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幕接著介紹:“曆史上十大賢後,唐朝,長孫皇後。


    文德皇後長孫氏鮮卑族,祖籍洛陽,小字觀音婢,其名於史無載。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唐朝宰相長孫無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之皇後,唐高宗李治之母。


    文德皇後自幼酷愛文史,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十三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及其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十三天即冊封為皇後,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後為李世民誕下三子四女,長孫皇後喜愛看書籍圖傳,即便是梳妝打扮時也手不釋卷,成為皇後後依然如此。經常與丈夫一起地共執書卷談古論今,從容以對發表獨特見解,對丈夫與朝政大有裨益。


    唐太宗對長孫皇後一向愛重,登基之後對長孫家族常常恩遇逾製,長孫皇後深以盈滿為誡,說服胞兄讓位,在太宗恩準下長孫無忌得以閑職高薪,退避宰執之位。長孫皇後還利用自身對丈夫的影響力來護慰朝廷賢良,匡正丈夫的過失。長孫皇後一方麵欣賞,庇護著魏徵那些敢於直言的忠臣,另一方麵也在不斷地提醒著李世民要行仁政。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輔佐皇帝丈夫使得初唐出現了有利的政治局麵。


    君明後賢臣直,文治武功,春風和睦,親切包容,大唐初期迎來了它令後世魂縈夢繞的理想境界“貞觀之治”。


    貞觀八年長孫皇後陪同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期間身染重疾,皇太子請求大赦並度人入道,為妻子健康憂慮的唐太宗立即應允,但遭到長孫皇後的堅決反對。無奈唐太宗隻好請普光寺法師曇藏入宮為妻子祈福。或是天子誠意所致長孫皇後病情旋即康複。


    貞觀九年長孫皇後病情旋即康複,皇太子李承乾納妃蘇氏。然而喜悅之後卻連接著悲傷,此後接踵而來的生身母親趙國太夫人的薨逝,以及太上皇李淵的駕崩。給長孫皇後和李世民這對夫妻又一次沉重打擊。


    雙重喪期的哀痛誘發了長孫皇後早年罹患並時常發作的氣疾,次年,病勢加重,藥石皆不見效。貞觀十年六月己卯,長孫皇後崩逝於太極宮立政殿,終年三十六歲。縱觀長孫皇後的一生,她與太宗從少年結發,一起互相扶持,走過了二十三載。


    於情伉儷情深,於政相輔相成,【一與之齊,終身不改】。長孫皇後生性儉約,不喜歡浪費,所需的東西夠用就可以,對於皇子要求也很嚴格,她經常訓誡諸位皇子,要求他們以謙恭節儉為先,即便對於自己的親生子女也不例外。


    長孫皇後禦下平和,從不無故令人有冤,調和直諒,抑製外戚。長孫皇後對外戚之事一直以前代為鑒,臨終前仍然不忘囑托丈夫不要給予她的家族太多,長孫皇後對於家族的看法再聯係日後之事,足見她非凡的遠見和智慧。


    長孫皇後甍逝,諡號文德皇後,葬於昭陵,史書上稱其為千古賢後。文德皇後嚐著有《女則》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巜春遊曲》一首。


    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後世有了一些不同看法,首先《女則》一書被後世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尤其是女性所不喜,這其中多數女性對曆史不感興趣,也很無知,而了解曆史的人又有不同看法。


    起因是宋朝至清朝對女性的不公,殘害婦女的思想,諸如惡意彎曲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含義,大搞三從四德,女子纏足,立貞潔牌坊,更為過分的是禁止女子改嫁,導致女則這本書被批判,而事實上巜女則》隻是長孫皇後規範後宮與朝廷貴婦,勸誡女子不要幹預朝政,維護後宮或官員後宅安寧的書,卻被別有用心的讀書人利用了。


    其二,認為長孫皇後太聰慧,有預見性,非常有心機。所謂打壓外戚是其智慧的表現,從對長孫家族不同表現和手段上便知一二。


    李世民努力在外建功立業,長孫氏在家幫襯,可以說李世民的成功離不開長孫氏。


    登基之後李世民迅速封長孫氏為皇後,對長孫家族也非常看重,經常給出超出禮製的優待。


    這個時候長孫安業出場了,長孫皇後不計前嫌讓這位哥哥升職加薪,從右監門率變成右監門將軍,但長孫安業有自己的想法。


    貞觀元年十二月三十,利州都督義安王李孝常,右武衛將軍劉德裕等人密謀借助禁軍造反,長孫安業也參與進來了。


    事情敗露後,李孝常這一大票人都誒處死,長孫皇後跑去找李世民求情,長孫安業因此免除死罪被發配到四川的巂州。


    長孫安業人品不行,還嗜酒如命,不務正業,居然還給他升官還給他求情,對比之下長孫皇後對正經的親哥哥長孫無忌就很冷漠了。


    長孫無忌從小就聰慧好學,智商和情商都很高。他和李世民很早就是好朋友,後來又成為李世民的大舅子。


    所以李世民重用他是很自然的,但是長孫皇後卻一次次對李世民說不要重用長孫無忌,李世民想讓長孫無忌當宰相,長孫皇後言:“妾既托身紫宮,尊貴已極,實不願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漢之呂霍可為切骨之誡,特願聖朝勿以妾兄為宰執。”


