禦書房的朱由校,在桌案前靜靜地閱讀著《明實錄》、《寶訓》、《曆代皇帝起居注》等諸多典籍,想要仔細看看大明皇權是如何一步步喪失的。


    明太祖朱元璋,1328 年出生,1368 年稱帝,1398 年,朱元璋在南京西宮逝世,享年 71 歲,在位 31 年,年號 “洪武”。明朝初期,朱元璋規定每日都舉行早朝、午朝和晚朝三次朝會。


    自從廢除丞相製以後,全國上下的大小事務都需經皇帝過目,據統計平均每天要處理文件200件,涉及事務400件,要是加上會議等就更多了。所以就由太子朱標分擔了許多日常事務。


    錦衣衛是皇帝的把控朝政的強力臂膀。


    明惠帝朱允炆,1377 年出生,1398 年即位,在位 4 年,年號 “建文”。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朱允炆即位後,實行削藩政策,觸動了藩王的利益,導致燕王朱棣以 “清君側” 的名義發動 “靖難之役”。1402 年,朱棣攻破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


    明成祖朱棣:1360 年出生,1402 年即位,1424 年,朱棣在北征返程途中病逝,在位 22 年,年號 “永樂”。他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初被封為燕王,鎮守北平。


    朱棣通過 “靖難之役” 奪取皇位後,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遷都北京、營建北京城並重修萬裏長城,五次親征蒙古,占領安南,在東北設立奴兒幹都司,西北設哈密衛,西南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對南海地區積極經營,對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政策,委派鄭和下西洋,命人修成《永樂大典》。


    朱棣常年在外征戰,永樂二年(1404 年)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期間朱高熾六次擔任監國協助朱棣處理政務。


    朱棣時期錦衣衛:朱棣以藩王起兵即位,懷疑建文舊臣對自己有二心,為了加強對百官的監督,不僅讓錦衣衛繼續承擔守衛值宿、偵察逮捕等職能。錦衣衛的規模進一步擴大,設南、北鎮撫司,南北鎮撫司下設五個衛所。


    內閣初設: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務,內閣製度初步形成。這些內閣大學士開始協助皇帝處理政務,他們的職責主要包括替皇帝閱讀和處理奏章、起草詔令等文書工作。


    東廠初設:為了分錦衣衛的權,形成製衡。更為了需要一個更加效忠於皇帝的特務機構來監視臣民。所以東廠由宦官統領,直接對皇帝負責。它的職責主要包括偵查、緝拿、審訊等,不僅負責監察官員,還對民間的言論和行為進行嚴密監視。東廠可以不經過司法程序隨意逮捕和審訊人犯,其權力極大,加強了皇帝的專製統治,鞏固了皇權。


    明仁宗朱高熾:1378 年出生,1424 年即位,在位 1 年,年號 “洪熙”。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在位期間為政開明,廢除苛政,發展生產,與民休息;虛懷納諫,內閣職權得到加強提升。


    明宣宗朱瞻基:1399 年出生,1425 年即位,1435 年,朱瞻基因病逝世於乾清宮,在位 10 年,年號 “宣德”。他是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明成祖朱棣之孫。


    到了明宣宗時期,因為明宣宗朱瞻基登基時才26歲,到了28歲時才有了兒子。所以沒有太子幫忙分擔,便任用 “三楊” 管閣務。


    他首創內閣票擬製,閣臣獲得票擬權,直接掌握了處理國家政事的大權。但是早朝還要自己去。


    他,將錦衣衛主官進行廷推的方式任命,導致錦衣衛被文臣滲透,親自斬斷皇帝把控朝政的一條強力臂膀。


    這位皇帝就是明宣宗朱瞻基,號長春真人,一位書畫家。


    明英宗朱祁鎮:1427 年出生,1435 年即位,第一次在位 14 年,年號 “正統”;1457 年通過 “奪門之變” 複位,第二次在位 8 年,年號 “天順”。1464 年,朱祁鎮逝世。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


    宣德十年,9歲的明英宗朱祁鎮登基。9歲的孩子顯然沒有辦法處理政務,但是早朝必須要上,沒辦法,“三楊”便開始對早朝上的事務進行一些調整,早朝的議題數量,每次不能超過八件,而且內閣還要提前將要拿到朝堂上的事進行“擬辦”,寫上“擬辦意見”並盡量簡化。早朝開始後,皇上隻需要照本宣科。


