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地下兵工廠
李衛當官:我當兩廣總督你掏糞 作者:李大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然嘍。
清朝的這些統治者們,往往隻關注眼前的利益和享受,追求自身欲望的滿足。
他們沉浸於當下,缺乏長遠的眼光和前瞻性思維。
相比之下,李衛作為一個穿越者,擁有著獨特的優勢。
他知曉過去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時還擁有萬金係統,具備長生不老的能力。
對於李衛來說,未雨綢繆更像是一場遊戲人生的冒險,充滿了樂趣與挑戰。
給予賽貂蟬全力支持之後,李衛並非隻是簡單地提供資金而放手不管。
相反,他親自跟隨賽貂蟬一同參觀了她目前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這一番實地考察讓李衛大開眼界。
也讓他對賽貂蟬的才華和創造力深感敬佩。
原來,在迎豐樓內部隱藏著一條秘密通道,這條通道一路延伸至終南山深處。
沒錯,正是《神雕俠侶》中的那座終南山。
不過,李衛在此並未發現傳說中的九陰真經、寒玉床等神秘之物。
取而代之的都是各種製造槍炮的機械工具。
誠然,這個地方已經被挖掘一空,變成了一個龐大的地下兵工廠。
各種成品的製式武器,整整齊齊地擺列在山體之上。
雖然這些武器與現代武器相比,顯得有些粗糙和簡陋,但在這個仍然以冷兵器為主導的時代裏,它們無疑是極為先進和強大的存在。
李衛興致勃勃地拿起那些成品製式武器,開始嚐試使用它們。
他驚訝地發現,其中一把長槍竟然還是半自動武器,可以連續發射子彈!
這讓李衛興奮不已。
因為,據他所知。
這種連發式武器最早也要在 200 年後才會大批量出現在這片土地之上。
然而,當他向賽貂蟬詢問時,她卻告訴他,這種連發式半自動步槍早在崇禎年間就已經出現了。
其發明地在德國。
名為卡爾霍夫連發槍(kalthoff repeater)。
這把槍的曆史可以追溯到 17 世紀初,大約在 1630 年左右,由卡爾霍夫家族的某位傑出成員精心設計而成。
卡爾霍夫連發槍采用了一種創新的後膛裝填設計,使其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自動裝填功能。
這種先進的裝填方式使得槍手在射擊時無需頻繁手動裝填彈藥,從而提高了射擊速度和效率。
此外,該槍還配備了可調節的瞄準具,以確保射手能夠準確地擊中目標。
卡爾霍夫連發槍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其多樣化的彈匣容量。
根據不同的型號和配置,該槍的彈匣容量介於 5 發到 30 發之間。
這種靈活性使得射手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彈藥攜帶量,無論是進行近距離激烈戰鬥還是遠距離精確射擊,都能滿足各種作戰場景的要求。
然而,盡管卡爾霍夫連發槍擁有如此出色的性能,
但由於其高昂的造價以及製造所需的特殊材料等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廣泛的普及和應用。
這些因素限製了它的產量和使用範圍,使其成為一種相對稀有的武器。
然而,造成這種槍支造價高昂的根本原因,主要還是在於當時落後的煉金技術。
在後世,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一些戰爭部落手工製造一把槍械的成本已經非常低廉了,甚至隻需要一頓海鮮的價格就能搞定。
但是,在這個時代,要打造出這樣一把先進的槍支卻需要耗費整整一千兩銀子。
一把槍就要一千兩銀子,那麽一千把槍就需要一百萬兩銀子。
再加上彈藥等其他費用,組建一個千人的連發槍隊至少需要花費小二百萬兩銀子。
盡管這筆開銷巨大,但李衛肯定是覺得這些錢花得物有所值。
經過仔細計算,他預估一下。
如果能將這幾百萬兩銀子投入到這支千人火槍隊中,他們在與強大的騎兵作戰時將會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隻要采取有效的戰術策略,提供持續的火力支援,並合理配備裝備,他們完全有能力與多達十萬的騎兵大軍抗衡。
當然,若是你隻看到這一把連發步槍,估計覺得以一千槍隊對戰十萬騎兵,有點誇大其詞了。
但若是你隨著李衛的視角繼續看下去。
便會發現這地下兵工廠內居然還有連環機關炮。
“我的天!”
