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如劉迷言所說,他成功在第二天的會議上說服了大部分科學家,工程部眾工程師也認為這條路線具有十分高的可行性。
就連鬱南風團隊都被他拉了過去進行合作。
嗯,主要也是劉迷言有些不放心,畢竟他這個科研團隊的能力相對於偏向研究,而鬱南風團隊則是實驗物理學家居多,在實驗實施方麵的能力很強。
兩個團隊合作之後,劉迷言團隊主要負責原理細節以及概念設計、合理性優化等方麵,而鬱南風團隊則負責工程設計、結構優化、空間合理利用等方麵。
至於具體的生產建造,都不需要他們動手,等設計方案、設計圖以及所有的製造步驟都完成之後,就可以全部交給強人工智能了。
人類負責設計優化、強人工智能負責製造,也算是分工合作了。
基調一但定下來,人類的行動就變得十分迅速了,僅過了不到十五天時間,磁推模型就被製造了出來。
當然,這個磁推模型並不是磁推樣品推進器,而是一個小型化的模型,主要用來測試磁推是否真如劉迷言的團隊所說一樣,是一條可能走得通的路線。
測試結果讓人振奮,在測試中,科學家們精確地測試到了磁推模型成功產生了向前的推力,並在排除外界磁場的真空實驗管中移動了三厘米。
這是磁推模型啟動瞬間的效果,也就是說,磁推真能動。
不過因為是模型,所以它並沒有多少動力,也就能啟動不到一秒鍾,它就需要進行下一次充能了。
當然了,實驗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
人類生產了無數套磁推模型,有一些在實驗中壓根就沒有任何表現,直接就以無聲無息紋絲不動的態度回應了人類,告訴人類失敗了。
但是人類的科學家並不放棄,他們不斷在失敗中總結經驗,然後持續不斷地對磁推模型進行改進,然後繼續接連不斷地實驗,終於在兩年半之後,首次看到了磁推模型把自己推動三厘米的場景。
是的,就算是一個模型測試實驗,所耗費的時間都要以年計,這就是科學研究、科研實驗。
所有新技術出現的背後,所有成功那一刻的背後,都有著無數的沉甸甸技術積累,都有著無數科研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汗水澆築。
正如自然科學研究程序那樣,想要研究探索某一領域某一方向的未知,一般都必須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首先是確立科研課題,然後獲取科技事實、提出假說設計、理論技術檢驗、建立創新體係。
當然,方法和會分為很多種,比如哲學方法、一般方法、特殊方法,還有邏輯方法、經驗方法、數理方法等等。
每一套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是人類探索未知的工具和方法,是人類在這個黑暗宇宙中賴以生存的技能。
言歸正傳,在磁推模型成功將自己推動了三厘米之後,科學家們仿佛看到了黑暗中亮光一樣,將目光投向了這個成功的磁推模型。
他們並沒有直接拿來用,而是在穩定激動情緒之後,再次以縝密的思維去分析這個磁推模型為什麽成功,其他的為什麽失敗。
如此數月之後,他們終於找到了這裏麵的為什麽。也正因為科學家們明白了為什麽,這項科技才不是黑科技,而是一項從原理到技術都被人類掌握的科技。
黑科技這種東西,人類就算會用,也不可能會改進,因為人類根本不知道其原理與技術細節中的諸多為什麽。
不過這個磁推技術卻不同,人類真正明白了為什麽,所以在往後的日子裏,在一眾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合作下,不斷有新的改進型被設計出來。
漸漸地,人類就真正掌握了製造出一個穩定磁推推進器的技術。
於是乎,這個時候,磁推樣品的建造就順理成章地開工了。
而在磁推樣品設計方案敲定以及建造項目開始之後,一份報告也通過人類內部網絡,飛到了嶽淵手裏。
這是嶽淵要求的,相關磁推的工作進度,都要給他發一份過來。
而也正是這份詳細的技術報告,讓嶽淵看明白了,這個磁推到底是個什麽東西。
如果說之前去了一趟科研飛船讓嶽淵明白磁推的基本原理和應用展望,那麽現在這份報告,就讓他知道,磁推的所有優缺點。
每一項技術都存在優缺點,磁推自然也不例外,不過也要看從什麽角度去看。
就嶽淵來說,他現在眼裏隻盯著報告中的其中一條被列為缺點的條目看,這個條目的大概意思是:磁推會在宇宙中留下相變的痕跡。