    此後,早朝開始程式化、形式化。


    “三楊”輔政時期,大明國力日益強盛;正統八年(1433 年)朱祁鎮正式親政後,開始寵信宦官王振,致使宦官專權。


    正統十四年(1449 年),瓦剌入侵,朱祁鎮因親信宦官王振,親率軍出征土木堡,結果被俘。其弟朱祁鈺被推舉為新皇帝,將朱祁鎮尊為太上皇。


    景泰元年(1450 年),朱祁鎮被釋放返回京城,被安置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 年),武清侯石亨、副都禦史徐有貞及太監曹吉祥等發動 “奪門之變”,迎英宗複位。


    這位皇帝就是傳說中的一戰幹碎大明脊梁的“大明戰神”,“叫門天子”朱祁鎮。此後,武將、勳貴集團一蹶不振,文官集團逐漸在朝廷中占據主導地位。


    明代宗朱祁鈺:1428 年出生,1449 年即位,在位 8 年,年號 “景泰”。他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弟弟。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鈺被推舉為皇帝,在於謙等大臣的輔佐下,組織北京保衛戰,擊退瓦剌的進攻,保衛了明朝的都城。1457 年,朱祁鎮通過 “奪門之變” 複位,朱祁鈺被廢為郕王,不久後去世。


    明憲宗朱見深:1447 年出生,1464 年即位,1487 年,朱見深逝世,,在位 23 年,年號 “成化”。他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登基後,早朝進一步簡化。


    朱見深在位時,在給大臣奏疏的答複上,基本用“該部知道”“知道了”的詞語。議題數量上,從八個減為五個。他在位前期,任用賢能,寬免賦稅,社會經濟有所恢複。但後期他沉迷於道教和方術,寵信宦官汪直,設立西廠,汪直擔任西廠提督。政治腐敗,明朝的國力逐漸衰落。這位皇帝後期沉迷於道教和方術,並設立西廠,西廠底子是禦馬監。


    明孝宗朱佑樘(chēng):1470 年出生,1487 年即位,1505 年,朱佑樘逝世,在位 18 年,年號 “弘治”。他是明憲宗朱見深的兒子。他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賢君之一,被譽為 “中興之主”。


    明武宗朱厚照:1491 年出生,1505 年即位,1521 年,朱厚照逝世,在位 16 年,年號 “正德”。他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兒子。


    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時期,皇帝自己也淡化這種形式了,經常下旨免朝。


    寵信宦官劉瑾,劉瑾掌權後,內行廠,權力在錦衣衛和東廠之上。大肆貪汙受賄,結黨營私,排除異己,被稱為 “立地皇帝”。


    朱厚照這位皇帝喜歡遊樂,修建豹房,也有一定的軍事才能,曾親自率軍抵禦蒙古的入侵。


    朱厚照重視軍權、提拔武將,引起文官集團警惕。最終落水生病後不治而亡。


    明世宗朱厚熜( cong):1507 年出生,1521 年即位,1566 年,朱厚熜逝世,在位 45 年,年號 “嘉靖”。他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


    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初期,進行了一些改革,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在政治上頗有手段,但後期迷信道教,在深宮煉丹,也是為了保命,長期不理朝政。


    因此出現了權臣嚴嵩。嚴嵩父子貪汙受賄,大肆搜刮錢財。嚴世蕃更是囂張跋扈,生活奢靡。後來,嚴嵩的惡行被揭露,嚴世蕃被處死,嚴嵩被罷官,抄家時發現其家財萬貫,富可敵國。


    在位時期,東廠不行,陸炳擔任錦衣衛指揮使,他是第一個在在位時除掉了當朝首輔夏言的人,牛逼的一塌糊塗。


    這位朱厚熜皇帝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道長皇帝嘉靖”。


    明穆宗朱載坖(ji):1537 年出生,1566 年即位,1572 年,朱載坖逝世,在位 6 年,年號 “隆慶”。他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兒子。朱載坖在位期間,進行了一係列改革,與蒙古俺答汗議和,開放邊境貿易,使明朝的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明神宗朱翊(yi)鈞:1563 年出生,1572 年即位,1620 年,朱翊鈞逝世,在位 48 年,年號 “萬曆”。他是明穆宗朱載坖的兒子。


    明神宗朱翊鈞,10歲的萬曆皇帝登基。“十歲天子,如何治天下”?所以內閣便進一步簡化早朝,規定每月逢三、六、九舉行早朝,一個月隻舉行9次早朝,次數大幅度縮減。


    朱翊鈞在位前期,張居正改革就發生在這個時候,明朝的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國力有所增強。但張居正死後,朱翊鈞開始親政,逐漸變得昏庸,長期不理朝政,搞出了“國本之爭”,導致黨爭激烈,政治腐敗,還發生了“廷擊案”。


