湳西農莊的場院裏,符思南正在給大家普及冬玉米的播種要點,不管外邊亂成啥樣,他這邊依然按部就班,從辛勞程度來說,絲毫不比備戰來的輕鬆。


    水稻收割完成之後,符思南和侯利民便思謀著繼續種點啥,這麽一大片好地,肯定不能讓它荒著,大家議來議去,最後定下兩季稻一季玉米的輪作方案,隻是崖州地區從未種植過玉米,大家不得不親自上手,邊教邊幹,個個都變成燕朝農民一般模樣。


    隨著來港避難人群的增加,農莊人手漸漸富裕起來,而種地本就是百姓的吃飯本事,稍加培訓之下,大家很快便操練起來,個個忙的昏天黑地。


    清理稻茬、排水整田、堆出田埂,事事均靠人力完成,讓農業部的同仁們感受了一把古代種地的艱辛,要不是有眾多免費勞動力可以使用,大家的心態可能已經崩潰了。


    把地收拾好,播種的工作反而輕鬆下來,有百姓們彎腰勞作,華興人隻需在一旁監督指點即可,對於這種新奇品種,避難百姓表現出極為可貴的工作熱情,畢竟吃著人家華興的飯,再不努力幹活,那還有良心嗎?


    ......


    勞作一天,張作海直接靠坐在小院門口的牆上,帶來的煙早已消耗一空,如今隻能仰望天空,回想自己在華興大陸的生活,正如兒時的自己,在地頭辛勞一天,也是這樣看著天,隻不過那時的自己,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今年已經五十出頭的張作海,人生經曆極為豐富,先是當兵,然後回村,又當村長,帶領村民進山采礦,掙了些錢後,野心迅速膨脹,居然又弄了個煉鐵廠,給市裏的鋼廠供應生鐵,幾乎憑一己之力,讓家鄉變的不再貧窮。


    兒子張景堂,幹兒子趙錦輝在省城的冶金學校讀書,畢業後,學煉鋼的兒子進了省城的鋼鐵廠,說是看不上他那個破鐵廠,學財務的幹兒子趙錦輝卻樂嗬嗬跑了回來,說是他不懂經營,容易讓人騙,有他這個財務專家幫忙,才能做大做強。


    張作海心裏明白,自己替身故戰友撫養的兒子懂事了,這是記掛著他的恩情呢。


    去年的時候,兒子張景堂突然跑回來,說是有件奇事想要參與。


    父子三人商量一夜,同樣好奇的張作海、趙錦輝跟著張景堂來到省城,進而前往南方,在李政那裏見識了光球奇跡,父子三人便踏上了穿越之旅。


    此時,仰望天空的張作海隻想罵人,但凡老婆還在,也不會允許他幹這種蠢事。


    ......


    趙錦輝在農莊負責記賬,天天和務工的農民打交道,雖然忙的不亦樂乎,但也把崖州話學了個八九不離十,算是成功融入燕朝社會。


    溝通順暢之後,趙錦輝便找了兩個粗通文字的百姓當徒弟,手把手教他們記賬,然後便發現雙方差異實在太大,文字的事還好辦些,畢竟記賬用不了幾個字,關鍵是數字和計算,這些小學數學的內容,卻把成年的燕朝人直接難倒。


    為了這事,趙錦輝向符思南請示,希望能開個培訓班,培養一批能適應華興習慣的記賬員,順便推廣一把現代算數和現代漢語。


    符思南對趙錦輝的建議十分重視,讓他趕緊操作起來,組織燕朝人學習咱們的知識,絕對是利長遠的大好事,尤其是歸義民,得讓他們盡快感受到追隨華興的好處。


    辦起了培訓班,趙錦輝便不再下地,專心幹起培訓工作來。


    隻有把歸義民培養成才,大家的工作才能輕鬆下來,不斷擴大的歸義民隊伍才有意義。


    見老爸無聊地靠在牆根處歇息,趙錦輝趕緊靠攏過去,要論脾性相投,他倆更像是親爺倆。


    “小輝,上次那事你問的咋樣了?”


    “爸,你還真想出去走走?風險太大了吧?我哥好像不太同意。”


    “廢話,幹啥沒風險?去京城和談是誰牽頭?”


    “聽符總說,好像嶽部長爭著要去,管委會還沒決定呢?”


    “老鄭怎麽說?”


    “他說可以幫著介紹,應該已經和嶽總打過招呼了,爸,你是不是和鄭總商量過,他好像挺支持咱們走出去的。”


    “人家鄭總心裏明白,待在這裏幹活是一種活法,出去轉轉也是一種活法,咱們華興人的出路還得靠自己來摸索,再說了,燕朝人又不是洪水猛獸,還真能把咱們吃了?”張作海已經打定主意,到外邊的世界看看,也許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算了,反正你去哪兒?我就去哪兒,我就奇怪了,你一個老頭,怎麽比我們年輕人還能折騰,現在好不容易安定下來,等把海盜趕走,好日子就來了,沒必要出去冒險吧?”趙錦輝還是有些擔心,開口抱怨道。


    “你懂個屁,跟著老子吃不了虧?”張作海叫罵一句,這才站起身來,領著趙錦輝進入小院。


    ......


    符思南聽到張作海父子的想法,頓時頭疼起來,這二位可是自己的得力幹將,真要是出走,農業部這邊恐怕又要亂上一陣子了。


    張作海當過村長,還幹過企業,農村工作經驗極其豐富,不管是在地頭上,還是在場院裏,總能和百姓們打成一片,吵吵鬧鬧之間,不僅活幹的漂亮,人緣還出奇地好,不少糾紛都是他出麵協調順溜的。


    趙錦輝既能當會計,還是個好教員,管賬、培訓一肩挑,幫符思南分擔了不少壓力。


    現在父子倆要走,符思南多少有些不情願,可人家張作海是前輩,自己也不好當麵拒絕,隻能慢慢勸解,看能不能讓這二位回心轉意。


    張作海出走的理由十分充分,主要是對玉米和土豆這兩種作物有些想法,其中玉米還好點,南北方雖有差異,但也僅限於品種各異,口味不同,產量還是有保證的,土豆卻差多了,剛來的時候,趙海軍在連珠寨試種了一批,效果很不好,據說挖出的土豆比雞蛋也大不了多少,產量堪憂。


    實際上,玉米和土豆都屬於北方作物,主打一個產量大,夏天種稻穀、玉米、土豆,冬天種小麥,兩季輪作,已是常例。


    當下華興所在的崖州屬於大陸最南端,水稻是主糧種植的不二之選,利用崖州冬天氣候溫暖的特點,種上一季玉米,隻能算是補充,不能和水稻的地位相提並論,至於土豆,那就更別提了,要不是燕朝還沒有這種作物,農業部根本不會在連珠寨試種土豆,主要用意不在產量,隻求能把種子保留下來。


    對於大陸北方而言,口味並不是最重要的,產量才是關鍵,隻有高產出,才能養得起眾多人口。


    論土地肥力、氣候條件,同樣是種水稻,北方和南方根本沒法比。


    如此一來,玉米和土豆便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興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高路遠月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高路遠月明並收藏華興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