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維嘉一車三人,羅響開車,雲鷹也已經得到了實習票,坐在副駕駛座位上為羅響指路,走了8天,到了徐聞。但是,人和車要上輪渡時,車被扣住了,因為他們沒有辦上島行駛證。
原來海南島是gd省的一個地區,海囗是地區行署所在地。島上的公路都是地區和各縣修的,外來車輛上島要辦上島行駛證,不管你在哪交了養路費,要上島都要補交。好在海南地區交通局在徐聞輪渡碼頭設了辦事處,柳維嘉憑省農科院介紹信,交上了一年2000元的養路費,辦下了海南地區行駛證。
幸虧辦了這個證,因為上島後沒有這個證加不了油,而島上的汽油和柴油都是6毛一公升,並且隻有縣城所在地才能買到。
當時海南地區隻有一個縣級市,即hk市,另轄定安、澄邁、屯昌、文昌、瓊中、臨高、瓊海、通什(zá)、澹縣、萬寧、保亭、東方、昌江、黎東、崖縣等15個縣。從海口去三亞有三條公路,一條是和火車道平行交織的地級公路,是貫穿島南北中線的主幹路,連著定安、屯昌、瓊中、通什、保亭、樂東、崖縣;一條是東線,是縣級公路相接的東海岸公路,連著文昌、瓊海、萬寧、陵水、崖縣;一條是西線,也是縣級公路相接的西海岸公路,連著澄邁、臨高、澹縣、昌江、東方、樂東、崖縣;而三亞是崖縣的縣城。
當時島上除了海口有柏油路外,其他的公路都是砂石路,羅響選了中線,到通什時,火車可以穿山洞,公路隻能盤旋五指山而行。
柳維嘉埋怨他說:“你選的這條路太次了,上了海南島卻看不見海。”
羅響說:“別著急!到三亞就有海了,否則,就不會有天涯海角了!坐輪渡時你都吐了,我怕你再吐!再說,海邊能種地嗎?”
過了五指山便能看到海了,他們在樂東和崖縣交界處的崖州看到了平地。那個交界處叫崖州鎮,歸崖縣管,原來是縣城所在地,後來三亞建了軍港,又是火車站所在地,縣城才搬了過去。
崖州是一個古鎮,是一個有上千年曆史的水旱碼頭,人稱先有崖州後有三亞。
海南島上有兩江兩河,兩江是南渡江和昌化江,兩河是萬泉河和寧遠河。五指山區是兩河的發源地,北邊是萬泉河,南邊是寧遠河。寧遠河是三亞的母親河,在三亞分成六羅水、水蛟溪、半嶺水三個支流,呈“丫”字型入南海,三亞由此得名。
柳維嘉她們是11月中旬到崖州的,正趕上崖州公社進行農業生產責任製改革,在第四季來臨之前搞分田到戶。柳維嘉不走了,在崖州公社住下了。
崖州公社有一個港門大隊,是寧遠河的一個入海口,當地人以漁業為主,對農耕不重視,都不願意承包農田,因為種田不掙錢,還要交公糧。他們要吃糧都從海上買,珠江三角洲也是糧食主產區,隻要有錢就能到沿岸碼頭買到。為此,分田到戶進行得並不順利。
柳維嘉看了寧遠河沿岸的稻田,第三季稻已近成熟,估計畝產也就在200斤左右。再抓泥土觀察發現,那土質中有機成分較少,心中便有了數。
她到公社供銷社一打聽,因為有海運,化肥價格比東北貴了30%左右,氫氨和硝氨一個價,硝氨和尿素一個價,竟沒有鉀肥和磷肥。
售貨員說:“這裏的社員不認化肥,隻認農家肥,耕地也不多,一人才有幾分地,他們開墾土地寧可種香蕉也不種稻米,因為離開河的地都幹旱,擔水澆田澆不過來。”
柳維嘉又到大隊去問,大隊幹部說:“他們大隊有6個生產隊,300多戶社員,1800多口人,隻有1500畝土地,三季稻的畝產合計600斤,人均口糧是500斤,剛夠吃。但是,農業學大寨中,各級都虛報產量,使我們這個大隊1975年交公糧的任務是21萬斤,總產90萬斤減去21萬斤,人均才分口糧360斤。好在大隊有漁船,出海能買到糧食。”
