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顧秉謙的建議
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樣了 作者:立在山峰的太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周寧是實用主義者,行事首先考量利益,在他看來蟒袍雖然極具象征意義,但還是沒有數十萬石糧食的價值高。
再則他不屬於任何派係(客、魏二人的實力還遠遠達不到派係的標準),也就無需去仔細斟酌遼東局勢的變化,對朝廷的權力格局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因而欣然接受了皇帝的任命:
借調禮部主客清吏司辦差,全權負責與朝鮮使節的溝通事宜。
朱由校在召見過程中毫不避諱的直言,希望達成蟒袍換糧食的協議,讓他放開手去幹,千萬不要有所顧忌。
周寧則借這個機會向朱由校進言在遼東推廣土豆種植,一旁的孫承宗立刻表示了支持,並主動攬下了推動具體實施的工作。
周寧不是不知道賞賜蟒袍暗藏的政治風險,可他的根本利益是延續明朝的國祚,所以即便意識到前麵有個大坑,他也會勇往直前。
他和其他官員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在乎所謂的政治前途,或者說他很清楚自己的政治前途已然和客印月高度綁定,隻要客印月不倒台,他的日子肯定也差不到哪兒去。
這就是能看清未來的好處,不會被當下的形勢所迷惑,敢於堅定不移的執行長遠規劃。
或許這也可以被稱作是他的外掛吧。
雖然周寧自己不在乎前路的風險,但能看破皇帝這點小把戲的聰明人也不少,比如禮部侍郎顧秉謙。
顧侍郎在幾個月前被東林黨人一頓彈劾,險些丟掉了官位,還好他走通了司禮監的路子,將彈劾奏疏都壓了下來,而今他已成為魏忠賢的馬仔。
他知道周寧與老板的關係非同一般,因此在第一時間便向老板點破了處理朝鮮國書的危害。
魏忠賢這才反應過來自己的好兄弟被萬歲爺坑了,於是當晚就帶上顧秉謙一起去找周寧。
還是在米市口巷子裏的那間小院內,地位懸殊的三人湊了一桌,幾樣小菜,一壺濁酒,看起來與市井小民的聚餐無異。
顧秉謙這人的操守不咋滴,不過其為人處事的態度卻值得稱道,他毫不介意周寧的職位卑微,主動舉杯奉承道:“周主簿年少有為、敢於任事,不愧為朝廷的棟梁之才。”
“顧大人太客氣了,我隻是一介不入流的小吏,怎擔得起棟梁二字。”
魏忠賢急忙插話道:“客套話回頭再說,老顧,你先給我兄弟講一講朝鮮使節的事兒。”
顧秉謙立刻換上一副嚴肅的表情,沉聲道:“小友可知朝鮮眼下的情形?”
“還請顧老指教。”
要順利的從朝鮮搞到糧食,肯定得對朝鮮的內政有所了解,周寧正想聽一聽專業外交官員的意見。
顧秉謙自然也不吝賜教:“朝鮮國王李琿是庶出且非長子,在法理上本不該繼承王位,當年朝廷給他冊封也是無奈之舉。薩爾滸之戰中朝鮮軍隊又不聽指揮,擅自放慢行軍速度,給了建奴可乘之機,致使我軍大敗,朝中大臣對李琿就更加不滿。”
周寧點了點頭,以示自己聽得很認真。
“今年二月份的時候袁應泰曾要求朝鮮派兵偷襲建奴的營地,李琿又以糧草不濟為由予以搪塞,足見其對我大明並無忠孝之心。另外朝鮮士人前不久來京四處遊說,還曾到我府上登門拜訪。”
老頭子用手指敲了敲桌麵,壓低聲音道:“他們可能會起事。”
“哦?那依顧老之見,朝鮮國內就快打起來了嗎?”
“嘿嘿,倒也未必,隻是李琿有可能被趕下台。這些還不是最要緊的,你可知處理朝鮮問題的難處在哪兒?”
“還請顧老明言。”
顧秉謙擰眉發出一聲沉吟:“若是朝鮮出糧支援我軍,熊廷弼多半能再立戰功,屆時齊、楚、浙三黨便有望重攬大權,東林黨豈會坐視不理?反之亦然。這蟒袍賜與不賜都會得罪人,不如不管。”
周寧抬眼瞅了瞅魏忠賢,淡淡道:“大哥以為呢?”
