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郡誌》雲:“雲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也,故名峨眉山。”
相傳曾經的中國有佛教四大名山,除了峨眉山外,還有五台山、普陀山和九華山,分別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的道場。
而在被佛教占據以前,峨眉山曾經也和道教的神仙方士密切相關。據傳宋徽宗政和年間,曾有茅山道士初隱居青城山,後往來青城與峨眉間,傳授上清派道法。
佛教是經南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峨眉山的,之後一座座佛寺在峨眉群山中落座,尤其是最高的普賢殿,因其鑄銅鎏金屋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而故又稱“金頂”,以及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普賢金像——十方普賢佛像,都預示著佛教的蓬勃發展和道教的不斷衰微,最終峨眉山由“天真皇人論道之地”演變為“普賢菩薩應化道場”。
峨眉山由四座山峰構成,分別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其中大峨山、二峨山相對如眉,故統稱峨眉山。
大峨山是峨眉山的主峰,山頂由大麵積抗風化強的玄武岩,構成了一塊平坦的山頂麵,上麵坐落著金頂和十方普賢佛像。此處海拔高達3000多米,由佛像和金頂的加持,形成了“日出”、“雲海”、“佛光”和“聖燈”四大峨眉勝境。
二峨山地形地貌複雜,有很多泉水、溶洞以及一大片原始森林。其中有很多古人遺留的洞室,如豬肝洞、紫芸洞等,是遠避塵世的修道方士獨身隱居之所。曾經的他們岩居穴處,不問世事。
這次無衣在online上看到的新聞就是二峨山上的朝山會又開放了,允許遊客來這裏燒香、拜佛、聽經。無衣對朝山會並無興趣,或者說他對佛教並不崇拜,他不信佛也不拜佛。
讓他想去一探究竟的是與之相關的另一條消息,隨著二峨山的開放,與此同步揭露開來的是,大峨山對外關閉了。那裏原有大小寺院百餘處,經曆幾千年的時間洗禮,百餘年前已隻剩幾座,到如今隻怕是更少。可是那裏畢竟有風景絕佳的金頂,金頂之上還有絕壁淩空的萬佛頂,如果要開放也該是開放那裏才對。
帶著好奇無衣一路探究下去,才發現大峨山重新建立了峨眉觀,宣揚的卻不是道教,而是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文化,或者可以說是集三者之大成的一種新的宗教。
因為他們不對外開放,目前網上能查到的資料很少。
根據網上不知名網友的說法,道觀最初成立之時,也是靠旅遊收入維持。而後因為一位富豪的死前遺囑,他將所有遺產做了信托型投資基金,交給專門的基金管理公司打理,每年道觀可以從中獲得穩定的收入,這保證了道觀可以自負盈虧,不用向外界索取錢財,從此道觀就封閉起來,不再對外開放。至於這位富豪是誰,網上眾說紛紜,沒有一個定論。
而因為道觀每年的收入來自基金,比較穩定,且它又是封閉的,不與外界交流,也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道觀也就注定無法朝著大規模發展,觀內的人數一直比較固定,大概隻有幾十人,具體有多少,這個誰也不知道。除非有人死或有人離開道觀,才會招收新人。他們招人也不會對外通知,據說隻收有緣人。而至於怎麽樣才算是有緣人,也無人知道。唯一比較確定是,至今無人離開道觀。
要進入道觀修行,首要條件就是放棄過去的一切,從頭開始。這有點類似佛教的出家概念,隻是在這裏,要求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而且是心靈上的完全與俗世脫離。
無衣決心要去實地看看、試試,是因為看到網友們議論那裏的修行其根本目的是要解救厭世之人。之所以有這種推測是因為那個富豪的傳聞。