這是人類科學家在不斷改進磁推模型後,在無數次實驗中偶然在探測器中發現的現象。
他們發現,磁推模型移動之後,在其原本發生磁場作用的地方,還殘留了一些混亂磁場現象。
這就很讓人疑惑了,畢竟按照磁單極子相變原理,這個宇宙環境是不允許磁單極子存在的,而那些給磁推模型以推力之後直接無聲無息消失的單極磁場也證明了這一點。
但在單極磁場消失之後,那片空間卻出現了混亂的磁場,這種混亂的類型非常特別,有種數據混沌模型的感覺,其產生的磁場扭曲和變化簡直不可預測。
到現在為止,人類還不知道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
有科學家猜測,可能是由於這種推進裝置的‘左腳踩右腳’行為或者說單極磁場相變過程,引動了空間量子擾動,而探測到混亂磁場,就是這種未知空間量子擾動的宏觀表現。
當然,這隻是一些物理學家根據自己學識與經驗進行的猜測,並沒有什麽真憑實據。
但是不論如何,現在所有科學家,包括嶽淵在內的人都知道了,磁推會在太空之中留下痕跡。
因為根據數據現實,這種紊亂的空間磁場莫名出現會持續很久一段時間。就拿實驗模型來說,那個紊亂的空間磁場持續了差不多十天。
而且根據各種差異實驗結果,科學家們發現,這種痕跡的存在會跟磁推的功率呈正相關關係,也就是磁推功率越大,痕跡存在時間越長。
“航跡啊!”嶽淵將注意力從文件內容中挪開,而後輕歎了一句。
他原本想著,磁推技術如果能成功,那麽今後人類在太空中航行,就不用擔心那冗長明亮的艦隊尾焰被其他文明發現了。
畢竟磁推模型他很了解,壓根就沒有什麽大火焰噴射的情況,這種推進器裝在戰艦上,那從人類的目光看,這種航行簡直就是幽靈飄蕩航行。
然而這份報告卻告訴他,尾焰沒了,但卻存在另一種航跡。
航跡!
想到這裏,嶽淵心中不由響起了當年喚醒者的話,他記得當初喚醒者好像說過在抹除航跡什麽的。
現在想來並非人類的航跡,而應該是喚醒者本身戰艦航行的航跡。
人類早就知道,喚醒者的航行方式是曲速航行,也就是說,曲速航行是有航跡的,並且還有可能被其他文明‘看’到。
如今看來,不止是曲速航行,就連一、二級文明也有明亮尾焰航跡,而三級文明......如果磁推成功的話,也有航跡。
而這個發現也證明,浩瀚宇宙無疑太空真的不空,人類所謂的真空之中還隱藏著許許多多人類所不知道的東西。
就連鬱南風團隊都被他拉了過去進行合作。
嗯,主要也是劉迷言有些不放心,畢竟他這個科研團隊的能力相對於偏向研究,而鬱南風團隊則是實驗物理學家居多,在實驗實施方麵的能力很強。
兩個團隊合作之後,劉迷言團隊主要負責原理細節以及概念設計、合理性優化等方麵,而鬱南風團隊則負責工程設計、結構優化、空間合理利用等方麵。
至於具體的生產建造,都不需要他們動手,等設計方案、設計圖以及所有的製造步驟都完成之後,就可以全部交給強人工智能了。
人類負責設計優化、強人工智能負責製造,也算是分工合作了。
基調一但定下來,人類的行動就變得十分迅速了,僅過了不到十五天時間,磁推模型就被製造了出來。
當然,這個磁推模型並不是磁推樣品推進器,而是一個小型化的模型,主要用來測試磁推是否真如劉迷言的團隊所說一樣,是一條可能走得通的路線。
測試結果讓人振奮,在測試中,科學家們精確地測試到了磁推模型成功產生了向前的推力,並在排除外界磁場的真空實驗管中移動了三厘米。
這是磁推模型啟動瞬間的效果,也就是說,磁推真能動。
不過因為是模型,所以它並沒有多少動力,也就能啟動不到一秒鍾,它就需要進行下一次充能了。
當然了,實驗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
人類生產了無數套磁推模型,有一些在實驗中壓根就沒有任何表現,直接就以無聲無息紋絲不動的態度回應了人類,告訴人類失敗了。
但是人類的科學家並不放棄,他們不斷在失敗中總結經驗,然後持續不斷地對磁推模型進行改進,然後繼續接連不斷地實驗,終於在兩年半之後,首次看到了磁推模型把自己推動三厘米的場景。
是的,就算是一個模型測試實驗,所耗費的時間都要以年計,這就是科學研究、科研實驗。
所有新技術出現的背後,所有成功那一刻的背後,都有著無數的沉甸甸技術積累,都有著無數科研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汗水澆築。
正如自然科學研究程序那樣,想要研究探索某一領域某一方向的未知,一般都必須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首先是確立科研課題,然後獲取科技事實、提出假說設計、理論技術檢驗、建立創新體係。
