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諸部會盟於忻地(一)
我在盤庚遷殷時發起翦商 作者:空山一先生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466章 諸部會盟於忻地(一)
土方南下。
路過代地,土王鵪看著源源不斷北運的人口與糧草,不由得微微挑眉。
看來這一次有辛氏收獲頗豐。
既然有了這麽多收成,這一次的忻地交涉,應該能快速了結。
“王,大長老命人送來了本次的有辛氏忻地會盟邀約。”
“會盟?”
土王鵪微微挑眉,看著下邊送來的書卷,有些許詫異。
拿來,看到了火漆,這個有辛氏常用的密封工具,火漆上的印記是一個——“辛屈”二字的篆文。
也就是說,這是辛屈直接發來的文書。
土王鵪拿出匕首劃開火漆,然後抖開。
裏頭用了兩種文字。
有辛氏的篆文和大邑商的甲骨文。
土王鵪大體能看懂甲骨文。
上邊寫:“應有戎氏娀姓之邀,會盟忻地,以應此後諸般軍事。百望土王赴盟,全盟友之情,表諸族之樂。”
後邊就是寫時間和與會的部落。
主要是有戎氏的娀姓部落,辛屈還貼心給他們寫了一下願意跟著有辛氏離開和準備留在這裏,以及觀望的人。
目的就很明確了,告訴土王鵪,願意跟我走的自然是談妥的,不願意跟我走的是有意留在這裏,你可以拉攏,至於中立觀望的,就各憑本事。
看完之後,土王鵪隻是讓人勻速南下,然後自己坐在車上,陷入了思考。
這一次的會盟,應該沒有這麽簡單。
跟著有辛氏返回北方的娀姓諸部,並不一定會跟著辛屈去東麵,極大概率會頂替土方缺掉的位置。
也就是說,辛屈極大可能拿忻地跟自己換本部的駐地。
換嗎?
這個價……還是到忻地親自看看再說?
稍稍打定主意,土王就不再多想。
至於結果,其實辛屈已經預料到了,一定會換的。
在這個氣候變化波動異常的時代,大同比忻地更容易受到災荒。
根據後世的預測與記載,最艱難的時候,忻地這邊都還能耕種,但大同那邊隻能放牧。
甚至土方也因此分裂成上下兩個土方,上土方在草原遊牧,下土方在忻地、定襄半農半牧。
然後上土方被隔壁的鬼方徹底吞並、逃散成為赤狄,下土方被武丁、婦好一頓胖揍,進而臣服在大邑商麾下。
至於辛屈要不要大同?他其實沒有人力過去開發,所以給諸娀就是。
畢竟北平再差,還有燕山、太行兩座山脈能攔截太平洋上來的水汽。
甚至可以說,當降雨線南移的時候,北平反而是開發的好時間,因為這裏的水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比溫暖期的時候到處都是沼澤好開發多了。
但大同可就慘了。
這裏一旦400毫米等降雨線南移,就會縮到代州,甚至有可能一路縮到太原,再往北水汽就過不去了。
因此在大同,多數時候半農半牧可以,想要全部進行農業耕種,就需要完善水利建設,尤其是節水的堤壩,這個才是最大的工程。
而東麵太行和燕山交錯的北平,反而是需要疏通河道。
隻有小部分地方需要打造水庫,疏通與建設的難度,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如果人力均等的話,大同這邊需要上百年的開發。
而北平這邊,能節省至少七成時間。
更重要的是,等鐵器的問題解決了,就更容易砍樹,風車就能大規模製造。
有了風車,排水的難度就能被大規模降低。
最多二十年,當新一批人口成長起來,幽州體量就足以納百萬之多。
甚至之後定了承德群山,還可以生活更多的人。
至於要不要南下中原,辛屈也考慮了很久。
確實,中原沃土肯定是最好,但對於後世子孫來說真的好嗎?
金邊銀角草肚皮,如果自己以北平為基,疏通海河與黃河形成,就能控製整個河北,更重要的是擁有草場,能將草原的戰馬引為己用。
別人不知道戰馬作用性,現在正在組建騎兵的辛屈能不知道?
