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敏、黎想、祝聯營在倪虹的引領下,出了大隊院門,向北拐,上了第三條街,向東拐,便到了知青點的院門。
院門兩側各有5間房,西邊是磚瓦房,機器轟鳴,那是大隊的磨米廠;東邊是磚平房,悄無聲息,那是小隊的馬廄;因為大車都出工了,隻有兩個飼養員在屋裏,坐在鍘草機上抽煙,所以才悄無聲息。
一進院便是長和寬各30米的水泥場院,兩棟廂房各21米,在廂房和大門兩側房子的夾角處的長方形小場地上,分別垛著柴禾和穀草。
西邊的廂房是跨度10米的磚瓦房,有210平方,是廚房、餐廳兼娛樂廳及生產隊隊部,地下是菜窖;東邊的廂房是跨度6米的磚平房,有126平方,是豬舍、雞舍和糧倉。
再向南走是四棟7間的磚瓦房,排成了兩排,門是兩兩對著開的,中間是水泥籃球場,也兼做場院。東邊的兩排房是女寢,西邊的兩排房是男寢。中間房間是洗漱間,南邊的兩排房是走廊在前麵,北邊的兩排房是走廊在後麵。都是通鋪式的南炕,室內有壁櫃,行李鋪得十分整齊,屋裏打掃得也十分整潔。
再往南走,有一趟20米寬、50米長的菜園子,兩邊有男女廁所,牆上爬滿了攀援植物,都是花卉,五彩繽紛。
這個點現有64人,男女生各半,其中上海知青3人,省城知青7人,地區知青16人,其餘全是縣裏的知青,從72年開始,縣裏有頭有臉的人物就開始往這裏送子女了,王震麵子矮,交際又廣,縣裏的局長們一寫條子,他便收下。結果,沒有組戶來的,都是小車送來的。
張淑琴抽調回城了,新戶長兼隊長也是女生,叫林靜,是地區知青。她雖然叫林靜,卻一點也不靜默,口若懸河地向孫英敏介紹了她們戶的發展史。
原來,王震1968年領回了12名上海知青後,在蛤蟆灘挖了地窨子,夏天下河摸魚、撈蝦、種水稻,冬天刨土挑擔往崗地上運,改土造田,一年後才住上泥草房。
1969年省裏又下來了一戶知青,住他們的地窨子,就這麽一茬又一茬地來,一個又一個地走,直到1972年,大隊才開始建磚瓦房,到1973年才建成了現在的規模。這時,他們不再新建戶了,每年抽走多少知青,縣裏就補充多少,一度使集體戶十分鬆散。他便用他當兵的傳統開始治理了,給知青點30坰水田,30坰旱田,讓他們自負盈虧。這裏人多地少,全大隊8個生產隊,500戶社員,600坰地,知青生產隊占了十分之一,成了產糧大戶,一年能賣30萬斤糧食,收入3萬6。
大隊獎勵了他們一輛28拖拉機,他們跑運輸,收入4000元,磨米廠收入2000元,養豬養雞收入2000元,總收入4萬4,去了日常支出,人均年收入666元,日值達到了1.85元。
黎想問林靜:“你們一年用多少種子?多少化肥?”
她說:“3000斤稻種,6000斤化肥。”
祝聯營說:“你們總收入去掉3600元,是4萬零4百元,再去掉公社統籌、大隊提留、生產隊積累4400元,才剩3萬6000元,人均才562元5呀!”