“咱家當然想看到我大明收複遼東,可兄弟你將來還如何在朝中立足?”
顧秉謙也附和道:“閣臣何嚐不知這其中的關節,他們都想置身事外,小友不可不察。”
“顧老覺得在下該怎麽做?”
“稱病請辭,過些日子老夫再想辦法給你謀個官職起複即可。”
得虧有高手做了一番細致入微的分析,讓周寧總算弄清楚了所有的利害關係,以及辦成此事的難處在哪裏。
不過他倒是不怎麽在意遭受派係打壓,反正他沒想通過攀附朝臣往上爬。
官可以不做,但建奴不能不打。
隻見周寧故作慨然道:“在下做事不為趨利避害,隻問應不應該,既然接受了皇命,我便不能有負聖上所托。多謝大哥和顧老為我指點迷津。”
魏忠賢歎了口氣道:“也罷,咱家盡力在萬歲爺麵前為賢弟多說些好話。”
顧秉謙則默然思索了好一會兒,才道:“既然如此,不妨再拉些人來一起承擔,若事情到了無法宛轉的地步,也能找到點兒騰挪的餘地。”
周寧聞言心下腹誹:果然薑還是老的辣,旋即便執了一禮:“顧老能否推薦幾個人選?”
顧秉謙微微眯了眯眼,低聲道:“楊鎬可用,他曾擔任抗倭援朝的主帥,在朝鮮素有人望,與朝鮮君臣的私交都不錯,又熟知兵馬糧草之事,應能幫得上忙。”
魏忠賢皺了皺眉:“此人尚在詔獄。”
“這好辦。老朽以禮部的名義上一份奏疏,請皇上準允楊鎬戴罪立功,令其協助周主簿赴朝磋商。另外還有一人也能派上用場。”
“誰?”
“詹事府侍講周延儒。此人能言善辯、心思機敏,儀態也很好,作為副使正好合適。”(顧秉謙掌詹事府,對下屬周延儒頗有好感。)
周寧對顧秉謙推薦的人選非常認可,因為他深知但凡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人,無論是美名還是惡名,肯定都有幾把刷子。
他還記得自個兒跟楊鎬打過一個賭局,於是打算趁著皇帝還沒下旨,先跑去詔獄找老頭子聊幾句。
再則他不屬於任何派係(客、魏二人的實力還遠遠達不到派係的標準),也就無需去仔細斟酌遼東局勢的變化,對朝廷的權力格局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因而欣然接受了皇帝的任命:
借調禮部主客清吏司辦差,全權負責與朝鮮使節的溝通事宜。
朱由校在召見過程中毫不避諱的直言,希望達成蟒袍換糧食的協議,讓他放開手去幹,千萬不要有所顧忌。
周寧則借這個機會向朱由校進言在遼東推廣土豆種植,一旁的孫承宗立刻表示了支持,並主動攬下了推動具體實施的工作。
周寧不是不知道賞賜蟒袍暗藏的政治風險,可他的根本利益是延續明朝的國祚,所以即便意識到前麵有個大坑,他也會勇往直前。
他和其他官員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在乎所謂的政治前途,或者說他很清楚自己的政治前途已然和客印月高度綁定,隻要客印月不倒台,他的日子肯定也差不到哪兒去。
這就是能看清未來的好處,不會被當下的形勢所迷惑,敢於堅定不移的執行長遠規劃。
或許這也可以被稱作是他的外掛吧。
雖然周寧自己不在乎前路的風險,但能看破皇帝這點小把戲的聰明人也不少,比如禮部侍郎顧秉謙。
顧侍郎在幾個月前被東林黨人一頓彈劾,險些丟掉了官位,還好他走通了司禮監的路子,將彈劾奏疏都壓了下來,而今他已成為魏忠賢的馬仔。
他知道周寧與老板的關係非同一般,因此在第一時間便向老板點破了處理朝鮮國書的危害。
魏忠賢這才反應過來自己的好兄弟被萬歲爺坑了,於是當晚就帶上顧秉謙一起去找周寧。
還是在米市口巷子裏的那間小院內,地位懸殊的三人湊了一桌,幾樣小菜,一壺濁酒,看起來與市井小民的聚餐無異。
顧秉謙這人的操守不咋滴,不過其為人處事的態度卻值得稱道,他毫不介意周寧的職位卑微,主動舉杯奉承道:“周主簿年少有為、敢於任事,不愧為朝廷的棟梁之才。”
“顧大人太客氣了,我隻是一介不入流的小吏,怎擔得起棟梁二字。”
魏忠賢急忙插話道:“客套話回頭再說,老顧,你先給我兄弟講一講朝鮮使節的事兒。”
顧秉謙立刻換上一副嚴肅的表情,沉聲道:“小友可知朝鮮眼下的情形?”