    李世民心想:我重用無忌看的是他的能力啊,如果為了避嫌就放棄這麽好的人才那我不得累死喲。於是李世民無視了長孫皇後的話讓長孫無忌去擔任很重要的官職,左武候大將軍,吏部尚書,右仆射等等。


    長孫皇後知道後勸其兄放棄一切官職,被妹妹壓製的這段時間長孫無忌幹了件大事,他和房玄齡等人重新修訂法律,形成《貞觀律》。這部法典的厲害之處在於長孫無忌等人後來以此為基礎修訂出了《唐律疏議》,在世界法製史上具有很高的聲譽和地位,是中國現存第一部內容完整的法典。


    直到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去世,他讓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一起輔政,隨著長孫無忌的權勢越來越大,他的內心也開始越來越膨脹了。


    幾年後長孫無忌審理房遺愛謀反案,借機害死他的死對頭吳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駙馬都尉執失思力也因為和長孫無忌不和被流放到嶺南,終於長孫無忌成為了妹妹口中的外戚專政。


    長孫安業無才無德,給他高官厚祿也掀不起多大的浪,隻會讓人覺得長孫家沒有人才,因此也不樹立政敵。但長孫無忌就不一樣,他是真的有才,遮都遮不住的那種。


    所以一旦讓他當官掌權外戚專政是遲早的事,也一定會因此樹立政敵,弄不好長孫家要被滿門抄斬,不知道長孫無忌臨死前有沒有想起當初妹妹的話,相比之下長孫家最有心機的應該是妹妹觀音婢。


    曆史沒有如果,吳王李恪在後世百家講壇中史學家,學者對唐朝吳恪評價頗高,文武雙全,貌似太宗。甚至有觀點認為李恪繼承皇位,大唐或許不會出現武周代唐,武周還唐之事。


    後世普遍認為,不論哪個皇子繼承皇位,隻要不是個廢物,昏君,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集團都會成為皇權的威脅者,不論是誰當皇帝必除之!唯一不同的是死亡方式,體麵的死去或悲催的死亡。


    唐太宗李世民共有十多個兒子,二十幾位公主,結局一個比一個悲哀,可以講唐太宗貞觀年間至唐高宗時期,李世民兒女造反層出不窮,尤其是李恪被長孫無忌和房玄齡誣陷冤殺,楊妃被逼死,李愔流放。


    李承乾長子被廢為庶人,後徙往黔州,兩年後死在那裏,除去早夭的,剩下的都好不到哪,十四個兒子不是被構陷而亡就是一句話:不爭皇位就要死,爭奪還有一線生機,在李世民貞觀年兒子造反也成了常態。


    其原因就在於李世民開了玄武門之變殺兄滅弟,囚父先河,後世調侃:李唐皇位都是競爭上崗。


    根源還是在李世民本人,過分寵愛魏王李泰,導致李泰有了奪位之心,引發第二次玄武門之變,太子李承乾,駙馬杜荷,侯君集起兵謀反,齊王李佑謀反被誅牽連出了太子李承乾和漢王李元昌等人的謀反案。


    第十四子李明,因反對武則天,因謀反被流放並逼死。


    縱觀唐太宗貞觀一朝至唐高宗一朝,其背後是文官集團,武將集團,世家門閥,關隴集團利益之爭,可以左右皇位繼承,這也導致唐高宗李治用極端手段清理朝堂,關隴集團這顆存在幾百年的毒瘤被清除,為大唐延續江山鋪平了道路,而另一顆毒瘤世家門閥在唐朝末年被黃巢起義徹底清理幹淨。宋,明兩朝無世家,歸功於黃巢起義。


    因此,唐朝文德皇後長孫氏料定外戚幹政局麵會出現,才會被後世稱為千古賢後,其遠見卓識令人敬佩。”


    光幕播放完,整個大唐貞觀時期,唐高宗時期的人都炸鍋了。


    唐太宗時期文臣武將全都跪下請罪,世家門閥嚇到了,一句唐亡之後再無世家,他們豈有不慌的道理,心思比誰都明白原因。


    光幕有些沒有說,有些含殺攝影,聰明的人猜也能猜對幾分。那麽多期視頻看下來再不明白原因那就是傻逼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有一座時空之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用戶憤怒的獅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用戶憤怒的獅子並收藏我有一座時空之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