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昆明後的日子裏,牟光坦不覺陷入一種無所適從的彷徨之中,他覺得自己正在被撕裂,又隱隱覺得被撕裂的地方即將生發出新的什麽來。
從北平到長沙,又從長沙到昆明,一路上不停地動蕩,牟光坦的雙眼不斷被新的景物、新的人所衝擊,一切都讓他目不暇接,來不及深思細想。旅途之中,牟光坦也曾心潮激蕩,寫下許多激越昂揚的文字,如今一切都塵埃落定,牟光坦猛然意識到,在他不知不覺之間,他心裏有些東西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牟光坦曾經最愛在蒙自南湖邊的堤岸上獨自漫步,手裏捧著惠特曼的《草葉集》和華盛頓?歐文的《見聞錄》旁若無人地大聲誦讀,他有一本美國教授佩奇(page)編選的《英國十九世紀詩人》選集的影印本,整日翻看,反複吟誦,其中雪萊哀悼濟慈的著名長詩《阿童尼》(adonais)早就背得滾瓜爛熟了。
可如今那些曾經讓他心潮澎湃的詩句他雖仍舊喜愛,然而噴薄的熱情和如癡如醉的沉迷卻在不知不覺間漸漸消退,他覺得那些優美的詩句跟自己的心不再同頻,他重讀自己曾經的詩作,那些羅曼蒂克的詞匯和熱情昂揚的情感顯得無比天真幼稚、不合時宜,這讓他覺得挫敗,又有些悵然若失。
到昆明之後,牟光坦沒寫出一首詩來。
雖然寫不出詩,牟光坦開始“饑不擇食”地閱讀古今中外的各種詩作,他偶然間讀到了艾青的詩集《大堰河》,自覺被艾青詩中奔放的氛圍和極盡張揚的熱情所感染,尤其是詩中“天然去雕飾”的美感,樸素而自然地娓娓道來,每一句詩散發著撲鼻的泥土氣。艾青為自己的詩句打上了深深的“中國”烙印,他把自己的視線對準中國土地上的饑饉、荒涼和不幸,用心書寫那些卑微的、隱忍的、被史書漠視的個體,字字句句都讓牟光坦為之折服: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裏,撫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後,
在你拍去了圍裙上的炭灰之後,
在你嚐到飯已煮熟了之後,
在你把烏黑的醬碗放到烏黑的桌子上之後,
在你補好了兒子們的為山腰的荊棘扯破的衣服之後,
在你把小兒被柴刀砍傷了的手包好之後,
在你把夫兒們的襯衣上的虱子一顆顆地掐死之後,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顆雞蛋之後,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裏,撫摸我……
牟光坦不是沒有嚐試過寫這樣風格的詩作,但他每每寫了撕,撕了寫,卻總是不滿意,到最後他終於意識到,他之所以怎麽都寫不好,是因為那不是從自己心裏所流出的詩,隻是對他人風格的拙劣模仿,到頭來是滿眼的矯揉造作,沒一點泥土氣,反而是滿眼的匠氣,生拗的文字自然沒有活潑的生命力和直達人心的力量。
牟光坦跑去聽聞一多先生講《楚辭》,教室裏座無虛席,講台上煙霧繚繞,聞一多先生整個人看來“仙氣飄飄”,他吸一口煙鬥,悠悠地說出一句: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麽?”
同學們紛紛回答,但異口同聲都是四個字:“紀念屈原”。
聞一多緩緩吐出一口煙來,似乎這答案並不令他意外,他先是點了點頭,接著搖了搖頭。
“端午節這個節日可比屈原早得多呢!”
看到大家麵麵相覷、十分驚訝的樣子,聞一多微微一笑:
“我老早就想寫一篇端午節由來的文章,所以做過一些考證,我的看法是,端午節是南方吳越民族祭祀龍圖騰的節日。《漢書地理誌》中說:‘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傷害也。’這正是吳越民族以龍為圖騰的遺跡。此類例子在史書上還能找到很多,不過咱們這門課講的是《楚辭》不是考據,我就不多說了。我講端午的由來,是想要問問你們,端午這個節日,遠在屈原出世以前,便已經存在,而它變為屈原的紀念日,又遠在屈原死去以後。這意味著什麽呢?”
