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鼓樓上三通鼓響,城門大開,一輛馬車便逆著進城人流出城去了。
駕車的是個個頭很高,體型極雄壯的男人,偏偏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一手操著馬鞭,整個人癱靠在車廂上,平白看上去矮了幾分。
“怎麽了六爺,咋這麽沒精神呢。”他身邊,另一側車轅上坐著一少女,極為開心,拎著馬尾巴上的一撮毛左轉右轉。
“可不敢稱六爺,秀兒姑娘叫王六就成了。”六爺笑著接過話茬。
即便她哥哥犯了錯被斬殺了,但人家仍然是國公之女,仍然時常入宮與皇後同吃同住,不是公主勝似公主,哪是他能放肆的?
眼前半個公主,身後車廂裏一個水貨院使,一個正牌院使,他一個人要保護三人安全。
王六忍不住歎息:蔣指揮使未免太看得起他了。
原以為張宣被斬,大功告成,徐一真也要離開金陵,他終於可以重新回到錦衣衛,加官進爵,升官發財。
哪成想,官是升了,財也賜了,卻仍然要在徐一真身邊跟著。
金陵城裏也就算了,畢竟是天子腳下,自己地界,地方上還了得?強龍還不壓地頭蛇呢。何況這次去的更不是善地。
明刀明槍的,他不怕。他怕的是暗箭。更怕的是瘟疫,那可是比暗箭更可怕的東西。隻要染上一點,便要死了。
至於馬車裏的兩位太醫,王六明白得很,端看自己倒黴與否,看兩位太醫能不能在他病死之前弄明白瘟疫。
王六看著進城的人流,販夫走卒,心頭不禁再次哀歎一聲。
“秀兒姑娘該好好在京城呆著,北方可不是善地。”王六勸說:“趁著現在還未出外郭,不如我送你回去,還能趕得上宮中早飯。”
秀兒笑說:“皇後也曾勸我留下,說師父要去的是險地,我一介女流有無行走江湖經驗,擔心會有所差池。”
她既然到了這裏,顯然皇後並沒有能勸說成。
六爺隻得點點頭:“皇後說得有理,也是為秀兒姑娘考慮。”
“我自然知道皇後是為了我好,隻是,”她朝車廂瞥了眼:“我既已拜師,要學醫術,自然要有個學醫的態度。
“醫者,醫道,我不懂,但我以為有病去治是最起碼的。”秀兒有一下沒一下地玩弄著馬尾巴毛:“瘟疫的確危險,但既然學醫總不該逃避。
“若我沒死,便是命不該絕。若我死了,也是命中注定。不過如此。”
六爺隻覺得她這番言語絲毫不像一十幾歲養在深閨中的少女,倒更像是一見多了事的人,雖算不得智者,有這覺悟已經比得上大多的芸芸眾生了。
他覺得怪異,但並沒有多說,隻是繼續勸:“秀兒姑娘隻知瘟疫可怕,卻不知究竟多可怕。
秀兒現出疑惑。
“秀兒姑娘可知幾個詞?赤地千裏、屍橫遍野、易子而食之類的?”
秀兒更疑惑了,點頭:“我自然知道。這是描述大災之年的詞語。”
“瘟疫之地,多是如此。那不僅僅是詞語,是能觸摸得到,看得見的現實。許多人死去。許多屍體當街爛掉。鍋裏煮著人肉。如同地獄。如此,秀兒姑娘還去麽?”
六爺說的是事實。翻開史書,凡大災之年總少不得“人相食”之類的詞。而縱觀明代更是災害不斷。
即便是兩宋,號稱曆史上最富裕、文化最璀璨的王朝,“人相食”也絲毫不減。
但瘟疫是例外。原因很簡單質樸,病死的人不能吃,會死。但屍橫遍野卻是真的。
六爺見過災年、兵禍,卻並沒有見過瘟疫場景,這樣說不過是為了把秀兒嚇退罷了。
秀兒輕笑:“六爺也忒小瞧我。父兄的亂世我雖沒經曆過多少,記憶也有些模糊。但我畢竟是將門之後,死人還是見過的。
“何況,我並非一人。”
六爺搖頭:“徐、張兩位大人倒是怕分身乏術,照顧不了你。”
秀兒輕笑搖頭,卻並不多說。她說的自然不是徐、張兩人。
雖說,兩人一個是師父,一個是前任院使,但對秀兒而言,並不如已經被砍頭的趙管家來得信任。
她所說的並非一人,說的是在她身邊一直守護著他的叔伯。他們早已在亂世中戰死,魂卻一直陪伴著她,遠勝親人。
上次被師父紮針,叔伯消失了幾天,最近終於又出現了,這讓她著實鬆了口氣。
這卻不能為外人道,否則免不了又要紮針。
六爺見勸說不過,便也不再多言,想著之後秀兒若是堅持不住回心轉意,便再找人送她回來也就是了。
車廂裏,徐、張兩人正討論治瘟的計劃,然而,
“地方上隻上報說黃河決堤,並未說瘟疫之事。”徐一真問:“興許並未產生瘟疫?或者還未擴散?”
