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吃飽了就該擼起袖子幹活了。
調查員培訓班開始的第一天,研究所眾人一大早就趕到了路過匆匆一瞥的文廟。
呈貢文廟位於三台山山麓的東門街一八一號,四周民宅林立、人丁興旺,煙火氣十足。文廟於明朝洪武十六年(一三八三年)修建,原址在古城,百餘年後遷往馬家山,明朝萬曆七年(一五七九年)才遷建於此。因為曆經戰亂兵燹,屢毀屢建,清朝時期曾多次擴建重修,最後的重修時間是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多年來呈貢文廟一直是明清時期呈貢縣各級官員和老百姓祭祀崇奉孔子的殿宇,也是曆年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重要場所。
走到文廟門口的時候,胡承蔭生出一種強烈的矛盾感,從文廟紅色的高牆和屋頂閃耀的琉璃瓦可以想見文廟昔日香火旺盛、熙來攘往的盛景,可此刻的牆皮已然四處剝落,琉璃瓦也有多處殘損,大門口高懸的牌匾上寫著“聖廟”二字,除了研究所的同仁之外,別無一個香客。
整個文廟占地三畝,坐北朝南,是典型的南向北中軸線布局,四周高大的柏樹包裹住冷清和落寞,將衰朽的廟宇與周遭的熱鬧隔絕開來。
大家不覺都噤聲不語,沉默著邁過高高的門檻,走進了這座充滿歲月痕跡的廟宇。看書溂
第一進院落中造有一個半圓形的水池,四周有精雕細刻的欄杆環繞,池上有一拱橋,造型十分雅致。看到此情此景,胡承蔭突然想家了,一些許久不曾想起的記憶爭先恐後地從腦海中湧現出來。
胡承蔭還記得兒時一手牽著父親胡喜全,一手牽著大伯胡喜才去離天津城東門不遠的文廟燒香,路上胡承蔭吵著要“蕩秋千”,緊接著他的雙臂就被高高提起,因為過於興奮他一直咯咯咯地笑。
到了文廟,父親胡喜全指著半圓形的水池告訴胡承蔭這叫做泮池,還講了“天子之學”是環水、“諸侯之學”是半水的成規,所以北平的國子監被圓形的水池環繞,而文廟的水池卻是半圓形。
大伯胡喜才將胡承蔭高高舉起,讓他騎在自己的脖頸上,帶著他踏上了泮池上的拱橋,胡喜才告訴胡承蔭四百多年前的明朝,這文廟本有一座魚化橋,那時天津士子少有士子鄉試得中,成化元年的一天,有人看到泮池中突然跳出兩條紅色鯉魚,從泮池的橋上方一躍而過,當年秋闈,天津生員劉鈺、衛琳兩人便中了舉人,此後這座橋便被命名為魚化橋”,沒想到第二年劉鈺又在春闈中了進士,令魚化橋更加聲名遠播,渴望金榜題名的學子們總要到這裏來討個好彩頭。
胡承蔭走到泮池邊,池中種滿蓮花,枯敗的蓮葉和花莖有種蕭索之美,池水很清,蓮葉的間隙有金魚遊曳其中。盯著池中遊魚,胡承蔭突然回過味來,明明孩提時的自己當時對這些長篇大論毫無興趣,覺得全然索然無味,一直擰著身子,嘰嘰歪歪地磨著父親和伯父帶自己去北門外買上一串丁大少夾著紅豆餡的糖堆兒,可沒想到時隔這麽久,這字字句句他竟然一點兒都沒有忘記,甚至連父親和伯父無奈的笑容和糖堆兒美妙的滋味兒都還記得清清楚楚。
泮池後麵正中央便是一座一坊、四柱、三門的石牌樓,中門上方用金字從右自左寫著“欞星門”三個大字,底部有二雄獅蹲坐,四柱上有飛龍盤旋,雖然年代久遠,多有斑駁,仍能看出十分精湛的雕工。穿過欞星門再往前走便是第二進院落,院落的兩翼有許多房舍,院子中央有一棵枝幹遒勁的古柏,更為整個院落增添了古雅的韻味。
在向前走去,一座恢弘大氣的殿宇出現在眾人的眼前,斑駁的瓦頂上仍留有金碧輝煌的殘跡,大殿的正中央有“與天地齊”的懸匾,陳達先生告訴大家,眼前的殿宇是文廟的正殿——大成殿,而這懸匾是為了表達後人對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尊崇。正殿有東西兩廡,回廊、壁畫、雕窗、彩簷一應俱全,還有數枚石碑,雕刻著曆代名家的書法,較之前兩個院落更添風致。
