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之城主人文洛陽與智腦“文君”聊天,問及介紹曆史人物時問道:“文君,你說如果唐太宗請求,你覺得我是該幫還是不幫?”


    “主人,這取決於哪個位麵,影響的僅一個位麵曆史方向。”智腦“文君”說道。


    文洛陽沉默不語,思考後繼續編輯視頻,第二天光幕再次出現萬朝之中。光幕的出現也讓萬朝古人們多了茶餘飯後的談資,光幕出現,萬朝古人們又來了興致。


    光幕:“縱觀華夏幾千年文明史,名臣名將無數不可全數講,隻能講一些對曆史發展促進的曆史人物並且影響力很大的人。


    曆史很長,每個曆史時期都有影響未來的名臣名將。也隻能講實現華夏統一,維護民族尊嚴與國家安危的作出突出貢獻的曆史人物。


    東漢初期一代名將,一生做到馬革裹屍,立威交趾,光複國土,伏波將軍馬援!


    馬援字文淵,右扶風茂陵縣人,中國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將領,東漢開國功臣,漢明帝明德皇後馬氏之父。


    馬援出身官宦世家,新莽時任郡督郵,因私放重囚亡命北地;遇赦後在當地經營牧畜,後為新成大尹。


    新莽敗亡後投奔涼州軍閥隗囂,頗受敬重,長居西州;後歸順東漢,移居洛陽。隗囂叛漢後他為光武帝謀劃,往來遊說離間隗囂部屬。


    建武八年,光武帝親征隗囂,馬援聚米為山,指畫進軍途徑,使光武帝順利擊潰隗囂。這也是曆史最早的軍事沙盤。


    建武十一年任隴西太守,擊破先零羌,討降參狼羌,使隴右諸羌平定,後入朝任虎賁中郎將。


    建武十七年任伏波將軍,領兵南下平定“二征起義”,安定嶺南。因功封新息侯,馬援行軍所過經常為郡縣修治城郭,穿渠灌溉,造福利百姓,並與越人申明舊製,加以約束。


    此後匈奴,烏桓侵擾三輔,馬援又主動請兵出擊。建武二十四年以六旬高齡領兵遠征武陵,五溪蠻夷。次年受阻於壺頭,在軍中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死後受人構陷被收回新息侯印綬,又因外戚之家不得封侯預政,故未得入雲台二十八將之列。


    建初三年漢章帝為馬援平反,追賜諡號“忠成”。唐宋時配享武廟並被宋徽宗加封為忠顯佑順王,清聖祖時從祀曆代帝王廟。


    馬援戎馬多年,在東漢建立前後屢立戰功,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受到後人的崇敬,著有銅馬相法等。


    馬援好騎馬,也善於鑒別名馬。他在交趾時獲得了駱越地方的銅鼓便把它鑄成駿馬的模型,回朝後獻給皇帝。


    馬援為後世供獻了兩個成語,一為老當益壯,二為馬革裹屍。這兩個成語皆有故事,馬革裹屍源自一次交談,馬援原話意思是:“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戰死疆場,馬革裹屍這才是一個軍人至高無上的榮耀,誰能知道馬援這句名言一語成讖。


    馬援在平定所謂“二征起義”,實則是當地土著不服大漢,人為製造對立和分裂,為後世華夏發展帶來很多麻煩,地緣政治惡化,威脅到國家安全,尤其是海上島嶼主權之爭,華夏海洋利益受到挑釁。


    至於馬援的足跡究竟有到多遠?據《唐書環王傳》與《安南誌略》等史料記載:


    說他一直打到了湄公河三角洲,設象林縣(今越南廣南維川茶橋地方)。並在這裏樹立若幹銅柱作為東漢與蠻族的法定國境邊界線。


    他怕越南人以後又造反把代表漢朝的銅柱給拆了,於是撂下了一句狂拽酷炫屌炸天的狠話:“銅柱折斷之日就是交人滅亡之時。”並在柱子上上刻了六個大字銅柱折,交人滅。


    越人每過其下以瓦石擲之,遂成丘,是為馬援銅柱,至於那句銅柱折,交趾滅,已成越人的禁語。”


