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穀貴不一定益農,穀賤也不一定傷農
鑄無上運朝,我為人族挽天傾 作者:不吃豬飼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所謂穀賤傷農,此之言語自古有之。
在華夏古代,倒是也有一係列措施保證糧價的運轉保持在一個可接受的限度之內。
然而。
“穀賤傷農”四字,卻少有實現。
在經濟不發達的古華夏,此四個字也多是停留在朝堂士大夫們的悲天憫人的話語之間,其還多為標榜自身為民做主之心。
然而實際上從王朝由上至下製定了一係列措施,卻也隻能是維持在理論階段,亦或者存在於士大夫、商賈之間的交談間。
想要真正將其落實,卻是難上加難。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此便是如此。
糧價高了,百姓手裏的餘糧也依舊賣不上價,經過層層盤剝的收購之下,百姓到手也隻有那三瓜兩棗。
糧價低了,同樣也是如此。
對於百姓而言,不管糧價的高低,其真正得到了利益的也隻有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和精明到骨頭裏商賈了。
那些種糧、賣糧的百姓想要從這兩股勢力中獲得利益,其難度可想而知。
作為曾經的大明九千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魏宗賢比任何人都明白穩定市麵上糧食價格的重要性。
從他以前的角度來看。
糧價每上漲一成,產量便會上漲三成,稅收也會明顯的上漲。
這對於整個王朝而言,絕對算得上好事。
所以不管是當年的大明如何,其糧食價格卻也是居高不下,甚至在亂世來臨之時越發的昂貴,根本不會說官府主動要求糧價降低了。
然而如今聽到主子秦天縱的一通分析,魏宗賢仿佛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
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角度。
“居高不下的糧價,其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百姓種田的積極性,畢竟高昂的糧食價格,倒也能夠催生部分農業的發展,然而也隻是部分罷了。
實際上,在整個華夏,豪紳地主占據大量土地的情況下,真正得到便利的卻隻是那些吃的腦滿腸肥的豪紳地主罷了,農民真正想要得到便宜,過上好生活,卻是難上加難。
在你看來。
既然糧價高了,那必然到百姓手裏的錢財就多了,然而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
高昂的糧價,會引發市麵上大部分商品的漲價,這個漲價最後所付出的代價依舊會加持在百姓身上,那因為糧價的上漲得到了半點便宜的百姓實際上付出得更多。
而如今糧價降低了。
至少糧商利潤進一步壓縮了,百姓購糧所耗費的錢財也少了,如此不是變現減輕了百姓的壓力了嗎?畢竟不是所有百姓都自行種糧的。”秦天縱緩緩道。
魏宗賢若有所思的聽著。
作為如今宮內大管家,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倒是懂得了一些經濟學的知識,也能夠聽懂秦天縱的話。
略微一思量。
他便能發現,主子秦天縱所言的話中,確也係如此。
糧價的上漲可能明麵上看著利於種地的百姓,但實際上卻是便宜了那些擁有著大量土地的鄉紳以及操控糧價的奸商。
所謂的“穀賤傷農”也不過是為官者、奸商為了自身利益冠冕堂皇的說辭罷了。
穀賤,傷的不是農。
而是那些擁有大量田畝的奸商和士大夫。
畢竟也隻有他們才是真正得了實惠之人。
“主子,那按照您的意思是糧價越低越好嗎?”魏宗賢好奇的問道。
“當然也不是!糧價具體維持在什麽區間,這是根據王朝糧食出產的數量決定的,乃是戶部需要關心的事情,具體也得看他們如何測算糧價。
不過有一點可以明確。
在大夏目前的土地製度之下,糧價稍微低一些對於百姓而言卻是實打實的好處。
百姓看一朝一夕之得失,可能覺得官府打壓糧價是害了他們。
然而實際上卻是為了他們好。
你且需記住。
不管是華夏曆朝曆代也罷,還是如今的大夏也好。
一旦有利益入了豪紳地主之眼,那這件事所帶來的好處便與普通的百姓無緣了。
就拿如今大夏最為簡單的官營田種植來說。
為何要將官營田種植戶的酬勞壓低,其本意便是如此。
大夏可以給他們高昂的種植報酬,大夏也承擔得起。
然而前期王朝初定,各方能夠獲得的利益較多,各方勢力看不上這三瓜兩棗。
一旦大夏各方利益分配完畢,難保這些人觸手不會伸向這些原本他們看不上的蠅頭小利中去。
若每月給種植戶一萬大夏幣作為酬勞,各方勢力必然趨之若鶩,各路牛鬼蛇神也都將冒出來,百姓想要獲得這樣一份背靠官府的差事,那是難上加難。
但這個差事每月也就三千大夏幣,那這些牛鬼蛇神又如何會與百姓爭利呢?”
