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成這話,讓已經震驚得心都在打顫的於禁,完全失去了思考能力。
他想去邊疆抵禦外侮?
他心向大漢?
其父蔡立搞的“農莊之策”,不是已經惹惱了眾多世家大族嗎?
現在以蔡立為首的東萊蔡家,不是已經舉目皆敵了嗎?
這種情況下,他竟然還想去戍邊?
他就不擔心朝中重臣嗎?
他就不怕去戍邊後,青州的“農莊之策”完全被破壞嗎?
這“農莊之策”是誰給蔡立謀劃的?是不是就是當前之人?
他那麽小的年紀,怎麽什麽都知道?
……
於禁腦子亂極了。無數問題湧入他的大腦,在無數問題的衝擊下,於禁已經失去了思考能力。
蔡成看著他迷茫的眼神,沒有催他。
不知道過了多久,於禁似乎緩過來點,才有氣無力地問了一句:“你是何人?”
“吾乃青州州牧之子,隱世仙人山中客之關門弟子,蔡成是也。我還沒有舉行及冠禮,沒有字,眾人都稱呼我為‘成公子’。”
“成公子?你就是東萊著名的成公子?世家大族派我們偽裝私兵,就是來襲殺你的呀。按朝中的指令,襲殺你是排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蔡州牧……”
於禁喃喃低語,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畏懼蔡成不敢高聲。
“這當然是東萊那些世家,透露給朝堂上的那些重臣的。不過,他們晚了一步,我已經控製了整個青州。
“多少年了,世家大族魚肉百姓,兼並土地,導致各地民不聊生。為什麽會有黃巾之亂?還不是那些窮苦人活不下去了?
“國庫空虛,皇帝陛下隻能賣官鬻爵來充實國庫。這又是如何造成的?天下真沒錢糧嗎?不,有,有很多!隻不過都存於那些世家大族手中。
“我蔡成此生唯一的目的,就是讓窮苦百姓不會餓死、凍死,讓窮苦百姓的孩子都能讀書。
“我知你是寒門出身,投身鮑信也是想以剿滅黃巾的戰功,謀個前程。你可知道,你殺害的是貧苦百姓,你是在用百姓的鮮血換取功名。”
蔡成越說越氣,聲音也越來越大。“凡投效我者,都需要發下‘愛民、護民’的誓言,你能發嗎?你敢發嗎?鮑信世家出身,恐怕因‘新農體係’,也就是我謀劃的‘農莊之策’而恨我入骨吧?”
蔡成對還剩下的十一個兵士說:“你們派五人,把他押回臨淄。你們派出兩個人居前為斥候,其餘三人的目光不能離開他,一定不能讓跑掉,我要讓他看看,實施‘新農體係’的青州,會有多富裕,會有多少孩子臉上每天都能露出笑臉。到達臨淄前,不能給他鬆綁。大小便時,你們為他解褲子。”
吩咐完,蔡成就對著申金說:“你不用帶斥候去濟北國通往平原國的路線了,既然是鮑信領軍,他必然會進犯濟南國。我們要讓他在濟北國寸步難行。”
蔡成想明白了。
現在“新農體係”已經引發了世家大族的眾怒,其中,像管氏、太史氏這樣的世家,畢竟是少數。而他並沒有世家名望,所以,東漢末年的一些名將,很難來投效於他。
“那我就自己培養讀書人,自己培養官吏,自己培養將領!”蔡成牙關緊咬。
於禁有點懵。
我隻問了一下你是誰,怎麽就惹出你這麽多的話?
我也沒說不投效你呀,我不是還不了解你嗎?
