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階段的勝利並不是指打進複國主義實體占領區,而是保證主旨黨的存在。


    隻要還有一發火箭彈射向複國主義實體的占領區,還有一名抵抗戰士在開槍。


    那麽這就是我們的勝利。”主旨黨總書記:哈桑·納司魯拉向整個主旨黨傳達目前戰略目標


    對於公共教育的投入,讓主旨黨全部成員的教育水平非常高。他們資助南黎巴嫩山區或者貝魯特城市的學生完成學業,在這個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天然對主旨黨有親和感。


    並非所有新生代都會被接納成為主旨黨的正式黨員,但主旨黨也不會主動排斥他們。


    在摧毀複國主義實體這個宏大目標下,主旨黨對於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政策方針。核心思想便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至於他們是否全盤認同主旨黨不那麽重要。


    部分人通過嚴格考核成為主旨黨正式黨員,有些則是進入到主旨黨的附屬公司裏提供非戰鬥支援,還有一些則是去往奧斯曼帝國和歐羅巴聯合王國等海外國家提供捐款。


    正是這種態度,讓主旨黨和當地群眾沒有根本上的矛盾。也同時遏製極端激進派的發展,保證不會被人民群眾排斥。


    同時主旨黨勇於承認錯誤,並對這些問題展現出開誠布公的態度。


    主旨黨在納司魯拉總書記任職前期,爆發過一次腐敗問題。而當時的主旨黨最高領導人最高負責人:哈桑·納司魯拉並沒有試圖掩蓋這個問題。


    而是直接在半島電視台、燈塔電視台麵對麵專訪的節目上,開誠布公的詳細談論主旨黨出現了什麽問題,以及他們準備怎麽解決這個問題,未來打算怎麽樣防止這些問題。


    從哈桑·納司魯拉總書記往下,大規模的教育、大規模的公開處理,以及公開後續在這個問題上的處理原則和具體條例。


    當大規模的反腐敗行動落實後,這個問題並沒有讓主旨黨傷筋動骨反而加深了人民群眾對於主旨黨對於哈桑·納司魯拉的政治信任。


    一個底層邏輯是,任何人任何組織都無法避免出現錯誤。主旨黨納司魯拉沒有選擇利用其在根據地、半島電視台、燈塔電視台的影響力去隱瞞掩蓋這些問題,而是開誠布公的對外公布所有細節以及具體處理結果。


    改正錯誤遠比發現錯誤要重要,一個運轉良好的糾錯機製能夠保證一個組織不會走向腐敗滅亡的命運。


    而這種行為能為主旨黨贏得它受眾的信任以及所有黨員的信任,讓主旨黨以後發布的所有文件都有極高的可信度。


    而如果主旨黨選擇隱瞞掩蓋這些問題,短期可能沒有影響但長期看下去絕對會讓整個抵抗組織腐化並喪失所有民眾對於主旨黨的公信力。


    這一些措施帶來堅實的政治基礎,延伸出來則是主旨黨強悍的軍事鬥爭能力。


    正是由於這種開誠布公的行為,讓主旨黨上下同心對主旨黨的戰略方向、戰略目標有著極其清晰的認知和理解。


    基於這些戰略認知和理解,讓主旨黨基層作戰單位在行動的時候是從整個戰略大方向來考慮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麽樣的結果。


    而主旨黨下上對於戰略目標的共識就是消耗複國主義實體,用最小的代價去消耗敵人的資源。把複國主義實體甚至是機械帝國耗死在這裏。


    基於這個戰略目標,主旨黨並沒有不切實際的尋求一場畢其功於一役的戰略大決戰,而是不斷以小單位去給複國主義實體加壓。


    一根一根的往上放稻草,直到壓垮整個複國主義實體。通過不斷的給其放血換戰損等方式不斷的給其組織施加壓力,最後引爆內部矛盾出現嚴重的社會分歧並崩潰。


    這就是主旨黨的戰略共識。


    而配套的組織框架給予主旨黨基層戰鬥單位極高的自主性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性不做出限製。