聞一多將煙鬥放在講台上,雙手撐在講台上,目光炯炯地看著大家:
“端午節這樣一個古老的節日,一個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如此重要的節日,可中國的老百姓卻願意把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轉讓給屈原,還要把他的名字嵌進一個本來與他無關的節日裏,這恰恰說明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裏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屈原和端午的結合,是屈原與中國人民的結合。屈原,是人民的屈原。他寫的《離騷》‘怨恨懷王,譏刺椒蘭’、‘哀民生之多艱’,無情地暴露了統治階層的罪行,替當時處在水深火熱的楚國百姓說出了他們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宣泄他們的憤怒,安慰他們的苦楚。這樣一個詩人,老百姓怎麽會不紀念他?”
聞一多先生拿起一截粉筆,在黑板上寫了“詩言誌”三個大字,接著轉回身說道:
“《毛詩·大序》記載:‘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偉大的詩人則能將自己瞬息間的所思所想用一首詩永久封存,詩句穿越千年的阻隔,在詩人和讀者之間造一道橋梁,那些詩行在被閱讀的那一瞬間便得以解除封印,重新擁有了生命。縱使有時空阻隔,詩人的喜悅、悲傷、歎息和眼淚甚至不足以被外人道的幽微心境仍可被另一顆心讀懂,使其震顫,借以關照自身。隻要有詩的存在,這震顫將永不會停止。”
課堂上鴉雀無聲,大家都被代入到聞一多的“詩境”之中。聞一多說到動情處,嗓音微微有些哽咽,他似乎是意識到自己有些失態,不自覺地咳嗽了幾聲,接著說道:
“我以前也寫了一些詩,如今年紀大了,落伍了,此調久不彈了。可你們不一樣,一個個正是花樣的青年,無論是讀詩,還是寫詩,都正是好時候。我現在雖然不寫詩了,但我還保有讀詩的樂趣,有時候看看新詩,似乎還有點兒癮。不過你們若是動筆,肯定比我當年寫得高明,希望我以後也有機會也讀到你們寫的詩。最後我想告訴你們,詩人最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
下課鍾聲敲響,同學們都紛紛散去,牟光坦依舊沉浸其中,坐在位置上一動不動,回過神來,他發現自己竟不覺落下淚來。而上課時坐在他身旁的劉兆吉已經跑到了講台前,將手中厚厚一遝書稿恭恭敬敬地雙手遞給了聞一多先生。
從北平到長沙,又從長沙到昆明,一路上不停地動蕩,牟光坦的雙眼不斷被新的景物、新的人所衝擊,一切都讓他目不暇接,來不及深思細想。旅途之中,牟光坦也曾心潮激蕩,寫下許多激越昂揚的文字,如今一切都塵埃落定,牟光坦猛然意識到,在他不知不覺之間,他心裏有些東西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
牟光坦曾經最愛在蒙自南湖邊的堤岸上獨自漫步,手裏捧著惠特曼的《草葉集》和華盛頓?歐文的《見聞錄》旁若無人地大聲誦讀,他有一本美國教授佩奇(page)編選的《英國十九世紀詩人》選集的影印本,整日翻看,反複吟誦,其中雪萊哀悼濟慈的著名長詩《阿童尼》(adonais)早就背得滾瓜爛熟了。
可如今那些曾經讓他心潮澎湃的詩句他雖仍舊喜愛,然而噴薄的熱情和如癡如醉的沉迷卻在不知不覺間漸漸消退,他覺得那些優美的詩句跟自己的心不再同頻,他重讀自己曾經的詩作,那些羅曼蒂克的詞匯和熱情昂揚的情感顯得無比天真幼稚、不合時宜,這讓他覺得挫敗,又有些悵然若失。
到昆明之後,牟光坦沒寫出一首詩來。
雖然寫不出詩,牟光坦開始“饑不擇食”地閱讀古今中外的各種詩作,他偶然間讀到了艾青的詩集《大堰河》,自覺被艾青詩中奔放的氛圍和極盡張揚的熱情所感染,尤其是詩中“天然去雕飾”的美感,樸素而自然地娓娓道來,每一句詩散發著撲鼻的泥土氣。艾青為自己的詩句打上了深深的“中國”烙印,他把自己的視線對準中國土地上的饑饉、荒涼和不幸,用心書寫那些卑微的、隱忍的、被史書漠視的個體,字字句句都讓牟光坦為之折服: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裏,撫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後,
在你拍去了圍裙上的炭灰之後,
在你嚐到飯已煮熟了之後,
在你把烏黑的醬碗放到烏黑的桌子上之後,
在你補好了兒子們的為山腰的荊棘扯破的衣服之後,
在你把小兒被柴刀砍傷了的手包好之後,
在你把夫兒們的襯衣上的虱子一顆顆地掐死之後,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顆雞蛋之後,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裏,撫摸我……
牟光坦不是沒有嚐試過寫這樣風格的詩作,但他每每寫了撕,撕了寫,卻總是不滿意,到最後他終於意識到,他之所以怎麽都寫不好,是因為那不是從自己心裏所流出的詩,隻是對他人風格的拙劣模仿,到頭來是滿眼的矯揉造作,沒一點泥土氣,反而是滿眼的匠氣,生拗的文字自然沒有活潑的生命力和直達人心的力量。
牟光坦跑去聽聞一多先生講《楚辭》,教室裏座無虛席,講台上煙霧繚繞,聞一多先生整個人看來“仙氣飄飄”,他吸一口煙鬥,悠悠地說出一句: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麽?”
