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編為10086號
地球遺棄?我反手改造成行星飛船 作者:小欠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剛剛好像沒噴火!”
“快聯係維修團隊!”
“不用慌,人工智能會自我重啟。”
目睹了全過程的人都為此捏把汗。
若行星發動機真出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屏幕上王琦發來詢問信息。
但韶葉沒搭理他。
因為知道這種轉變並不耗費多少功夫,所以他懶得解釋太多細節。
不久白光逐漸淡出視線。2.4
所有發動機再次恢複正常運轉。
盡管外觀沒有顯著差異,
實際上憑借【智慧激活術】配合原子重構技術後的新材料早已煥然一新。
此刻韶葉感受到了眾多生命體與他產生了心靈共鳴。
看著監控儀上數以千計的發動機同步發出的訊息:
\"感謝你給予生命。\"
這不僅回答了他的提問,同時也是集體協作良好溝通的表現。
每台機器單獨來看都很普通,然而聚集成一體後就具備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塵埃。”他轉向控製終端輕聲說道。
“在呢,先生。”屏幕裏,塵埃答道。
韶葉看著那一萬三千個行星推進器,說道:“推進器,進行智能改進!”
建造這些推進器是韶葉根據自己學到的知識布局的。但經過智能化升級後,它們的形態、功率和位置都能得到更好的調整,以更符合實際需求。
如果每個推進器是一隻工蜂,那如今這一萬多台聯合起來,就成了蜂群。特別是在應對威脅和推動地球方麵,它們的表現將有一個質的飛躍。很明顯,韶葉就是蜂後的角色。
因此,在他的命令下,人工智能不再隻是簡單傳遞信息,而是運用自身的能力協同所有的推進器來完成這項史無前例的任務。
接到命令後,這龐大的體係沒有立即改變外觀,而是一個沒有城市結構的單個設備開始逐步優化起來。它被編為號。
鑒於所有裝置的設計初衷都是保護生命、驅動我們的家園,所以在做改動時也遵循這一點出發。
靠近珠穆朗瑪峰旁的這台號推進器擁有較短的尾焰壁,因而成為最先嚐試調整的對象之一。
從外麵可以清楚看到它的尾部正在發生變化——金屬成分如鉬、矽、鉻等材料正在脫離原有的連接狀態並重組起來。
以往需要專門機器在極端條件下才能實現的操作,現在哪怕是在冰點溫度下也能順利完成了,並且過程中不會出現任何雜質或弱點。
整個過程就像先融化了再重塑一般:之前近乎圓形的設計改成了渾圓的一體式結構。
僅這樣的轉變,就已超出了當今製造業能達到的水平。要知道,製造類似產品至少需要數百公裏寬的專業設施來進行一次性成型作業。
但更重要的是,不僅是外形發生了變革,內部的各種部件比如反應室、傳感器還有機械係統都在同步進化中。
“快看!變了!”
