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諸葛瑾、諸葛誕也是大才,但比起諸葛亮,還是差了很多。


    臥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


    劉備兩人皆得,卻隻能偏安蜀地一隅。


    蔡成收二人,可不是安天下,而是要對內安強漢,對外拓疆土。


    以蔡成看來,諸葛亮長於遠大戰略,龐統長於近計奇謀。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兩人各有千秋。


    劉備得二人卻未得天下,是他把兩人用錯了。


    蔡成覺得,自己如果能得二人相助,就讓諸葛亮負責戰略研究與規劃,讓龐統負責天下治理。


    至於軍事上,蔡成並不認為二人強過自己。否則諸葛亮也不會六出祁山皆敗,龐統亡於流矢了。


    說起龐統亡於流矢,蔡成認為,如果不是戰事緊急,作為軍師的龐統,怎麽會離前線那麽近?已經近到流矢可中的程度。


    可見,龐統對攻下雒城,並無絕對把握。


    而龐統急於上前,也是立功心切的體現。


    不過,得諸葛亮易,得龐統難。


    龐統在荊州,距離青州有數千裏。


    不過,蔡成對此也早有安排,總不能讓龐統為其他人所用吧?


    魏蜀吳三雄主,最終龐統投奔了劉備,而且前期還在劉備手下委屈求全。


    離開東吳,是因為孫權嫌棄龐統相貌醜陋,不予重用;


    未投曹操,是因為龐統為曹操獻“鐵索連環計”,導致赤壁大敗,曹操隻想殺之而後快。


    投奔劉備是龐統的無奈之舉。哪怕劉備開始並不重用他,隻讓他做一縣之令,龐統都忍了下來。皆因為他此時已經無主可投,隻能委屈求全。


    如若不是如此,龐統也不會在雒城下立功心切,親往前線,從而中流矢而亡?


    至於龐統的相貌如何,與蔡成是否重用他,沒半點關係。


    蔡成在琅琊王氏族中,同時邀請謝氏家主及幾位族老,針對“新農體係”,足足辯論了三天。


    王謝提出:以經商來補償世家,不符朝廷律法。畢竟,漢代是重農輕商的。


    蔡成論曰:


    重農是因為中原自古以來糧食緊缺,此乃必須之策。


    但輕商不等於重農,重商也不等於輕農。


    商者,可促進物資流通,活躍經濟。尤其是糧食的流通。


    無商,則豐產地域的糧食,無法流通到缺糧地域。


    而這些流通,如果都需要朝廷來操作,成本太高,也容易滋生腐敗。


    但在未解決糧食緊缺問題時,活商的同時,還要控商。


    當前控商的最好辦法,就是建立官商,如新農體係中的農家樂。


    農家樂無物不賣,同時製定了標準價格體係。


    物資緊缺時,農家樂可以用來平抑物價,杜絕商人囤貨居奇和哄抬物價。


    豐收之年,農家樂可以平價收購,防止“穀賤傷農”。


    王謝提出:隨著農家樂遍布整個大漢,腐敗也不可避免。


    蔡成論曰:


    三策以對之。


    其一,掌控製造端,建立統一采購。


    其二,設置物價署,確定每年公布基礎物資的標準參考價。考慮到各地運輸成本和存儲成本,規定價格上下浮動範疇。


    其三,於製造端建立成本審核製,年度小審,五年一大審。


    說白了,蔡成就是把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體係,搬到了東漢末年。


    以蔡成的對比來看,東漢末年和建國初年,從本質上來看,社會形態相差並不是很大。


    比如說,都是農業社會,九成以上是農民;


    比如說,都是未開智的社會,九成以上是文盲;


    比如說,整個工業,手工業占據了極大的比例;


    比如說,都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導致社會學、哲學滯後,無法引導社會的發展……


    在這樣的社會形態下,計劃經濟體係,是最適用的。


    有了計劃經濟體係,再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接著就是潛移默化地打造工業體係,引導社會朝著工業化發展。


    蔡成預計,在十幾年內,連占據東南亞一季三熟之地都可能做不到,更無論得到土豆、紅薯、玉米等物種了。


    如此一來,要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就隻能依靠增加食用肉類和海產。


    肉類的來源,主要依靠草原。


    畢竟,內地飼養牲畜,也要消耗大量農作物的。


    一般農戶多養雞鴨鵝和兔子就可以了,也可以養點豬。


    日後,大型養豬場,都會搬遷到幽州、並州靠近草原的地方,由草原供應豬草。


    可不能在草原上養豬。因為豬喜歡拱地,草原上的植被很脆弱,很容易被豬拱地而破壞。


    實現上述目的,就需要民族大融合。


    草原向中原提供足夠的肉類,中原向草原提供糧食、雪花鹽、布帛和其他所需用具,並幫助草原防止嚴寒。


    所有的流通,由民間商號和農家樂負責,就此形成一個經濟循環。


    有了完整的計劃經濟體係,琅琊王氏、謝氏哪怕再睿智,思維再逆天,最終也隻能承認蔡成比他們更高明。


    畢竟,他們沒有上帝視角,隻能受限於自周以來的知識體係。


    琅琊王氏、謝氏也因此對“新農體係”,有了全新而深入的理解,更是對“新農體係”推崇倍至。


    在蔡成的建議下,王氏、謝氏族人兵分兩路:


    一路前往東萊大學堂,參與官吏培訓;


    另一路都是在外有名望的族老,負責去遊說琅琊國和泰山郡的世家大族。


    連續三天,一舉拿下琅琊為首的兩大士族,蔡成雖然很是疲憊,但還是動身前往沂水畔的諸葛家。


    不過,這次蔡成可不是去辯論的,而是去給諸葛亮之父諸葛珪治病的。


    這次,蔡成把張機張仲景也帶來了。


    曆史上,諸葛珪於中平四年(公元187年)病逝。


    雖然蔡成不知道諸葛珪是什麽病,可帶著張機前往,總是沒錯的。


    很快,張機就診斷出諸葛珪的病灶主要是肝髒。


    有“萬方之神”蔡成在場,根據張機診斷出的病況,很快就確定了治療諸葛珪的藥方。


    “萬方之神”是華佗和張機兩人,對蔡成的讚譽之言。但在蔡成的要求下,目前也僅限於華佗和張機兩人知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塑強漢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深山老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深山老僧並收藏三塑強漢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