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孫乾離開,張允說到:“主公,大功就在眼前!”
劉琦聽了不解,問到:“什麽功勞?劉備現在要來襄陽,怎麽辦?”
張允答道:“主公,曹丞相所慮者,劉備也!主公可送信給曹軍,言劉備棄守新野,欲率軍前來襄陽,請曹軍火速進軍攻打劉備,主公則率軍於前封堵,兩邊夾攻,劉備無路可逃,必被所擒。你說這是不是大功一件?”
劉琦聽完,大讚張允說得有理,又寫一封書信,命人送往夏侯惇處。
不想此人路過新野,被張飛擒住,搜出劉琦書信。張飛看完,大罵劉琦,拿著書信來見劉備。
劉備看完,心想原來劉琦已經決定投降曹操,卻還要約定曹軍,前後夾擊,欲致自己於死地,心中大怒,忙喚徐庶前來商議。
徐庶聽後,馬上說到:“主公,劉琦既已降曹,那襄陽斷是不能去了,為今之計,隻有前往江夏。”
劉備聽了思慮再三,然後說到:“江夏黃祖,早就記恨我助劉琦奪了荊州,現在冒然前去,恐自投羅網,反被黃祖所害啊!”
徐庶聽完,心想我當初就勸你不要助紂為虐,幫助劉琦,但現在說這個已於事無補,隻好說到:“主公,我與黃祖有數麵之緣,如今曹軍南下,請讓徐庶前往江夏,和黃祖陳說厲害,希望他能顧全大局,共同抗曹。”
劉備見還有轉機,馬上深情的對徐庶說到:“那一切就拜托軍師了,不過軍師此去江夏,我心不安,需讓子龍率兵護你前去。”
“多謝主公!”徐庶應到。
“子龍、子龍!”劉備大聲喊到。
“主公,何事喚我?”帳外的趙雲應聲入內。
“子龍,你率騎兵護送軍師前往江夏,路上一定要保護好軍師。”劉備吩咐到。
“是,主公。”趙雲應到,然後出帳準備去了。
“軍師,我等你的好消息!”劉備轉身向徐庶說到。
“好,主公保重,徐庶去也!”徐庶心想此去江夏,自己一點把握都沒有,隻是已經無計可施,死馬當活馬醫罷了。而且劉備這邊情況也萬分嚴峻,所以隱約感覺可能這是和劉備的最後一麵。說完決然回身,和趙雲等人前往江夏。
趙雲的騎兵都是原公孫瓚麾下的白馬義從,現在隻剩三十五騎,後汝南陳到執意要跟隨自己,趙雲沒有辦法,見陳到騎術精湛,也就同意了。
一眾騎兵護著徐庶前往江夏。徐庶雖為謀士,不過他年少時曾為遊俠,頗有武藝,騎馬也不在話下,所以三十八騎速度甚快,奔往江夏。
卻說劉琦第一個信使帶著歸降書來到夏侯惇處。夏侯惇和李典看完,夏侯惇問到:“你來時可曾路過新野?”
信使答道:“我從新野城西而過。”
“新野可有動靜?”夏侯惇又問。
信使想了想,說到:“城外騾馬車輛聚集,貌似運送糧草輜重。”
“哦,你下去吧。”夏侯惇聽完打發信使下去,然後對李典說到:“聽剛才之人所說,劉備莫不是要棄守新野,逃往襄陽?”
“劉備兵少,新野又不能久守,逃往襄陽也是正常。”李典答到。
“如今劉琦投降丞相,若劉備逃往襄陽,劉琦必不讓劉備經過。此時我若火速引軍前去,劉備無路可逃,一戰可擒也。”夏侯惇越說越興奮。
李典生性謹慎,說到:“丞相有令,大軍日行二十裏。若我軍急出,中了劉備埋伏,怎麽辦?”
“哎,曼成,劉備欲逃,路上必不會有所埋伏。如果因為怕有埋伏,不速出兵,跑了劉備,就算我們拿下荊州,在丞相那裏也交不了差啊!”夏侯惇急道。
“將軍說得有理,不過還是要小心為上,”李典說到這裏,想了想說到:“不如這樣,夏侯蘭領二萬兵護送糧草慢行,其餘八萬人馬分作八隊,每隊一萬,各隊相距五裏,依次進軍,劉備兵少,就算有埋伏,損失的也就一萬人馬,你看如何?”