    時空之城主人在結束視頻前,依列用文言文形式評價馬援,畢競麵向的是萬朝古人們,也不能太多大白話。


    光幕:“東漢之將,馬援者,英勇善戰,貢獻卓越,流芳百世。彼將軍氣概宏大,卓著戰功,垂名後世,遺德綿綿,固宜膾炙人口矣。今特作文以記之,表其偉績。


    馬援者,乃南陽人也。天生驍勇,壯誌淩雲。早年習兵法武藝,英勇過人。昔時世道動蕩,寇賊縱橫,援為除亂救世之才。每臨危境,其心誌堅定,揮戈斬敵,勇猛無匹。屢建奇功,終以威名顯赫於世。


    其曆史貢獻尤多。東漢初年,邊疆多事,馬援率軍北征匈奴,南討蠻夷。其兵法如神,布陣如雲,每戰必勝。於邊疆之地,築城設防,安定邊疆。彼將軍所至之處,盜賊平息,百姓安居樂業。其功績之偉,非言語所能形容也。


    馬援之影響力甚廣。彼將軍威名遠揚,為後世所敬仰。其英勇善戰之精神,激勵無數誌士仁人投身軍旅,保家衛國。其忠誠、勇敢、堅韌之品質,成為後人榜樣。彼時之人見之而振奮,聽其名而壯誌淩雲。彼之精神猶照耀後世。


    至於後世評價乎?誠如曹丕《論皇荂碑文》中所言:“愷悌君子,邦國之光。”此言用以形容馬援將軍恰如其分。後世之人對其評價甚高,讚其英勇善戰、忠誠無畏、功勳卓著。詩雲:“馬將軍誌壯山河誓,英雄豪情蕩乾坤。”此乃對馬援將軍一生英勇事跡之讚頌也。


    然則彼將軍雖逝矣,然其名永存乎人心之中。其功績猶照耀於曆史長河之中。天下百姓為其立祠立廟,祭祀不斷。後人以其名命名街道、建築等物事以示紀念。此乃彼將軍英勇事跡、崇高品質之永恒見證也。


    觀彼將軍一生之事跡矣,彼雖身死道消矣,然其精神猶在人間。其英勇無畏、忠誠不渝之品質猶激勵著後人勇往直前、砥礪前行。彼將軍之功績與精神將永載史冊、流傳百世矣!


    總之矣,馬援將軍乃東漢之豪傑也。其一生英勇善戰、威名遠揚、功勳卓著、忠誠不渝。彼之精神與功績將永載史冊、流芳百世矣!彼乃後世之人所敬仰者也!乃我中華曆史之光輝篇章也!今作此文以紀念之,望後世之人見之而有所感悟也!


    故曰:馬援將軍之偉績與精神永存乎人心之中矣!願世人皆能銘記彼之功績與精神也!”


    萬朝之中東漢章帝之皇後馬氏看到光幕對其父馬援如此高的評價淚流滿麵:“父親一生為國為民,雖遭小人陷害,然陛下為臣妾之父平反,又受後世如此敬仰,父親死而無憾矣。”


    漢章帝也是微笑,輕拍皇後,心中喜悅,皇後可是上榜的十大賢後之一,自不必說了。


    而漢光武帝:“馬援將軍為國為民,是朕失察聽信讒言,不該懷疑啊。”


    漢朝之後的不論帝王將相還是書生百姓同樣對馬援表達敬意,光幕彈幕一片讚揚,當然帝王,史官評論是最多的。


    至於東漢雲台二十八將,光幕隻是順口提及,正如光幕所言曆史名臣名將太多,不可能一一道來,不過能上榜單誰又不想呢?


    光幕繼續:“曆史名臣名將下一位,他助皇帝統一北方,教化北方胡人,保護了北方漢人,推行儒家文化,沿襲漢文化文明,一代名臣王猛!


