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壽命得到極大提升的緣故,這數百年的航行光景,人類並未像從前那樣集體冬眠,大多數平民正常在居住飛船裏過日子,各行各業的人也同樣如此。
數百年的光景,也讓之前製定的措施得到完全落實,雖然因為生命藥劑的關係,人口的增長速率很慢,但在其他方麵卻也有可觀的成就。
比如在納米技術這個領域,人類已然有能力製造如同銀霧那樣的納米機器人,在這段時間裏,人類便是以這樣的技術給小灰進行了升級,這使得人類的資源采集能力再次提高了十倍不止。
而社會層麵也因新規的出現,呈現了一片健康發展態勢......
可以說形式一片大好,除了沒有找到所謂的遺跡之外,人類文明內部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巔峰狀態,所有關於納米的技術在這數百年時間裏都得到了十足的發展,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充斥著一個個納米產品。
是真正的納米產品,而非地球時代搞出來的那種噱頭宣傳。
納米載具、納米手機、納米生活用品等等,都是基於如同小灰那種納米結構重塑而出現的納米產品,是真真正正可以從雲團狀物質匯聚成一個個器具的納米產品。
現在的納米技術也已然真正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東西都可如此以納米結構重塑的方式製造,就比如科研設備、重工設備之類的就不能如此。原因是它們存在特殊構件,特殊構件的參數有自己的各種要求,比如硬度、抗腐蝕性、防輻射、抗磁、通磁、導電係數等等......
不過也僅此而已了,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人類在納米技術領域似乎遇到了瓶頸,或者說技術壁壘。
能製造出銀霧那樣的納米機器人已經到極限,想要再繼續向微觀前進,就涉及到不確定性原理層麵,人類雖然有這方麵的一些研究,但顯然隻是一些初步理論研究。
“其實業界之外人士根本不知道,我們的基礎物理已經停滯很久了,特別是在實驗物理方麵,這兩百年來簡直毫無進步,這些年看似出現了許許多多那麽相關產品,看似我們整個文明在不斷進步,但實際上不過是真?納米技術這一領域的延伸和拓展。”
一個聲音在某個海級科研船上響起,這裏也是人類物理研究所其中一個分部所在。
海級飛船很大,長度有10公裏,寬約6公裏,高4.5~5公裏,所以它的內部十分寬廣,有模擬投影的天空、路邊栽種的一些植物,主工作區更有模擬太陽東升西落的天幕,同樣也有如同城市一般的各類型建築。
這些建築在居住飛船上尤為明顯,有明顯的地球時代建築特色。當然隻是像,跟地球時代建築模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畢竟是在居住飛船上。
它們不可能跟在地麵一樣拔地而起,而更多的是一條條如同柱子一般頂天立地的的建築,或者是鑲嵌在船體結構中的建築,如此設計不用多說肯定是為了適應飛船加減速。
如果不是失重環境,在上麵工作和居住的人甚至都感覺不到自己在飛船上。
“是啊,我看接下來也不用再做什麽對撞實驗了,我們的太空多點粒子對撞機根本沒法達到那個能級,做再多對撞實驗也不會有結果。”另一個聲音應和道。
聽到這兩人的對話,身為本次項目領銜科學家的劉迷言看不下去了:“什麽叫不用做了,實驗既然已經按照項目計劃開始,那就把它做完,半途而廢可不是什麽好習慣,來,記錄一下,設備按照參數調整好,第十八萬三千三百七十七次對撞實驗準備......