聽到這話。
魏宗賢頓感有些振聾發聵。
這是他以前從未想過的。
當年的大明從國庫不知道下撥了多少銀兩至地方,然而這就如同石沉大海一般,全然沒有半分水花濺起。
災沒賑到,事情也沒解決。
唯獨富了那批滿嘴仁義道德的東林黨,或許這就是原因。
正如主子所言。
錢給得太多了,牛鬼蛇神也都出來了。
也隻有那三瓜兩棗,或許才能真正到百姓的手中。
“多謝王上指點!”魏宗賢附身道。
秦天縱笑著搖了搖頭:“這一點上你要多向善保學習,善保要不說說你的心得?”
說著。
秦天縱看向了一旁低頭不語的和珅。
魏宗賢也同樣將目光投向了和珅。
作為宮內行政主管與宮內財務主管,二人自然是相熟的。
以前的魏宗賢怎麽也看不上和珅。
畢竟和珅是韃子出身,在魏宗賢看來這就是敵人。
然而自從和珅將內帑打理得井井有條之後,魏宗賢便是改變了看法。
這個韃子,確實本事不小。
至少這麽久了。
隻聽見說國庫缺錢,卻沒聽到過內帑缺錢之事。
宮裏當差的人都知道,主子是開明之君,其也並不像曆朝曆代那些帝王一般,守著內帑作為私產,就算是天下大亂,也不見得會動分毫。
相反。
主子經常以內帑錢財調撥國庫,甚至用來資助軍需等等。
如此情況下,也造就了內帑負責人巨大的壓力。
畢竟遇到個動不動就用內帑錢財的帝王,一旦沒有生財之道,那還真不好伺候,稍有不慎內帑就會入不敷出。
然而自從和珅接管內帑後,卻也從未聽到過內帑無錢之事發生,如此可見和珅能力之強。
低著頭不語的和珅聽到秦天縱點名,緩緩的抬起頭,笑道:“王上謬讚了!微臣哪裏有什麽本事,不過是托王上鴻福罷了。”
秦天縱擺了擺手,道:“你做得如何,孤是看在眼裏的。孤之所以放心將內帑交給你了,便是因為如此,你無需謙虛。”
和珅不語,隻是嘴角露出了一抹笑意。
能夠被領導點名表揚,這可是不容易的事。
片刻後。
和珅才看向魏宗賢道:“魏公公,實際上也不是什麽大道理!我同你講個故事,你便明白了。”
在華夏古代,倒是也有一係列措施保證糧價的運轉保持在一個可接受的限度之內。
然而。
“穀賤傷農”四字,卻少有實現。
在經濟不發達的古華夏,此四個字也多是停留在朝堂士大夫們的悲天憫人的話語之間,其還多為標榜自身為民做主之心。
然而實際上從王朝由上至下製定了一係列措施,卻也隻能是維持在理論階段,亦或者存在於士大夫、商賈之間的交談間。
想要真正將其落實,卻是難上加難。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此便是如此。
糧價高了,百姓手裏的餘糧也依舊賣不上價,經過層層盤剝的收購之下,百姓到手也隻有那三瓜兩棗。
糧價低了,同樣也是如此。
對於百姓而言,不管糧價的高低,其真正得到了利益的也隻有高高在上的士大夫和精明到骨頭裏商賈了。
那些種糧、賣糧的百姓想要從這兩股勢力中獲得利益,其難度可想而知。
作為曾經的大明九千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魏宗賢比任何人都明白穩定市麵上糧食價格的重要性。
從他以前的角度來看。
糧價每上漲一成,產量便會上漲三成,稅收也會明顯的上漲。
這對於整個王朝而言,絕對算得上好事。
所以不管是當年的大明如何,其糧食價格卻也是居高不下,甚至在亂世來臨之時越發的昂貴,根本不會說官府主動要求糧價降低了。
然而如今聽到主子秦天縱的一通分析,魏宗賢仿佛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
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角度。
“居高不下的糧價,其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百姓種田的積極性,畢竟高昂的糧食價格,倒也能夠催生部分農業的發展,然而也隻是部分罷了。
實際上,在整個華夏,豪紳地主占據大量土地的情況下,真正得到便利的卻隻是那些吃的腦滿腸肥的豪紳地主罷了,農民真正想要得到便宜,過上好生活,卻是難上加難。
在你看來。
既然糧價高了,那必然到百姓手裏的錢財就多了,然而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
