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而金頂的東側800米的陡崖(舍身崖)和深澗。
報國寺是峨眉山的第一大寺,許多佛事都在這裏舉行,在這裏你可以了解到許多佛教文化知識,再加上它是峨眉山進山的第一門戶,是不可錯過的重點寺廟。報國寺的建築風格也很有特點。當初康熙皇帝開創了康熙盛世,來到峨眉山時進入寺廟時根據佛經中“報國主恩”的意思,禦賜“報國寺”名,後由王藩手書,之後峨眉山報國寺的名聲便聞名於世了。
清音閣地勢很險要,居高臨下,整體布局也體現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這裏有個很好的看點就是“雙橋清音”,黑白二水不斷衝刷著巍然不動的牛心石,黑水指的是“hlj”,從九老洞下的黑龍潭而來,白水指的是的是“白龍江”,經白水寺而來,兩江在兩道石橋下,像兩彎自帶音效的彩虹,匯聚成峨眉山十景之一“雙橋清音“。
峨眉山金頂可是個大家趨之若鶩的景點,上麵有高大的十方普賢佛像,還能看到雲海、日出。為了能看到雲海日出,淩晨兩三點就有人上金頂搶位置了,四五點金頂的觀景台就已經擠滿了人,可見峨眉山的雲海日出有多麽的吸引人。
空中俯瞰萬佛頂,絕壁淩空四川峨眉山最高峰萬佛頂重啟開放高出金頂20米!
萬年寺,始建於晉隆安3年(399),為慧持創建,初名為普賢寺。唐僖宗時(887—888),慧通禪師重建,更名為白水寺。宋時又更名白水普賢寺。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神宗皇帝為給太後祝賀70大壽,賜名為聖壽萬年寺。清代又加修建。1946年大火,除磚殿外,幾毀壞殆盡,現在的萬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撥款修複的。
報國寺,是峨眉山的入山第一座寺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原名會宗堂,清初遷建於此,順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取佛經“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意,禦題“報國寺”匾額,王藩手書;報國寺曆史上經過數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
伏虎寺,又稱伏虎禪院、神龍堂、虎溪精舍,據《峨眉山誌》說,為晉時心庵和尚初建。以山形如臥虎的伏虎嶺下為基地,定名伏虎寺。唐代雲安禪師重建,規模漸大。南宋紹興年間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勝幢以鎮虎患,改名伏虎寺,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
善覺寺,原名降龍寺,該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為道德禪師開建,左與伏虎寺遙相呼應。清初,住持元亨禪師德高望重,聲聞朝廷。相傳清康熙皇帝遊峨時,寺僧因避“真龍天子”之諱,乃改降龍院為善覺寺。康熙壬午年間(1702),康熙禦題匾額“善覺寺”,“降龍院”寺名遂廢。
光相寺,因峰頂的銅殿在陽光下發出光芒,故名金頂,又稱“金頂寺”。相傳建於東漢,原名普光殿。曆代興廢不一。正殿永明華藏寺,清光緒十二年(1886)重修。殿後最高處,原有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所造銅鑄佛殿一座,廣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中安置普賢菩薩銅像,四壁鑄出萬佛。銅殿與華藏寺均焚於火。在銅殿遺址附近留有兩座銅塔。