當然,方法和會分為很多種,比如哲學方法、一般方法、特殊方法,還有邏輯方法、經驗方法、數理方法等等。
每一套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都是人類探索未知的工具和方法,是人類在這個黑暗宇宙中賴以生存的技能。
言歸正傳,在磁推模型成功將自己推動了三厘米之後,科學家們仿佛看到了黑暗中亮光一樣,將目光投向了這個成功的磁推模型。
他們並沒有直接拿來用,而是在穩定激動情緒之後,再次以縝密的思維去分析這個磁推模型為什麽成功,其他的為什麽失敗。
如此數月之後,他們終於找到了這裏麵的為什麽。也正因為科學家們明白了為什麽,這項科技才不是黑科技,而是一項從原理到技術都被人類掌握的科技。
黑科技這種東西,人類就算會用,也不可能會改進,因為人類根本不知道其原理與技術細節中的諸多為什麽。
不過這個磁推技術卻不同,人類真正明白了為什麽,所以在往後的日子裏,在一眾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合作下,不斷有新的改進型被設計出來。
漸漸地,人類就真正掌握了製造出一個穩定磁推推進器的技術。
於是乎,這個時候,磁推樣品的建造就順理成章地開工了。
而在磁推樣品設計方案敲定以及建造項目開始之後,一份報告也通過人類內部網絡,飛到了嶽淵手裏。
這是嶽淵要求的,相關磁推的工作進度,都要給他發一份過來。
而也正是這份詳細的技術報告,讓嶽淵看明白了,這個磁推到底是個什麽東西。
如果說之前去了一趟科研飛船讓嶽淵明白磁推的基本原理和應用展望,那麽現在這份報告,就讓他知道,磁推的所有優缺點。
每一項技術都存在優缺點,磁推自然也不例外,不過也要看從什麽角度去看。
就嶽淵來說,他現在眼裏隻盯著報告中的其中一條被列為缺點的條目看,這個條目的大概意思是:磁推會在宇宙中留下相變的痕跡。
這是人類科學家在不斷改進磁推模型後,在無數次實驗中偶然在探測器中發現的現象。
他們發現,磁推模型移動之後,在其原本發生磁場作用的地方,還殘留了一些混亂磁場現象。
這就很讓人疑惑了,畢竟按照磁單極子相變原理,這個宇宙環境是不允許磁單極子存在的,而那些給磁推模型以推力之後直接無聲無息消失的單極磁場也證明了這一點。
但在單極磁場消失之後,那片空間卻出現了混亂的磁場,這種混亂的類型非常特別,有種數據混沌模型的感覺,其產生的磁場扭曲和變化簡直不可預測。
到現在為止,人類還不知道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
有科學家猜測,可能是由於這種推進裝置的‘左腳踩右腳’行為或者說單極磁場相變過程,引動了空間量子擾動,而探測到混亂磁場,就是這種未知空間量子擾動的宏觀表現。
當然,這隻是一些物理學家根據自己學識與經驗進行的猜測,並沒有什麽真憑實據。
但是不論如何,現在所有科學家,包括嶽淵在內的人都知道了,磁推會在太空之中留下痕跡。
因為根據數據現實,這種紊亂的空間磁場莫名出現會持續很久一段時間。就拿實驗模型來說,那個紊亂的空間磁場持續了差不多十天。
而且根據各種差異實驗結果,科學家們發現,這種痕跡的存在會跟磁推的功率呈正相關關係,也就是磁推功率越大,痕跡存在時間越長。
“航跡啊!”嶽淵將注意力從文件內容中挪開,而後輕歎了一句。
他原本想著,磁推技術如果能成功,那麽今後人類在太空中航行,就不用擔心那冗長明亮的艦隊尾焰被其他文明發現了。
畢竟磁推模型他很了解,壓根就沒有什麽大火焰噴射的情況,這種推進器裝在戰艦上,那從人類的目光看,這種航行簡直就是幽靈飄蕩航行。
然而這份報告卻告訴他,尾焰沒了,但卻存在另一種航跡。
航跡!
想到這裏,嶽淵心中不由響起了當年喚醒者的話,他記得當初喚醒者好像說過在抹除航跡什麽的。
現在想來並非人類的航跡,而應該是喚醒者本身戰艦航行的航跡。
人類早就知道,喚醒者的航行方式是曲速航行,也就是說,曲速航行是有航跡的,並且還有可能被其他文明‘看’到。
如今看來,不止是曲速航行,就連一、二級文明也有明亮尾焰航跡,而三級文明......如果磁推成功的話,也有航跡。
而這個發現也證明,浩瀚宇宙無疑太空真的不空,人類所謂的真空之中還隱藏著許許多多人類所不知道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