這一次上一點強度,讓對撞機在超頻10%功率下對撞,嗯......捕抓不到異常現象也可能是因為雲室問題,實驗探測器的參數按照這個參數調一下。”
是的,以劉迷言為首的這個科學團隊在做對撞實驗,不過人類大艦隊此刻並不在某個恒星係統內停泊,而是在星際間航行。沒錯,是在星際間航行,一邊航行一邊做對撞實驗。
在尋找所謂文明遺跡的過程中,人類的科學實驗其實一直在進行,對撞實驗也是如此。在大艦隊完成相對加速之後,科學家們便將太空多點對撞機給組裝了起來,然後進行各種各樣的對撞實驗。
這片星域恒星很稀疏,相互之間的距離很大,從一顆恒星到另一顆恒星,再快也得三十四年,可不能浪費這等時光。
故而在每次航行途中,太空粒子對撞機都會被組裝起來。
懂一些相對論皮毛的都知道,鍾慢尺縮效應其實是發生加減速階段,也就是大艦隊存在大加速度的時間段,完成加速之後,大艦隊的勻速航行階段其實跟靜止沒有什麽區別。
要知道平常人們說的靜止,也不是相對於地球靜止罷了。
雖說大艦隊在航行過程中,是在以相對其出發地恒星的50%光速在航行,但對於大艦隊本身來說,他其實是靜止的。
對於宇宙本身而言,不論你是相對那顆行星、恒星靜止,又或是在以何等速度勻速運動,都沒有任何區別,不會對粒子對撞實驗有任何影響。
因為光速不變。
從這個角度上看,以磁推技術推動飛船前進的人類艦隊完全可以一直加速下去,加速到相對出發地恒星的光速,理論上確實可行,畢竟磁推技術從根本上說就是如同‘左腳踏右腳’那般踏著後方出現的‘接力點’前進,可實際上卻不行。
原因是能級不夠,人類掌握的能源能級不夠。
磁推是一種航行技術,其能量來源依然是冷熱核聚變,人類隻是更為高效率的運用這種能源,同樣還是存在推重比的問題。
其實再繼續加速下去也是可以的,但到時候想停下來的就沒有足夠能源去減速了,而想要有更多能源就得在飛船上放更多燃料,這又會讓飛船變得更重,飛船越重加減速耗能便更大......
這顯然是無解的,海級飛船的體量是經過計算之後,得到的最優解,除非你一直加速下去,但就算不考慮停下來的一直加速,也達不到相對出發點的光速速度,依舊是同樣的問題限製。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在磁推技術出現之後,一些有興趣的人曾經計算過,結果是:想要把一個擁有質量物體加速到光速,就必須把這個物體所在的整個係統都變成能量為其提供動力才可以,可這個時候,此物體的質量也變成零了。
也就是說,你得變成光。
數百年的光景,也讓之前製定的措施得到完全落實,雖然因為生命藥劑的關係,人口的增長速率很慢,但在其他方麵卻也有可觀的成就。
比如在納米技術這個領域,人類已然有能力製造如同銀霧那樣的納米機器人,在這段時間裏,人類便是以這樣的技術給小灰進行了升級,這使得人類的資源采集能力再次提高了十倍不止。
而社會層麵也因新規的出現,呈現了一片健康發展態勢......
可以說形式一片大好,除了沒有找到所謂的遺跡之外,人類文明內部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巔峰狀態,所有關於納米的技術在這數百年時間裏都得到了十足的發展,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充斥著一個個納米產品。
是真正的納米產品,而非地球時代搞出來的那種噱頭宣傳。
納米載具、納米手機、納米生活用品等等,都是基於如同小灰那種納米結構重塑而出現的納米產品,是真真正正可以從雲團狀物質匯聚成一個個器具的納米產品。
現在的納米技術也已然真正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東西都可如此以納米結構重塑的方式製造,就比如科研設備、重工設備之類的就不能如此。原因是它們存在特殊構件,特殊構件的參數有自己的各種要求,比如硬度、抗腐蝕性、防輻射、抗磁、通磁、導電係數等等......