“好,就這樣,你傳令下去,於禁帶隊先行,火速進軍新野,活捉劉備!”夏侯惇下令到。
“是,將軍。”李典領命而去。
於禁得到命令,一隊分兩隊,自率一萬精兵火速趕往新野。
話說韓宇收到細作報告,說曹軍大舉南下,夏侯惇領兵十萬前往新野。
韓宇料沒有諸葛亮的火燒博望坡,劉備必敗,就是不知道敗了之後逃往襄陽還是江夏。
於是一邊派人星夜前往江夏黃祖處傳訊,讓他嚴加防範,密切注意周邊事態;一邊點起臨湘駐軍,與龐統、魏延、鮑隆率一萬人馬前往洞庭。洞庭地處南郡、江夏、長沙三地中心,如走水路,可更快的到達各地,是目前駐紮的最佳位置。
剛到鹿角,有細作來報,劉備軍隊收拾裝備,欲棄守新野。沒過多久,又有細作來報,襄陽劉琦連派二人前往曹營送信,第二人被劉備所擒,然後劉備軍師徐庶在趙雲的護送下往江夏方向前去。
韓宇聽完,說到:“師兄,劉備軍收拾裝備,應是棄守新野無疑。隻是劉琦為什麽要遣兩人前往曹營?第二個人身上有什麽消息?徐庶為什麽要在這個時候前往江夏?”
龐統早在細作報告完畢就在那裏沉思,聽韓宇問起,說到:“劉琦軟弱,見曹軍勢大,必投降於曹操。至於連派二人前往曹營,以我估計,第一人應是獻歸降書,第二人應是前往約定與曹軍前後夾攻劉備,但被劉備所發現,所以劉備不敢逃往襄陽,那樣,就隻有逃往江夏,又怕黃祖迫害,所以先讓徐庶前去交涉。”
韓宇聽完,心想龐統的猜測肯定正確。曆史上劉琮見曹軍南下就歸降曹操,這兩兄弟半斤八兩,劉琦見曹軍勢大,肯定也會歸降曹操。劉備得知劉琦降曹,定然不敢再去襄陽,那麽徐庶現在先去江夏就說得通了。想到這裏,說到:“馬上給黃祖下令,如果徐庶、趙雲到了江夏,不管什麽方法,一定要把二人留住。”
劉琦聽了不解,問到:“什麽功勞?劉備現在要來襄陽,怎麽辦?”
張允答道:“主公,曹丞相所慮者,劉備也!主公可送信給曹軍,言劉備棄守新野,欲率軍前來襄陽,請曹軍火速進軍攻打劉備,主公則率軍於前封堵,兩邊夾攻,劉備無路可逃,必被所擒。你說這是不是大功一件?”
劉琦聽完,大讚張允說得有理,又寫一封書信,命人送往夏侯惇處。
不想此人路過新野,被張飛擒住,搜出劉琦書信。張飛看完,大罵劉琦,拿著書信來見劉備。
劉備看完,心想原來劉琦已經決定投降曹操,卻還要約定曹軍,前後夾擊,欲致自己於死地,心中大怒,忙喚徐庶前來商議。
徐庶聽後,馬上說到:“主公,劉琦既已降曹,那襄陽斷是不能去了,為今之計,隻有前往江夏。”
劉備聽了思慮再三,然後說到:“江夏黃祖,早就記恨我助劉琦奪了荊州,現在冒然前去,恐自投羅網,反被黃祖所害啊!”
徐庶聽完,心想我當初就勸你不要助紂為虐,幫助劉琦,但現在說這個已於事無補,隻好說到:“主公,我與黃祖有數麵之緣,如今曹軍南下,請讓徐庶前往江夏,和黃祖陳說厲害,希望他能顧全大局,共同抗曹。”
劉備見還有轉機,馬上深情的對徐庶說到:“那一切就拜托軍師了,不過軍師此去江夏,我心不安,需讓子龍率兵護你前去。”
“多謝主公!”徐庶應到。
“子龍、子龍!”劉備大聲喊到。
“主公,何事喚我?”帳外的趙雲應聲入內。
“子龍,你率騎兵護送軍師前往江夏,路上一定要保護好軍師。”劉備吩咐到。
“是,主公。”趙雲應到,然後出帳準備去了。
“軍師,我等你的好消息!”劉備轉身向徐庶說到。
“好,主公保重,徐庶去也!”徐庶心想此去江夏,自己一點把握都沒有,隻是已經無計可施,死馬當活馬醫罷了。而且劉備這邊情況也萬分嚴峻,所以隱約感覺可能這是和劉備的最後一麵。說完決然回身,和趙雲等人前往江夏。
趙雲的騎兵都是原公孫瓚麾下的白馬義從,現在隻剩三十五騎,後汝南陳到執意要跟隨自己,趙雲沒有辦法,見陳到騎術精湛,也就同意了。
一眾騎兵護著徐庶前往江夏。徐庶雖為謀士,不過他年少時曾為遊俠,頗有武藝,騎馬也不在話下,所以三十八騎速度甚快,奔往江夏。
卻說劉琦第一個信使帶著歸降書來到夏侯惇處。夏侯惇和李典看完,夏侯惇問到:“你來時可曾路過新野?”
