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為何?你且說來聽聽。”韓宇問到。
“主公,武陵郡地處荊州西南,與益州接壤,治所臨沅曾是荊州治所,雖然繁華,但周邊各縣,尤其是西南比較偏遠的縣,如遷陵、酉陽等縣,卻是窮山惡水,百姓極為貧困,生活過得非常艱苦。一方麵原因是這些偏遠的縣山林居多,土地貧瘠,而且猛獸橫行,難以耕種;另一方麵,也是最大的原因是居住在荊、益兩州交界大山之中的五溪蠻經常出來禍亂百姓,搶劫錢糧,甚止還攻打縣城,至使百姓無心勞作,逃離家園。”劉巴解釋到。
龐統聽了點了點頭,說到:“我之前也多次聽聞五溪蠻出來作亂之事。所謂五溪蠻,是指雄溪、樠溪、辰溪、酉溪和武溪五個部落的蠻人。他們世代都居住在沅水上遊的五條溪流附近,所以被稱為五溪蠻。好像如今的五溪蠻蠻王叫作沙摩柯,據說此人粗獷醜陋,卻力大無比,使一柄鐵蒺藜骨朵,死在他手下的人不計其數。”
韓宇聽了沉默一會,問到:“可否和之前招安山匪一樣,招降五溪蠻?”
龐統答到:“難,五溪蠻世居深山,平常以打獵為生,故而勇猛。鬧饑荒時為了生存,便出來打劫糧草,蠻人凶殘好殺,百姓無法抵擋,隻能任由他們搶掠。曆來朝庭也曾派兵前去征剿,但是派得軍隊多了,五溪蠻人便逃往深山躲避,時間一長,朝庭隻能撤兵;派得軍隊少了,反被蠻軍所殺。所以近來,朝庭也不發兵征剿了。武溪蠻見此,更為猖狂,以前隻是沒糧的時候出來打劫,現在是他們想什麽就什麽時候出來了。”
韓宇聽說,心想隻有效仿後世,把住在大山裏的貧困百姓搬離大山,然後統一安排到平地居住,那樣,才能真正解決五溪蠻的問題。想到這裏說到:“師兄、子初,我們明天便和黃老將軍一道前去武陵。”
“諾!”龐統、劉巴二人應到。
“大哥,本來還想和你多聚幾日,你看現在不行了。”韓宇轉身和甘寧說到。
“賢弟不要這樣說,正事要緊,你我兄弟來日方長。此去武陵,多加注意自己的安全,你現在身份不一樣了,身上的擔子也重了,雖然我知道你現在的身手,但是小心點總是對的。”甘寧回到。
“大哥放心,有師兄和黃老將軍在,定不會有什麽差池。另外還有一事,請大哥費心。”韓宇說到。
甘寧說到:“賢弟請說。”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洞庭湖交通方便,又極近南郡和江夏,請大哥多派人手前去打探,一有風吹草低,便來告之於我。”韓宇說到。
“好,賢弟放心。”甘寧答到。
“走,師兄、大哥、子初今晚不醉不歸。”
五日後,武陵太守府內,鞏誌上前行禮:“鞏誌拜見主公。”
“鞏太守快快請起。鞏太守深明大義,棄暗投明,韓宇替武陵百姓感謝你。”韓宇說到。
“謝主公。主公實行新政,惠及百姓,能夠追隨主公,才是武陵百姓和鞏誌的福氣。”
韓宇微微一笑說到:“鞏太守,我們就不要互相客氣了,我這邊有一個問題,請鞏太守知無不言。”
“主公請問,我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鞏誌答到。