因此權衡之後,辛屈寧願花大力氣去整頓北平,也不選擇搬遷。
第一,搬遷不容易,一場水土不服,按照現在的醫療技術,指不定就全軍覆沒。
第二,北平有自己需要的煤鐵石灰以及各種礦產資源。
第三,臨近草原,現在有戰車的就是草原的爺,辛屈隨時可以從草原掠奪騎兵,投入南方的戰爭。
反正現在南北文化圈層還未徹底分化,半農半牧的生產框架,秦嶺淮河以北所有勢力最主要的生產結構。
也就是說,往上數幾千年,其實絕大部分秦嶺淮河以北的部族,是血脈交流頻繁的族群。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南方現在的杞龍氏、丹山氏、召方等勢力,正在跟大邑商死磕。
自己突然跑下去,反而會引起他們的警覺。
還不如坐山觀虎鬥。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北平是個要塞城市,雖然有些時候要同時麵對南北的威脅,但隻要有一段長城在,那麽自己的兵力就能獲得更多。
並且,在有意識、有規劃的提前開發下,北平的潛力並不低。
老實說,關中也是姬姓周氏一步一個腳印開發起來的,最後被冠上無敵,也是因為有秦國數百年持續開發。
開發要時間,要積累,哪怕是中原,經過河亶甲的幹旱與現在的混亂,根本不足以成王事。
天下膏腴之地,就在河北平原上。
大邑商絕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這裏。
有辛氏的戰略目標跟周朝不一樣,所以不能教條思維去想。
周打敗商,都是集中了西部的勢力,三分天下有其一,這才發兵。
最後趁著商征東夷的時候發動突襲的。
打完商,周也管不來東麵,全靠周公解決了三監之亂,將不聽話的商族百姓遷徙到成周宗周去看管開發,將聽話的商族人分給衛、魯等勢力,然後再把貴族丟給宋國,用一圈諸侯將商族遺民看管起來。
周公一輩子都在忙活這件事,可見不管什麽地方開發,最核心的都是人力。
燕國一輩子窩在北方沒啥名頭,就是因為人力不足。
更重要的是,燕國這一脈的祖宗是姬姓召氏。
現階段的召氏叫做召方,姬姓召氏是姬姓周氏的大宗,周氏已經誕生,呆在邛方羽翼下,成為邛方跟召氏之間的牽連,也可以叫做人質。
所以,周召分家之後,召公哪怕成為了周王朝建立的大股東,但也不是嫡係主脈,得到北平作為燕國,隻怕目的還是為了應付逃亡東北的各支子姓。
尤其是孤竹氏、箕氏等的反撲。
總的來說,辛屈權衡再三,決定據北平而兼東西南北。
四戰之地也有四戰之地的優勢。
因為這裏不能隨便安寢。
那麽所有人都得緊繃神經,對於早期開拓是有裨益的。
土方南下。
路過代地,土王鵪看著源源不斷北運的人口與糧草,不由得微微挑眉。
看來這一次有辛氏收獲頗豐。
既然有了這麽多收成,這一次的忻地交涉,應該能快速了結。
“王,大長老命人送來了本次的有辛氏忻地會盟邀約。”
“會盟?”
土王鵪微微挑眉,看著下邊送來的書卷,有些許詫異。
拿來,看到了火漆,這個有辛氏常用的密封工具,火漆上的印記是一個——“辛屈”二字的篆文。
也就是說,這是辛屈直接發來的文書。
土王鵪拿出匕首劃開火漆,然後抖開。
裏頭用了兩種文字。
有辛氏的篆文和大邑商的甲骨文。
土王鵪大體能看懂甲骨文。
上邊寫:“應有戎氏娀姓之邀,會盟忻地,以應此後諸般軍事。百望土王赴盟,全盟友之情,表諸族之樂。”
後邊就是寫時間和與會的部落。
主要是有戎氏的娀姓部落,辛屈還貼心給他們寫了一下願意跟著有辛氏離開和準備留在這裏,以及觀望的人。
目的就很明確了,告訴土王鵪,願意跟我走的自然是談妥的,不願意跟我走的是有意留在這裏,你可以拉攏,至於中立觀望的,就各憑本事。
看完之後,土王鵪隻是讓人勻速南下,然後自己坐在車上,陷入了思考。
這一次的會盟,應該沒有這麽簡單。
跟著有辛氏返回北方的娀姓諸部,並不一定會跟著辛屈去東麵,極大概率會頂替土方缺掉的位置。
也就是說,辛屈極大可能拿忻地跟自己換本部的駐地。
換嗎?
這個價……還是到忻地親自看看再說?