    王猛,字景略,生於東晉時期。自幼貧寒卻胸懷大誌,博學好兵書。當時北方戰亂紛飛,前秦氐族苻堅有心統一天下。王猛得遇苻堅,仿若良駒逢伯樂。


    他在內政方麵大展拳腳,打擊豪強,明法峻刑,任人唯賢,使得前秦內部政治清明,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對外,他多次領軍出征,攻必克,戰必勝。如征討前燕之時,他巧用計謀,大破敵軍,助力苻堅基本統一北方。


    不僅如此,麵對北方眾多胡族,王猛積極推行漢化政策。設學宮,興儒學,使胡人逐漸接受漢族禮儀文化。在他的治理下,北方漢人免受更多戰亂之苦,漢文化也得以延續傳承。王猛一生殫精竭慮,為前秦的興盛奠定了堅實基礎,隻可惜英年早逝。但他的智慧謀略、治國才能以及對民族融合的貢獻永遠鐫刻於華夏曆史長河之中,供後人緬懷敬仰。


    王猛在幼年時代隨家人顛沛流離,輾轉來到魏郡定居,少年王猛雖然身在泥途卻已被獨具慧眼的有識之士發現了。王猛在兵荒馬亂中觀風雲變幻,手不釋卷,刻苦學習,廣泛汲取各種知識特別是軍事科學知識,逐漸長成起來。


    為人謹嚴莊重,深沉剛毅,胸懷大誌,氣度非凡。曾經出遊後趙國都鄴城,達官貴人們瞧不起他,唯獨一個有知人之鑒的徐統“見而奇之”。徐統在後趙時官至侍中,召請他為功曹,王猛遁而不應,隱居於西嶽華山,期待明主的出現,靜候風雲之變而後動。


    王猛二十五歲以後數年間北方的戰亂愈演愈烈,政局瞬息萬變,東晉永和五年後趙暴君石虎終於死了,而他的後代立即展開了凶狠的爭奪,一歲之中帝位三易。關中等地各族豪強則紛紛割據北方,稱王稱帝者比比皆是。在這個過程中氐族梟雄苻洪嶄露頭角。


    此後,苻洪建立前秦,王猛經人舉薦認識了符堅,兩人交談甚歡,言如劉備遇諸葛,如魚得水也。


    符洪死後,繼位者凶狠殘暴,讓符堅憂心忡忡,最後恐激民變,符堅決定出手。


    《前秦符堅奪權之路》前秦時期,苻堅的奪權曆程充滿了曲折與挑戰。苻堅出生於氐族貴族家庭,自幼聰慧好學,心懷大誌。當時的前秦政權內部紛爭不斷,政治混亂。苻堅憑借著自身的卓越才能和敏銳的政治洞察力,逐漸在氐族貴族中嶄露頭角。


    苻堅深知要奪取政權,必須擁有強大的支持力量。他廣納賢才,身邊聚集了一批有識之士,如王猛等。這些人才為他出謀劃策,成為他奪權路上的重要助力。在政治鬥爭中,苻堅善於把握時機。他利用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巧妙周旋,逐步削弱對手的力量。同時,他積極推行改革,整頓吏治,減輕百姓負擔,贏得了民心。


    然而,奪權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苻堅遭遇了來自各方的阻力和挑戰,甚至麵臨生命危險。但他始終堅定信念,毫不退縮。


    經過一係列的政治鬥爭和軍事行動,苻堅最終成功奪取了政權,成為前秦的統治者。他的奪權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為前秦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苻堅奪權的成功,離不開他的智慧、勇氣和決心。他的經曆成為前秦曆史上的一段傳奇,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符堅繼位後,王猛曆任中書侍郎,鹹陽內史,輔國將軍,居中宿衛仆射,京兆尹,太子詹事,吏部尚書,散騎常侍,開府儀同三司,車騎大將軍,使持節,大將軍,冀州牧,司隸校尉,都督中外諸軍事,中書監,尚書令,太子太傅,丞相。冊封清河郡侯,成為宣昭帝苻堅的股肱大臣。


    王猛鞠躬盡瘁,綜合儒法,選拔廉明,勵精圖治,關愛黎元,恩澤貧困,深受北方百姓的愛戴。政治上抵製權貴,整肅吏治,強化中央集權,軍事上軍紀嚴明,麾下軍隊對百姓秋毫無犯,平定五公之亂,俘虜隴西軍閥李儼,攻滅前燕。


