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王子騰升遷
提籃橋進修後,穿到紅樓當丫鬟 作者:蜀中說書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徐樂跟著小丫鬟去了王二太太院裏。
王熙鳳還在王二太太懷裏哭,王二太太讓徐樂將今日的事情一一說了,聽罷,王二太太臉色愈發不好了。
之後,王二太太就將平兒跟徐樂以及小丫鬟都打發了出去,跟王熙鳳說了許久的私房話兒,王熙鳳今晚就在王二太太的院裏睡的。
徐樂不知道王二太太對王熙鳳說了什麽,隻是王熙鳳此後對王夫人沒那麽殷勤了,隱隱還帶著兩分戒備。
王二太太看得更遠,王夫人針對賈璉,歸根到底是為了榮國府的爵位,如果賈璉日後無子,這爵位就極有可能落到二房的子孫手中,因為國法規定,爵位的繼承必須是嫡出,如果無嫡出,那就得是正房太太膝下養著的孩子,不過即使是這樣,庶子繼承爵位得連降兩級。
因此一般人家如果自己沒有嫡出,兄弟有嫡出孩子的,就過繼嫡出的侄子到自己的膝下繼承爵位,這也是為了家族的長遠考量。
賈璉現如今才十五六,房裏就有四個通房,日後身子不得掏空了去?那日後王熙鳳嫁進去,隻怕也很難生下孩子。
王二太太將此事告知王子騰,但男人對此事的看法跟女人不同,王子騰認為男人三妻四妾也是正常,就連王熙鳳身邊的那四個丫頭,也是做通房丫頭預備役養著的,因此並不覺得這是什麽大事兒。
王二太太無奈,王子騰不知道後院女人陰私手段,她是清楚的。
因此,王二太太就不再對王子騰說此事,隻讓王熙鳳小心點王夫人的手段,還將王夫人曾經的一些陰私手段告知了王熙鳳。
原來王夫人年輕的時候也是個不能容人的,賈政有兩個通房都被打發了出去,後來王夫人懷孕,賈老太太給了賈政兩個丫鬟紅袖添香,一個難產死了,一個流產了,流產的那個姓周,後來被抬了姨娘。
那周姨娘流產的時候,賈老太太抓到了王夫人的把柄,王夫人才開始吃齋念佛的,後來又多了一個趙姨娘。趙姨娘是賈老太太身邊的大丫鬟,也是厲害,沉寂了五六年,在王夫人懷上賈寶玉的時候,生下了一個女兒,就是探春,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叫賈環。
王熙鳳得知這些事情後,才知道原來看起來如佛爺的王夫人,動起手來如此的狠辣,王熙鳳對其生起了幾分忌憚。
之後,王熙鳳又叫來了徐樂,賞賜了她一對燒藍的銀鐲子,算是補了徐樂被扣的那一個月的月錢。至於徐樂打探消息給了鴛鴦的那個瑪瑙鐲子,還有給珍珠的銀子,王熙鳳早就讓平兒給她私下裏補上了。
王熙鳳對於忠心的手下,出手是很大方的,因為徐樂給她出主意找王二太太,平兒勸她去找王二太太,所以她覺得徐樂跟平兒是忠心又得用的,有什麽事情會私下裏跟她們說,越發的倚重兩人。
過了年,也算是忙過了。
王二太太在初三的時候,就帶著王熙鳳去了榮國府拜訪,這一次跟著出門的是徐樂跟安兒。
賈元春在初五的時候就要進宮了,現如今正在跟宮裏的嬤嬤學習規矩,王熙鳳領著丫頭去見了賈元春一麵,兩表姐妹哭了一場,說了些貼心話兒,帶著不舍分別了。
回去的時候,王熙鳳突然道:“你們說,元春大表姐進宮了能得寵嗎?”
安兒快嘴道:“賈家大姑娘容貌不差,又出身國公府,入宮了,隻怕是要得寵的。”安兒是真的這樣想的,心裏還特別羨慕能跟著元春入宮的丫鬟抱琴。
徐樂沒有說話,元春雖然漂亮,但是宮裏最不缺的就是漂亮的女人。元春雖然是國公府出身,說到底也不過是五品員外郎的嫡女,出身也算不得多好。而且元春是大氣端莊這一掛的,瞧著不像是做妾的料子,說得不好聽點,宮妃也不過是個妾,元春過於端著了,哪裏爭得過那些嫵媚風流的美人。
王熙鳳見徐樂沒說話,就特意問了一句:“樂兒你覺得安兒說的,有幾分道理?”
