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幕中的內容投影於萬朝之中,帝王們各有各的心思,對於謙這樣的文臣隻要有點腦子的人都明白於謙忠的是大明而非皇帝,是為民請命的人。


    萬朝帝王們都知道光幕背後是時空之城城主文洛陽,他是可以開啟時空之門的人,此前已經幫助過一些帝王去改變曆史,更多的目的是征討四方。如今講述曆史名臣名將其用意不言而喻。


    光幕:“在華夏上下五千年歲月中有許多名臣,被譽為四大名臣的人有多個版本,其中三位均在其中。


    那麽先看一下是誰呢?他們分別是狄仁傑,海瑞,包拯,魏征,諸葛亮,張載,張居正等。這也是為什麽後世有不同的四大名臣排名版本的原因。


    排名版本的不同主要是從什麽角度來評價,如果從為人臣,忠君愛國,為天下百姓,為江山社稷角度來分析,四大名臣分別是狄仁傑,魏征,張載,包拯。


    從斷案判案,為官清正角度講分別是狄仁傑,包拯,海瑞。從勸諫君王,敢於指出君王過失,一心為民角度講分別是魏征,狄仁傑,包拯,於謙。從個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正直角度來說分別是魏征,狄仁傑,海瑞,於謙。從領兵作戰角度講分別是狄仁傑,於謙,諸葛亮。”


    光幕介紹中讓萬朝之中的唐宋明三朝的古人們有些驚訝,這後世子孫對曆史名臣評價又是如何的呢?


    光幕很快給出一個答案,光幕:“不妨先簡單說一下這幾位名臣,讓人們有個了解。


    這四位名臣被稱為輔政高手,又稱為史上四大賢臣,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不畏權貴,剛正不阿,為官清廉,一心為國為民也得罪了一些奸邪惡人。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不少民間故事,這些故事傳承千年,深入人心。


    包拯,北宋仁宗年間的名臣,民間人稱包公,包清天,故事有包龍圖係列。民間有戲曲,後世有影視劇如《七俠五義》《新鴛鴦蝴蝶夢》等作品都是講包拯的。


    包拯,包公為官清廉,言行一致,不畏權貴,剛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別是他嫉惡如仇,執法無私,為民請命的精神千百年來更獲得無數民眾的好感和欽佩,受到老百姓敬仰,崇拜的少數幾個大清官之一。


    從包拯的故事可以看出成就一位清官的未必是他剛正不阿的精神和不向權貴低頭的氣質,而是他懂得在高壓下生存的技巧,同時又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獲得實現抱負的權力,僅僅是一腔熱血和滿腹慈善的人是沒有辦法在大宋的官場活下來的。


    包拯作為不朽的清官形象早已越過時空為前人和今人,為黃皮膚龍的傳人,崇尚清廉的外國人所敬重。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包拯出仕時寫的這首戒廉詩體現為民者願,可作為政者師。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中國北宋政治家,天聖五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禦史。


    慶曆新政失敗後曾主張嚴格選拔官員,裁汰冗雜,貪暴,懦弱的官吏,年老的官吏應強令致仕,以解決冗官問題;停止招募士兵,揀斥老弱,以解決冗兵問題並選將練兵,訓練義勇以備邊;抑製貴戚和宦官等的權力,輕徭薄賦,節省開支等。


    曆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


    知諫院時多次論劾權貴,建言興利除弊。再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曆權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


    嘉佑六年升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製,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製,包龍圖。嘉佑七年包拯逝世,享年六十四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


    包拯審案明察,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令行禁止有“包青天”“包公”之名。


    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身後成為家喻戶曉的清官典型,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


    南宋和金朝時已有以包拯為主題的故事,小說和戲曲,元劇中有大量包公戲,後有小說《包公案》流行於世,有《包拯集》《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關於包拯的故事太多,最早的是《三俠五義》,後有《七俠五義》《包龍圖》《新鴛鴦蝴蝶夢》等故事並改編為影視劇。


    故事中另一位主角便是南俠展昭,要知道北宋重文輕武,貪官汙吏橫行,在《三俠五義》中虛構角色中有北俠歐陽春,南俠展昭。他們都是行俠仗義的英雄豪傑,而展昭被包拯所折服,在故事中展昭被宋仁宗封為四品帶刀護衛,賜“禦貓”稱呼,引起另外五俠不滿,他們在江湖中稱為五鼠,尤其是錦毛鼠白玉堂處處找展昭麻煩,原因是“禦貓”這個稱呼。當然他們都被包拯的人格魅力所傾倒,成為包拯懲惡揚善的助手,加上宋仁宗對包拯的信任,包拯斷案公平正義從而為後世傳頌,宋仁宗也成了一代明君,仁君並以仁君形象出現在民間故事與後世影視劇中。


    論包拯與宋仁宗趙禎之間的君臣關係能夠和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征君臣關係有一定的可比性。


    曆史上魏征,包拯都是一代名臣,忠臣和賢臣,兩人都遇到一代明君,兩人都是敢於直言勸諫,指出君王過失的人。隻是最後的結局略有不同,這與皇帝性格,為人處世,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氛圍,周邊各國的軍事力量,唐宋兩朝對侍武將,文臣態度上有很大關係。


    魏征因為舉薦侯君集出兵討伐西域諸國,本意是確保勝利卻沒料到侯君集在之後參與太子李承乾謀反,因此受到牽連,還被迫取消與皇室公主的聯姻。


    而包拯遇到宋仁宗趙禎是其幸運,趙禎作為皇帝是曆史上出了名的好脾氣,主打就是臣子如何噴,我就是不生氣,看上去性格有點弱,但事實並非如此。


    再看魏征與包拯這兩人死後區別,魏征死後,唐太宗曾經毀了魏征的墓碑,討伐高句麗不順才言道:“若魏征尚在何故如此。”事後又重修魏征之墓。


    再看包拯去世後,宋仁宗下旨大修包拯之墓,作為臣子擁有的墓地很大,後世發現的包拯墓規格很高,很大。後世遇有不公尚有人在其墓前哭訴,足見包拯在民間的影響力。”


    光幕介紹完包拯,引起萬朝古人們熱議,而唐宋兩朝的當事人表情各異,唐太宗李世民看著魏征有點尷尬了,而魏征則是看著李世民,意思是:陛下是否解解一下為何毀人墓地?


    而宋仁宗趙禎則是心中暗喜,能與唐太宗一起提及是否說光幕認可他比肩天可汗?對此如果文洛陽知道他的想法一定會講趙禎你想多了,你也配與唐太宗比肩?想屁吃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有一座時空之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用戶憤怒的獅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用戶憤怒的獅子並收藏我有一座時空之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