“好,請問鞏太守,對五溪蠻之事知道多少?”韓宇問到。
鞏誌聽了,略一思索,答到:“主公,五溪蠻分武溪、雄溪、酉溪、辰溪和樠溪五蠻,其中以武溪蠻最大,雄溪蠻次之,總人口大概十萬不到,現在的蠻王叫沙摩柯,此人武藝高強、力大無比,五蠻加起來約有一萬左右蠻兵。”
“嗯,鞏太守,如果我想招降五溪蠻,並把他們搬離大山,遷往武陵,你覺得可行嗎?”韓宇又問。
“主公,五溪蠻人以打獵為主,其實生活的並不好,經常食不飽腹,所以才時不時出來搶糧。如果能讓他們遷往平地,和漢人百姓一樣,自己耕種,肯定比在山林裏打獵強。而且他們如果有糧食了,也沒必要搶其他百姓了,可以是說一勞永逸之法。不過……”鞏誌說到這裏,遲疑的停了下來。
“不過什麽,鞏太守但說無妨!”韓宇看到馬上說到。
“不過五溪蠻人生性好鬥,又與漢人百姓積怨甚深,恐怕不會歸降主公,更不要說搬離五溪了。”鞏誌一口氣說完。
“這個不必鞏太守擔心,隻要你認為這件事可做就行。另外,請鞏太守考慮考慮,如果他們願意遷出五溪,怎麽安置五溪蠻十萬族人。”韓宇說到。
“諾,鞏誌領命。”
臨沅城外軍中大帳。詢問了多名向導官,經過了韓宇和龐統五天的選址、推演之後,韓宇下令到:“子初,你速安排一千百姓,多運糧食和開荒工具,前往沅陵縣金銀山周家坡附近開荒農田。陳應將軍,你帶二千兵士,扮作普通百姓,暗藏兵器,與開荒百姓一起前往。金銀山靠近五溪,蠻人缺糧,見開荒之處有這麽多的糧食,必然前來搶糧。陳應將軍,如果前來搶糧的蠻人不多,你們需奮力抵抗,殺退蠻兵;如果蠻人人數眾多,則帶著糧草向獅子岩撤退,不得有誤。”韓宇邊指著地圖邊說到。
“黃老將軍,你帶三千人馬在獅子岩南側埋伏;邢將軍你帶三千人馬於獅子岩西側埋伏;但見蠻軍追至獅子岩,待陳應將軍通過,你們一起殺出,把蠻兵圍在當中。如果此時能夠招降蠻兵當然最好,如果不能,放開一個口子,把蠻兵趕往西邊,我與軍師率二千人馬守在那裏,不讓一個蠻兵逃過酉水。大家都聽清楚了嗎?”韓宇說完問到。
“清楚了!”眾人答到。
“好,大家分頭準備。黃老將軍和邢將軍你們行軍要晝伏夜出,盡量不要暴露行蹤,到了獅子岩後,找好藏兵之所,除傳令兵外,不得隨意走動。”韓宇囑咐到。
“諾!”眾人領命。
“主公,武陵郡地處荊州西南,與益州接壤,治所臨沅曾是荊州治所,雖然繁華,但周邊各縣,尤其是西南比較偏遠的縣,如遷陵、酉陽等縣,卻是窮山惡水,百姓極為貧困,生活過得非常艱苦。一方麵原因是這些偏遠的縣山林居多,土地貧瘠,而且猛獸橫行,難以耕種;另一方麵,也是最大的原因是居住在荊、益兩州交界大山之中的五溪蠻經常出來禍亂百姓,搶劫錢糧,甚止還攻打縣城,至使百姓無心勞作,逃離家園。”劉巴解釋到。
龐統聽了點了點頭,說到:“我之前也多次聽聞五溪蠻出來作亂之事。所謂五溪蠻,是指雄溪、樠溪、辰溪、酉溪和武溪五個部落的蠻人。他們世代都居住在沅水上遊的五條溪流附近,所以被稱為五溪蠻。好像如今的五溪蠻蠻王叫作沙摩柯,據說此人粗獷醜陋,卻力大無比,使一柄鐵蒺藜骨朵,死在他手下的人不計其數。”
韓宇聽了沉默一會,問到:“可否和之前招安山匪一樣,招降五溪蠻?”