她笑了說:“我的種子和化肥都是大隊撥給的,我們的3名上海知青有在供銷點的,有在小學的,有在大隊的,其他知青還有在拖拉機站的,在廣播站的,不在我們這開資。公社統籌、大隊提留都由大隊負責,有6個在大隊開資的,那4000元就是我們小隊的積累了。”
孫英敏不問這些,她關心的是演員。
林靜說:“我們戶現在就剩南美玉的一把琵琶了,三弦推薦進了英城師院,再就是倪虹這個百靈鳥了。還有一個炊事員,叫童曉樂,經常把碗裝上水敲歌。
“你們那個京劇《沙家浜》演18棵青鬆的演員呢?”黎想問。
“那夥人還都在,就是郭建光抽走了。那個女衛生員就是我,男生不夠,還有6個女生女扮男裝跳的。可別說這個節目了,王書記把縣文工團的舞蹈老師請來,給我們練了兩個多月,結果叫郭建光一個炸音給毀了,讓我們輸給了於家窩堡。哎,我想起來了,你就是於家窩堡那個跳芭蕾舞的!”林晶說。
“是我,我叫黎想,是業餘的,真正專業的在這呢。”黎想指著孫英敏說。
“我是英城一中文藝隊的,跳舞的,我們一起下來7個舞蹈隊的女生,大家都羨慕你,對了!你是英城文工團的!我們是72屆的,匯演時看過你,那時你是在幾中了呢?我忘了!”林靜說。
“三中,跟你們一中比不了,你們舞蹈隊人多,一上場就20多個,能跳音樂史詩《東方紅》。”黎想說。
“別嘮了,你們7個人能找齊嗎?我想看看,要是能把十七棵青鬆找齊了更好!”孫英敏說。
林靜說:“現在農閑,能找齊,倪虹,你帶她們去活動室,我去找人。”
一進餐廳,就傳來了打擊樂曲《我是一個兵》,孫英敏循聲去了廚房,見一個娃娃臉的小胖子男生在敲碗,麵案上擺了十幾個碗,有大有小,裏麵裝的水有多有少。那個小胖子竟蒙著眼睛在敲打。手裏的筷子還不時地在手上旋轉,打出的樂曲十分清脆。他就是童曉樂。
孫英敏示意大家不要打擾他,見廳裏有舞台,台上的牆上掛著不少樂器,便摘下了一把小提琴,見弓毛和琴弦都己擰鬆,上邊落滿灰塵,便找到琴盒,拿出絹帕擦了一遍,然後調弦,彈撥起《遊擊隊員之歌》來了。
童曉樂不打了,聽了一陣後,也打起這首曲子來了。孫英敏上了琴枕,擰緊弓毛,擼了鬆香,拉起了《快樂的女戰士》中的跳弓一段。童曉樂聽了一會兒,又隨上了。當孫英敏拉長弓節拍時,他跟不上了,摘去蒙眼來看。
林靜來了,說道:“這些樂器都是去年匯演時從長春買的,樂器行的人來用完,就都撂這了。是王書記讓掛出來的。一些戶員想學卻沒人教,因為樂器行師傅走時把弦都鬆了,就沒人敢動了。”
孫英敏讓林靜把那些樂器都擦去灰,放回盒內說:“等我有時間找人來教你們,你們跳一次18個青鬆吧!我給你們唱!”
17個人動作還都合拍,為了讓這些人信服,孫英敏拉了《快樂的女戰士》,讓黎想跳了一段,把童曉樂看傻眼了。隨即又讓倪虹隨便清唱了一首歌曲,她心裏有數了。
院門兩側各有5間房,西邊是磚瓦房,機器轟鳴,那是大隊的磨米廠;東邊是磚平房,悄無聲息,那是小隊的馬廄;因為大車都出工了,隻有兩個飼養員在屋裏,坐在鍘草機上抽煙,所以才悄無聲息。
一進院便是長和寬各30米的水泥場院,兩棟廂房各21米,在廂房和大門兩側房子的夾角處的長方形小場地上,分別垛著柴禾和穀草。
西邊的廂房是跨度10米的磚瓦房,有210平方,是廚房、餐廳兼娛樂廳及生產隊隊部,地下是菜窖;東邊的廂房是跨度6米的磚平房,有126平方,是豬舍、雞舍和糧倉。
再向南走是四棟7間的磚瓦房,排成了兩排,門是兩兩對著開的,中間是水泥籃球場,也兼做場院。東邊的兩排房是女寢,西邊的兩排房是男寢。中間房間是洗漱間,南邊的兩排房是走廊在前麵,北邊的兩排房是走廊在後麵。都是通鋪式的南炕,室內有壁櫃,行李鋪得十分整齊,屋裏打掃得也十分整潔。
再往南走,有一趟20米寬、50米長的菜園子,兩邊有男女廁所,牆上爬滿了攀援植物,都是花卉,五彩繽紛。
這個點現有64人,男女生各半,其中上海知青3人,省城知青7人,地區知青16人,其餘全是縣裏的知青,從72年開始,縣裏有頭有臉的人物就開始往這裏送子女了,王震麵子矮,交際又廣,縣裏的局長們一寫條子,他便收下。結果,沒有組戶來的,都是小車送來的。
張淑琴抽調回城了,新戶長兼隊長也是女生,叫林靜,是地區知青。她雖然叫林靜,卻一點也不靜默,口若懸河地向孫英敏介紹了她們戶的發展史。
原來,王震1968年領回了12名上海知青後,在蛤蟆灘挖了地窨子,夏天下河摸魚、撈蝦、種水稻,冬天刨土挑擔往崗地上運,改土造田,一年後才住上泥草房。
1969年省裏又下來了一戶知青,住他們的地窨子,就這麽一茬又一茬地來,一個又一個地走,直到1972年,大隊才開始建磚瓦房,到1973年才建成了現在的規模。這時,他們不再新建戶了,每年抽走多少知青,縣裏就補充多少,一度使集體戶十分鬆散。他便用他當兵的傳統開始治理了,給知青點30坰水田,30坰旱田,讓他們自負盈虧。這裏人多地少,全大隊8個生產隊,500戶社員,600坰地,知青生產隊占了十分之一,成了產糧大戶,一年能賣30萬斤糧食,收入3萬6。
大隊獎勵了他們一輛28拖拉機,他們跑運輸,收入4000元,磨米廠收入2000元,養豬養雞收入2000元,總收入4萬4,去了日常支出,人均年收入666元,日值達到了1.85元。
黎想問林靜:“你們一年用多少種子?多少化肥?”