當李衛看到這連環機關炮時,確實有被震驚到。
他瞪大雙眼,滿臉驚愕地望著眼前的龐然大物,嘴巴微張,似乎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這種武器實在太震撼人心了,它的存在必然會打破人們對戰爭的傳統認知。
如果這種大殺器能夠被批量生產出來,那麽後果將不堪設想。
他暗自思忖著,如果真的有這樣一支裝備精良的部隊,或許隻需要一千人就足以橫掃整個大陸了。
然而,當他再仔細觀察時,卻發現這連環機關炮仍然隻是一個雛形。
盡管如此,他依然感到興奮不已,因為即使隻是個雛形,也意味著這種武器有著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
他湊近前去,仔細研究起這門機關炮來。經過一番觀察後,他意識到這是一種機械的手搖連發裝置。
雖然其連發速度取決於搖杆的速度,但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他不禁感歎道:“真是太厲害了!隻要不斷改進和發展,這絕對會成為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絕世大殺器啊!”
相比之下,那些所謂的倚天劍、屠龍刀之類的武器,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李衛開始回顧起人類的槍械曆史,他發現,賽貂蟬這個小小的地下兵工廠竟然走在了時代的最前沿。
因為,以這種機關槍為原型。
世界上最早出現。
也是在1860 年,由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設計的。
它是一款手動型多管旋轉機關槍。最初槍管轉動需要人力轉動搖把,後來改進為由電動機或導出燃氣動力來完成。
它采用轉管發射原理,數支槍管繞一個公共軸轉動完成連續射擊,是世界範圍內大規模實用化的第一支機槍。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後,加特林機槍輸入中國,當時稱其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
1883年,美國人海爾曼·s·馬克沁(hiram stevens maxim)發明了馬克沁機槍,操作更為方便。
1887年,英國政府訂購了3挺馬克沁機槍進行試驗,隨後英國將其改進後的機槍稱為維克斯·馬克沁機槍,1891年正式裝備英國部隊。
1887年冬,俄國、日本先後訂購並裝備軍隊等,馬克沁機槍在多場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1893年,羅得西亞警察使用4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名祖魯人士兵的猛烈進攻,擊斃其中的3000餘人。
在19世紀90年代,麥德森設計製造了麥德森輕機槍,它可以使用普通步槍子彈,一般強度較高,能承受連續射擊時的猛烈撞擊和振動,供彈方式多樣,有彈鏈、彈匣或彈鼓供彈,發射機構一般采用連發結構。
清朝的這些統治者們,往往隻關注眼前的利益和享受,追求自身欲望的滿足。
他們沉浸於當下,缺乏長遠的眼光和前瞻性思維。
相比之下,李衛作為一個穿越者,擁有著獨特的優勢。
他知曉過去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同時還擁有萬金係統,具備長生不老的能力。
對於李衛來說,未雨綢繆更像是一場遊戲人生的冒險,充滿了樂趣與挑戰。
給予賽貂蟬全力支持之後,李衛並非隻是簡單地提供資金而放手不管。
相反,他親自跟隨賽貂蟬一同參觀了她目前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這一番實地考察讓李衛大開眼界。
也讓他對賽貂蟬的才華和創造力深感敬佩。
原來,在迎豐樓內部隱藏著一條秘密通道,這條通道一路延伸至終南山深處。
沒錯,正是《神雕俠侶》中的那座終南山。
不過,李衛在此並未發現傳說中的九陰真經、寒玉床等神秘之物。
取而代之的都是各種製造槍炮的機械工具。
誠然,這個地方已經被挖掘一空,變成了一個龐大的地下兵工廠。
各種成品的製式武器,整整齊齊地擺列在山體之上。
雖然這些武器與現代武器相比,顯得有些粗糙和簡陋,但在這個仍然以冷兵器為主導的時代裏,它們無疑是極為先進和強大的存在。
李衛興致勃勃地拿起那些成品製式武器,開始嚐試使用它們。
他驚訝地發現,其中一把長槍竟然還是半自動武器,可以連續發射子彈!