無數觀眾透過屏幕見證了這場前所未見的奇跡。很多人以前覺得飛船不過是由聰明人通過人力硬拚出來的傑作;當看到這些由工程機器人打造的龐然大物時感到非常驚訝,還以為這一切都歸功於大量的自動化設備而已。
但現在,眼見這些裝置正自主進化著,外觀到內在都有翻天覆地般的改觀,仿佛置身於科幻電影裏一樣不可思議。
或許唯有特效才能做出這樣震撼的效果吧?但實際情況卻證明這是活生生擺在麵前的事實。
這種突破不僅讓人感到震撼不已,甚至改變了部分群體的世界觀。特別是對於那些擁有深厚學術背景的人而言更是如此——因為在現有工業標準下幾乎不可能產生類似變化。
極具未來感的畫麵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學識是多麽局限、技藝又是何等陳舊落後!不少人因為看了這個片段決心重新投入力學與物理等相關知識領域深造。
話說回來,此時此刻大家最關心的是如何見證接下來更進一步的改造工作是如何展開的。
果然不出所料,號推進器啟動原子折疊技術。
這具龐大的推進器變形後出現了八個巨大的多用途手臂,它們承載著推進力源沿地麵移動至附近的一個巨型礦山處。這裏的塔吊還在運作中,而運輸車隊已經準備就緒、挖掘機械亦退場避讓。
隨後該裝備利用其自帶振動工具使接觸區域無論是岩層或是植被皆轉化為液體狀流入離子反應堆內燃燒。
同時那些原本看似閑置的巨大起重裝置也在幾支機械手操控之下重新組裝起來並與主機相融合。兩者由於材質相似故少有浪費現象發生;殘留物料同樣被處理成液體注入引擎核心。
最終,在耀眼藍光中等離子噴射口煥然一新、釋放出更為奪目的光彩。站在地下觀測站望去猶如點燃了一枚直入雲霄的大火把。
至此,號成功改造完畢。新的外殼強度提升了好幾倍足以抵禦隕石撞擊;底部伸出八條支撐性觸角能夠靈活行走還能開采礦產直接取消掉了原有複雜流程。
此情此景不由得讓專家們想起過去能源領域的演變曆程。早期使用電力時煤炭開采-運輸-發電之間要經曆多個環節;而後隨著科技進步逐步簡化縮短周期提升效率諸如現場發電超高壓輸送之類的技術應運而生。
而現在隻需一步操作即可達到冷核聚變目的,效率之高簡直難以想象!
緊接著推進力噴嘴也加長了形似反向安裝的三級火箭炮筒般矗立天空中足足數萬米高。
地麵設有速度遠勝過飛機膠囊列車無需為空域留白空間。
“雲端之炮”由此誕生了。這麽多的大炮,不是一座,而是一萬三千座!
至此,地球終於有了防衛能力!
“小行星帶裏有多少隕石想要撞向地球啊。”韶葉看著示意圖上越來越近的小行星帶,自言自語道。
之前因為地球沒有攻擊手段和防護設施,他對穿過小行星帶還感到挺擔憂的。
後來裝上了防護盾後,順利穿越小行星帶的幾率大幅提高。
“快聯係維修團隊!”
“不用慌,人工智能會自我重啟。”
目睹了全過程的人都為此捏把汗。
若行星發動機真出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屏幕上王琦發來詢問信息。
但韶葉沒搭理他。
因為知道這種轉變並不耗費多少功夫,所以他懶得解釋太多細節。
不久白光逐漸淡出視線。2.4
所有發動機再次恢複正常運轉。
盡管外觀沒有顯著差異,
實際上憑借【智慧激活術】配合原子重構技術後的新材料早已煥然一新。
此刻韶葉感受到了眾多生命體與他產生了心靈共鳴。
看著監控儀上數以千計的發動機同步發出的訊息:
\"感謝你給予生命。\"
這不僅回答了他的提問,同時也是集體協作良好溝通的表現。
每台機器單獨來看都很普通,然而聚集成一體後就具備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塵埃。”他轉向控製終端輕聲說道。
“在呢,先生。”屏幕裏,塵埃答道。
韶葉看著那一萬三千個行星推進器,說道:“推進器,進行智能改進!”
建造這些推進器是韶葉根據自己學到的知識布局的。但經過智能化升級後,它們的形態、功率和位置都能得到更好的調整,以更符合實際需求。
如果每個推進器是一隻工蜂,那如今這一萬多台聯合起來,就成了蜂群。特別是在應對威脅和推動地球方麵,它們的表現將有一個質的飛躍。很明顯,韶葉就是蜂後的角色。
因此,在他的命令下,人工智能不再隻是簡單傳遞信息,而是運用自身的能力協同所有的推進器來完成這項史無前例的任務。
接到命令後,這龐大的體係沒有立即改變外觀,而是一個沒有城市結構的單個設備開始逐步優化起來。它被編為號。
鑒於所有裝置的設計初衷都是保護生命、驅動我們的家園,所以在做改動時也遵循這一點出發。
靠近珠穆朗瑪峰旁的這台號推進器擁有較短的尾焰壁,因而成為最先嚐試調整的對象之一。
從外麵可以清楚看到它的尾部正在發生變化——金屬成分如鉬、矽、鉻等材料正在脫離原有的連接狀態並重組起來。
以往需要專門機器在極端條件下才能實現的操作,現在哪怕是在冰點溫度下也能順利完成了,並且過程中不會出現任何雜質或弱點。
整個過程就像先融化了再重塑一般:之前近乎圓形的設計改成了渾圓的一體式結構。
僅這樣的轉變,就已超出了當今製造業能達到的水平。要知道,製造類似產品至少需要數百公裏寬的專業設施來進行一次性成型作業。
但更重要的是,不僅是外形發生了變革,內部的各種部件比如反應室、傳感器還有機械係統都在同步進化中。
“快看!變了!”
