕去。
“士奇兄,你說陛下為何突然間,就急匆匆詔見我等?”楊榮邊走,邊對領頭的楊士奇問道。
如今大明雖廢除了宰相,設立內閣製,但內閣首輔的製度化,還要等到天順年才會正式出現。
此時最多隻習慣性稱呼內閣的主要柄政者,即首席大學士為“首輔”。
而楊榮便是前“首輔”,楊士奇則是新君新內閣的新“首輔”,漸漸總攬內閣機務。
楊士奇沉思片刻,說道:“為人臣者,不可輕易揣度君王。然陛下仁厚,體恤臣民,若非緊要機務,不會在下值之後,急匆匆詔見我等。”
“此言有理。”
楊榮、金幼孜、黃淮、夏原吉四人微微點頭。
因為按規矩,外臣進皇宮不能走正門,除非登極大典,或者傳臚唱名。
所以幾人七拐八拐,又走了大半路程,才總算到達謹身殿。
楊士奇帶領眾人進殿,對著皇帝躬身行禮。
“免禮,賜座。”
“謝陛下。”
待到五人盡皆坐下,朱高熾目光這才依次掃過。
楊士奇,永樂年間官至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新君登極,升任禮部左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前天又新加少保銜,總攬內閣政務。
楊榮,與楊士奇同為永樂朝翰林學士,並兼文淵閣大學士。
有過數次隨駕親征,朱棣甚至親切稱呼其為“楊學士”。
新君登極,加官太常寺卿,本月又加少傅兼謹身殿大學士。
金幼孜,履曆與楊榮基本一致,上月加官戶部右侍郎,本月再加太子太保及武英殿大學士。
黃淮則比較特殊,剛從詔獄出來不過一月,皇帝升其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學士,配合楊士奇輔政內閣事務。
最後的夏原吉,倒是與黃淮、於謙類似,為人性格剛直,甚至敢於公然反對北伐,然後就被盛怒的朱棣投入詔獄。
同樣也是等到朱高熾登極了,這才官複原職,雖然沒能入閣輔政,但卻提出種種為國節流的政治舉措。
比如廣開海禁,片板不得下海,免除賦役,讓百姓休養生息,遷都南京,減少戰爭,節省漕運開支……而且普遍都得到了朱高熾的讚同與支持。
可以說,這五人目前便是朱高熾這位新君如今的核心政治班底了。
“朕今日召集諸卿前來,卻是得到了一封奏章,一封關乎我大明百年國運的奏章。”
朱高熾說著,就將案上的密奏由太監發下,交給楊士奇五人傳閱。
一聽竟是關乎到大明國運,五人都是眉頭微動。
楊士奇作為內閣首輔,理所當然第一個閱覽。
在恭謹接過奏章,才翻看幾頁後,楊士奇初時疑惑,緊接皺眉,隨即便是大為震撼。也不去看完,就急匆匆詢問道:“陛下,不知此奏是出自朝中哪位臣僚之手?”
朱高熾搖頭:“此奏非是來自前朝,而是出自天牢。”
“天牢?”
楊士奇有些意外。
朱高熾隨即便將天牢與林煜之事,向楊士奇五人和盤托出,包括此前交付內閣、工部擬定,以“束水攻沙”為新切入點的治河理論。
本來楊士奇聽到天牢就已經很吃驚了,如今一聽陛下之前得到的計策,以“束水攻沙”來大治黃河,竟然也是出自此人之手。
楊士奇沉默許久,才歎息道:“此人的確為國之棟梁,都察院於禦史所言不虛。”
朱高熾微微點頭:“隻是如此棟梁之才,如今卻為天牢死囚……”
沒人接話,也是不敢接。
謀逆大案,可不是簡簡單單,三言兩語就能解決的。
除非皇帝親下聖旨,否則就算內閣出麵,也實在不好插手。
對此,朱高熾也未多說,如何處理這件事,暫且不著急。
現在的重點,還是在於林煜說的大明邊防隱患問題,由削藩帶來的嚴重後患。
若按林煜的說法,削藩破壞了洪武時期的塞王九邊防禦體係。
雖然永樂帝及時彌補,但破漏的牆壁就算修好了,也不可能恢複如初。
再加上大明五次北伐漠北,又嚴重損耗了財政國庫。
照這樣下去,大明邊防可能用不了百年,真的會嚴重廢弛。
屆時但凡有草原異族崛起,頃刻間就是山河破碎,國破家亡。
用林煜的話來說,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可不是什麽好歸宿!
而遷都南京,林煜同樣也不認可,一旦遷都南京,那本來還有三百年國運的大明,可能立刻就得分崩離析,到時候能有個南朝都算運氣好了。
朱高熾現在無比慶幸自己沒有著急遷都,就連旨意都沒下,隻是放出了點口風消息。
於是針對林煜的問題,召集內閣能臣們集思問策。
楊士奇皺眉苦思,另外的楊榮等人同樣也是沉思無言。
他們都是文臣,不說對兵書一竅不通,卻也最多隻能看得懂軍報文書。
對於戰略兵事,連朱棣這種頂級戰略家都沒想到,也沒能解決的問題,讓他們來想辦法,屬實是有些難為人了。
朱高熾見無人開口,雖有失望,卻也沒有表露。
正要開口寬慰眾臣,突然夏原吉抬起頭來。
“陛下,臣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