同學們紛紛回答,但異口同聲都是四個字:“紀念屈原”。
聞一多緩緩吐出一口煙來,似乎這答案並不令他意外,他先是點了點頭,接著搖了搖頭。
“端午節這個節日可比屈原早得多呢!”
看到大家麵麵相覷、十分驚訝的樣子,聞一多微微一笑:
“我老早就想寫一篇端午節由來的文章,所以做過一些考證,我的看法是,端午節是南方吳越民族祭祀龍圖騰的節日。《漢書地理誌》中說:‘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傷害也。’這正是吳越民族以龍為圖騰的遺跡。此類例子在史書上還能找到很多,不過咱們這門課講的是《楚辭》不是考據,我就不多說了。我講端午的由來,是想要問問你們,端午這個節日,遠在屈原出世以前,便已經存在,而它變為屈原的紀念日,又遠在屈原死去以後。這意味著什麽呢?”
聞一多將煙鬥放在講台上,雙手撐在講台上,目光炯炯地看著大家:
“端午節這樣一個古老的節日,一個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如此重要的節日,可中國的老百姓卻願意把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轉讓給屈原,還要把他的名字嵌進一個本來與他無關的節日裏,這恰恰說明了中國人民的生活裏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屈原和端午的結合,是屈原與中國人民的結合。屈原,是人民的屈原。他寫的《離騷》‘怨恨懷王,譏刺椒蘭’、‘哀民生之多艱’,無情地暴露了統治階層的罪行,替當時處在水深火熱的楚國百姓說出了他們想說而不敢說的話,宣泄他們的憤怒,安慰他們的苦楚。這樣一個詩人,老百姓怎麽會不紀念他?”
聞一多先生拿起一截粉筆,在黑板上寫了“詩言誌”三個大字,接著轉回身說道:
“《毛詩·大序》記載:‘詩者,誌之所之也。在心為誌,發言為詩’。偉大的詩人則能將自己瞬息間的所思所想用一首詩永久封存,詩句穿越千年的阻隔,在詩人和讀者之間造一道橋梁,那些詩行在被閱讀的那一瞬間便得以解除封印,重新擁有了生命。縱使有時空阻隔,詩人的喜悅、悲傷、歎息和眼淚甚至不足以被外人道的幽微心境仍可被另一顆心讀懂,使其震顫,借以關照自身。隻要有詩的存在,這震顫將永不會停止。”
課堂上鴉雀無聲,大家都被代入到聞一多的“詩境”之中。聞一多說到動情處,嗓音微微有些哽咽,他似乎是意識到自己有些失態,不自覺地咳嗽了幾聲,接著說道:
“我以前也寫了一些詩,如今年紀大了,落伍了,此調久不彈了。可你們不一樣,一個個正是花樣的青年,無論是讀詩,還是寫詩,都正是好時候。我現在雖然不寫詩了,但我還保有讀詩的樂趣,有時候看看新詩,似乎還有點兒癮。不過你們若是動筆,肯定比我當年寫得高明,希望我以後也有機會也讀到你們寫的詩。最後我想告訴你們,詩人最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
下課鍾聲敲響,同學們都紛紛散去,牟光坦依舊沉浸其中,坐在位置上一動不動,回過神來,他發現自己竟不覺落下淚來。而上課時坐在他身旁的劉兆吉已經跑到了講台前,將手中厚厚一遝書稿恭恭敬敬地雙手遞給了聞一多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