我也沒說不給鮑信寫信呀,可我不了解你,我怎麽寫……
不過,於禁轉念一想,去臨淄也好,正好看看成公子所說的“新農體係”到底是怎麽回事。
自己想獲取功名,還不是為了自己的家族。黃巾之亂後,自己的家族也快活不下去了。如果青州真能讓自己的家族活下去,自己當然會投效成公子。
於禁還在琢磨著太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蔡成已經率領童子軍出發了。
蔡成身邊還留著六個山地師的人。因為蔡成當前沒有體力好的傳令兵,隻能讓這六人暫時充當了。
在路上,太史慈、申金兩人才知道由於蔡成對鮑信的了解,判斷鮑信必然走進濟南國的那條路,而且他最多現在剛剛出發。
蔡成決定,就在那條路上打擊鮑信軍。
如果能再燒一次糧草,就更好了。
就在蔡成訓斥於禁的同時,臧霸軍也和管亥率領的護民軍開始對峙。
臧霸行進到齊國邊境,就聽到斥候回報,說前麵有軍隊紮下營寨,堵住了大軍的去路。
臧霸一邊下令紮下營寨,保證自己先站穩腳跟,一邊帶著幾個將領前出登上高處,仔細察看起來敵方的營寨。
他發現營寨不僅紮得很堅實,而且完全利用了地形地勢,讓臧霸軍根本無法繞到營寨後麵。
營寨不大,營寨中的人也不多,看起來不足萬人。可討厭的是這營寨把前往齊國的路給堵上了,兩邊的高山根本無路可走。
臧霸知道他進齊國困難了。
如果對方死守營寨,按一比二的戰損比來算,他估計起碼自己要損失一萬五千兵馬,才能攻下營寨。
他帶來的這三萬人,一半是他自己的兵,一半是徐州世家大族的私兵。而私兵中,也有八千是世家大族答應給他的,而且世家大族還允諾為這八千人提供一年糧草。
沒這個條件,他才不會傻到率軍攻打青州呢。
要知道,他本是匪寇。在黃巾起事後,徐州刺史陶謙就招安了他們。而他也通過剿滅黃巾軍獲取戰功,被陶謙封為都騎尉。
都騎尉是一個刺史能封的最高將領了。
為了掃清黃巾餘黨,他奉陶謙之命,率一萬五千兵馬駐守開陽。
現在黃巾餘黨還沒剿清,陶謙突然來信,讓他率人偽裝成黃巾軍進犯青州,取蔡立首級,破壞青州的春耕。
他雖然不理解,但畢竟陶謙對他有知遇之恩。同時,琅琊國的世家大族還給了他足夠的糧草,還允諾私兵中,他可以自行選擇八千人留下,並由他們供給這八千人一年的糧草。
在諸多條件下,他才答應了下來。
他想去邊疆抵禦外侮?
他心向大漢?
其父蔡立搞的“農莊之策”,不是已經惹惱了眾多世家大族嗎?
現在以蔡立為首的東萊蔡家,不是已經舉目皆敵了嗎?
這種情況下,他竟然還想去戍邊?
他就不擔心朝中重臣嗎?
他就不怕去戍邊後,青州的“農莊之策”完全被破壞嗎?
這“農莊之策”是誰給蔡立謀劃的?是不是就是當前之人?
他那麽小的年紀,怎麽什麽都知道?
……
於禁腦子亂極了。無數問題湧入他的大腦,在無數問題的衝擊下,於禁已經失去了思考能力。
蔡成看著他迷茫的眼神,沒有催他。
不知道過了多久,於禁似乎緩過來點,才有氣無力地問了一句:“你是何人?”
“吾乃青州州牧之子,隱世仙人山中客之關門弟子,蔡成是也。我還沒有舉行及冠禮,沒有字,眾人都稱呼我為‘成公子’。”
“成公子?你就是東萊著名的成公子?世家大族派我們偽裝私兵,就是來襲殺你的呀。按朝中的指令,襲殺你是排第一位的,其次才是蔡州牧……”
於禁喃喃低語,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畏懼蔡成不敢高聲。
“這當然是東萊那些世家,透露給朝堂上的那些重臣的。不過,他們晚了一步,我已經控製了整個青州。
“多少年了,世家大族魚肉百姓,兼並土地,導致各地民不聊生。為什麽會有黃巾之亂?還不是那些窮苦人活不下去了?
“國庫空虛,皇帝陛下隻能賣官鬻爵來充實國庫。這又是如何造成的?天下真沒錢糧嗎?不,有,有很多!隻不過都存於那些世家大族手中。
“我蔡成此生唯一的目的,就是讓窮苦百姓不會餓死、凍死,讓窮苦百姓的孩子都能讀書。
“我知你是寒門出身,投身鮑信也是想以剿滅黃巾的戰功,謀個前程。你可知道,你殺害的是貧苦百姓,你是在用百姓的鮮血換取功名。”
蔡成越說越氣,聲音也越來越大。“凡投效我者,都需要發下‘愛民、護民’的誓言,你能發嗎?你敢發嗎?鮑信世家出身,恐怕因‘新農體係’,也就是我謀劃的‘農莊之策’而恨我入骨吧?”
