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現,用意識鏈接達到的第三人稱視角不僅視野廣闊奇妙,而且還能“看到”以往自己用眼睛所看不到的一麵。
就比如現在傳播在小宇宙空間內的被分解後的全波段光,以意識鏈接戰艦的方式去看,人類就能看到全部,且不會給大腦帶來不適應感。
為什麽會這樣人類也不知道。
科學家們猜測,可能是意識鏈接這套設備屬於精神意識方麵科技的原因,它可能涉及到關於“我”的本質,目前人類同樣不知道具體是什麽原因。
有兩種辦法當然是兩種辦法都用,所以包括嶽淵在內,還有其他戰艦駕駛員便直接來到自己的獨立艙室,接入意識鏈接設備,以共享觀測視角。
另外的人員則通過想象力去看數字圖譜。最終通過雙方的觀測結果來確定,這裏的真麵目到底是怎樣的情況
關於世界本質...有這麽一個說法,那便人類看到的世界隻是自己腦子裏想象出來的物體的樣子,而非物體的本質。那隻是物體在可見光波段的形狀,想要知道物體真正是什麽模樣,那最低也要掌握萬有理論,需要通過不同手段全方位去描述物理的所有特性才能確定它的真麵目。
佛家所謂的知見障,說得好像玄學一樣,似乎不是佛法高深之輩就無法參悟一樣。但是在如今的人類看來,那不過是解析過頭變成了唯心論罷了,所謂突破知見障其實就是明白眼睛看到的隻是表現,然後勘破眼睛看到的表現,去探究事物的本質......
奈何出現這種概念的時候,人類社會還處於蒙昧階段,也沒有科學手段去輔助這種超前認知,所以發展著發展著,就變成了玄學。解釋不了的東西,隻能憑空想象,要不然就歸結於鬼神,正如人類早期看到雷電自然就編出鬼神一樣。
很正常。
而人類觸摸到的也不是物體本身,因為所謂的觸摸根本就沒有真正觸碰。
所謂的觸覺,隻是基於費米子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表現現象,電子就是一種費米子,因此所謂的觸碰其實是構成人類手指皮膚的原子的外層電子和所“觸碰”到物體的電子因為泡利不相容原理,同一個原子軌道上最多隻可容納兩個電子,且這兩個電子的自旋方向必須相反......
因此在發生所謂“觸碰”的時候,兩邊的電子便會因為泡利不相容而互相排斥,在排斥的過程中,就產生電勢給人的細胞傳遞電信號,於是,人就在一些列信息傳遞中,感受到了擠壓感。
可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觸碰”。
當然想要發生真正觸碰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得擁有手搓中子星的力量,那樣就能靠蠻力把因為泡利不相容原理而相互排斥的電子壓到原子核內,形成電中性中子,這就是中子簡並態。
這種狀態下,中子依靠量子力學的規律緊密排列,形成特殊物質狀態。
如此,就可以實現真正觸碰了。
所以想要真正觸碰到對方,那就得把雙方都變成中子簡並態物質,也就是中子星物質。至於電子簡並態,則是白矮星物質,是電子在被電離的離子能態上形成的簡並物質,此狀態的物質的電子同樣依靠量子力學規律排列。
宇宙是如此奇妙,世界本質是如此神奇,達到四級文明的人類也不能窺得其全貌。
不過看到先驅者用全波段光留下的真實小宇宙麵目卻還可以,特別是在意識鏈接戰艦後的第三人稱視角下,人類看到了一副完全不同於肉眼的景象。
原本隻有七彩光芒的小宇宙就好像換了個麵貌,出現了一顆顆十分巨大的菱形晶體。是的,先驅者似乎很執著於菱形晶體,在這裏出現的依舊是菱形晶體。
不過這些菱形晶體比迷宮中的那些要大得多,每一顆都堪比恒星。它們就像一個個燈籠,懸掛在黑色天鵝絨般的背景上,每一顆都發出射出各種被棱鏡折射後的單色光。
就是它們讓這個小宇宙變成了人類常規視角中的七彩光芒。
這些大型菱形晶體數量也很多,就目前人類已經觀測到不下千顆,他們分布在整個黑色天鵝絨小宇宙背景上,每一顆的間距從0.4光年到1光年之間不等。
但從這點看,這個小宇宙直接至少也有一千光年。
看到如此情景,人類自然好奇這些巨大菱形晶體是如何發光的,於是第一艦隊就向著距離自己最近的一顆大型菱形晶體湊了上去。
結果發現了令所有人都永生難忘的一幕。
他們發現大型菱形晶體是半透明的,它的表麵形狀就像棱鏡一樣折射著來自它內部的光芒,而它的內部,則是一顆恒星。
確切的說是一顆紅矮星。
這是一種戴森球嗎?!