    基層戰鬥單位與主旨黨高層並非是那種上行下效的現代化管理方式,傳統的軍事組織框架是一線作戰單位視作上級指揮機關意誌的延伸。


    典型的代表就是歐羅巴聯合王國裏的普魯士軍官參謀團,他們詳細製定作戰計劃並交給製定單位去執行作戰計劃。


    留給一線作戰單位的空間非常狹窄,要改變作戰計劃可能需要非常麻煩的流程,甚至於說會破壞整個作戰計劃的原定目標。


    對於大兵團集團軍級別龐大的攻勢,確實需要這種上行下效的嚴格紀律和要求,才能夠符合大兵團規模軍事行動。但對於主旨黨這種小單位行動為主的抵抗組織明顯不適用。


    主旨黨高層對於一線作戰單位在軍事行動上給予充分的信任,很多時候這種信任導致一線單位出現獨走的行為。


    但這種獨走的行為往往帶來的都是正麵影響,當一線作戰單位和高層上下同心對戰略目標有清晰認知的時候。


    他們會抓住一切轉瞬即逝的機會,不需要授權就純靠主觀能動性發揮最大效果。而這種行為恰恰是大多數組織無法做到的,畢竟軍事行動很多情況下都需要上級授權。


    主旨黨的軍事組織邏輯是,高層為一線提供後勤保障、物資、補給兵員、高級人員前往一線進行顧問等方式。


    具體的戰鬥指揮、戰鬥方針則全是一線指戰人員所製定的,一線戰鬥單位有絕對的話語權。


    但在原則性問題上和政策政策問題上,一線戰鬥單位能做到對上級絕對的服從。


    這種一線單位聽從上級指揮,不是因為無腦的服從紀律。而是因為一線作戰單位對於戰略目標有著清晰的認知並理解,對於主旨黨從上到下的正義性毫不懷疑。


    而基於這種軍事指揮框架,讓主旨黨的戰鬥單位分成兩種高效基層戰鬥班。


    一種是以pkm機槍為主的三到四人突擊戰鬥班,這種突擊戰鬥班從步槍手到機槍手都要求能夠實施突擊。


    不像德三對於mg42作為火力支點的班組戰術,主旨黨的突擊班是機槍和步槍一起往前突擊的。


    pkm用持續火力按住敵人,讓步兵繞側。隨後步兵接替壓製任務,讓機槍手往前占領有利位置。


    最後機槍手會將手裏的pkm當成100發有彈鏈的衝鋒槍往前突,用手雷和投擲反坦克地雷解決戰鬥。


    而遠程戰鬥班人數和突擊班相當,但他們的火力支點為巴鬆管反坦克導彈、紅箭8反坦克導彈、短號反坦克導彈等。


    擁有至少2公裏以上射程的反坦克導彈,超遠距離去對進攻敵人做出有效殺傷。這種級別的射程idf步兵小隊需要呼叫上級火力,而當上級火力支援到位時。


    主旨黨遠程戰鬥班早就跑沒影了。


    在貝魯特的戰鬥中,主旨黨充分的意識到遠程火力下放的重要性。歐羅巴聯合王國的軍事援助中大量的短號、紅箭8,海量的紅箭73d則讓主旨黨將這些反坦克火力變為步兵大炮。


    紅箭8和短號稍顯龐大,但紅箭73d直接一人背著發射架和導彈一人背著操縱箱,外帶一個步槍手。


    三個人編製的遠程戰鬥小組遊走在南黎巴嫩山區,自主選擇目標。


    瞄準鏡上上抬半格到一格,讓導彈發射時不會掛到奇奇怪怪的東西。之後再慢慢的將瞄準鏡中心對準目標,主動紅外和半主動紅外指製導有些許差別但比起嬰兒反坦克導彈的第一代製導要進步太多。


    主旨黨盡一切可能下放火力到基層,複國主義實體或許在火力的級別和數量都遠超主旨黨。但其中大多數都是營連級別或以上級別單位的火力,這些火力要麽需要授權要麽普通班排級別單位根本叫不動。


    而主旨黨的戰鬥部隊特別是精銳單位:拉德萬,能夠使用反坦克導彈直接轟步兵集群,並且打了就走。


    當一個個idf小隊被重大殺傷或者被伏擊沒有還手的能力後,主旨黨的戰鬥單位會前出將這些複國主義實體的戰鬥人員綁了帶走。一個非常少見的現象是主旨黨會訓練其武裝單位綁架的能力,這種能力被用在idf和複國主義實體內部的人員上。