高昂的糧價,會引發市麵上大部分商品的漲價,這個漲價最後所付出的代價依舊會加持在百姓身上,那因為糧價的上漲得到了半點便宜的百姓實際上付出得更多。
而如今糧價降低了。
至少糧商利潤進一步壓縮了,百姓購糧所耗費的錢財也少了,如此不是變現減輕了百姓的壓力了嗎?畢竟不是所有百姓都自行種糧的。”秦天縱緩緩道。
魏宗賢若有所思的聽著。
作為如今宮內大管家,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倒是懂得了一些經濟學的知識,也能夠聽懂秦天縱的話。
略微一思量。
他便能發現,主子秦天縱所言的話中,確也係如此。
糧價的上漲可能明麵上看著利於種地的百姓,但實際上卻是便宜了那些擁有著大量土地的鄉紳以及操控糧價的奸商。
所謂的“穀賤傷農”也不過是為官者、奸商為了自身利益冠冕堂皇的說辭罷了。
穀賤,傷的不是農。
而是那些擁有大量田畝的奸商和士大夫。
畢竟也隻有他們才是真正得了實惠之人。
“主子,那按照您的意思是糧價越低越好嗎?”魏宗賢好奇的問道。
“當然也不是!糧價具體維持在什麽區間,這是根據王朝糧食出產的數量決定的,乃是戶部需要關心的事情,具體也得看他們如何測算糧價。
不過有一點可以明確。
在大夏目前的土地製度之下,糧價稍微低一些對於百姓而言卻是實打實的好處。
百姓看一朝一夕之得失,可能覺得官府打壓糧價是害了他們。
然而實際上卻是為了他們好。
你且需記住。
不管是華夏曆朝曆代也罷,還是如今的大夏也好。
一旦有利益入了豪紳地主之眼,那這件事所帶來的好處便與普通的百姓無緣了。
就拿如今大夏最為簡單的官營田種植來說。
為何要將官營田種植戶的酬勞壓低,其本意便是如此。
大夏可以給他們高昂的種植報酬,大夏也承擔得起。
然而前期王朝初定,各方能夠獲得的利益較多,各方勢力看不上這三瓜兩棗。
一旦大夏各方利益分配完畢,難保這些人觸手不會伸向這些原本他們看不上的蠅頭小利中去。
若每月給種植戶一萬大夏幣作為酬勞,各方勢力必然趨之若鶩,各路牛鬼蛇神也都將冒出來,百姓想要獲得這樣一份背靠官府的差事,那是難上加難。
但這個差事每月也就三千大夏幣,那這些牛鬼蛇神又如何會與百姓爭利呢?”
聽到這話。
魏宗賢頓感有些振聾發聵。
這是他以前從未想過的。
當年的大明從國庫不知道下撥了多少銀兩至地方,然而這就如同石沉大海一般,全然沒有半分水花濺起。
災沒賑到,事情也沒解決。
唯獨富了那批滿嘴仁義道德的東林黨,或許這就是原因。
正如主子所言。
錢給得太多了,牛鬼蛇神也都出來了。
也隻有那三瓜兩棗,或許才能真正到百姓的手中。
“多謝王上指點!”魏宗賢附身道。
秦天縱笑著搖了搖頭:“這一點上你要多向善保學習,善保要不說說你的心得?”
說著。
秦天縱看向了一旁低頭不語的和珅。
魏宗賢也同樣將目光投向了和珅。
作為宮內行政主管與宮內財務主管,二人自然是相熟的。
以前的魏宗賢怎麽也看不上和珅。
畢竟和珅是韃子出身,在魏宗賢看來這就是敵人。
然而自從和珅將內帑打理得井井有條之後,魏宗賢便是改變了看法。
這個韃子,確實本事不小。
至少這麽久了。
隻聽見說國庫缺錢,卻沒聽到過內帑缺錢之事。
宮裏當差的人都知道,主子是開明之君,其也並不像曆朝曆代那些帝王一般,守著內帑作為私產,就算是天下大亂,也不見得會動分毫。
相反。
主子經常以內帑錢財調撥國庫,甚至用來資助軍需等等。
如此情況下,也造就了內帑負責人巨大的壓力。
畢竟遇到個動不動就用內帑錢財的帝王,一旦沒有生財之道,那還真不好伺候,稍有不慎內帑就會入不敷出。
然而自從和珅接管內帑後,卻也從未聽到過內帑無錢之事發生,如此可見和珅能力之強。
低著頭不語的和珅聽到秦天縱點名,緩緩的抬起頭,笑道:“王上謬讚了!微臣哪裏有什麽本事,不過是托王上鴻福罷了。”
秦天縱擺了擺手,道:“你做得如何,孤是看在眼裏的。孤之所以放心將內帑交給你了,便是因為如此,你無需謙虛。”
和珅不語,隻是嘴角露出了一抹笑意。
能夠被領導點名表揚,這可是不容易的事。
片刻後。
和珅才看向魏宗賢道:“魏公公,實際上也不是什麽大道理!我同你講個故事,你便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