看到這樣的場景,人類腦海裏首先蹦出如此印象,可似乎又覺得跟戴森球不同,因為它是半透明的,且有將恒星光分解成單色光的作用。人類不清楚這種功能有什麽作用,但先驅者整這麽大一個小宇宙絕對不會做無用的事。
也是在這個時候,人類不禁聯想:該不會這裏頭的大型菱形晶體裏頭都是一顆恒星吧?!
隨便選一顆菱形晶體裏頭就是恒星,其他晶體同樣發著光芒,極大可能也是。
那麽問題來了,先驅者弄那麽多恒星放到小宇宙中並用半透明菱形晶體套住它們究竟是為什麽?
難道是利用這些恒星作為能源,以此維持小宇宙中某些東西的運轉?
想到這裏,嶽淵等一眾人類都暗暗點頭,肯定是了,時間跨度達到三十億年啊,如此漫長的時光,也就紅矮星這種壽命極長的恒星最合適作為能源,而同樣是如此漫長的時光,先驅者所留下的東西必然也不可能真的封存著,而是必須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更新和維護,否則沒有什麽東西能運轉三十億年而不壞。
想到這些的同時,人類也在思考......難道就連六級文明的能源也隻能靠恒星?
熵不可逆,宇宙的熵在增加!
因此就連六級文明也隻能以恒星作為能源麽,難怪他們都在追求大規模的真空零點能,可是真空零點能的能量落差又來源於哪裏呢?宇宙真空衰變?
豈不是說,六級文明層次的燃料,也隻是利用恒星作為能源,然後如同四級文明利用反物質那般,去開發獲得暗物質和暗反物質並以此作為燃料?!
所以......先驅者到底在這裏留下了什麽?到底是什麽東西需要如此大的陣仗?
一時間,一個個問題縈繞在所有人心頭。
就比如現在傳播在小宇宙空間內的被分解後的全波段光,以意識鏈接戰艦的方式去看,人類就能看到全部,且不會給大腦帶來不適應感。
為什麽會這樣人類也不知道。
科學家們猜測,可能是意識鏈接這套設備屬於精神意識方麵科技的原因,它可能涉及到關於“我”的本質,目前人類同樣不知道具體是什麽原因。
有兩種辦法當然是兩種辦法都用,所以包括嶽淵在內,還有其他戰艦駕駛員便直接來到自己的獨立艙室,接入意識鏈接設備,以共享觀測視角。
另外的人員則通過想象力去看數字圖譜。最終通過雙方的觀測結果來確定,這裏的真麵目到底是怎樣的情況
關於世界本質...有這麽一個說法,那便人類看到的世界隻是自己腦子裏想象出來的物體的樣子,而非物體的本質。那隻是物體在可見光波段的形狀,想要知道物體真正是什麽模樣,那最低也要掌握萬有理論,需要通過不同手段全方位去描述物理的所有特性才能確定它的真麵目。
佛家所謂的知見障,說得好像玄學一樣,似乎不是佛法高深之輩就無法參悟一樣。但是在如今的人類看來,那不過是解析過頭變成了唯心論罷了,所謂突破知見障其實就是明白眼睛看到的隻是表現,然後勘破眼睛看到的表現,去探究事物的本質......
奈何出現這種概念的時候,人類社會還處於蒙昧階段,也沒有科學手段去輔助這種超前認知,所以發展著發展著,就變成了玄學。解釋不了的東西,隻能憑空想象,要不然就歸結於鬼神,正如人類早期看到雷電自然就編出鬼神一樣。
很正常。
而人類觸摸到的也不是物體本身,因為所謂的觸摸根本就沒有真正觸碰。
所謂的觸覺,隻是基於費米子泡利不相容原理的表現現象,電子就是一種費米子,因此所謂的觸碰其實是構成人類手指皮膚的原子的外層電子和所“觸碰”到物體的電子因為泡利不相容原理,同一個原子軌道上最多隻可容納兩個電子,且這兩個電子的自旋方向必須相反......
