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七,秧歌隊先在馬春昌父母家打了場,馬春昌和媳婦各騎一輛自行車,分別馱著兒子和閨女,回家看望老人了。


    他和他媳婦是高中同學,在學校就談了戀愛,他大舅哥是一中的校長,叫曲萬欣,是一個很有活動能力,也很有管理能力的人物。他能當上大隊副書記,就是他大舅哥幫的忙。他媳婦叫曲鳳蘭,個高苗條,一副笑麵,一笑兩酒窩。馬春昌長得也挺帥,關鍵是腦袋聰明,能說會道。一雙兒女也是人見人愛,閨女今年8歲,在中心校上學,兒子才5歲。


    雲鵬編了兩段三句半,第一段讚馬書記:


    雲鵬:政治掛帥水平高。


    張彪:民兵治安抓得好。


    栗武:還管知青和學校。


    藍衛國:拉硬套!


    第二段讚馬書記的父母:


    雲鵬:培養子女有功勞。


    藍衛國:春昌值得您驕傲。


    栗武:德才兼備數頭號。


    張彪折個空翻,在空中敲響了鑼,雙蹺穩穩落地,喊道:“門風好!”


    曲鳳蘭是中心校的老師,誇道:“這是誰編的?太有才啦!”


    馬春昌說:“我手下的知青個個有才,快賞煙!”他媳婦拿出了兩條大生產說:“帶金紙的,祝你們財運亨通!”


    馬春昌隨秧歌隊到了張隊長家,一路對紅梅讚揚有嘉,說今年秧歌比哪年都好!


    雲鵬給隊長的三句半是根據他挪柴禾垛有功,被破格提拔的耳聞編的:


    雲鵬:年青有為幹勁足。


    張彪:移風易俗有力度。


    栗武:贏得社員的擁護。


    藍衛國:有前途!


    張隊長之前隻是一個基幹民兵,原來的隊長清街不利,被馬春昌給擼了,當場提拔他當了隊長。他第一次享受這個待遇,很慷慨地拿出了兩條迎春煙打賞。


    初八,任民又開出了拖拉機,秧歌隊遠遠就聽見歡迎的鞭炮聲。到了近前,劉主任、劉隊長率六隊男女老少在村口夾道歡迎。


    知青們快速下車綁高蹺,套秧歌服,列隊等毛驢車的到來。4裏地,毛驢車沒拉下多遠,雲鵬在馬上遠遠看到了前麵的情況,催促紅梅、藍衛國、張彪、栗武在車上就綁高蹺,套服裝了。


    鼓樂隊回到自己家了,格外賣力氣,百姓們的夾道歡迎也讓秧歌隊員倍受鼓舞,300米的長街,他們扭了一個來回,每路過一家,社員都放鞭炮迎接。


    這個小隊手藝人多,其中皮匠最多,割資本主義尾巴時,把這裏定成了小生產的聚集地,各家的作坊都被關了,隻留下生產隊一個熟皮子的作坊。


    劉主任家和劉隊長家南北相對,都住在村的最西頭。秧歌隊返回來在劉主任和劉隊長家門前拉場了,三聲哨響,雲鵬四人先給劉主任送上了三段三句半:


    第一段是:劉主任是棟梁才,大隊企業排成排,集體經濟闊步邁。會掙錢!


    第二段是:劉主任懂畜牧經,殺牛賣馬他全通,能讓日值升又升。人精!


    第三段是:“劉主任、抓秋翻,春天種地不犯難,糧食年年都增產。有貢獻!


    劉主任聽了前兩段都說“過講!過講!”聽了最後一段說“打賞!打賞!”賞了兩條迎春煙。


    雲鵬他們轉身又給劉隊長送了一段,這一段雲鵬編後,在戶裏練過,內容是認親的:


    雲鵬:從維嘉論叫您舅。


    張彪:我們在家嗑過頭。


    栗武:異姓結拜成朋友。


    藍衛國:認親嘍——


    四隊戶的戶員都向前一步,彎腰鞠躬,齊聲喊“大舅”。


    這一幕讓劉隊長驚呆了,柳維嘉說:“我們管每個人的爸媽都叫爸媽,大舅你快答應啊!”


    當戶員們喊第二聲時,劉隊長應道“唉!快賞煙!”也賞了兩條迎春煙。


    劉主任說:“你們戶真團結,我這個叔伯舅看著都高興。”


    這個隊的百姓也抱團,都聽劉主任和劉隊長的,秧歌隊演節目時,百姓們沒有一個離開的。


    初九,秧歌隊去了七隊,這個小隊位於北街的東麵,在道上便能看見一個大土圍子,土牆高約1米,牆裏銅幹虯枝,炊煙嫋嫋。


    雪地上隻有兩道冰轍,拖拉機怕陷進去,停在了路邊,隊員們也隻好下了車。


    柳維嘉和羅響賣瓜時路過這裏,叫眼前的景象弄懵了,夏天來時,那土圍子裏綠色蔥籠,腳下是青紗帳起,咋變成了這般模樣。


    雲鵬給小隊出板報時也來過這裏,這圍子200米見方,隻有南邊一個門,裏邊住著30戶人家,隊長叫於德全。


    於家窩堡於姓仍是大家族,中間範仁、德、家、品、金五個字,仁字輩所剩無幾,德字輩便是高輩了。於德全聽到拖拉機響,套了9副馬爬犁來接了。


    隊員們看見了爬犁歡呼雀躍起來,紛紛上了去。紅梅的毛驢車也趕到了,隨著爬犁隊行至土牆下,向南拐行100米,又向東拐,再行100米,進了圍子。


    那土牆是為了擋風沙的,過去沒有林帶,這裏沙化嚴重,道光年間,匪患四起,十字街的大戶們便選壯丁在這裏挖土造城,修建炮台,拱衛十字街。圍子裏有4坰地,土牆擋住了風沙,漸成綠地,壯丁們便開墾種植,形成了這個村落,4坰地是66小畝,去了生產隊和場院,一家兩小畝宅院,再不要外來人家了。


    土牆裏的銅幹虯枝是棗樹,那樹耐旱,生命力強,長得又高,能擋風沙,家家院後都種了它,夏日裏綠蔭一片,冬天則一片簫殺。


    這個隊是於家窩堡日值最低的生產隊,百姓生活拮據。但是這裏的百姓都認幹,因為是壯丁的後代,男的都膀大腰圓。從光緒年間就年年種樹,在圍子的北邊建成了一條林帶,圈進了80坰土地,才種上了小麥、高粱和苞米。近年來,黃祥調整了大隊的農作物布局,根據這裏的土質情況,讓他們以種葵花籽、花生和地瓜為主,這裏便成了於家窩堡的“兩瓜”主產地。


    秧歌隊被爬犁直接拉進了場院,在那裏綁了高蹺,套了衣服,直接打了場。這裏的孩子們把看秧歌叫看媳婦人,在他們心裏媳婦是最漂亮的。


    於隊長說:“我們這疙瘩窮,小夥想媳婦想的發瘋,你們多留一會,給我們演全套的,讓他們過把癮。”


    雲鵬給他編的三句半是:“植樹模範於德全,鎖住風沙戰鹽堿,專門生產土特產。認幹!”


    秧歌隊演節目演得過了晌,社員們烀了地瓜,煮了雞蛋來慰問他們。秧歌隊走時,他們拎來了大棗和花生,往隊員的懷裏塞。讓隊員十分感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情係集體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司徒文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司徒文曲並收藏情係集體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