徐樂道:“回姑娘,奴婢覺得,這能否得寵,真的說不準,一切都是命數。且跟賈家大姑娘一起入宮的甄家四姑娘,何嚐不是一個美人?”說實在的,元春論容貌倒真不如甄家四姑娘貌美。
王熙鳳想起甄四姑娘那張芙蓉麵,對元春能否得寵也少了幾分信心。
良久,王熙鳳道:“就看大姐姐的命了。”
初七的時候,天使突然來到王家宣旨,王子騰升職了,成了九城兵馬司首領,一躍兩級,是為從一品大員,可見其頗得聖心。
王子騰初七升的值,賈家的媒人是初九上的王家的門。
因著王熙鳳現如今實歲才十三,商定等王熙鳳及笄之後,再成親。
正月十八那日,賈珠娶親。
王二太太便帶王熙鳳去榮國府吃酒。
鬧洞房的時候,徐樂也去湊了個熱鬧,李紈不過是清秀的模樣,十六七的模樣,不過穿著紅嫁衣,也增添了幾分豔色。
看了一下熱鬧,徐樂就回到了王熙鳳身邊,給王熙鳳講眾人鬧洞房的熱鬧。
徐樂低聲道:“瞧著是個好脾性的。”
王熙鳳點點頭,瞧著帶著勉強笑容接待賓客的王夫人,自己這個姑媽可看不上一個國子監祭酒家的姑娘,隻怕自己這個大表嫂日後的日子不太好過。
王熙鳳瞧了熱鬧,又去賈老太太身邊說笑,逗逗三春等幾個小姑娘,還有賈老太太娘家的侄孫女史家的大姑娘史湘雲,幾個小姑娘個個玉雪可愛,王熙鳳個個愛得不行。
賈寶玉更別提了,混在女眷中,這個親親,那個抱抱。
賈寶玉長得好看,年紀小,婦人們都愛逗他。
脂粉堆裏混著,賈寶玉樂不思蜀,哪裏還記得家裏的幾個姐姐妹妹的,史湘雲年紀小夾舌子,二跟愛說不清,一直“愛哥哥、愛哥哥”的喊,但賈寶玉渾然沒聽見。
王熙鳳還在王二太太懷裏哭,王二太太讓徐樂將今日的事情一一說了,聽罷,王二太太臉色愈發不好了。
之後,王二太太就將平兒跟徐樂以及小丫鬟都打發了出去,跟王熙鳳說了許久的私房話兒,王熙鳳今晚就在王二太太的院裏睡的。
徐樂不知道王二太太對王熙鳳說了什麽,隻是王熙鳳此後對王夫人沒那麽殷勤了,隱隱還帶著兩分戒備。
王二太太看得更遠,王夫人針對賈璉,歸根到底是為了榮國府的爵位,如果賈璉日後無子,這爵位就極有可能落到二房的子孫手中,因為國法規定,爵位的繼承必須是嫡出,如果無嫡出,那就得是正房太太膝下養著的孩子,不過即使是這樣,庶子繼承爵位得連降兩級。
因此一般人家如果自己沒有嫡出,兄弟有嫡出孩子的,就過繼嫡出的侄子到自己的膝下繼承爵位,這也是為了家族的長遠考量。
賈璉現如今才十五六,房裏就有四個通房,日後身子不得掏空了去?那日後王熙鳳嫁進去,隻怕也很難生下孩子。
王二太太將此事告知王子騰,但男人對此事的看法跟女人不同,王子騰認為男人三妻四妾也是正常,就連王熙鳳身邊的那四個丫頭,也是做通房丫頭預備役養著的,因此並不覺得這是什麽大事兒。
王二太太無奈,王子騰不知道後院女人陰私手段,她是清楚的。
因此,王二太太就不再對王子騰說此事,隻讓王熙鳳小心點王夫人的手段,還將王夫人曾經的一些陰私手段告知了王熙鳳。
原來王夫人年輕的時候也是個不能容人的,賈政有兩個通房都被打發了出去,後來王夫人懷孕,賈老太太給了賈政兩個丫鬟紅袖添香,一個難產死了,一個流產了,流產的那個姓周,後來被抬了姨娘。
那周姨娘流產的時候,賈老太太抓到了王夫人的把柄,王夫人才開始吃齋念佛的,後來又多了一個趙姨娘。趙姨娘是賈老太太身邊的大丫鬟,也是厲害,沉寂了五六年,在王夫人懷上賈寶玉的時候,生下了一個女兒,就是探春,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叫賈環。