研究所眾人默默走進了大成殿,甫一進殿,胡承蔭感到一陣冷意,足見殿內的溫度比外麵低了不少。在一片煙霧繚繞之中,胡承蔭看到供案上擺著許許多多的牌位,走近一看,正中間的排位上寫著“至聖先師孔夫子之位”,而兩側一邊是孔子七十二弟子的牌位,一邊是曆朝曆代儒學家和知名文人的牌位。
沒有人說話,大家不約而同地在牌位前默默肅立了一會兒,胡承蔭四下環顧,發現整個殿中已然呈破敗之相,廊柱明顯出現了開裂的痕跡,一切都在告訴殿內的人這大殿度過了多麽久遠的歲月。
轉身走出大成殿後,眾人繼續前行走到第三進的院落,抬眼便看到了崇聖祠,較之大成殿,崇聖祠的整個建築要小巧一些,卻仍古雅肅穆,氣勢莊嚴。
在文廟外麵還可以看到孩童的嬉鬧,聽到販夫走卒的叫賣,可廟內數百棵百年樹齡的側柏,隔絕了外界的喧鬧,置身其間仰頭一望,連天空都被遮住了大半,鳥兒在林間婉轉啼鳴,不時有小鬆鼠在樹枝上攀爬跳躍,為肅穆的文廟平添一絲生趣。胡承蔭在文廟裏來回轉了幾圈,一間一間數下來,發現三進的院落東西兩廡共有房舍十四間,左側廡屋的北端還有三間膳房。之前胡承蔭聽陳達先生說參加培訓班的人員除了在呈貢縣城有親屬者外,食宿皆在文廟,如此看來文廟確能滿足如此的安排。
胡承蔭看著陳達、戴世光、李景漢三位先生輕車熟路地帶領大家熟悉環境,考慮到學員人數眾多,陳達先生決定將課堂安排在大成殿前鬱鬱蔥蔥的古柏下,空間既寬敞,還有樹蔭蔽日,大家都覺得這個安排十分妥帖,一齊手腳麻利地將一張張條凳擺到樹下,很快古廟中的課堂便準備好迎接學員們了。
擺好最後一張條凳,胡承蔭抻了抻筋骨,用雙臂抱了抱那棵古柏,粗糲的樹皮摩擦著他的手掌,一想到接下來的工作,他的心情不由得興奮和期待起來。
調查員培訓班開始的第一天,研究所眾人一大早就趕到了路過匆匆一瞥的文廟。
呈貢文廟位於三台山山麓的東門街一八一號,四周民宅林立、人丁興旺,煙火氣十足。文廟於明朝洪武十六年(一三八三年)修建,原址在古城,百餘年後遷往馬家山,明朝萬曆七年(一五七九年)才遷建於此。因為曆經戰亂兵燹,屢毀屢建,清朝時期曾多次擴建重修,最後的重修時間是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多年來呈貢文廟一直是明清時期呈貢縣各級官員和老百姓祭祀崇奉孔子的殿宇,也是曆年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重要場所。
走到文廟門口的時候,胡承蔭生出一種強烈的矛盾感,從文廟紅色的高牆和屋頂閃耀的琉璃瓦可以想見文廟昔日香火旺盛、熙來攘往的盛景,可此刻的牆皮已然四處剝落,琉璃瓦也有多處殘損,大門口高懸的牌匾上寫著“聖廟”二字,除了研究所的同仁之外,別無一個香客。
整個文廟占地三畝,坐北朝南,是典型的南向北中軸線布局,四周高大的柏樹包裹住冷清和落寞,將衰朽的廟宇與周遭的熱鬧隔絕開來。
大家不覺都噤聲不語,沉默著邁過高高的門檻,走進了這座充滿歲月痕跡的廟宇。看書溂
第一進院落中造有一個半圓形的水池,四周有精雕細刻的欄杆環繞,池上有一拱橋,造型十分雅致。看到此情此景,胡承蔭突然想家了,一些許久不曾想起的記憶爭先恐後地從腦海中湧現出來。
胡承蔭還記得兒時一手牽著父親胡喜全,一手牽著大伯胡喜才去離天津城東門不遠的文廟燒香,路上胡承蔭吵著要“蕩秋千”,緊接著他的雙臂就被高高提起,因為過於興奮他一直咯咯咯地笑。
到了文廟,父親胡喜全指著半圓形的水池告訴胡承蔭這叫做泮池,還講了“天子之學”是環水、“諸侯之學”是半水的成規,所以北平的國子監被圓形的水池環繞,而文廟的水池卻是半圓形。