柳維嘉打聽明白了,那1500畝水田都是小畝,按公畝計算隻有99萬平方米,即99坰地。99坰水田產90萬斤稻子,坰產9000多斤,證明此處的地在不用化肥的情況下能打這麽多糧,如果用上化肥,坰產達到1萬2000斤都沒問題。於是她又問了稻種。
大隊幹部說:“1975年以前,這裏的稻田三季畝產也就在300斤左右,後來用了中科院的雜交稻種子,畝產才翻番的。也正是那年,畝產達到了600斤,賣了21萬斤稻子,把公糧指標提上去就下不來了,現在還用那個種子呢。”
柳維嘉研究過袁隆平的事跡,他的種子是不依賴化肥的,因為推廣化肥還是75年以後的事。
她有主意了,如果包下這100坰地,用90坰種稻子,每坰投300斤化肥才5萬4000元,能產出120萬斤稻子來,產值是24萬,40%收入是9萬6000元,能掙4萬2000元。拿出10坰來製苞米種,不用埋水管網了,隻用水泵就可以灌溉,投上3萬元就可以了。剩下的1萬4買拖拉機和農機具,10坰地都實行機械化,能種兩茬苞米,打10萬斤原種,產值100萬,40%就是40萬。自己手裏有20萬,夠雇工周轉的了,這樣一年就能掙40萬,還上20萬,還剩20萬。
打定了主意,她便找大隊書記談判了。
大隊書記聽她說能保證交公糧,還保證每人口糧增到520斤,並且生產費用都由她出,有些不相信。但看她有吉普車,又拿出了省級農科院的文書,便信她了。
她提出的條件一是農忙時的勞力由大隊組織,做到招之既來就行;二是免費給她解決實驗、住宿的房子,為她們三人安排吃派飯;三是保證電力供應。
大隊書記說:“這裏的習俗是女人下田幹活,在家種菜,男人出海打魚掙錢,我能保證有300個婦女天天上工。不過,第四季要種油菜了,這個地能不能讓隊裏種一茬,全大隊的人吃油和菜都靠這一茬呢,這個要解決了,你們就成了百姓的朋友了,辦啥事都好說了。”
柳維嘉答應隻給他們90坰地,並且幫她把10坰地改成旱田,她要搞實驗。
雙方談妥了,簽了協議,大隊把空置的知青集體戶給了她們。她開始去三亞踅摸買拖拉機和農機具了,並要順便去國家農科院製種站看一圈,看他們那裏還能提供什麽幫助。
原來海南島是gd省的一個地區,海囗是地區行署所在地。島上的公路都是地區和各縣修的,外來車輛上島要辦上島行駛證,不管你在哪交了養路費,要上島都要補交。好在海南地區交通局在徐聞輪渡碼頭設了辦事處,柳維嘉憑省農科院介紹信,交上了一年2000元的養路費,辦下了海南地區行駛證。
幸虧辦了這個證,因為上島後沒有這個證加不了油,而島上的汽油和柴油都是6毛一公升,並且隻有縣城所在地才能買到。
當時海南地區隻有一個縣級市,即hk市,另轄定安、澄邁、屯昌、文昌、瓊中、臨高、瓊海、通什(zá)、澹縣、萬寧、保亭、東方、昌江、黎東、崖縣等15個縣。從海口去三亞有三條公路,一條是和火車道平行交織的地級公路,是貫穿島南北中線的主幹路,連著定安、屯昌、瓊中、通什、保亭、樂東、崖縣;一條是東線,是縣級公路相接的東海岸公路,連著文昌、瓊海、萬寧、陵水、崖縣;一條是西線,也是縣級公路相接的西海岸公路,連著澄邁、臨高、澹縣、昌江、東方、樂東、崖縣;而三亞是崖縣的縣城。
當時島上除了海口有柏油路外,其他的公路都是砂石路,羅響選了中線,到通什時,火車可以穿山洞,公路隻能盤旋五指山而行。
柳維嘉埋怨他說:“你選的這條路太次了,上了海南島卻看不見海。”
羅響說:“別著急!到三亞就有海了,否則,就不會有天涯海角了!坐輪渡時你都吐了,我怕你再吐!再說,海邊能種地嗎?”