無數觀眾透過屏幕見證了這場前所未見的奇跡。很多人以前覺得飛船不過是由聰明人通過人力硬拚出來的傑作;當看到這些由工程機器人打造的龐然大物時感到非常驚訝,還以為這一切都歸功於大量的自動化設備而已。
但現在,眼見這些裝置正自主進化著,外觀到內在都有翻天覆地般的改觀,仿佛置身於科幻電影裏一樣不可思議。
或許唯有特效才能做出這樣震撼的效果吧?但實際情況卻證明這是活生生擺在麵前的事實。
這種突破不僅讓人感到震撼不已,甚至改變了部分群體的世界觀。特別是對於那些擁有深厚學術背景的人而言更是如此——因為在現有工業標準下幾乎不可能產生類似變化。
極具未來感的畫麵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學識是多麽局限、技藝又是何等陳舊落後!不少人因為看了這個片段決心重新投入力學與物理等相關知識領域深造。
話說回來,此時此刻大家最關心的是如何見證接下來更進一步的改造工作是如何展開的。
果然不出所料,號推進器啟動原子折疊技術。
這具龐大的推進器變形後出現了八個巨大的多用途手臂,它們承載著推進力源沿地麵移動至附近的一個巨型礦山處。這裏的塔吊還在運作中,而運輸車隊已經準備就緒、挖掘機械亦退場避讓。
隨後該裝備利用其自帶振動工具使接觸區域無論是岩層或是植被皆轉化為液體狀流入離子反應堆內燃燒。
同時那些原本看似閑置的巨大起重裝置也在幾支機械手操控之下重新組裝起來並與主機相融合。兩者由於材質相似故少有浪費現象發生;殘留物料同樣被處理成液體注入引擎核心。
最終,在耀眼藍光中等離子噴射口煥然一新、釋放出更為奪目的光彩。站在地下觀測站望去猶如點燃了一枚直入雲霄的大火把。
至此,號成功改造完畢。新的外殼強度提升了好幾倍足以抵禦隕石撞擊;底部伸出八條支撐性觸角能夠靈活行走還能開采礦產直接取消掉了原有複雜流程。
此情此景不由得讓專家們想起過去能源領域的演變曆程。早期使用電力時煤炭開采-運輸-發電之間要經曆多個環節;而後隨著科技進步逐步簡化縮短周期提升效率諸如現場發電超高壓輸送之類的技術應運而生。
而現在隻需一步操作即可達到冷核聚變目的,效率之高簡直難以想象!
緊接著推進力噴嘴也加長了形似反向安裝的三級火箭炮筒般矗立天空中足足數萬米高。
地麵設有速度遠勝過飛機膠囊列車無需為空域留白空間。
“雲端之炮”由此誕生了。這麽多的大炮,不是一座,而是一萬三千座!
至此,地球終於有了防衛能力!
“小行星帶裏有多少隕石想要撞向地球啊。”韶葉看著示意圖上越來越近的小行星帶,自言自語道。
之前因為地球沒有攻擊手段和防護設施,他對穿過小行星帶還感到挺擔憂的。
後來裝上了防護盾後,順利穿越小行星帶的幾率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