蔡成對還剩下的十一個兵士說:“你們派五人,把他押回臨淄。你們派出兩個人居前為斥候,其餘三人的目光不能離開他,一定不能讓跑掉,我要讓他看看,實施‘新農體係’的青州,會有多富裕,會有多少孩子臉上每天都能露出笑臉。到達臨淄前,不能給他鬆綁。大小便時,你們為他解褲子。”
吩咐完,蔡成就對著申金說:“你不用帶斥候去濟北國通往平原國的路線了,既然是鮑信領軍,他必然會進犯濟南國。我們要讓他在濟北國寸步難行。”
蔡成想明白了。
現在“新農體係”已經引發了世家大族的眾怒,其中,像管氏、太史氏這樣的世家,畢竟是少數。而他並沒有世家名望,所以,東漢末年的一些名將,很難來投效於他。
“那我就自己培養讀書人,自己培養官吏,自己培養將領!”蔡成牙關緊咬。
於禁有點懵。
我隻問了一下你是誰,怎麽就惹出你這麽多的話?
我也沒說不投效你呀,我不是還不了解你嗎?
我也沒說不給鮑信寫信呀,可我不了解你,我怎麽寫……
不過,於禁轉念一想,去臨淄也好,正好看看成公子所說的“新農體係”到底是怎麽回事。
自己想獲取功名,還不是為了自己的家族。黃巾之亂後,自己的家族也快活不下去了。如果青州真能讓自己的家族活下去,自己當然會投效成公子。
於禁還在琢磨著太多亂七八糟的事情,蔡成已經率領童子軍出發了。
蔡成身邊還留著六個山地師的人。因為蔡成當前沒有體力好的傳令兵,隻能讓這六人暫時充當了。
在路上,太史慈、申金兩人才知道由於蔡成對鮑信的了解,判斷鮑信必然走進濟南國的那條路,而且他最多現在剛剛出發。
蔡成決定,就在那條路上打擊鮑信軍。
如果能再燒一次糧草,就更好了。
就在蔡成訓斥於禁的同時,臧霸軍也和管亥率領的護民軍開始對峙。
臧霸行進到齊國邊境,就聽到斥候回報,說前麵有軍隊紮下營寨,堵住了大軍的去路。
臧霸一邊下令紮下營寨,保證自己先站穩腳跟,一邊帶著幾個將領前出登上高處,仔細察看起來敵方的營寨。
他發現營寨不僅紮得很堅實,而且完全利用了地形地勢,讓臧霸軍根本無法繞到營寨後麵。
營寨不大,營寨中的人也不多,看起來不足萬人。可討厭的是這營寨把前往齊國的路給堵上了,兩邊的高山根本無路可走。
臧霸知道他進齊國困難了。
如果對方死守營寨,按一比二的戰損比來算,他估計起碼自己要損失一萬五千兵馬,才能攻下營寨。
他帶來的這三萬人,一半是他自己的兵,一半是徐州世家大族的私兵。而私兵中,也有八千是世家大族答應給他的,而且世家大族還允諾為這八千人提供一年糧草。
沒這個條件,他才不會傻到率軍攻打青州呢。
要知道,他本是匪寇。在黃巾起事後,徐州刺史陶謙就招安了他們。而他也通過剿滅黃巾軍獲取戰功,被陶謙封為都騎尉。
都騎尉是一個刺史能封的最高將領了。
為了掃清黃巾餘黨,他奉陶謙之命,率一萬五千兵馬駐守開陽。
現在黃巾餘黨還沒剿清,陶謙突然來信,讓他率人偽裝成黃巾軍進犯青州,取蔡立首級,破壞青州的春耕。
他雖然不理解,但畢竟陶謙對他有知遇之恩。同時,琅琊國的世家大族還給了他足夠的糧草,還允諾私兵中,他可以自行選擇八千人留下,並由他們供給這八千人一年的糧草。
在諸多條件下,他才答應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