    兩種常見的運用場景:


    一個是正在邊境巡邏的idf小隊被伏擊綁架。


    另一種場景則是主旨黨通過挖地道的方式,直接從地下滲透黎巴嫩和以色列邊境進入到加利利手指地區,綁架當地居民回到南黎巴嫩山區。


    用這些俘虜和平民,去向複國主義實體換他們被關押在監獄中的卡迪亞人。


    通常這個比例為一個人換至少五個以上的卡迪亞人,這個比例隨著雙方實力的此消彼長而不斷變化。


    綁架這種外人看來不齒甚至是違反交戰規則的行為,恰恰能最大限度的向複國主義實體施加壓力。這種非常規的軍事行動,給生活在以色列北方居民和在北方行動的idf部隊,巨大的心理壓力。


    而這種行為恰恰因為不好看,動靜小而被外人所輕視乃至於毫無波瀾。對國際觀瞻的影響非常小,而複國主義實體也羞於傳播這種事件。


    但恰恰這種刻意忽視自己北方局勢的宣傳行為,讓北方地區特別是加利利手指平原地區的居民,和以色列中心地帶:特拉維夫地區居民。


    對局勢上的判斷逐漸產生分歧,而這種分歧在主旨黨的行動下逐步轉化為社會層麵上的分裂。


    當複國主義實體北方居民,在主旨黨的威懾下主動離開北方地區往南逃難。這些難民進入特拉維夫等中心區域時,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某個奧地利人一樣發出感慨。


    特拉維夫遠離戰爭,而他們邊境居民卻時時刻刻生活在主旨黨的陰影之下。同一個政府組織結構下的地區,一邊是戰區一邊則歌舞升平。


    央地矛盾開始在複國主義實體內部積壓,正在不斷被南黎巴嫩山區的主旨黨一點點加壓。


    而這種局麵是主旨黨樂意看到的,以小博大的機會並不多。抵抗組織並不尋求一場戰略大決戰,而是慢慢放複國主義實體的血。


    一個客觀現實就是這種體量差距極大的對比,往往是巨人內部出現重大問題而倒下,並非死於那些螞蟻咬出的傷口。


    當巨人被不間斷的襲擾,他會慢慢失去理智,最後甚至可能親手將自己給絞死以解決那些犯人的螞蟻。


    而比比開始了他的行動,在得到機械帝國海量的新型裝備補充後。複國主義實體陸軍idf在比比的授權下,再次開始北伐。


    這一次的目的是,在南黎巴嫩山區開辟出一塊軍事緩衝區。


    用軍事緩衝區來隔絕主旨黨朝複國主義實體的北方加利利手指平原發射火箭彈,用占領緩衝區的行為將主旨黨的火箭彈發射陣地往更遠的區域推。


    比比雖然用影響力暫時壓下自己北方居民的不滿,但他非常清楚這隻是權宜之計。


    民眾的不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積壓在一起,並在某個時間段或者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被引爆。


    而這種民怨的內爆,就算不會摧毀整合政治框架也會使複國主義實體的部分框架垮塌。


    央地矛盾的最壞結果,那就是複國主義實體的北方加利利手指地區脫離中央特拉維夫的領導。


    央地矛盾,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是分裂的前兆,這個問題比比可以壓下去但不能永久壓下去。


    所以比比授權idf,地麵進攻南黎巴嫩山區。目標占領臨近加利利地區左側山區,並迫使主旨黨撤離這個區域來保證火箭彈發射陣地轉移出該區域。


    接收新型裝備的idf,整編陸軍分出兩個幾個主力旅,全部由之前參戰老兵代領。


    idf在北方絕對的主力:第36裝甲師,其中36裝甲師下轄最好的兩個旅:一個是第一步兵旅,戈蘭旅。一個是第七旅,戈蘭風暴裝甲旅。


    這一次入侵行動正是idf第36裝甲師為主力開始,這一次行動代號:憤怒的葡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突現閃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好鴿鴿P90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好鴿鴿P90並收藏突現閃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