因此在發生所謂“觸碰”的時候,兩邊的電子便會因為泡利不相容而互相排斥,在排斥的過程中,就產生電勢給人的細胞傳遞電信號,於是,人就在一些列信息傳遞中,感受到了擠壓感。
可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觸碰”。
當然想要發生真正觸碰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得擁有手搓中子星的力量,那樣就能靠蠻力把因為泡利不相容原理而相互排斥的電子壓到原子核內,形成電中性中子,這就是中子簡並態。
這種狀態下,中子依靠量子力學的規律緊密排列,形成特殊物質狀態。
如此,就可以實現真正觸碰了。
所以想要真正觸碰到對方,那就得把雙方都變成中子簡並態物質,也就是中子星物質。至於電子簡並態,則是白矮星物質,是電子在被電離的離子能態上形成的簡並物質,此狀態的物質的電子同樣依靠量子力學規律排列。
宇宙是如此奇妙,世界本質是如此神奇,達到四級文明的人類也不能窺得其全貌。
不過看到先驅者用全波段光留下的真實小宇宙麵目卻還可以,特別是在意識鏈接戰艦後的第三人稱視角下,人類看到了一副完全不同於肉眼的景象。
原本隻有七彩光芒的小宇宙就好像換了個麵貌,出現了一顆顆十分巨大的菱形晶體。是的,先驅者似乎很執著於菱形晶體,在這裏出現的依舊是菱形晶體。
不過這些菱形晶體比迷宮中的那些要大得多,每一顆都堪比恒星。它們就像一個個燈籠,懸掛在黑色天鵝絨般的背景上,每一顆都發出射出各種被棱鏡折射後的單色光。
就是它們讓這個小宇宙變成了人類常規視角中的七彩光芒。
這些大型菱形晶體數量也很多,就目前人類已經觀測到不下千顆,他們分布在整個黑色天鵝絨小宇宙背景上,每一顆的間距從0.4光年到1光年之間不等。
但從這點看,這個小宇宙直接至少也有一千光年。
看到如此情景,人類自然好奇這些巨大菱形晶體是如何發光的,於是第一艦隊就向著距離自己最近的一顆大型菱形晶體湊了上去。
結果發現了令所有人都永生難忘的一幕。
他們發現大型菱形晶體是半透明的,它的表麵形狀就像棱鏡一樣折射著來自它內部的光芒,而它的內部,則是一顆恒星。
確切的說是一顆紅矮星。
這是一種戴森球嗎?!
看到這樣的場景,人類腦海裏首先蹦出如此印象,可似乎又覺得跟戴森球不同,因為它是半透明的,且有將恒星光分解成單色光的作用。人類不清楚這種功能有什麽作用,但先驅者整這麽大一個小宇宙絕對不會做無用的事。
也是在這個時候,人類不禁聯想:該不會這裏頭的大型菱形晶體裏頭都是一顆恒星吧?!
隨便選一顆菱形晶體裏頭就是恒星,其他晶體同樣發著光芒,極大可能也是。
那麽問題來了,先驅者弄那麽多恒星放到小宇宙中並用半透明菱形晶體套住它們究竟是為什麽?
難道是利用這些恒星作為能源,以此維持小宇宙中某些東西的運轉?
想到這裏,嶽淵等一眾人類都暗暗點頭,肯定是了,時間跨度達到三十億年啊,如此漫長的時光,也就紅矮星這種壽命極長的恒星最合適作為能源,而同樣是如此漫長的時光,先驅者所留下的東西必然也不可能真的封存著,而是必須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更新和維護,否則沒有什麽東西能運轉三十億年而不壞。
想到這些的同時,人類也在思考......難道就連六級文明的能源也隻能靠恒星?
熵不可逆,宇宙的熵在增加!
因此就連六級文明也隻能以恒星作為能源麽,難怪他們都在追求大規模的真空零點能,可是真空零點能的能量落差又來源於哪裏呢?宇宙真空衰變?
豈不是說,六級文明層次的燃料,也隻是利用恒星作為能源,然後如同四級文明利用反物質那般,去開發獲得暗物質和暗反物質並以此作為燃料?!
所以......先驅者到底在這裏留下了什麽?到底是什麽東西需要如此大的陣仗?
一時間,一個個問題縈繞在所有人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