張長貴搖頭:“不可掉以輕心。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古來從未例外。若瘟疫還在一處自然好,但你我也得做好瘟疫擴散的準備。
“先是,我們要先確定瘟疫是否擴散,擴散到了哪裏。”張長貴囑咐:“若確定了,便須通知當地衙門與惠民藥局,封鎖縣城鄉鎮,施藥救濟。”
徐一真嘴巴越張越大,心中極為震撼。
後世小說裏,總有現代人穿越古代,指導古代人抗疫之類的。
但實際上早在遼金兩宋開設太醫院,並自縣以上設立惠民藥局開始,中醫就有從預警、防控,到治療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對抗瘟疫的策略。
隻是這些策略並不訴於筆端,隻在眾多醫書中的字裏行間能窺見一二。
二來,除了治療,其他工作需要一個中央集權政府以及高效運行的官僚體係。但在權力歸於皇家的時代,若皇帝聖明賢臣當道還好,若碰到一昏君,就隻能自求多福了。
這反而讓後人有種古人不通治理瘟疫的錯覺。
如今,張長貴在他麵前,展現了一個古人,一個太醫院院使的另一麵。相比起來,徐一真這個院使的確水得不行。
古人並非不知,隻是很多時候不能罷了。
徐一真突然有些感慨,自古以來許多仁人誌士、醫家聖手明明知有一策能救民水火,卻又無能為力,
該有多絕望啊。
“這第二步,”張長貴並不知道徐一真心中所想,隻是繼續:“便要弄清楚,它是瘟,還是疫。”
駕車的是個個頭很高,體型極雄壯的男人,偏偏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一手操著馬鞭,整個人癱靠在車廂上,平白看上去矮了幾分。
“怎麽了六爺,咋這麽沒精神呢。”他身邊,另一側車轅上坐著一少女,極為開心,拎著馬尾巴上的一撮毛左轉右轉。
“可不敢稱六爺,秀兒姑娘叫王六就成了。”六爺笑著接過話茬。
即便她哥哥犯了錯被斬殺了,但人家仍然是國公之女,仍然時常入宮與皇後同吃同住,不是公主勝似公主,哪是他能放肆的?
眼前半個公主,身後車廂裏一個水貨院使,一個正牌院使,他一個人要保護三人安全。
王六忍不住歎息:蔣指揮使未免太看得起他了。
原以為張宣被斬,大功告成,徐一真也要離開金陵,他終於可以重新回到錦衣衛,加官進爵,升官發財。
哪成想,官是升了,財也賜了,卻仍然要在徐一真身邊跟著。
金陵城裏也就算了,畢竟是天子腳下,自己地界,地方上還了得?強龍還不壓地頭蛇呢。何況這次去的更不是善地。
明刀明槍的,他不怕。他怕的是暗箭。更怕的是瘟疫,那可是比暗箭更可怕的東西。隻要染上一點,便要死了。
至於馬車裏的兩位太醫,王六明白得很,端看自己倒黴與否,看兩位太醫能不能在他病死之前弄明白瘟疫。
王六看著進城的人流,販夫走卒,心頭不禁再次哀歎一聲。
“秀兒姑娘該好好在京城呆著,北方可不是善地。”王六勸說:“趁著現在還未出外郭,不如我送你回去,還能趕得上宮中早飯。”
秀兒笑說:“皇後也曾勸我留下,說師父要去的是險地,我一介女流有無行走江湖經驗,擔心會有所差池。”
她既然到了這裏,顯然皇後並沒有能勸說成。
六爺隻得點點頭:“皇後說得有理,也是為秀兒姑娘考慮。”
“我自然知道皇後是為了我好,隻是,”她朝車廂瞥了眼:“我既已拜師,要學醫術,自然要有個學醫的態度。
“醫者,醫道,我不懂,但我以為有病去治是最起碼的。”秀兒有一下沒一下地玩弄著馬尾巴毛:“瘟疫的確危險,但既然學醫總不該逃避。
“若我沒死,便是命不該絕。若我死了,也是命中注定。不過如此。”
六爺隻覺得她這番言語絲毫不像一十幾歲養在深閨中的少女,倒更像是一見多了事的人,雖算不得智者,有這覺悟已經比得上大多的芸芸眾生了。
他覺得怪異,但並沒有多說,隻是繼續勸:“秀兒姑娘隻知瘟疫可怕,卻不知究竟多可怕。
秀兒現出疑惑。
“秀兒姑娘可知幾個詞?赤地千裏、屍橫遍野、易子而食之類的?”
