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爺!王爺!您這是剛出宮呢?聽說北洋出兵了?”


    慶郡王剛剛走出宮門,禮部侍郎(滿)誌銳老遠就開始呼喚他。


    誌銳羨慕的看著慶郡王,不僅承襲了王爵,還備受寵愛,能進宮議事。


    “是呀,半島那邊一直在哭鬧,太後便讓北洋出兵了。”慶郡王眉頭微微一皺,臉上閃過一絲不自然。


    這次出兵,北洋是一千個不願意,被清流、滿貴活生生逼成這樣的。


    “出兵便好,出兵便好啊!這東瀛也太不曉事兒了,太後萬壽在即,還敢出來蹦躂,是得好好的給他們點教訓。”


    誌銳雙目一亮,然後樂嗬嗬的。


    “唉!你們知道個什麽,倭寇此番來勢洶洶,北洋卻毫無防備,也沒有把握能戰而勝之。”


    “本來應該徐徐圖之才對,哪知道那閔妃是個不曉事的,以棒王的名義不斷上書,唉!”


    慶郡王想到了太後那句“女人何苦為難女人”,那是太後轉變態度催促北洋出兵的開端。


    “嗨!這有什麽?反正是他北洋去前麵頂著。王爺,您可別說您不知道,這些個漢臣,早已有尾大不掉之勢。”


    誌銳心情相當不錯,


    “自長毛以來,這些個漢人的勢力越發龐大,行事越發不把咱們旗人放在眼裏。”


    “不知道的,還以為這大清國是他們的呢!”


    “這一場仗來的正好,打贏了北洋也得元氣大傷,還能順帶平了東洋。”


    “即便是打輸了,那也能平了北洋,隻要陸戰不敗就行。”


    “再者說,沒了北洋還有南洋,沒了淮軍還有湘軍、楚勇,現在又冒出個閔軍。”


    應該說,從旗人貴族的出發點講,他們的操作是很有可行性的。


    北洋已成藩鎮,自古以來,削藩都是大問題,朝廷實力還強大的時候,讓他去打外敵,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可問題是,旗人們沒看清自己的真實情況,也不懂敵人的情況如何。


    甚至連北洋都沒研究明白。


    “行了,您老忙吧,我要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去……”


    “唉!多事之秋啊!”


    慶郡王看著誌銳遠去的背影,搖了搖頭。


    他當然關心戰爭,但也不是那麽關心,他更關心的是他的錢袋子。


    每年北洋都會給他不少錢,要是北洋沒了,這個錢誰給?


    而且北洋也是後黨的支柱,是太後控製漢臣的重要一環。


    不知道這次戰後會如何……


    “東南大捷!東南大捷!”


    遠遠的,慶郡王看著有人拿著捷報進了宮。


    “東南?南洋?”慶郡王想了想,又走回宮去。


    當天下午,閔海軍單挑擊沉敵人十艘戰艦、並且占據了琉球的事兒就傳開了,坊間都在討論這個閔海軍。


    根據笑容守恒定律,有人高興,就有人不高興。


    “翁大人,怎麽?有心事?”誌銳跑到了戶部,翁尚書正在出神。


    “誌銳大人?禮部上下不都在忙著太後萬壽的事兒嗎?怎麽有空來戶部?”


    翁尚書回過神來,看到誌銳,以為是撥出去的錢沒撥夠。


    然後立即思考,是那個學生貪多了。


    像這種大型活動,也是他們最喜歡的,清流平時撈不到好處,隻有這時候才能分潤一些,補貼補貼家用。


    當然了,翁尚書作為朝廷高層,清流之首,自然是幹淨的。


    一切都由下麵的人去操作嘛。


    “嗨!別提了,下麵的人都在討論東南大捷,禮部也是一樣,現在誰還有心思幹活?”


    “總不能讓尚書去負責采買吧?隻能我來了,都是一群不忠不孝的。”


    誌銳自顧自的坐下,一旁的翁尚書眼睛一眯,露出笑容:


    “誌銳大人別這麽說,人現在風頭正盛,小心小人作祟呀!”


    “誌銳大人這是來拿采買銀子的?這個月的款項不是已經撥了嗎?”


    誌銳露出一副不服的表情:


    “我才知道,禮部的款子被要去充軍費了,現在采買了東西,沒付銀子,人家不給,那我也沒辦法。”


    “但銀子是小事,這采買物資可是大事,太後萬壽這事兒可拖不得,翁大人,翁尚書,您再把咱禮部的銀子撥回來吧。”


    翁尚書摸了摸胡子,聽出了誌銳的言外之意。


    誌銳說禮部的銀子被充軍費,說的是減少的常例銀和暫停的幾個小事兒,比如一些牌坊的修造費什麽的。


    而且也不多,一年加起來也就幾萬兩。


    但誌銳卻把這事兒和采買費混在了一起,並且還是找他這個清流派說事兒。


    “誌銳大人,不是我不給您,唉!算了吧,我這兒倒還有兩筆款子。”


    “一筆是原定撥給船政的造船銀,一筆是籌措給北洋的軍費銀……”


    翁尚書還沒說完,誌銳聽到軍費兩個字,連忙打斷:


    “您就說有多少吧!”