過了五指山便能看到海了,他們在樂東和崖縣交界處的崖州看到了平地。那個交界處叫崖州鎮,歸崖縣管,原來是縣城所在地,後來三亞建了軍港,又是火車站所在地,縣城才搬了過去。
崖州是一個古鎮,是一個有上千年曆史的水旱碼頭,人稱先有崖州後有三亞。
海南島上有兩江兩河,兩江是南渡江和昌化江,兩河是萬泉河和寧遠河。五指山區是兩河的發源地,北邊是萬泉河,南邊是寧遠河。寧遠河是三亞的母親河,在三亞分成六羅水、水蛟溪、半嶺水三個支流,呈“丫”字型入南海,三亞由此得名。
柳維嘉她們是11月中旬到崖州的,正趕上崖州公社進行農業生產責任製改革,在第四季來臨之前搞分田到戶。柳維嘉不走了,在崖州公社住下了。
崖州公社有一個港門大隊,是寧遠河的一個入海口,當地人以漁業為主,對農耕不重視,都不願意承包農田,因為種田不掙錢,還要交公糧。他們要吃糧都從海上買,珠江三角洲也是糧食主產區,隻要有錢就能到沿岸碼頭買到。為此,分田到戶進行得並不順利。
柳維嘉看了寧遠河沿岸的稻田,第三季稻已近成熟,估計畝產也就在200斤左右。再抓泥土觀察發現,那土質中有機成分較少,心中便有了數。
她到公社供銷社一打聽,因為有海運,化肥價格比東北貴了30%左右,氫氨和硝氨一個價,硝氨和尿素一個價,竟沒有鉀肥和磷肥。
售貨員說:“這裏的社員不認化肥,隻認農家肥,耕地也不多,一人才有幾分地,他們開墾土地寧可種香蕉也不種稻米,因為離開河的地都幹旱,擔水澆田澆不過來。”
柳維嘉又到大隊去問,大隊幹部說:“他們大隊有6個生產隊,300多戶社員,1800多口人,隻有1500畝土地,三季稻的畝產合計600斤,人均口糧是500斤,剛夠吃。但是,農業學大寨中,各級都虛報產量,使我們這個大隊1975年交公糧的任務是21萬斤,總產90萬斤減去21萬斤,人均才分口糧360斤。好在大隊有漁船,出海能買到糧食。”
柳維嘉打聽明白了,那1500畝水田都是小畝,按公畝計算隻有99萬平方米,即99坰地。99坰水田產90萬斤稻子,坰產9000多斤,證明此處的地在不用化肥的情況下能打這麽多糧,如果用上化肥,坰產達到1萬2000斤都沒問題。於是她又問了稻種。
大隊幹部說:“1975年以前,這裏的稻田三季畝產也就在300斤左右,後來用了中科院的雜交稻種子,畝產才翻番的。也正是那年,畝產達到了600斤,賣了21萬斤稻子,把公糧指標提上去就下不來了,現在還用那個種子呢。”
柳維嘉研究過袁隆平的事跡,他的種子是不依賴化肥的,因為推廣化肥還是75年以後的事。
她有主意了,如果包下這100坰地,用90坰種稻子,每坰投300斤化肥才5萬4000元,能產出120萬斤稻子來,產值是24萬,40%收入是9萬6000元,能掙4萬2000元。拿出10坰來製苞米種,不用埋水管網了,隻用水泵就可以灌溉,投上3萬元就可以了。剩下的1萬4買拖拉機和農機具,10坰地都實行機械化,能種兩茬苞米,打10萬斤原種,產值100萬,40%就是40萬。自己手裏有20萬,夠雇工周轉的了,這樣一年就能掙40萬,還上20萬,還剩20萬。
打定了主意,她便找大隊書記談判了。
大隊書記聽她說能保證交公糧,還保證每人口糧增到520斤,並且生產費用都由她出,有些不相信。但看她有吉普車,又拿出了省級農科院的文書,便信她了。
她提出的條件一是農忙時的勞力由大隊組織,做到招之既來就行;二是免費給她解決實驗、住宿的房子,為她們三人安排吃派飯;三是保證電力供應。
大隊書記說:“這裏的習俗是女人下田幹活,在家種菜,男人出海打魚掙錢,我能保證有300個婦女天天上工。不過,第四季要種油菜了,這個地能不能讓隊裏種一茬,全大隊的人吃油和菜都靠這一茬呢,這個要解決了,你們就成了百姓的朋友了,辦啥事都好說了。”
柳維嘉答應隻給他們90坰地,並且幫她把10坰地改成旱田,她要搞實驗。
雙方談妥了,簽了協議,大隊把空置的知青集體戶給了她們。她開始去三亞踅摸買拖拉機和農機具了,並要順便去國家農科院製種站看一圈,看他們那裏還能提供什麽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