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情況
穿書,女配夢想做閑魚 作者:原有願有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在看起來好像是沒付出,問題是三月一過,承諾不兌換,免不了有人鬧事。
這就得看計劃實行的進展情況了。
一路無言。
到了海城火車站,正好中午到了。
下車就有車過來接,分開上了兩輛車,被送到了海城軍區招待所,搜身,食堂吃飯,各自回房間。
顧立夏的隔壁就是葛軍。
開門進去看了看房間情況。
顧立夏推門進去,隻有一張單人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臉盆。
顧立夏端盆出去接水,回來關門,迅速進空間,洗漱,換了一模一樣的衣服。
開始思考該如何應對自如。
所以,1976年發生了好多事。
3月3月。
晚上6點,有人敲門,通知食堂吃飯。
顧立夏也沒問其他人,和葛軍一起去吃飯,還是小米稀飯和米麵窩窩,顧立夏喝了一碗稀飯,吃了一個窩窩。
吃完就有士兵通知,去會議室。
葛軍留在了外麵。
顧立夏隻拿了鋼筆,身上什麽也沒帶,還是有2輪搜身。
被帶進了會議室,顧立夏看過去,前後四個門,一共坐了10個人 ,包括了江城來的這四個,顧立夏是最後一個進來。
馮金先開口,“小顧,坐。”
顧立夏坐下,立刻就有人開始念顧立夏的信息。
“顧立夏,江城人,生於1950年3月20,今年26歲,1970年6月,機械廠宣傳部入職,表現優越,1972年6月把工作給了小姑子,家裏生產,一對雙胞胎,1973年5月30號,江城西城區郵局買了柳林的工作,1975年8月,因為江城洪水泛濫郵政總局做經濟預測,被軍區調查,任命為江城革委會政治部副部長,總攬全局。說說看,你去年都幹了什麽?”
“救災,遵循了就近原則,請求了軍區支援災區,至於召回知青和牛棚,江城去年因為洪水死了個人,傷了個人。”
“而從江城乃至各縣城去下鄉的知青加上牛棚的人一共8206個人 ,這些人一共回來了7369個人,有失蹤,有死亡。”
“我們江城需要這些人盡一份力,所以沒有請求兄弟城市的支援,不管是物資還是人手,我們江城人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今年,我們已經啟動了修路,修房子,種糧的計劃,還準備四月新建一個新工廠風扇廠,現在正在試驗新養豬場,爭取今年一年就補足去年的虧空。”顧立夏說完這些計劃。
“年輕人,敢說敢做是正常現象,問題是掌握一個城市比掌握一個軍區複雜多了,從你上任,9月13號算起,看一年的成績,能幹就幹,不能幹就讓有能力的人上去。”
“我們當兵打仗都立軍令狀,你也一樣,立一個,無功就是有過,還有6個月,做不出成績來 那就輪到你們家去住牛棚了。”
顧立夏知道,今年會粉碎四人幫。
那就立,更何況,自己有計劃,不怕這些。
曆史總是靠勝利者書寫的。
所以,迎難而上就是了。
見顧立夏眼神堅定。
年紀最大的老者開口,“軍區和地方需要共同治理,不能全依托軍區,也不能依托地方,知青下鄉還得繼續,這是正確的國家政策。”
“自然,我們今年也會繼續讓畢業的學生去種地的,而且今年春耕就擴大了耕地麵積,到時候不會影響到今年還去年的公糧,我們不會占國家的便宜的。”
“今年像你這樣的,過來17個人,免職了5個,你怎麽看?”老者又開口。
顧立夏乍聽也不驚奇,很鎮定。
“很顯然,我不在這個範圍內,我做機械廠宣傳部的宣傳員我兢兢業業,做西城區郵局的會計也絲毫不差,做江城現在的政治部副部長自然也一樣。”
“我隻有一個目標,江城在我華國的中間偏北又偏東的地方,既然如此,我的計劃,做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站是終極目標,那江城境內 的交通需要更加發達便利,要想富,先修路。”
“今年修路,不管明年是不是我繼續坐在這個位置,江城人都能用上這條公路,這條公路叫知青路,建於1976年 ,通了江城大大小小的縣城,鄉鎮,甚至連通村裏。前人栽樹 ,後人乘涼而已。”
“理想很豐滿,就靠你們自己?”
“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
“能修通嗎?”
“能。”
“在建國大業的道路上,我們有很多的女同誌有犧牲,有奉獻,埋骨他鄉,希望你和他們一樣,堅定信念,帶領江城人民的生活更上一層樓。”
“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個人享樂主義要不得,我們雖然度過了老百姓吃不起飯的時候了,但是吃細糧和吃粗糧又不一樣,這些就需要你們這些領頭羊來好好起帶頭作用。”老者開始語重心長。
“我家院子雖然不大,但也種了不少的蔬菜瓜果,紅薯,土豆,玉米這些也年年都種,對莊稼地裏的事情再了解不過。”
“既了解,那這地打算怎麽種?”
“機械化耕地,排兵列陣的種,聽農學專家的建議,加大研發力度,爭取秋收實現機械化,大規模秋收。”
“今年半年時間夠嗎?”
“夠,機械廠上班的人那麽多,總有會搞發明創造的,像是塑料風扇的成功研發,我們就順理成章能建2個廠,最少解決500個人的工作問題。”
“有這種事?”