    翁尚書微微一笑,故意慢慢的說道:


    “總計一百九十五萬兩,其中造船銀……”


    誌銳又打斷:


    “翁大人您看這麽辦如何,這距離萬壽節不過三月,采買物資還沒購齊,這可不是咱們做臣子該有的樣子。”


    “反正東南大捷,東瀛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這筆銀子,您先撥給我。”


    “我也不是不還,不能耽擱軍國大事不是?”


    “這銀子等內務府那邊款子撥下來,您直接去接收,攏共就這麽幾天,耽誤不了大事。”


    “也全了咱們做臣子的,一番心意。”


    翁尚書滿麵笑顏的點點頭。


    內務府的錢?


    內務府知道有人出錢,還會那麽容易把錢拿出來?


    哪怕這銀子是軍費,內務府也敢吃個七八成,剩餘兩三成,還得延到不知道哪天,還得不知道分幾期。


    不過,這關他翁尚書什麽事?


    他隻是為了太後萬壽節著想罷了。


    至於軍費沒到?沒到就不能打仗了?


    …………


    琉球。


    臨時指揮部內,湯瀟逸正在奮筆疾書。


    這一戰,讓他的科技點增加到將近三萬。


    俘虜或擊沉一艘敵艦按噸位給點,一噸一點,比商船劃算多了。


    十艘船給了點,也代表直接給東瀛總噸位降低了噸,海軍噸位再次逆轉。


    十艘船的艦長有九個都是少佐,一名大佐。


    幾艘小炮艦隻有一百四五十號人,千噸大炮艦超過二百人,畢竟還要操縱風帆。


    小炮艦全滅的話,科技點給四千左右,大炮艦給六千至七千。


    這還是第二艦隊都是聯合艦隊挑剩下的,戰術嫻熟的士兵都給挑走了。


    這麽一來,他手裏的科技點來到了七萬點,已經足夠點出較為完善的基礎重工業了。


    困擾他的隻剩下些許設備,畢竟科技點隻能兌換知識,不能兌換物質。


    “大人,奄美大島的防禦薄弱點我已經標出來了。”


    李和看著“精密”的地圖,不由咋舌。


    東瀛繪製的地圖,比他在淮軍那兒看到的,強了不知道多少。


    “記下就行,我暫時不打算進攻奄美大島,福安的傷勢怎麽樣?”


    湯瀟逸抬起頭,點出來是未來,還是先把握現在。


    而且真開始點,湯瀟逸發現很多東西都需要科技點,七萬看起來很多,實則不夠。


    所以,他盯上了另一些船。


    還有海軍大將。


    “有一片裝甲板受損較為嚴重,一枚210炮彈命中,留下來一個不小的坑。”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最好是回去更換一下,其餘都是小傷,隻是需要補充人手”


    對福安影響力最大的是人員減少,閔海軍人員本就不多,損失的還是炮手這種技術人員占多數。


    炮手可不是隨便誰都能當的。


    最簡單的,海戰雙方都是移動的物體,如何瞄準就不是普通人玩的轉的。


    “大人,總督大人的電報。”李和話音剛落,閔都就來電報了。


    應該慶幸,琉球有到台澎的電報線,台澎連接了閔都,讓湯瀟逸可以時刻得知閔都的情況。


    “一群隻會拖後腿的廢物。”湯瀟逸看完後,即便有所預料,還是有些生氣。


    戶部暫停了船政的造艦撥款,不過這筆撥款是兩部分,一部分海關直接給,這是之前得到的特權,這部分還在。


    除此之外,朝廷提前收取海關銀,特別是浙海關,另外還將閔浙的一些撥款如水利款子停了,美其名曰充作軍費。


    但閔軍也在戰鬥呀。


    另外清流正在彈劾湯父,什麽幸進之人能力不夠,貪汙受賄魚肉地方,反正從人身攻擊到網羅罪名什麽名義都有。


    湯父有些慌了。


    “裝甲板暫時別換了,讓福靖回閔都把補充人手帶回來,整頓一下,去定海,準備北上。”


    湯瀟逸麵無表情的把最後一張電報遞給了李和。


    那是最近的軍事情報。


    “北洋出擊護航,運兵仁川,這是要從敵後登陸?”


    李和點了點頭,這個時機選的還可以,東瀛第二艦隊全軍覆沒,聯合艦隊怕是自顧不暇。


    這時候,東瀛隻能收縮防禦。


    “卑職這就去準備,不過這琉球的防禦,不用留一艘船下來配合嗎?”李和疑惑道。


    “差點忘了,把海軍後備兵源都帶來,外麵那四艘炮艦都用上,留在琉球配合海防。”


    “對了,我對外稱我們把第二艦隊全部船隻擊沉了,不要露餡兒。”


    幾艘炮艦其實不重要,但數量上增多了的話,朝廷很可能又要指手畫腳。


    陸軍數量還不夠,暫時沒到徹底翻臉的時候。


    收拾好後,湯瀟逸就坐著福安,前往定海,靜靜的等待聯合艦隊出擊的消息。


    沒想到這一等,就是一個月。


    “這群蠢貨,東瀛說要談判還真信了?”湯瀟逸不知道該做何表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末,從船政開始打造最強海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摸魚劃水睡懶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摸魚劃水睡懶覺並收藏清末,從船政開始打造最強海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