信使答道:“我從新野城西而過。”
“新野可有動靜?”夏侯惇又問。
信使想了想,說到:“城外騾馬車輛聚集,貌似運送糧草輜重。”
“哦,你下去吧。”夏侯惇聽完打發信使下去,然後對李典說到:“聽剛才之人所說,劉備莫不是要棄守新野,逃往襄陽?”
“劉備兵少,新野又不能久守,逃往襄陽也是正常。”李典答到。
“如今劉琦投降丞相,若劉備逃往襄陽,劉琦必不讓劉備經過。此時我若火速引軍前去,劉備無路可逃,一戰可擒也。”夏侯惇越說越興奮。
李典生性謹慎,說到:“丞相有令,大軍日行二十裏。若我軍急出,中了劉備埋伏,怎麽辦?”
“哎,曼成,劉備欲逃,路上必不會有所埋伏。如果因為怕有埋伏,不速出兵,跑了劉備,就算我們拿下荊州,在丞相那裏也交不了差啊!”夏侯惇急道。
“將軍說得有理,不過還是要小心為上,”李典說到這裏,想了想說到:“不如這樣,夏侯蘭領二萬兵護送糧草慢行,其餘八萬人馬分作八隊,每隊一萬,各隊相距五裏,依次進軍,劉備兵少,就算有埋伏,損失的也就一萬人馬,你看如何?”
“好,就這樣,你傳令下去,於禁帶隊先行,火速進軍新野,活捉劉備!”夏侯惇下令到。
“是,將軍。”李典領命而去。
於禁得到命令,一隊分兩隊,自率一萬精兵火速趕往新野。
話說韓宇收到細作報告,說曹軍大舉南下,夏侯惇領兵十萬前往新野。
韓宇料沒有諸葛亮的火燒博望坡,劉備必敗,就是不知道敗了之後逃往襄陽還是江夏。
於是一邊派人星夜前往江夏黃祖處傳訊,讓他嚴加防範,密切注意周邊事態;一邊點起臨湘駐軍,與龐統、魏延、鮑隆率一萬人馬前往洞庭。洞庭地處南郡、江夏、長沙三地中心,如走水路,可更快的到達各地,是目前駐紮的最佳位置。
剛到鹿角,有細作來報,劉備軍隊收拾裝備,欲棄守新野。沒過多久,又有細作來報,襄陽劉琦連派二人前往曹營送信,第二人被劉備所擒,然後劉備軍師徐庶在趙雲的護送下往江夏方向前去。
韓宇聽完,說到:“師兄,劉備軍收拾裝備,應是棄守新野無疑。隻是劉琦為什麽要遣兩人前往曹營?第二個人身上有什麽消息?徐庶為什麽要在這個時候前往江夏?”
龐統早在細作報告完畢就在那裏沉思,聽韓宇問起,說到:“劉琦軟弱,見曹軍勢大,必投降於曹操。至於連派二人前往曹營,以我估計,第一人應是獻歸降書,第二人應是前往約定與曹軍前後夾攻劉備,但被劉備所發現,所以劉備不敢逃往襄陽,那樣,就隻有逃往江夏,又怕黃祖迫害,所以先讓徐庶前去交涉。”
韓宇聽完,心想龐統的猜測肯定正確。曆史上劉琮見曹軍南下就歸降曹操,這兩兄弟半斤八兩,劉琦見曹軍勢大,肯定也會歸降曹操。劉備得知劉琦降曹,定然不敢再去襄陽,那麽徐庶現在先去江夏就說得通了。想到這裏,說到:“馬上給黃祖下令,如果徐庶、趙雲到了江夏,不管什麽方法,一定要把二人留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