這讓李衛興奮不已。
因為,據他所知。
這種連發式武器最早也要在 200 年後才會大批量出現在這片土地之上。
然而,當他向賽貂蟬詢問時,她卻告訴他,這種連發式半自動步槍早在崇禎年間就已經出現了。
其發明地在德國。
名為卡爾霍夫連發槍(kalthoff repeater)。
這把槍的曆史可以追溯到 17 世紀初,大約在 1630 年左右,由卡爾霍夫家族的某位傑出成員精心設計而成。
卡爾霍夫連發槍采用了一種創新的後膛裝填設計,使其具備了一定程度的自動裝填功能。
這種先進的裝填方式使得槍手在射擊時無需頻繁手動裝填彈藥,從而提高了射擊速度和效率。
此外,該槍還配備了可調節的瞄準具,以確保射手能夠準確地擊中目標。
卡爾霍夫連發槍的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其多樣化的彈匣容量。
根據不同的型號和配置,該槍的彈匣容量介於 5 發到 30 發之間。
這種靈活性使得射手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彈藥攜帶量,無論是進行近距離激烈戰鬥還是遠距離精確射擊,都能滿足各種作戰場景的要求。
然而,盡管卡爾霍夫連發槍擁有如此出色的性能,
但由於其高昂的造價以及製造所需的特殊材料等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廣泛的普及和應用。
這些因素限製了它的產量和使用範圍,使其成為一種相對稀有的武器。
然而,造成這種槍支造價高昂的根本原因,主要還是在於當時落後的煉金技術。
在後世,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發展,一些戰爭部落手工製造一把槍械的成本已經非常低廉了,甚至隻需要一頓海鮮的價格就能搞定。
但是,在這個時代,要打造出這樣一把先進的槍支卻需要耗費整整一千兩銀子。
一把槍就要一千兩銀子,那麽一千把槍就需要一百萬兩銀子。
再加上彈藥等其他費用,組建一個千人的連發槍隊至少需要花費小二百萬兩銀子。
盡管這筆開銷巨大,但李衛肯定是覺得這些錢花得物有所值。
經過仔細計算,他預估一下。
如果能將這幾百萬兩銀子投入到這支千人火槍隊中,他們在與強大的騎兵作戰時將會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隻要采取有效的戰術策略,提供持續的火力支援,並合理配備裝備,他們完全有能力與多達十萬的騎兵大軍抗衡。
當然,若是你隻看到這一把連發步槍,估計覺得以一千槍隊對戰十萬騎兵,有點誇大其詞了。
但若是你隨著李衛的視角繼續看下去。
便會發現這地下兵工廠內居然還有連環機關炮。
“我的天!”
當李衛看到這連環機關炮時,確實有被震驚到。
他瞪大雙眼,滿臉驚愕地望著眼前的龐然大物,嘴巴微張,似乎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一切。
這種武器實在太震撼人心了,它的存在必然會打破人們對戰爭的傳統認知。
如果這種大殺器能夠被批量生產出來,那麽後果將不堪設想。
他暗自思忖著,如果真的有這樣一支裝備精良的部隊,或許隻需要一千人就足以橫掃整個大陸了。
然而,當他再仔細觀察時,卻發現這連環機關炮仍然隻是一個雛形。
盡管如此,他依然感到興奮不已,因為即使隻是個雛形,也意味著這種武器有著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
他湊近前去,仔細研究起這門機關炮來。經過一番觀察後,他意識到這是一種機械的手搖連發裝置。
雖然其連發速度取決於搖杆的速度,但這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他不禁感歎道:“真是太厲害了!隻要不斷改進和發展,這絕對會成為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絕世大殺器啊!”
相比之下,那些所謂的倚天劍、屠龍刀之類的武器,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李衛開始回顧起人類的槍械曆史,他發現,賽貂蟬這個小小的地下兵工廠竟然走在了時代的最前沿。
因為,以這種機關槍為原型。
世界上最早出現。
也是在1860 年,由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設計的。
它是一款手動型多管旋轉機關槍。最初槍管轉動需要人力轉動搖把,後來改進為由電動機或導出燃氣動力來完成。
它采用轉管發射原理,數支槍管繞一個公共軸轉動完成連續射擊,是世界範圍內大規模實用化的第一支機槍。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後,加特林機槍輸入中國,當時稱其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
1883年,美國人海爾曼·s·馬克沁(hiram stevens maxim)發明了馬克沁機槍,操作更為方便。
1887年,英國政府訂購了3挺馬克沁機槍進行試驗,隨後英國將其改進後的機槍稱為維克斯·馬克沁機槍,1891年正式裝備英國部隊。
1887年冬,俄國、日本先後訂購並裝備軍隊等,馬克沁機槍在多場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1893年,羅得西亞警察使用4挺馬克沁機槍,擊退了5000名祖魯人士兵的猛烈進攻,擊斃其中的3000餘人。
在19世紀90年代,麥德森設計製造了麥德森輕機槍,它可以使用普通步槍子彈,一般強度較高,能承受連續射擊時的猛烈撞擊和振動,供彈方式多樣,有彈鏈、彈匣或彈鼓供彈,發射機構一般采用連發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