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改革土地問題會如何?目前範仲淹想都不敢想,這件事還不能在全國範圍內改製。
這個王安石膽子太大了,實在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給他個機會磨練磨練也好,讓他在地方局部試驗,萬一成功了呢。
“如果效果不好呢?如果效果不好,豈不是全州百姓跟著遭殃?”張茂實在一旁插話道。
“如果效果不好也能總結教訓,在以後的政務上有則改之。改革從來沒有現成的例子可循,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皇帝趙貞正色說道,“嗯?,你怎麽還在這兒?張茂實,出去。門口候著去。”
張茂實不情願地唯唯退下。
“範公,剛才所言極是,就依範公所言,讓王安石這麽辦吧。”
皇帝趙貞心中甚是愉悅,當皇帝真好,有這麽多能幹的大臣,自己隻需要安心躺平就可以了。
皇帝趙貞又瞅了瞅範仲淹,心想應該沒事兒了吧。接下來該下班兒了吧?
“陛下。”範仲淹又開口說話,皇帝趙貞支著耳朵聽下文。
“接下來說說益州的事情,有關益州知州蔣成的流言傳來了,先把蔣成調回京城,派文彥博任益州知州。”範仲淹又接著說道,還是公事。
皇帝趙貞隻好再次打起精神問:“範公,不查查流言的真偽嗎?蔣成任期是不是還沒到?”
“陛下,傳言益州政令嚴苛,百姓欲反。此流言比較敏感,事急從權。先讓蔣成回京,讓做事溫和的文彥博任益州知州,先行安撫一二。”範仲淹回答道。
“行,可以。聽範公的。”趙貞附和道。心想現在總能下班兒了吧,親愛的範仲淹大佬。
二十來天沒有上班兒,今日第一天上班兒,皇帝趙貞有些不習慣。
在走出皇宮的路上,範仲淹依然眉頭緊鎖,益州接連幾任知州均傳出流言,這不正常。
益州就是現在的四川成都,幾十年前,王小波李順起義的地方,朝廷對蜀地益州一直警惕,高壓管製,蜀地豪強多有不滿。
謠言是必須要重視的。一個謠言有可能毀掉一個王朝。
例如“大楚興,陳勝王”帶起了陳勝吳廣起義,引發了楚漢爭霸。毀掉了秦朝。
再例如,“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謠言的發起者張角的黃巾軍起義引發了東漢末年國家動亂,最終三國鼎立。
再比如“金色蛤蟆真怒眼,翻去曹州天下反。”這個謠言的主角是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黃巢。導致唐朝國力大衰,直至滅亡。
就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利用謠言上位。陳橋兵變之前散布謠言:“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趙匡胤之前官職是點檢。
……………………………………………………………………
紅塵世界,白日裏人們忙碌的如同烈火燃燒,皇帝趙貞卻如雲朵般悠然自得,心中毫無憂慮。繼續在集英殿躺平,擺爛。
蔡襄把一個奏疏遞到了正在集英殿榻上躺平的皇帝趙貞的手上。哦,有重要的奏疏。
皇帝趙貞接過奏疏一看,咦,是蔡襄彈劾晏殊的奏疏。
是批評樞密使晏殊的:自登樞府,首尾數年,不聞奇謀異略,以了國事,唯務私家營置資產。見於蔡河岸上,托借名目,射占官地,蓋屋僦賃,不聞奇謀已了國事,唯務私家營置資產。建於蔡河岸上,托借名目,射占官地,蓋屋僦賃。
就是說晏殊根本沒把思考如何安邦治國放在心上,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置辦地產。甚至在蔡河岸上蓋起了房屋收取租金,而且還是占用公家的地皮。
在這次房屋毀損排查中,晏殊的房屋出現毀損,讓負責此事的蔡襄給排查出來了。
“卿在京城是租房嗎?”趙貞問蔡襄。心中已經有了謀算。
蔡襄點點頭,說:“官家,是的,租的樓店務的房子,位置偏遠。”言語之間隱隱含有訴苦的意味。
“卿的月俸夠花嗎?”皇帝趙貞又問道。
聽此話,又勾起了蔡襄的心酸事,不由脫口而出:
“官家,在京城有兩般日月。望月初,盼月俸,生活好美,覺得日月好短,過得好快。到了月終,供房錢,日子緊巴巴的,覺得日月好長,度日如年。”
聽完蔡襄的抱怨,皇帝趙貞心中好笑,這不就是個月光族嗎?