    萬曆在位時期重用宦官收取店稅、礦稅,但是卻沒有人監督,導致波及平民百姓或者被當地豪強借百姓之手搞起民憤。


    重用宦官陳奉,湖廣征收店稅,引發了多地民變;


    重用宦官高淮,被派往遼東擔任礦稅使,他提出 “礦不必穴,而稅不必商” 的斂財理念,使得遼東地區民不聊生,嚴重破壞了遼東的經濟和軍事體係,為後來努爾哈赤的崛起和遼東的淪陷埋下了隱患;


    重用宦官陳增,赴山東開礦稅,兼征店稅,肆無忌憚。至此,這些行為對當時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秩序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明朝的國力逐漸衰退。


    明光宗朱常洛:1582 年出生,1620 年即位,在位 1 個月,年號 “泰昌”。


    明光宗朱常洛,因“紅丸案”而駕崩。他在位一月,他幹了什麽?


    首先罷除礦稅,撤回征稅的太監,並重新任用因礦稅獲罪的大臣。這些大臣都是什麽人?都是為了利益跟皇帝作對的敵人啊。要知道礦稅的錢是進內府、內庫、內帑的,也就是皇帝自己的錢,你應該製衡,加強監督,結果卻是搞個一刀切,斷自己的重要資金來源之一,何其蠢也。


    補官缺,給內閣填了六位次輔,本來是好事,結束了方從哲的獨相統治。結果兩位東林黨的人先進入了內閣,也就是劉一憬和韓爌,開始給首輔方從哲拖後腿,再加上朱常洛死的早,結果就是給後來的天啟朝“眾正盈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唯一做得對的一點就是給邊軍補發軍餉。但是,沒有有力的監督,經過層層盤剝,真正能到士兵手中的軍餉能有多少?還不如不發,也不知肥了誰的口袋。


    朱由校感覺明朝皇帝真是自朱棣以後,就毛病多多,嗜好多多,就不應該當皇帝,一個個技能點都點偏了,真是大明不亡都對不起這些人的神操作。


    又想起了曆史中,明熹宗朱由校:1605 年出生,1620 年即位,1627 年,朱由校逝世,在位 7 年,年號 “天啟”。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兒子。受其父明光宗朱常洛的影響,從小不被明神宗朱翊(yi)鈞所重視,一直沒有讀書的機會。由於朱由校喜歡木工,所以被又稱為 “木匠皇帝”。


    朱由校在位前期,整頓吏治,一時政治清明,之後下令減輕稅負,犒賞士兵,還引進了紅夷大炮。


    後來因為東林勢大,退居幕後不理朝政,寵信宦官魏忠賢,任魏忠賢提督東廠,開始了閹黨和東林黨之間的對抗,東林黨人被大肆殺害。


    魏忠賢擔任東廠提督時期,朱由校的內帑沒缺過錢,遼東、邊軍還有銀餉可發,也因此被東林黨報複。


    於是天啟五年(1625 年)五月,朱由校來到北京西苑泛舟,最終落水不治而亡。


    明思宗朱由檢:1610 年出生,1627 年即位,在位 17 年,年號 “崇禎”。1644 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檢自縊於煤山,明朝滅亡。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兒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


    朱由檢自小被東林黨人洗腦嚴重,且性格多疑。即位後,便鏟除了魏忠賢等閹黨勢力,於是東林再次崛起。


    朱由檢繼位後,勵精圖治,勤於政事。他每天 “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常去文華殿召見大臣,討論政事,堅持每日講筵,並勤勉批閱奏章,有時批閱到半夜才休息。


    然,並無卵用。


    1626(天命十一年) 年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死後,其子皇太極繼位,改元天聰,改族名為 “滿洲”。


    崇禎元年(1628 年),朱由檢將袁崇煥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命他率兵前往遼東前線,抗擊滿軍,建立了著名的“消金窟”遼錦防線。崇禎三年(公元 1630 年),滿軍攻克永平、灤州等地。崇禎六年(公元 1633 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先後向滿軍投降。


    再加上處於小冰河期高峰,幹旱、蝗災頻繁,糧食欠收。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張獻忠、李自成等農民軍勢力逐漸壯大,明朝軍隊難以鎮壓。


    內憂外患嚴重,積弊難返,1644 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檢最終自縊於煤山。


    對比之下,朱由校感覺現在大明還是有救的,揉揉隱隱作痛的腦袋,看著窗外昏暗的夜色,靜靜地閉目思索起來,“獵蟲”計劃到底該狠還是該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朕才是帝國之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愛吃枸杞黑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愛吃枸杞黑豆並收藏大明:朕才是帝國之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