王熙鳳得知這些事情後,才知道原來看起來如佛爺的王夫人,動起手來如此的狠辣,王熙鳳對其生起了幾分忌憚。
之後,王熙鳳又叫來了徐樂,賞賜了她一對燒藍的銀鐲子,算是補了徐樂被扣的那一個月的月錢。至於徐樂打探消息給了鴛鴦的那個瑪瑙鐲子,還有給珍珠的銀子,王熙鳳早就讓平兒給她私下裏補上了。
王熙鳳對於忠心的手下,出手是很大方的,因為徐樂給她出主意找王二太太,平兒勸她去找王二太太,所以她覺得徐樂跟平兒是忠心又得用的,有什麽事情會私下裏跟她們說,越發的倚重兩人。
過了年,也算是忙過了。
王二太太在初三的時候,就帶著王熙鳳去了榮國府拜訪,這一次跟著出門的是徐樂跟安兒。
賈元春在初五的時候就要進宮了,現如今正在跟宮裏的嬤嬤學習規矩,王熙鳳領著丫頭去見了賈元春一麵,兩表姐妹哭了一場,說了些貼心話兒,帶著不舍分別了。
回去的時候,王熙鳳突然道:“你們說,元春大表姐進宮了能得寵嗎?”
安兒快嘴道:“賈家大姑娘容貌不差,又出身國公府,入宮了,隻怕是要得寵的。”安兒是真的這樣想的,心裏還特別羨慕能跟著元春入宮的丫鬟抱琴。
徐樂沒有說話,元春雖然漂亮,但是宮裏最不缺的就是漂亮的女人。元春雖然是國公府出身,說到底也不過是五品員外郎的嫡女,出身也算不得多好。而且元春是大氣端莊這一掛的,瞧著不像是做妾的料子,說得不好聽點,宮妃也不過是個妾,元春過於端著了,哪裏爭得過那些嫵媚風流的美人。
王熙鳳見徐樂沒說話,就特意問了一句:“樂兒你覺得安兒說的,有幾分道理?”
徐樂道:“回姑娘,奴婢覺得,這能否得寵,真的說不準,一切都是命數。且跟賈家大姑娘一起入宮的甄家四姑娘,何嚐不是一個美人?”說實在的,元春論容貌倒真不如甄家四姑娘貌美。
王熙鳳想起甄四姑娘那張芙蓉麵,對元春能否得寵也少了幾分信心。
良久,王熙鳳道:“就看大姐姐的命了。”
初七的時候,天使突然來到王家宣旨,王子騰升職了,成了九城兵馬司首領,一躍兩級,是為從一品大員,可見其頗得聖心。
王子騰初七升的值,賈家的媒人是初九上的王家的門。
因著王熙鳳現如今實歲才十三,商定等王熙鳳及笄之後,再成親。
正月十八那日,賈珠娶親。
王二太太便帶王熙鳳去榮國府吃酒。
鬧洞房的時候,徐樂也去湊了個熱鬧,李紈不過是清秀的模樣,十六七的模樣,不過穿著紅嫁衣,也增添了幾分豔色。
看了一下熱鬧,徐樂就回到了王熙鳳身邊,給王熙鳳講眾人鬧洞房的熱鬧。
徐樂低聲道:“瞧著是個好脾性的。”
王熙鳳點點頭,瞧著帶著勉強笑容接待賓客的王夫人,自己這個姑媽可看不上一個國子監祭酒家的姑娘,隻怕自己這個大表嫂日後的日子不太好過。
王熙鳳瞧了熱鬧,又去賈老太太身邊說笑,逗逗三春等幾個小姑娘,還有賈老太太娘家的侄孫女史家的大姑娘史湘雲,幾個小姑娘個個玉雪可愛,王熙鳳個個愛得不行。
賈寶玉更別提了,混在女眷中,這個親親,那個抱抱。
賈寶玉長得好看,年紀小,婦人們都愛逗他。
脂粉堆裏混著,賈寶玉樂不思蜀,哪裏還記得家裏的幾個姐姐妹妹的,史湘雲年紀小夾舌子,二跟愛說不清,一直“愛哥哥、愛哥哥”的喊,但賈寶玉渾然沒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