“還請顧老指教。”
要順利的從朝鮮搞到糧食,肯定得對朝鮮的內政有所了解,周寧正想聽一聽專業外交官員的意見。
顧秉謙自然也不吝賜教:“朝鮮國王李琿是庶出且非長子,在法理上本不該繼承王位,當年朝廷給他冊封也是無奈之舉。薩爾滸之戰中朝鮮軍隊又不聽指揮,擅自放慢行軍速度,給了建奴可乘之機,致使我軍大敗,朝中大臣對李琿就更加不滿。”
周寧點了點頭,以示自己聽得很認真。
“今年二月份的時候袁應泰曾要求朝鮮派兵偷襲建奴的營地,李琿又以糧草不濟為由予以搪塞,足見其對我大明並無忠孝之心。另外朝鮮士人前不久來京四處遊說,還曾到我府上登門拜訪。”
老頭子用手指敲了敲桌麵,壓低聲音道:“他們可能會起事。”
“哦?那依顧老之見,朝鮮國內就快打起來了嗎?”
“嘿嘿,倒也未必,隻是李琿有可能被趕下台。這些還不是最要緊的,你可知處理朝鮮問題的難處在哪兒?”
“還請顧老明言。”
顧秉謙擰眉發出一聲沉吟:“若是朝鮮出糧支援我軍,熊廷弼多半能再立戰功,屆時齊、楚、浙三黨便有望重攬大權,東林黨豈會坐視不理?反之亦然。這蟒袍賜與不賜都會得罪人,不如不管。”
周寧抬眼瞅了瞅魏忠賢,淡淡道:“大哥以為呢?”
“咱家當然想看到我大明收複遼東,可兄弟你將來還如何在朝中立足?”
顧秉謙也附和道:“閣臣何嚐不知這其中的關節,他們都想置身事外,小友不可不察。”
“顧老覺得在下該怎麽做?”
“稱病請辭,過些日子老夫再想辦法給你謀個官職起複即可。”
得虧有高手做了一番細致入微的分析,讓周寧總算弄清楚了所有的利害關係,以及辦成此事的難處在哪裏。
不過他倒是不怎麽在意遭受派係打壓,反正他沒想通過攀附朝臣往上爬。
官可以不做,但建奴不能不打。
隻見周寧故作慨然道:“在下做事不為趨利避害,隻問應不應該,既然接受了皇命,我便不能有負聖上所托。多謝大哥和顧老為我指點迷津。”
魏忠賢歎了口氣道:“也罷,咱家盡力在萬歲爺麵前為賢弟多說些好話。”
顧秉謙則默然思索了好一會兒,才道:“既然如此,不妨再拉些人來一起承擔,若事情到了無法宛轉的地步,也能找到點兒騰挪的餘地。”
周寧聞言心下腹誹:果然薑還是老的辣,旋即便執了一禮:“顧老能否推薦幾個人選?”
顧秉謙微微眯了眯眼,低聲道:“楊鎬可用,他曾擔任抗倭援朝的主帥,在朝鮮素有人望,與朝鮮君臣的私交都不錯,又熟知兵馬糧草之事,應能幫得上忙。”
魏忠賢皺了皺眉:“此人尚在詔獄。”
“這好辦。老朽以禮部的名義上一份奏疏,請皇上準允楊鎬戴罪立功,令其協助周主簿赴朝磋商。另外還有一人也能派上用場。”
“誰?”
“詹事府侍講周延儒。此人能言善辯、心思機敏,儀態也很好,作為副使正好合適。”(顧秉謙掌詹事府,對下屬周延儒頗有好感。)
周寧對顧秉謙推薦的人選非常認可,因為他深知但凡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人,無論是美名還是惡名,肯定都有幾把刷子。
他還記得自個兒跟楊鎬打過一個賭局,於是打算趁著皇帝還沒下旨,先跑去詔獄找老頭子聊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