據說那位富豪從小就是位天才,成長之路是一帆風順,家庭和睦,妻慈子孝,事業也蒸蒸日上,做什麽成什麽,可以說是天底下最幸運最幸福的人。可是這樣一個看似完美的人,卻是個厭世之人,人們猜測可能對於他來說一切都得到地太容易,然後就感覺人生無聊了吧。他的早期人生經曆似乎很像是婆羅門之子悉達多,也就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但他沒有和悉達多一樣自創學派,解救眾生,而是將自己的財產捐贈出來,供後世之人來開創新教派。
無衣終於來到山下,曾經這裏的索道已經被廢掉,誰都隻能徒步上山。他從晚上開始走,直到第二天一早才終於走到山上,道觀應該是建在金頂或萬佛頂,而道觀的封鎖線建在接引殿,從接引殿到金頂隻有一條山路可走,而從金頂到萬佛頂也隻有一條路,那就是大峨山的山脊,兩側是深澗和懸崖峭壁。接引殿處有電子守衛,告知來訪人不可再上前一步。
來之前無衣已經從網上得知,這裏有世界上頂級的安保係統,每年基金公司都會花錢更新和完善這套係統,這是遺囑裏強製執行的,可以說這樣的峨嵋觀簡直堪比銀行金庫了。也正是安保如此嚴密,不僅是地上,也包含了地下和天空,才引得一批人好奇一定要去一探究竟。結果至今所有的嚐試都以失敗告終,失敗者還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無衣自然不會硬闖上山,他努力和電子門衛解釋自己的來意,述說他迫切地想要入山修行的心願,希望山中的人能夠了解他的願望和決心。當然他沒有得到任何回饋。隻好下山。
等到山下已經是深夜,無衣在外麵找了個旅店投宿,一天一夜的奔波讓他的身體處於極度疲勞的狀態,他什麽都無法思考,直接進入了夢鄉。
睡醒之後,無衣決定一定要讓山中人看到他想要進去的決心,看到他已經拋棄俗世的事實。於是他自帶了一個月的幹糧和露營工具,再次上山,在山中找了個合適的地方,搭建了帳篷遮風避雨,就這樣定居下來。他選擇的這個地方原來也有座寺廟,但年久失修,已經隻剩斷井殘垣了。
定居在這裏,他就可以每天上山來回一次了。
相傳曾經的中國有佛教四大名山,除了峨眉山外,還有五台山、普陀山和九華山,分別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的道場。
而在被佛教占據以前,峨眉山曾經也和道教的神仙方士密切相關。據傳宋徽宗政和年間,曾有茅山道士初隱居青城山,後往來青城與峨眉間,傳授上清派道法。
佛教是經南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峨眉山的,之後一座座佛寺在峨眉群山中落座,尤其是最高的普賢殿,因其鑄銅鎏金屋頂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而故又稱“金頂”,以及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普賢金像——十方普賢佛像,都預示著佛教的蓬勃發展和道教的不斷衰微,最終峨眉山由“天真皇人論道之地”演變為“普賢菩薩應化道場”。
峨眉山由四座山峰構成,分別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其中大峨山、二峨山相對如眉,故統稱峨眉山。
大峨山是峨眉山的主峰,山頂由大麵積抗風化強的玄武岩,構成了一塊平坦的山頂麵,上麵坐落著金頂和十方普賢佛像。此處海拔高達3000多米,由佛像和金頂的加持,形成了“日出”、“雲海”、“佛光”和“聖燈”四大峨眉勝境。
二峨山地形地貌複雜,有很多泉水、溶洞以及一大片原始森林。其中有很多古人遺留的洞室,如豬肝洞、紫芸洞等,是遠避塵世的修道方士獨身隱居之所。曾經的他們岩居穴處,不問世事。
這次無衣在online上看到的新聞就是二峨山上的朝山會又開放了,允許遊客來這裏燒香、拜佛、聽經。無衣對朝山會並無興趣,或者說他對佛教並不崇拜,他不信佛也不拜佛。