秀兒更疑惑了,點頭:“我自然知道。這是描述大災之年的詞語。”
“瘟疫之地,多是如此。那不僅僅是詞語,是能觸摸得到,看得見的現實。許多人死去。許多屍體當街爛掉。鍋裏煮著人肉。如同地獄。如此,秀兒姑娘還去麽?”
六爺說的是事實。翻開史書,凡大災之年總少不得“人相食”之類的詞。而縱觀明代更是災害不斷。
即便是兩宋,號稱曆史上最富裕、文化最璀璨的王朝,“人相食”也絲毫不減。
但瘟疫是例外。原因很簡單質樸,病死的人不能吃,會死。但屍橫遍野卻是真的。
六爺見過災年、兵禍,卻並沒有見過瘟疫場景,這樣說不過是為了把秀兒嚇退罷了。
秀兒輕笑:“六爺也忒小瞧我。父兄的亂世我雖沒經曆過多少,記憶也有些模糊。但我畢竟是將門之後,死人還是見過的。
“何況,我並非一人。”
六爺搖頭:“徐、張兩位大人倒是怕分身乏術,照顧不了你。”
秀兒輕笑搖頭,卻並不多說。她說的自然不是徐、張兩人。
雖說,兩人一個是師父,一個是前任院使,但對秀兒而言,並不如已經被砍頭的趙管家來得信任。
她所說的並非一人,說的是在她身邊一直守護著他的叔伯。他們早已在亂世中戰死,魂卻一直陪伴著她,遠勝親人。
上次被師父紮針,叔伯消失了幾天,最近終於又出現了,這讓她著實鬆了口氣。
這卻不能為外人道,否則免不了又要紮針。
六爺見勸說不過,便也不再多言,想著之後秀兒若是堅持不住回心轉意,便再找人送她回來也就是了。
車廂裏,徐、張兩人正討論治瘟的計劃,然而,
“地方上隻上報說黃河決堤,並未說瘟疫之事。”徐一真問:“興許並未產生瘟疫?或者還未擴散?”
張長貴搖頭:“不可掉以輕心。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古來從未例外。若瘟疫還在一處自然好,但你我也得做好瘟疫擴散的準備。
“先是,我們要先確定瘟疫是否擴散,擴散到了哪裏。”張長貴囑咐:“若確定了,便須通知當地衙門與惠民藥局,封鎖縣城鄉鎮,施藥救濟。”
徐一真嘴巴越張越大,心中極為震撼。
後世小說裏,總有現代人穿越古代,指導古代人抗疫之類的。
但實際上早在遼金兩宋開設太醫院,並自縣以上設立惠民藥局開始,中醫就有從預警、防控,到治療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對抗瘟疫的策略。
隻是這些策略並不訴於筆端,隻在眾多醫書中的字裏行間能窺見一二。
二來,除了治療,其他工作需要一個中央集權政府以及高效運行的官僚體係。但在權力歸於皇家的時代,若皇帝聖明賢臣當道還好,若碰到一昏君,就隻能自求多福了。
這反而讓後人有種古人不通治理瘟疫的錯覺。
如今,張長貴在他麵前,展現了一個古人,一個太醫院院使的另一麵。相比起來,徐一真這個院使的確水得不行。
古人並非不知,隻是很多時候不能罷了。
徐一真突然有些感慨,自古以來許多仁人誌士、醫家聖手明明知有一策能救民水火,卻又無能為力,
該有多絕望啊。
“這第二步,”張長貴並不知道徐一真心中所想,隻是繼續:“便要弄清楚,它是瘟,還是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