“事在人為,有誌者事竟成,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總得有先驅者走前麵。我的讓江城人民富起來,吃飽飯,吃好飯。”
“還有重中之重,河堤要修,總不能讓水災今年繼續泛濫下去。我們有大量工作要做,要迅速推進,要自救 。”
“好,出去吧。”
顧立夏出來,被送回了房間,猜測這是準備幹什麽了,這位也是開國十大元帥之一,隻不過旁邊那位中年人也讓人不容小覷。
這就得看計劃實行的進展情況了。
一路無言。
到了海城火車站,正好中午到了。
下車就有車過來接,分開上了兩輛車,被送到了海城軍區招待所,搜身,食堂吃飯,各自回房間。
顧立夏的隔壁就是葛軍。
開門進去看了看房間情況。
顧立夏推門進去,隻有一張單人床,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個臉盆。
顧立夏端盆出去接水,回來關門,迅速進空間,洗漱,換了一模一樣的衣服。
開始思考該如何應對自如。
所以,1976年發生了好多事。
3月3月。
晚上6點,有人敲門,通知食堂吃飯。
顧立夏也沒問其他人,和葛軍一起去吃飯,還是小米稀飯和米麵窩窩,顧立夏喝了一碗稀飯,吃了一個窩窩。
吃完就有士兵通知,去會議室。
葛軍留在了外麵。
顧立夏隻拿了鋼筆,身上什麽也沒帶,還是有2輪搜身。
被帶進了會議室,顧立夏看過去,前後四個門,一共坐了10個人 ,包括了江城來的這四個,顧立夏是最後一個進來。
馮金先開口,“小顧,坐。”
顧立夏坐下,立刻就有人開始念顧立夏的信息。
“顧立夏,江城人,生於1950年3月20,今年26歲,1970年6月,機械廠宣傳部入職,表現優越,1972年6月把工作給了小姑子,家裏生產,一對雙胞胎,1973年5月30號,江城西城區郵局買了柳林的工作,1975年8月,因為江城洪水泛濫郵政總局做經濟預測,被軍區調查,任命為江城革委會政治部副部長,總攬全局。說說看,你去年都幹了什麽?”
“救災,遵循了就近原則,請求了軍區支援災區,至於召回知青和牛棚,江城去年因為洪水死了個人,傷了個人。”
“而從江城乃至各縣城去下鄉的知青加上牛棚的人一共8206個人 ,這些人一共回來了7369個人,有失蹤,有死亡。”
“我們江城需要這些人盡一份力,所以沒有請求兄弟城市的支援,不管是物資還是人手,我們江城人習慣自己的事情自己幹。”
“今年,我們已經啟動了修路,修房子,種糧的計劃,還準備四月新建一個新工廠風扇廠,現在正在試驗新養豬場,爭取今年一年就補足去年的虧空。”顧立夏說完這些計劃。
“年輕人,敢說敢做是正常現象,問題是掌握一個城市比掌握一個軍區複雜多了,從你上任,9月13號算起,看一年的成績,能幹就幹,不能幹就讓有能力的人上去。”
“我們當兵打仗都立軍令狀,你也一樣,立一個,無功就是有過,還有6個月,做不出成績來 那就輪到你們家去住牛棚了。”
顧立夏知道,今年會粉碎四人幫。
那就立,更何況,自己有計劃,不怕這些。
曆史總是靠勝利者書寫的。
所以,迎難而上就是了。
見顧立夏眼神堅定。
年紀最大的老者開口,“軍區和地方需要共同治理,不能全依托軍區,也不能依托地方,知青下鄉還得繼續,這是正確的國家政策。”
“自然,我們今年也會繼續讓畢業的學生去種地的,而且今年春耕就擴大了耕地麵積,到時候不會影響到今年還去年的公糧,我們不會占國家的便宜的。”
“今年像你這樣的,過來17個人,免職了5個,你怎麽看?”老者又開口。
顧立夏乍聽也不驚奇,很鎮定。
“很顯然,我不在這個範圍內,我做機械廠宣傳部的宣傳員我兢兢業業,做西城區郵局的會計也絲毫不差,做江城現在的政治部副部長自然也一樣。”
“我隻有一個目標,江城在我華國的中間偏北又偏東的地方,既然如此,我的計劃,做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站是終極目標,那江城境內 的交通需要更加發達便利,要想富,先修路。”
“今年修路,不管明年是不是我繼續坐在這個位置,江城人都能用上這條公路,這條公路叫知青路,建於1976年 ,通了江城大大小小的縣城,鄉鎮,甚至連通村裏。前人栽樹 ,後人乘涼而已。”
“理想很豐滿,就靠你們自己?”
“對,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
“能修通嗎?”
“能。”
“在建國大業的道路上,我們有很多的女同誌有犧牲,有奉獻,埋骨他鄉,希望你和他們一樣,堅定信念,帶領江城人民的生活更上一層樓。”
“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個人享樂主義要不得,我們雖然度過了老百姓吃不起飯的時候了,但是吃細糧和吃粗糧又不一樣,這些就需要你們這些領頭羊來好好起帶頭作用。”老者開始語重心長。
“我家院子雖然不大,但也種了不少的蔬菜瓜果,紅薯,土豆,玉米這些也年年都種,對莊稼地裏的事情再了解不過。”
“既了解,那這地打算怎麽種?”
“機械化耕地,排兵列陣的種,聽農學專家的建議,加大研發力度,爭取秋收實現機械化,大規模秋收。”
“今年半年時間夠嗎?”
“夠,機械廠上班的人那麽多,總有會搞發明創造的,像是塑料風扇的成功研發,我們就順理成章能建2個廠,最少解決500個人的工作問題。”
“有這種事?”
“事在人為,有誌者事竟成,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總得有先驅者走前麵。我的讓江城人民富起來,吃飽飯,吃好飯。”
“還有重中之重,河堤要修,總不能讓水災今年繼續泛濫下去。我們有大量工作要做,要迅速推進,要自救 。”
“好,出去吧。”
顧立夏出來,被送回了房間,猜測這是準備幹什麽了,這位也是開國十大元帥之一,隻不過旁邊那位中年人也讓人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