此外,還有大安寺、大佛禪院、華藏寺、清音閣、仙峰寺、洗象池、聖水禪院、洪椿坪等寺院。
宋時峨眉山主要道觀為峨眉觀。按《清一統誌》:“峨眉觀,在峨眉縣大峨山上,宋政和(1111-1118)中建。”《輿地紀勝》載,峨眉觀在峨眉縣南十五裏,為峨眉山“六寺一觀”之一。明人稱之為宋皇觀,如明朝《登峨山道裏紀》中載:“宋皇觀舊址,古有道紀堂,幽館別室,合三百五十間。”峨嵋觀廟宇雖規模宏大,但峨眉道教已出現衰弱的跡象。峨眉所謂“六寺一觀”七座廟宇中,道教僅占其一。原唐代道教核心的牛心山天柱峰孫思邈故宅於宋初時被高僧繼業三藏創建為牛心寺,孫思邈所遺丹鼎成為僧人鎮寺之寶。峨眉頂峰七寶台也於宋初被僧人用作修習禪定之所。道教對峨眉核心地區的失守,使其喪失了對峨眉山神聖空間的話語解釋權,峨眉山由“天真皇人論道之地”逐漸演變為“普賢菩薩應化道場”。
清康熙年間,棄官為僧的太史蔣超長駐峨山考察研修,所著《峨眉山誌》後收錄入《四庫全書》。據《山誌》卷三之“寺觀”記載,金頂景區寺廟除已圯觀音庵、新殿、接引庵、圓覺庵、千佛頂、仙女庵、光相寺、錫瓦殿等8座外,存有天王殿、祖師堂、龍神堂和錫瓦普賢殿、藏經閣(一名永延寺)、滲金小殿(一名永明華藏寺)、天門寺、淨土庵、臥雲庵、回龍庵、大覺庵、法慧庵、文殊庵、富順庵、永定庵、聖水庵、鳳凰庵、彌陀庵、天啟庵、萬行庵、蓮華庵、洪範庵、華藏庵、淨居庵、太虛庵、學士堂、楞嚴閣、觀音閣、天仙橋和七天橋等30座寺廟,並新建護國草庵寺、白衣庵、普賢庵、般若庵、定居庵、接引殿、塔院、朝陽閣、賢首閣、萬聖閣、仙跡橋等11座寺廟院庵。另,光相寺在明末傾圯,據印光《峨眉山誌》記載,清四川巡撫張德地捐俸重修。由此,當時整個景區累計實存有大小佛寺42座,是金頂佛寺最多的時期。
另外,金頂景區內還有桫欏坪的思佛亭,山頂銅瓦殿後捫參曆井坊、培楓館,天仙橋左為天一柱坊,大佛坪右七十二古德名庵坊,銅殿側的4座滲金小塔等人文景觀。
除伏虎寺、善覺寺、洪椿坪、白龍洞、毘盧殿、雷洞坪外,金頂景區寺院受禦賜的物品有:藏經閣匾額“玉毫光”、“野雲”,對聯“絕頂來還晩,寒窗睡達明”,金剛經一部,詩章“何所問津梁行行到上方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廊石。潄泉聲細林穿鳥路長疎鍾沈片雨坐覺俗情忘”;臥雲庵匾額“臥雲庵”,金剛經一部、藥師經一部、心經一部;光相寺匾額“慈燈普照”。
。峨眉山的素食一般都是寺院素食,以黃豆製品和菌藻類為主,如豆腐類、麵筋、烤夫、發菜、蕨菜、紫菜等等。峨眉山還有個很厲害的角色:“仿葷”,不僅外表模仿得惟妙惟肖,味道也不輸於葷菜。去峨眉山,“泉水豆花”和“雪水泡菜”這兩樣招牌菜是一定要吃的。
峨眉雪芽盛產於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處,常年雲霧空蒙的赤城峰、白岩峰、玉女峰、天池峰、競月峰下和萬年寺一帶。茶葉具有扁、平、滑、直、尖的特點。
峨眉山出產川貝母,為潤肺止咳之良藥。功能與主治: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於肺熱燥咳、幹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使用方法:煎水服或研粉衝服。使用禁忌:不宜與烏頭同用。[38]朱砂蓮是峨眉山一種稀有名貴的藥材,夏季遊山者因受暑熱而肚痛或胃痛,磨水飲服,見效特快。它以根莖入藥,性寒,味辛苦。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峨眉山苦筍具有甜脆、味純、富含多種維生素等特點和清肝利膽、壯陽之功效。峨眉山建有苦竹基地5萬畝,輻射周邊區縣近7萬畝,年產鮮苦筍12萬噸,加工罐頭噸。