    經濟上勸課農桑,開放山澤,興修水利,實現田疇,開辟倉庫充實,執政期間北方呈現小康景象。


    建元十一年,王猛病重,死前勸告苻堅說:“晉朝雖然僻處江南,但為華夏正統;而且上下安和,況且謝安還在,臣死之後陛下千萬不可圖滅晉朝,鮮卑,西羌降伏貴族賊心不死,是我國的仇敵,遲早要成為禍害,應逐漸鏟除他們,以利於國家。”


    苻堅卻沒有聽王猛的遺言,建元十九年不顧群臣的普遍反對,在建元十九年悍然調集九十餘萬大軍進攻東晉,結果在淝水之戰中一敗塗地,而王猛叮囑再三要苻堅除掉的鮮卑,羌族上層陰謀分子如慕容垂,慕容衝,姚萇之流便乘機舉兵造反。紛紛割據自立,把前秦的一統江山攪得七零八落。


    到了建元二十一年,苻堅被姚萇殺害死之前,苻堅曾嚎啕大哭:“悔不聽王景略之言,乃至白虜猖狂至此。”


    符堅為一代梟雄,能夠統一北方,王猛功不可沒,符堅也為後世留下兩個成語,淝水之戰和投鞭斷流。投鞭斷流一詞出自符堅對手下人的一句話:“雄兵百雄,東晉不足懼,每人投下馬鞭便可斷長江之流。”


    王猛因為其獨特的地位也被視為魏晉時代第一政治家,王猛的很多政策影響了後世。


    前秦短暫的統一卻為日後北魏統一奠定了基礎,關中良相唯王猛,功蓋諸葛第一人這個曆史評價足以說明其才不輸於有臥龍鳳雛之稱的諸葛亮和龐統。


    前秦建元十一年,王猛薨逝,享年五十一歲。前秦朝廷追贈侍中,丞相等官職皆如故,諡號“清河武侯”一說武襄侯,葬禮規格依照西漢大將軍霍光故事。


    王猛的子孫後代顯貴於前秦,劉宋,北魏,東魏,北齊,唐朝。


    那麽那個令王猛死前都忌憚的謝安又是何人呢,東晉稱道:天下蒼生望謝安,東晉之中流砥柱。


    謝安字安石,陳郡陽夏人。中國東晉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太常謝裒第三子,鎮西將軍謝尚從弟。


    謝安出身陳郡謝氏,自少以清談知名,屢辭辟命,隱居會稽郡山陰縣之東山,與名士遊山玩水並教育謝家子弟。


    後謝氏家族於朝中之人盡數逝去,他才東山再起。曆任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司馬,吳興太守。後入朝拜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職。


    晉簡文帝逝後,謝安與王坦之挫敗桓溫篡位意圖,桓溫死後他更與王彪之等共同輔政並爭取到鎮守荊州的桓衝的合作。


    太元二年,舉薦其侄謝玄組建北府軍,鎮守廣陵對抗前秦。在淝水之戰中謝安作為東晉一方的總指揮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使晉室得以存續。


    又乘勝派謝玄收複洛陽,及徐,兗,青,司,豫,梁六州;戰後因功名太盛而被晉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廣陵避禍。


    太元十年謝安病逝,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傅,廬陵郡公,諡號“文靖”。謝安性情閑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


    他治國以儒,道互補,作為高門士族能顧全大局。以謝氏家族利益服從於晉室利益,此外他多才多藝,善行書,通音樂,精於儒,玄,佛,道學;齊人王儉稱其為“江左風流宰相”,後世多將他與王導並提。


    認為二人相望於數十年間,其端靜寬簡,彌縫輔讚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業,實賴焉。原有文集十卷已亡佚。


    光幕介紹兩位名臣,實則又暗示謝玄也是一代名將,萬朝之中南北朝之後的王朝都知道王猛,謝安,謝玄,符堅是何人,秦漢,三國時期的人有點懵,光幕透露過三國歸晉,讓司馬懿後人摘了桃,五胡亂華之事正是司馬懿及後人造成的,自然對晉朝沒什麽好感,然而後世對晉朝根本不願多提,甚至更加厭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有一座時空之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用戶憤怒的獅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用戶憤怒的獅子並收藏我有一座時空之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