讓他想去一探究竟的是與之相關的另一條消息,隨著二峨山的開放,與此同步揭露開來的是,大峨山對外關閉了。那裏原有大小寺院百餘處,經曆幾千年的時間洗禮,百餘年前已隻剩幾座,到如今隻怕是更少。可是那裏畢竟有風景絕佳的金頂,金頂之上還有絕壁淩空的萬佛頂,如果要開放也該是開放那裏才對。
帶著好奇無衣一路探究下去,才發現大峨山重新建立了峨眉觀,宣揚的卻不是道教,而是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文化,或者可以說是集三者之大成的一種新的宗教。
因為他們不對外開放,目前網上能查到的資料很少。
根據網上不知名網友的說法,道觀最初成立之時,也是靠旅遊收入維持。而後因為一位富豪的死前遺囑,他將所有遺產做了信托型投資基金,交給專門的基金管理公司打理,每年道觀可以從中獲得穩定的收入,這保證了道觀可以自負盈虧,不用向外界索取錢財,從此道觀就封閉起來,不再對外開放。至於這位富豪是誰,網上眾說紛紜,沒有一個定論。
而因為道觀每年的收入來自基金,比較穩定,且它又是封閉的,不與外界交流,也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道觀也就注定無法朝著大規模發展,觀內的人數一直比較固定,大概隻有幾十人,具體有多少,這個誰也不知道。除非有人死或有人離開道觀,才會招收新人。他們招人也不會對外通知,據說隻收有緣人。而至於怎麽樣才算是有緣人,也無人知道。唯一比較確定是,至今無人離開道觀。
要進入道觀修行,首要條件就是放棄過去的一切,從頭開始。這有點類似佛教的出家概念,隻是在這裏,要求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而且是心靈上的完全與俗世脫離。
無衣決心要去實地看看、試試,是因為看到網友們議論那裏的修行其根本目的是要解救厭世之人。之所以有這種推測是因為那個富豪的傳聞。
據說那位富豪從小就是位天才,成長之路是一帆風順,家庭和睦,妻慈子孝,事業也蒸蒸日上,做什麽成什麽,可以說是天底下最幸運最幸福的人。可是這樣一個看似完美的人,卻是個厭世之人,人們猜測可能對於他來說一切都得到地太容易,然後就感覺人生無聊了吧。他的早期人生經曆似乎很像是婆羅門之子悉達多,也就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但他沒有和悉達多一樣自創學派,解救眾生,而是將自己的財產捐贈出來,供後世之人來開創新教派。
無衣終於來到山下,曾經這裏的索道已經被廢掉,誰都隻能徒步上山。他從晚上開始走,直到第二天一早才終於走到山上,道觀應該是建在金頂或萬佛頂,而道觀的封鎖線建在接引殿,從接引殿到金頂隻有一條山路可走,而從金頂到萬佛頂也隻有一條路,那就是大峨山的山脊,兩側是深澗和懸崖峭壁。接引殿處有電子守衛,告知來訪人不可再上前一步。
來之前無衣已經從網上得知,這裏有世界上頂級的安保係統,每年基金公司都會花錢更新和完善這套係統,這是遺囑裏強製執行的,可以說這樣的峨嵋觀簡直堪比銀行金庫了。也正是安保如此嚴密,不僅是地上,也包含了地下和天空,才引得一批人好奇一定要去一探究竟。結果至今所有的嚐試都以失敗告終,失敗者還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無衣自然不會硬闖上山,他努力和電子門衛解釋自己的來意,述說他迫切地想要入山修行的心願,希望山中的人能夠了解他的願望和決心。當然他沒有得到任何回饋。隻好下山。
等到山下已經是深夜,無衣在外麵找了個旅店投宿,一天一夜的奔波讓他的身體處於極度疲勞的狀態,他什麽都無法思考,直接進入了夢鄉。
睡醒之後,無衣決定一定要讓山中人看到他想要進去的決心,看到他已經拋棄俗世的事實。於是他自帶了一個月的幹糧和露營工具,再次上山,在山中找了個合適的地方,搭建了帳篷遮風避雨,就這樣定居下來。他選擇的這個地方原來也有座寺廟,但年久失修,已經隻剩斷井殘垣了。
定居在這裏,他就可以每天上山來回一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