報國寺是峨眉山的第一大寺,許多佛事都在這裏舉行,在這裏你可以了解到許多佛教文化知識,再加上它是峨眉山進山的第一門戶,是不可錯過的重點寺廟。報國寺的建築風格也很有特點。當初康熙皇帝開創了康熙盛世,來到峨眉山時進入寺廟時根據佛經中“報國主恩”的意思,禦賜“報國寺”名,後由王藩手書,之後峨眉山報國寺的名聲便聞名於世了。
清音閣地勢很險要,居高臨下,整體布局也體現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這裏有個很好的看點就是“雙橋清音”,黑白二水不斷衝刷著巍然不動的牛心石,黑水指的是“hlj”,從九老洞下的黑龍潭而來,白水指的是的是“白龍江”,經白水寺而來,兩江在兩道石橋下,像兩彎自帶音效的彩虹,匯聚成峨眉山十景之一“雙橋清音“。
峨眉山金頂可是個大家趨之若鶩的景點,上麵有高大的十方普賢佛像,還能看到雲海、日出。為了能看到雲海日出,淩晨兩三點就有人上金頂搶位置了,四五點金頂的觀景台就已經擠滿了人,可見峨眉山的雲海日出有多麽的吸引人。
空中俯瞰萬佛頂,絕壁淩空四川峨眉山最高峰萬佛頂重啟開放高出金頂20米!
萬年寺,始建於晉隆安3年(399),為慧持創建,初名為普賢寺。唐僖宗時(887—888),慧通禪師重建,更名為白水寺。宋時又更名白水普賢寺。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神宗皇帝為給太後祝賀70大壽,賜名為聖壽萬年寺。清代又加修建。1946年大火,除磚殿外,幾毀壞殆盡,現在的萬年寺是1954年人民政府撥款修複的。
報國寺,是峨眉山的入山第一座寺廟,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原名會宗堂,清初遷建於此,順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取佛經“四恩四報”中“報國主恩”之意,禦題“報國寺”匾額,王藩手書;報國寺曆史上經過數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
伏虎寺,又稱伏虎禪院、神龍堂、虎溪精舍,據《峨眉山誌》說,為晉時心庵和尚初建。以山形如臥虎的伏虎嶺下為基地,定名伏虎寺。唐代雲安禪師重建,規模漸大。南宋紹興年間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勝幢以鎮虎患,改名伏虎寺,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
善覺寺,原名降龍寺,該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為道德禪師開建,左與伏虎寺遙相呼應。清初,住持元亨禪師德高望重,聲聞朝廷。相傳清康熙皇帝遊峨時,寺僧因避“真龍天子”之諱,乃改降龍院為善覺寺。康熙壬午年間(1702),康熙禦題匾額“善覺寺”,“降龍院”寺名遂廢。
光相寺,因峰頂的銅殿在陽光下發出光芒,故名金頂,又稱“金頂寺”。相傳建於東漢,原名普光殿。曆代興廢不一。正殿永明華藏寺,清光緒十二年(1886)重修。殿後最高處,原有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所造銅鑄佛殿一座,廣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中安置普賢菩薩銅像,四壁鑄出萬佛。銅殿與華藏寺均焚於火。在銅殿遺址附近留有兩座銅塔。