龐統答到:“難,五溪蠻世居深山,平常以打獵為生,故而勇猛。鬧饑荒時為了生存,便出來打劫糧草,蠻人凶殘好殺,百姓無法抵擋,隻能任由他們搶掠。曆來朝庭也曾派兵前去征剿,但是派得軍隊多了,五溪蠻人便逃往深山躲避,時間一長,朝庭隻能撤兵;派得軍隊少了,反被蠻軍所殺。所以近來,朝庭也不發兵征剿了。武溪蠻見此,更為猖狂,以前隻是沒糧的時候出來打劫,現在是他們想什麽就什麽時候出來了。”
韓宇聽說,心想隻有效仿後世,把住在大山裏的貧困百姓搬離大山,然後統一安排到平地居住,那樣,才能真正解決五溪蠻的問題。想到這裏說到:“師兄、子初,我們明天便和黃老將軍一道前去武陵。”
“諾!”龐統、劉巴二人應到。
“大哥,本來還想和你多聚幾日,你看現在不行了。”韓宇轉身和甘寧說到。
“賢弟不要這樣說,正事要緊,你我兄弟來日方長。此去武陵,多加注意自己的安全,你現在身份不一樣了,身上的擔子也重了,雖然我知道你現在的身手,但是小心點總是對的。”甘寧回到。
“大哥放心,有師兄和黃老將軍在,定不會有什麽差池。另外還有一事,請大哥費心。”韓宇說到。
甘寧說到:“賢弟請說。”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洞庭湖交通方便,又極近南郡和江夏,請大哥多派人手前去打探,一有風吹草低,便來告之於我。”韓宇說到。
“好,賢弟放心。”甘寧答到。
“走,師兄、大哥、子初今晚不醉不歸。”
五日後,武陵太守府內,鞏誌上前行禮:“鞏誌拜見主公。”
“鞏太守快快請起。鞏太守深明大義,棄暗投明,韓宇替武陵百姓感謝你。”韓宇說到。
“謝主公。主公實行新政,惠及百姓,能夠追隨主公,才是武陵百姓和鞏誌的福氣。”
韓宇微微一笑說到:“鞏太守,我們就不要互相客氣了,我這邊有一個問題,請鞏太守知無不言。”
“主公請問,我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鞏誌答到。
“好,請問鞏太守,對五溪蠻之事知道多少?”韓宇問到。
鞏誌聽了,略一思索,答到:“主公,五溪蠻分武溪、雄溪、酉溪、辰溪和樠溪五蠻,其中以武溪蠻最大,雄溪蠻次之,總人口大概十萬不到,現在的蠻王叫沙摩柯,此人武藝高強、力大無比,五蠻加起來約有一萬左右蠻兵。”
“嗯,鞏太守,如果我想招降五溪蠻,並把他們搬離大山,遷往武陵,你覺得可行嗎?”韓宇又問。
“主公,五溪蠻人以打獵為主,其實生活的並不好,經常食不飽腹,所以才時不時出來搶糧。如果能讓他們遷往平地,和漢人百姓一樣,自己耕種,肯定比在山林裏打獵強。而且他們如果有糧食了,也沒必要搶其他百姓了,可以是說一勞永逸之法。不過……”鞏誌說到這裏,遲疑的停了下來。
“不過什麽,鞏太守但說無妨!”韓宇看到馬上說到。
“不過五溪蠻人生性好鬥,又與漢人百姓積怨甚深,恐怕不會歸降主公,更不要說搬離五溪了。”鞏誌一口氣說完。
“這個不必鞏太守擔心,隻要你認為這件事可做就行。另外,請鞏太守考慮考慮,如果他們願意遷出五溪,怎麽安置五溪蠻十萬族人。”韓宇說到。
“諾,鞏誌領命。”
臨沅城外軍中大帳。詢問了多名向導官,經過了韓宇和龐統五天的選址、推演之後,韓宇下令到:“子初,你速安排一千百姓,多運糧食和開荒工具,前往沅陵縣金銀山周家坡附近開荒農田。陳應將軍,你帶二千兵士,扮作普通百姓,暗藏兵器,與開荒百姓一起前往。金銀山靠近五溪,蠻人缺糧,見開荒之處有這麽多的糧食,必然前來搶糧。陳應將軍,如果前來搶糧的蠻人不多,你們需奮力抵抗,殺退蠻兵;如果蠻人人數眾多,則帶著糧草向獅子岩撤退,不得有誤。”韓宇邊指著地圖邊說到。
“黃老將軍,你帶三千人馬在獅子岩南側埋伏;邢將軍你帶三千人馬於獅子岩西側埋伏;但見蠻軍追至獅子岩,待陳應將軍通過,你們一起殺出,把蠻兵圍在當中。如果此時能夠招降蠻兵當然最好,如果不能,放開一個口子,把蠻兵趕往西邊,我與軍師率二千人馬守在那裏,不讓一個蠻兵逃過酉水。大家都聽清楚了嗎?”韓宇說完問到。
“清楚了!”眾人答到。
“好,大家分頭準備。黃老將軍和邢將軍你們行軍要晝伏夜出,盡量不要暴露行蹤,到了獅子岩後,找好藏兵之所,除傳令兵外,不得隨意走動。”韓宇囑咐到。
“諾!”眾人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