大伯胡喜才將胡承蔭高高舉起,讓他騎在自己的脖頸上,帶著他踏上了泮池上的拱橋,胡喜才告訴胡承蔭四百多年前的明朝,這文廟本有一座魚化橋,那時天津士子少有士子鄉試得中,成化元年的一天,有人看到泮池中突然跳出兩條紅色鯉魚,從泮池的橋上方一躍而過,當年秋闈,天津生員劉鈺、衛琳兩人便中了舉人,此後這座橋便被命名為魚化橋”,沒想到第二年劉鈺又在春闈中了進士,令魚化橋更加聲名遠播,渴望金榜題名的學子們總要到這裏來討個好彩頭。
胡承蔭走到泮池邊,池中種滿蓮花,枯敗的蓮葉和花莖有種蕭索之美,池水很清,蓮葉的間隙有金魚遊曳其中。盯著池中遊魚,胡承蔭突然回過味來,明明孩提時的自己當時對這些長篇大論毫無興趣,覺得全然索然無味,一直擰著身子,嘰嘰歪歪地磨著父親和伯父帶自己去北門外買上一串丁大少夾著紅豆餡的糖堆兒,可沒想到時隔這麽久,這字字句句他竟然一點兒都沒有忘記,甚至連父親和伯父無奈的笑容和糖堆兒美妙的滋味兒都還記得清清楚楚。
泮池後麵正中央便是一座一坊、四柱、三門的石牌樓,中門上方用金字從右自左寫著“欞星門”三個大字,底部有二雄獅蹲坐,四柱上有飛龍盤旋,雖然年代久遠,多有斑駁,仍能看出十分精湛的雕工。穿過欞星門再往前走便是第二進院落,院落的兩翼有許多房舍,院子中央有一棵枝幹遒勁的古柏,更為整個院落增添了古雅的韻味。
在向前走去,一座恢弘大氣的殿宇出現在眾人的眼前,斑駁的瓦頂上仍留有金碧輝煌的殘跡,大殿的正中央有“與天地齊”的懸匾,陳達先生告訴大家,眼前的殿宇是文廟的正殿——大成殿,而這懸匾是為了表達後人對孔子“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尊崇。正殿有東西兩廡,回廊、壁畫、雕窗、彩簷一應俱全,還有數枚石碑,雕刻著曆代名家的書法,較之前兩個院落更添風致。
研究所眾人默默走進了大成殿,甫一進殿,胡承蔭感到一陣冷意,足見殿內的溫度比外麵低了不少。在一片煙霧繚繞之中,胡承蔭看到供案上擺著許許多多的牌位,走近一看,正中間的排位上寫著“至聖先師孔夫子之位”,而兩側一邊是孔子七十二弟子的牌位,一邊是曆朝曆代儒學家和知名文人的牌位。
沒有人說話,大家不約而同地在牌位前默默肅立了一會兒,胡承蔭四下環顧,發現整個殿中已然呈破敗之相,廊柱明顯出現了開裂的痕跡,一切都在告訴殿內的人這大殿度過了多麽久遠的歲月。
轉身走出大成殿後,眾人繼續前行走到第三進的院落,抬眼便看到了崇聖祠,較之大成殿,崇聖祠的整個建築要小巧一些,卻仍古雅肅穆,氣勢莊嚴。
在文廟外麵還可以看到孩童的嬉鬧,聽到販夫走卒的叫賣,可廟內數百棵百年樹齡的側柏,隔絕了外界的喧鬧,置身其間仰頭一望,連天空都被遮住了大半,鳥兒在林間婉轉啼鳴,不時有小鬆鼠在樹枝上攀爬跳躍,為肅穆的文廟平添一絲生趣。胡承蔭在文廟裏來回轉了幾圈,一間一間數下來,發現三進的院落東西兩廡共有房舍十四間,左側廡屋的北端還有三間膳房。之前胡承蔭聽陳達先生說參加培訓班的人員除了在呈貢縣城有親屬者外,食宿皆在文廟,如此看來文廟確能滿足如此的安排。
胡承蔭看著陳達、戴世光、李景漢三位先生輕車熟路地帶領大家熟悉環境,考慮到學員人數眾多,陳達先生決定將課堂安排在大成殿前鬱鬱蔥蔥的古柏下,空間既寬敞,還有樹蔭蔽日,大家都覺得這個安排十分妥帖,一齊手腳麻利地將一張張條凳擺到樹下,很快古廟中的課堂便準備好迎接學員們了。
擺好最後一張條凳,胡承蔭抻了抻筋骨,用雙臂抱了抱那棵古柏,粗糲的樹皮摩擦著他的手掌,一想到接下來的工作,他的心情不由得興奮和期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