稍稍打定主意,土王就不再多想。
至於結果,其實辛屈已經預料到了,一定會換的。
在這個氣候變化波動異常的時代,大同比忻地更容易受到災荒。
根據後世的預測與記載,最艱難的時候,忻地這邊都還能耕種,但大同那邊隻能放牧。
甚至土方也因此分裂成上下兩個土方,上土方在草原遊牧,下土方在忻地、定襄半農半牧。
然後上土方被隔壁的鬼方徹底吞並、逃散成為赤狄,下土方被武丁、婦好一頓胖揍,進而臣服在大邑商麾下。
至於辛屈要不要大同?他其實沒有人力過去開發,所以給諸娀就是。
畢竟北平再差,還有燕山、太行兩座山脈能攔截太平洋上來的水汽。
甚至可以說,當降雨線南移的時候,北平反而是開發的好時間,因為這裏的水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比溫暖期的時候到處都是沼澤好開發多了。
但大同可就慘了。
這裏一旦400毫米等降雨線南移,就會縮到代州,甚至有可能一路縮到太原,再往北水汽就過不去了。
因此在大同,多數時候半農半牧可以,想要全部進行農業耕種,就需要完善水利建設,尤其是節水的堤壩,這個才是最大的工程。
而東麵太行和燕山交錯的北平,反而是需要疏通河道。
隻有小部分地方需要打造水庫,疏通與建設的難度,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
如果人力均等的話,大同這邊需要上百年的開發。
而北平這邊,能節省至少七成時間。
更重要的是,等鐵器的問題解決了,就更容易砍樹,風車就能大規模製造。
有了風車,排水的難度就能被大規模降低。
最多二十年,當新一批人口成長起來,幽州體量就足以納百萬之多。
甚至之後定了承德群山,還可以生活更多的人。
至於要不要南下中原,辛屈也考慮了很久。
確實,中原沃土肯定是最好,但對於後世子孫來說真的好嗎?
金邊銀角草肚皮,如果自己以北平為基,疏通海河與黃河形成,就能控製整個河北,更重要的是擁有草場,能將草原的戰馬引為己用。
別人不知道戰馬作用性,現在正在組建騎兵的辛屈能不知道?
因此權衡之後,辛屈寧願花大力氣去整頓北平,也不選擇搬遷。
第一,搬遷不容易,一場水土不服,按照現在的醫療技術,指不定就全軍覆沒。
第二,北平有自己需要的煤鐵石灰以及各種礦產資源。
第三,臨近草原,現在有戰車的就是草原的爺,辛屈隨時可以從草原掠奪騎兵,投入南方的戰爭。
反正現在南北文化圈層還未徹底分化,半農半牧的生產框架,秦嶺淮河以北所有勢力最主要的生產結構。
也就是說,往上數幾千年,其實絕大部分秦嶺淮河以北的部族,是血脈交流頻繁的族群。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南方現在的杞龍氏、丹山氏、召方等勢力,正在跟大邑商死磕。
自己突然跑下去,反而會引起他們的警覺。
還不如坐山觀虎鬥。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北平是個要塞城市,雖然有些時候要同時麵對南北的威脅,但隻要有一段長城在,那麽自己的兵力就能獲得更多。
並且,在有意識、有規劃的提前開發下,北平的潛力並不低。
老實說,關中也是姬姓周氏一步一個腳印開發起來的,最後被冠上無敵,也是因為有秦國數百年持續開發。
開發要時間,要積累,哪怕是中原,經過河亶甲的幹旱與現在的混亂,根本不足以成王事。
天下膏腴之地,就在河北平原上。
大邑商絕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這裏。
有辛氏的戰略目標跟周朝不一樣,所以不能教條思維去想。
周打敗商,都是集中了西部的勢力,三分天下有其一,這才發兵。
最後趁著商征東夷的時候發動突襲的。
打完商,周也管不來東麵,全靠周公解決了三監之亂,將不聽話的商族百姓遷徙到成周宗周去看管開發,將聽話的商族人分給衛、魯等勢力,然後再把貴族丟給宋國,用一圈諸侯將商族遺民看管起來。
周公一輩子都在忙活這件事,可見不管什麽地方開發,最核心的都是人力。
燕國一輩子窩在北方沒啥名頭,就是因為人力不足。
更重要的是,燕國這一脈的祖宗是姬姓召氏。
現階段的召氏叫做召方,姬姓召氏是姬姓周氏的大宗,周氏已經誕生,呆在邛方羽翼下,成為邛方跟召氏之間的牽連,也可以叫做人質。
所以,周召分家之後,召公哪怕成為了周王朝建立的大股東,但也不是嫡係主脈,得到北平作為燕國,隻怕目的還是為了應付逃亡東北的各支子姓。
尤其是孤竹氏、箕氏等的反撲。
總的來說,辛屈權衡再三,決定據北平而兼東西南北。
四戰之地也有四戰之地的優勢。
因為這裏不能隨便安寢。
那麽所有人都得緊繃神經,對於早期開拓是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