她說:“3000斤稻種,6000斤化肥。”
祝聯營說:“你們總收入去掉3600元,是4萬零4百元,再去掉公社統籌、大隊提留、生產隊積累4400元,才剩3萬6000元,人均才562元5呀!”
她笑了說:“我的種子和化肥都是大隊撥給的,我們的3名上海知青有在供銷點的,有在小學的,有在大隊的,其他知青還有在拖拉機站的,在廣播站的,不在我們這開資。公社統籌、大隊提留都由大隊負責,有6個在大隊開資的,那4000元就是我們小隊的積累了。”
孫英敏不問這些,她關心的是演員。
林靜說:“我們戶現在就剩南美玉的一把琵琶了,三弦推薦進了英城師院,再就是倪虹這個百靈鳥了。還有一個炊事員,叫童曉樂,經常把碗裝上水敲歌。
“你們那個京劇《沙家浜》演18棵青鬆的演員呢?”黎想問。
“那夥人還都在,就是郭建光抽走了。那個女衛生員就是我,男生不夠,還有6個女生女扮男裝跳的。可別說這個節目了,王書記把縣文工團的舞蹈老師請來,給我們練了兩個多月,結果叫郭建光一個炸音給毀了,讓我們輸給了於家窩堡。哎,我想起來了,你就是於家窩堡那個跳芭蕾舞的!”林晶說。
“是我,我叫黎想,是業餘的,真正專業的在這呢。”黎想指著孫英敏說。
“我是英城一中文藝隊的,跳舞的,我們一起下來7個舞蹈隊的女生,大家都羨慕你,對了!你是英城文工團的!我們是72屆的,匯演時看過你,那時你是在幾中了呢?我忘了!”林靜說。
“三中,跟你們一中比不了,你們舞蹈隊人多,一上場就20多個,能跳音樂史詩《東方紅》。”黎想說。
“別嘮了,你們7個人能找齊嗎?我想看看,要是能把十七棵青鬆找齊了更好!”孫英敏說。
林靜說:“現在農閑,能找齊,倪虹,你帶她們去活動室,我去找人。”
一進餐廳,就傳來了打擊樂曲《我是一個兵》,孫英敏循聲去了廚房,見一個娃娃臉的小胖子男生在敲碗,麵案上擺了十幾個碗,有大有小,裏麵裝的水有多有少。那個小胖子竟蒙著眼睛在敲打。手裏的筷子還不時地在手上旋轉,打出的樂曲十分清脆。他就是童曉樂。
孫英敏示意大家不要打擾他,見廳裏有舞台,台上的牆上掛著不少樂器,便摘下了一把小提琴,見弓毛和琴弦都己擰鬆,上邊落滿灰塵,便找到琴盒,拿出絹帕擦了一遍,然後調弦,彈撥起《遊擊隊員之歌》來了。
童曉樂不打了,聽了一陣後,也打起這首曲子來了。孫英敏上了琴枕,擰緊弓毛,擼了鬆香,拉起了《快樂的女戰士》中的跳弓一段。童曉樂聽了一會兒,又隨上了。當孫英敏拉長弓節拍時,他跟不上了,摘去蒙眼來看。
林靜來了,說道:“這些樂器都是去年匯演時從長春買的,樂器行的人來用完,就都撂這了。是王書記讓掛出來的。一些戶員想學卻沒人教,因為樂器行師傅走時把弦都鬆了,就沒人敢動了。”
孫英敏讓林靜把那些樂器都擦去灰,放回盒內說:“等我有時間找人來教你們,你們跳一次18個青鬆吧!我給你們唱!”
17個人動作還都合拍,為了讓這些人信服,孫英敏拉了《快樂的女戰士》,讓黎想跳了一段,把童曉樂看傻眼了。隨即又讓倪虹隨便清唱了一首歌曲,她心裏有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