不過也僅此而已了,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人類在納米技術領域似乎遇到了瓶頸,或者說技術壁壘。
能製造出銀霧那樣的納米機器人已經到極限,想要再繼續向微觀前進,就涉及到不確定性原理層麵,人類雖然有這方麵的一些研究,但顯然隻是一些初步理論研究。
“其實業界之外人士根本不知道,我們的基礎物理已經停滯很久了,特別是在實驗物理方麵,這兩百年來簡直毫無進步,這些年看似出現了許許多多那麽相關產品,看似我們整個文明在不斷進步,但實際上不過是真?納米技術這一領域的延伸和拓展。”
一個聲音在某個海級科研船上響起,這裏也是人類物理研究所其中一個分部所在。
海級飛船很大,長度有10公裏,寬約6公裏,高4.5~5公裏,所以它的內部十分寬廣,有模擬投影的天空、路邊栽種的一些植物,主工作區更有模擬太陽東升西落的天幕,同樣也有如同城市一般的各類型建築。
這些建築在居住飛船上尤為明顯,有明顯的地球時代建築特色。當然隻是像,跟地球時代建築模式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畢竟是在居住飛船上。
它們不可能跟在地麵一樣拔地而起,而更多的是一條條如同柱子一般頂天立地的的建築,或者是鑲嵌在船體結構中的建築,如此設計不用多說肯定是為了適應飛船加減速。
如果不是失重環境,在上麵工作和居住的人甚至都感覺不到自己在飛船上。
“是啊,我看接下來也不用再做什麽對撞實驗了,我們的太空多點粒子對撞機根本沒法達到那個能級,做再多對撞實驗也不會有結果。”另一個聲音應和道。
聽到這兩人的對話,身為本次項目領銜科學家的劉迷言看不下去了:“什麽叫不用做了,實驗既然已經按照項目計劃開始,那就把它做完,半途而廢可不是什麽好習慣,來,記錄一下,設備按照參數調整好,第十八萬三千三百七十七次對撞實驗準備......
這一次上一點強度,讓對撞機在超頻10%功率下對撞,嗯......捕抓不到異常現象也可能是因為雲室問題,實驗探測器的參數按照這個參數調一下。”
是的,以劉迷言為首的這個科學團隊在做對撞實驗,不過人類大艦隊此刻並不在某個恒星係統內停泊,而是在星際間航行。沒錯,是在星際間航行,一邊航行一邊做對撞實驗。
在尋找所謂文明遺跡的過程中,人類的科學實驗其實一直在進行,對撞實驗也是如此。在大艦隊完成相對加速之後,科學家們便將太空多點對撞機給組裝了起來,然後進行各種各樣的對撞實驗。
這片星域恒星很稀疏,相互之間的距離很大,從一顆恒星到另一顆恒星,再快也得三十四年,可不能浪費這等時光。
故而在每次航行途中,太空粒子對撞機都會被組裝起來。
懂一些相對論皮毛的都知道,鍾慢尺縮效應其實是發生加減速階段,也就是大艦隊存在大加速度的時間段,完成加速之後,大艦隊的勻速航行階段其實跟靜止沒有什麽區別。
要知道平常人們說的靜止,也不是相對於地球靜止罷了。
雖說大艦隊在航行過程中,是在以相對其出發地恒星的50%光速在航行,但對於大艦隊本身來說,他其實是靜止的。
對於宇宙本身而言,不論你是相對那顆行星、恒星靜止,又或是在以何等速度勻速運動,都沒有任何區別,不會對粒子對撞實驗有任何影響。
因為光速不變。
從這個角度上看,以磁推技術推動飛船前進的人類艦隊完全可以一直加速下去,加速到相對出發地恒星的光速,理論上確實可行,畢竟磁推技術從根本上說就是如同‘左腳踏右腳’那般踏著後方出現的‘接力點’前進,可實際上卻不行。
原因是能級不夠,人類掌握的能源能級不夠。
磁推是一種航行技術,其能量來源依然是冷熱核聚變,人類隻是更為高效率的運用這種能源,同樣還是存在推重比的問題。
其實再繼續加速下去也是可以的,但到時候想停下來的就沒有足夠能源去減速了,而想要有更多能源就得在飛船上放更多燃料,這又會讓飛船變得更重,飛船越重加減速耗能便更大......
這顯然是無解的,海級飛船的體量是經過計算之後,得到的最優解,除非你一直加速下去,但就算不考慮停下來的一直加速,也達不到相對出發點的光速速度,依舊是同樣的問題限製。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在磁推技術出現之後,一些有興趣的人曾經計算過,結果是:想要把一個擁有質量物體加速到光速,就必須把這個物體所在的整個係統都變成能量為其提供動力才可以,可這個時候,此物體的質量也變成零了。
也就是說,你得變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