此外,還有大安寺、大佛禪院、華藏寺、清音閣、仙峰寺、洗象池、聖水禪院、洪椿坪等寺院。
宋時峨眉山主要道觀為峨眉觀。按《清一統誌》:“峨眉觀,在峨眉縣大峨山上,宋政和(1111-1118)中建。”《輿地紀勝》載,峨眉觀在峨眉縣南十五裏,為峨眉山“六寺一觀”之一。明人稱之為宋皇觀,如明朝《登峨山道裏紀》中載:“宋皇觀舊址,古有道紀堂,幽館別室,合三百五十間。”峨嵋觀廟宇雖規模宏大,但峨眉道教已出現衰弱的跡象。峨眉所謂“六寺一觀”七座廟宇中,道教僅占其一。原唐代道教核心的牛心山天柱峰孫思邈故宅於宋初時被高僧繼業三藏創建為牛心寺,孫思邈所遺丹鼎成為僧人鎮寺之寶。峨眉頂峰七寶台也於宋初被僧人用作修習禪定之所。道教對峨眉核心地區的失守,使其喪失了對峨眉山神聖空間的話語解釋權,峨眉山由“天真皇人論道之地”逐漸演變為“普賢菩薩應化道場”。
清康熙年間,棄官為僧的太史蔣超長駐峨山考察研修,所著《峨眉山誌》後收錄入《四庫全書》。據《山誌》卷三之“寺觀”記載,金頂景區寺廟除已圯觀音庵、新殿、接引庵、圓覺庵、千佛頂、仙女庵、光相寺、錫瓦殿等8座外,存有天王殿、祖師堂、龍神堂和錫瓦普賢殿、藏經閣(一名永延寺)、滲金小殿(一名永明華藏寺)、天門寺、淨土庵、臥雲庵、回龍庵、大覺庵、法慧庵、文殊庵、富順庵、永定庵、聖水庵、鳳凰庵、彌陀庵、天啟庵、萬行庵、蓮華庵、洪範庵、華藏庵、淨居庵、太虛庵、學士堂、楞嚴閣、觀音閣、天仙橋和七天橋等30座寺廟,並新建護國草庵寺、白衣庵、普賢庵、般若庵、定居庵、接引殿、塔院、朝陽閣、賢首閣、萬聖閣、仙跡橋等11座寺廟院庵。另,光相寺在明末傾圯,據印光《峨眉山誌》記載,清四川巡撫張德地捐俸重修。由此,當時整個景區累計實存有大小佛寺42座,是金頂佛寺最多的時期。
另外,金頂景區內還有桫欏坪的思佛亭,山頂銅瓦殿後捫參曆井坊、培楓館,天仙橋左為天一柱坊,大佛坪右七十二古德名庵坊,銅殿側的4座滲金小塔等人文景觀。
除伏虎寺、善覺寺、洪椿坪、白龍洞、毘盧殿、雷洞坪外,金頂景區寺院受禦賜的物品有:藏經閣匾額“玉毫光”、“野雲”,對聯“絕頂來還晩,寒窗睡達明”,金剛經一部,詩章“何所問津梁行行到上方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廊石。潄泉聲細林穿鳥路長疎鍾沈片雨坐覺俗情忘”;臥雲庵匾額“臥雲庵”,金剛經一部、藥師經一部、心經一部;光相寺匾額“慈燈普照”。
。峨眉山的素食一般都是寺院素食,以黃豆製品和菌藻類為主,如豆腐類、麵筋、烤夫、發菜、蕨菜、紫菜等等。峨眉山還有個很厲害的角色:“仿葷”,不僅外表模仿得惟妙惟肖,味道也不輸於葷菜。去峨眉山,“泉水豆花”和“雪水泡菜”這兩樣招牌菜是一定要吃的。
峨眉雪芽盛產於峨眉山海拔800-1200米處,常年雲霧空蒙的赤城峰、白岩峰、玉女峰、天池峰、競月峰下和萬年寺一帶。茶葉具有扁、平、滑、直、尖的特點。
峨眉山出產川貝母,為潤肺止咳之良藥。功能與主治: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用於肺熱燥咳、幹咳少痰,陰虛勞嗽,咯痰帶血。使用方法:煎水服或研粉衝服。使用禁忌:不宜與烏頭同用。[38]朱砂蓮是峨眉山一種稀有名貴的藥材,夏季遊山者因受暑熱而肚痛或胃痛,磨水飲服,見效特快。它以根莖入藥,性寒,味辛苦。功能與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峨眉山苦筍具有甜脆、味純、富含多種維生素等特點和清肝利膽、壯陽之功效。峨眉山建有苦竹基地5萬畝,輻射周邊區縣近7萬畝,年產鮮苦筍12萬噸,加工罐頭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