“我派卿去排查京城內所有的違章建築,根據實際情況,可拆可留。所有建築充公,給六品以下官員租住,房租減半。”
說到這兒,皇帝趙貞朝蔡襄招了招手,低聲在他耳邊說道:“隻查官員勳貴的違章建築,平頭百姓的先不管”
皇帝趙貞桌案上還擺放著兩份奏疏,一份是徐州知州平定孔直溫兵變,一份是夏竦舉報石介假死謀反。
徐州百姓舉報舉子孔直溫謀反,提點刑獄呂居簡接到舉報,圍捕了孔直溫,平定了兵變。
在孔直溫家中搜出了以前石介任國子監祭酒時,寫給孔直溫的信件。
遠在崖州的夏竦得知此消息,不由哈哈大笑。真乃天賜良機。
夏竦對此前石介寫文章罵自己一直耿耿於懷。一般人寫詩寫文章罵就罵了,但是石介不一樣,石介是文人大儒。
他的詩和文章傳播更快,範圍更廣,因為石介以正直聞名,更讓人容易相信,本來夏竦名聲就不太好。石介寫文章罵他之後名聲更臭了。
上次模仿石介筆跡報複石介,誰料偷雞不成蝕把米,自己被皇帝流放到了崖州。
雖然石介半年前已死在任上,但是這讓夏竦心中更覺不爽,他的仇還沒報呢,石介怎麽能死呢?
於是,氣急敗壞的夏竦向朝廷舉報:石介並沒有死,富弼讓其假死。石介現在已潛入契丹,謀起兵。富弼為內應。
看著這封夏竦的舉報信,皇帝趙貞甚覺無聊,扔到了一邊,但覺得這樣又太便宜了夏竦這個老賊。
皇帝趙貞把內侍張茂則叫到跟前耳語了一陣。
幾日後,張茂則和張茂實兄弟倆從汴梁出發,去往崖州。
這個王安石膽子太大了,實在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給他個機會磨練磨練也好,讓他在地方局部試驗,萬一成功了呢。
“如果效果不好呢?如果效果不好,豈不是全州百姓跟著遭殃?”張茂實在一旁插話道。
“如果效果不好也能總結教訓,在以後的政務上有則改之。改革從來沒有現成的例子可循,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皇帝趙貞正色說道,“嗯?,你怎麽還在這兒?張茂實,出去。門口候著去。”
張茂實不情願地唯唯退下。
“範公,剛才所言極是,就依範公所言,讓王安石這麽辦吧。”
皇帝趙貞心中甚是愉悅,當皇帝真好,有這麽多能幹的大臣,自己隻需要安心躺平就可以了。
皇帝趙貞又瞅了瞅範仲淹,心想應該沒事兒了吧。接下來該下班兒了吧?
“陛下。”範仲淹又開口說話,皇帝趙貞支著耳朵聽下文。
“接下來說說益州的事情,有關益州知州蔣成的流言傳來了,先把蔣成調回京城,派文彥博任益州知州。”範仲淹又接著說道,還是公事。
皇帝趙貞隻好再次打起精神問:“範公,不查查流言的真偽嗎?蔣成任期是不是還沒到?”
“陛下,傳言益州政令嚴苛,百姓欲反。此流言比較敏感,事急從權。先讓蔣成回京,讓做事溫和的文彥博任益州知州,先行安撫一二。”範仲淹回答道。
“行,可以。聽範公的。”趙貞附和道。心想現在總能下班兒了吧,親愛的範仲淹大佬。
二十來天沒有上班兒,今日第一天上班兒,皇帝趙貞有些不習慣。
在走出皇宮的路上,範仲淹依然眉頭緊鎖,益州接連幾任知州均傳出流言,這不正常。
益州就是現在的四川成都,幾十年前,王小波李順起義的地方,朝廷對蜀地益州一直警惕,高壓管製,蜀地豪強多有不滿。
謠言是必須要重視的。一個謠言有可能毀掉一個王朝。
例如“大楚興,陳勝王”帶起了陳勝吳廣起義,引發了楚漢爭霸。毀掉了秦朝。
再例如,“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謠言的發起者張角的黃巾軍起義引發了東漢末年國家動亂,最終三國鼎立。
再比如“金色蛤蟆真怒眼,翻去曹州天下反。”這個謠言的主角是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黃巢。導致唐朝國力大衰,直至滅亡。
就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利用謠言上位。陳橋兵變之前散布謠言:“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趙匡胤之前官職是點檢。
……………………………………………………………………
紅塵世界,白日裏人們忙碌的如同烈火燃燒,皇帝趙貞卻如雲朵般悠然自得,心中毫無憂慮。繼續在集英殿躺平,擺爛。
蔡襄把一個奏疏遞到了正在集英殿榻上躺平的皇帝趙貞的手上。哦,有重要的奏疏。
皇帝趙貞接過奏疏一看,咦,是蔡襄彈劾晏殊的奏疏。
是批評樞密使晏殊的:自登樞府,首尾數年,不聞奇謀異略,以了國事,唯務私家營置資產。見於蔡河岸上,托借名目,射占官地,蓋屋僦賃,不聞奇謀已了國事,唯務私家營置資產。建於蔡河岸上,托借名目,射占官地,蓋屋僦賃。
就是說晏殊根本沒把思考如何安邦治國放在心上,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置辦地產。甚至在蔡河岸上蓋起了房屋收取租金,而且還是占用公家的地皮。
在這次房屋毀損排查中,晏殊的房屋出現毀損,讓負責此事的蔡襄給排查出來了。
“卿在京城是租房嗎?”趙貞問蔡襄。心中已經有了謀算。
蔡襄點點頭,說:“官家,是的,租的樓店務的房子,位置偏遠。”言語之間隱隱含有訴苦的意味。
“卿的月俸夠花嗎?”皇帝趙貞又問道。
聽此話,又勾起了蔡襄的心酸事,不由脫口而出:
“官家,在京城有兩般日月。望月初,盼月俸,生活好美,覺得日月好短,過得好快。到了月終,供房錢,日子緊巴巴的,覺得日月好長,度日如年。”
聽完蔡襄的抱怨,皇帝趙貞心中好笑,這不就是個月光族嗎?
“我派卿去排查京城內所有的違章建築,根據實際情況,可拆可留。所有建築充公,給六品以下官員租住,房租減半。”
說到這兒,皇帝趙貞朝蔡襄招了招手,低聲在他耳邊說道:“隻查官員勳貴的違章建築,平頭百姓的先不管”
皇帝趙貞桌案上還擺放著兩份奏疏,一份是徐州知州平定孔直溫兵變,一份是夏竦舉報石介假死謀反。
徐州百姓舉報舉子孔直溫謀反,提點刑獄呂居簡接到舉報,圍捕了孔直溫,平定了兵變。
在孔直溫家中搜出了以前石介任國子監祭酒時,寫給孔直溫的信件。
遠在崖州的夏竦得知此消息,不由哈哈大笑。真乃天賜良機。
夏竦對此前石介寫文章罵自己一直耿耿於懷。一般人寫詩寫文章罵就罵了,但是石介不一樣,石介是文人大儒。
他的詩和文章傳播更快,範圍更廣,因為石介以正直聞名,更讓人容易相信,本來夏竦名聲就不太好。石介寫文章罵他之後名聲更臭了。
上次模仿石介筆跡報複石介,誰料偷雞不成蝕把米,自己被皇帝流放到了崖州。
雖然石介半年前已死在任上,但是這讓夏竦心中更覺不爽,他的仇還沒報呢,石介怎麽能死呢?
於是,氣急敗壞的夏竦向朝廷舉報:石介並沒有死,富弼讓其假死。石介現在已潛入契丹,謀起兵。富弼為內應。
看著這封夏竦的舉報信,皇帝趙貞甚覺無聊,扔到了一邊,但覺得這樣又太便宜了夏竦這個老賊。
皇帝趙貞把內侍張茂則叫到跟前耳語了一陣。
幾日後,張茂則和張茂實兄弟倆從汴梁出發,去往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