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蔡正離開京都洛陽六天後,東萊士族的信使,已經快馬進了洛陽。
一股暗流開始在京都湧動。
士族這才明白,原來“農莊之策”是要動搖士族豪紳的根本,甚至是要把士族連根拔起。
士族存在多久了?
可記得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動的就是士族的根基。雖然沒能把士族連根拔起,但根基已經動搖那是肯定的。
誰推翻了秦朝?
可真不是貧苦百姓。
推翻秦朝的,是六國的士族。陳勝吳廣一起事,趁著秦朝腹地空虛(秦兵都被調到嶺南和北方戍邊了,而秦自身的人口也分別遷徙往各處,其中僅嶺南就遷徙了五十萬人口),山東六國貴族勢力紛紛起兵,利用山東六國的百姓心尚在懷念故國之機,一直打到秦都鹹陽。
可火苗不是陳勝吳廣點燃的嗎?
按現代出土的秦律法,赴徭役途中,路上遇雨等意外,是不懲罰的。所以,在大澤鄉因雨而停,根本沒有要被砍頭的律法。
當然,和陳勝吳廣一起前往漁陽的貧苦百姓,肯定是不懂律法的。所以,陳勝說什麽,他們就信什麽。
如果沒有事先商議,吳廣會馬上同意陳勝起兵的提議?而且他還跟著鼓動。
就憑陳勝能說出“燕雀安適鴻鵠之誌哉”,就知道陳勝是讀書人,而不是貧苦百姓。
反正史書上說陳勝是長工,吳廣也是貧苦人家,作者本人是不信的。
至於塞入魚肚子裏,上書“大楚興,陳勝王”的布帛,那更是鬼扯,現代是沒有人相信的。
反而,魚肚子裏的“大楚興,陳勝王”和晚上有人在篝火外鬼叫“陳勝王”,可見,這支徭役隊伍中,被士族安插的人絕對不止陳勝吳廣二人。而且,要造反必然是謀劃已久。
否則,誰來寫“大楚興,陳勝王”的布帛?那個年代,識字的人都不多,會寫字的人可就更少了。何況還要提前準備布帛並塞到魚肚子裏。
誰又會聽陳勝的忽悠,在荒郊野外去叫喚“陳勝王”?
那可是九百多人,單憑陳勝吳廣兩人忽悠,恐怕沒個十天半月,根本忽悠不過來。
筆者當年學這段曆史時,就曾向老師提過一個問題:“陳勝隻是一個長工,他怎麽會懂這麽多呢?又會寫字,又知道造反後馬上任命自己為將軍,還能說出‘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這樣的話?”
反正當時老師沒給我一個靠譜的回答,估計他作為一個中學老師,可能也回答不了。
曆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不過,現在是東漢末年,距離推翻秦朝,也才三百多年,或許曆史還沒被篡改得那麽厲害。
那些朝廷重臣可是知道,各國士族之所以那麽痛恨秦朝,亡國之恨還在其次,真正的原因是秦始皇推行的郡縣製,動了他們稱霸一方的根本。
這才過去三百多年,又有人來動他們的根本?而且這次可比秦始皇厲害多了,不僅讓皇權下鄉,而且還讓士族豪紳空有無數田地,卻沒人給他們耕種。
等有朝一日,再徹底廢除奴隸製,士族豪紳們,連種地的人都沒有了。
士族的根本是什麽?
一則知識,二則土地。
知識壟斷,可以讓貧苦百姓永遠沒有說話的份;土地兼並,可以讓士族們豐衣足食,勢力更盛。
現在有人要挖他們的根,那還了得?
很快,所有士族勢力就全部聯合起來,共同商討對策。
說是暗流,是因為還有三股勢力沒參與進來。
第一股,皇權勢力。
第二股,後宮勢力。
第三股,外戚勢力。
皇權勢力是以皇帝為核心的,當然不會參與進來。因為在“農莊之策”下,可以收取更多的賦稅,等於是維護皇權的。
後宮勢力目前還在懵懂中,此時的何皇後,幾年後被董卓毒殺的何太後,此時並不知道農莊之策對後宮及哥哥何進有什麽影響。
外戚勢力,是以大將軍何進何遂高為首的。那天的朝議,何進雖然在場,可他從頭到尾也沒發一言,因為他聽不懂。
當然,士族勢力也不會聯絡外戚勢力。他們根本看不起何進,所以何進目前還不知道京都的暗流。
可有人問了,那皇族之人呢?
目前,在朝廷上的皇族之人,能說上話的,隻有劉虞和劉焉兩人。可劉焉是士族勢力一方的,劉虞是外戚勢力一方的。劉焉根本不會告訴皇帝,而劉虞根本不知道。
幾日後,朝會。
司徒袁隗出列。“啟稟陛下,臣有奏疏呈上。”
在古代,一般來說,臣子向皇帝提建議,稱為“疏”;向皇帝提請求,稱為“表”。
之前蔡立給皇帝的奏書,就稱為“上表”,因為他請求皇帝,以青州為試點,試行“農莊之策”。
而現在袁隗給皇帝的,隻是建議廢除“農莊之策”,所以隻能稱為“疏”。
太監把奏疏取來遞給劉宏。
劉宏打開一看後,眉頭緊皺。
半晌後,他露出了釋然的神情。
把奏疏放在一邊,望著袁隗道:“袁愛卿,此事不急。本就是試行,一年後再說。”
靈帝的目光馬上就轉向太尉鄧盛。
“當前最重之事,為如何平定涼州叛亂。涼州的奏疏,早在一月前就已送到,太尉,可有應對之策?”
袁隗看到靈帝把他的奏疏放在一邊不予理會,反而說起了涼州羌人宮伯玉反叛之事,知道皇帝已經看懂了“農莊之策”。
至於是不是看明白“農莊之策”對士族的打壓,袁隗不清楚。但肯定是看懂了對皇權的好處。
這道奏疏,本來就是士族用來試探皇帝態度的。
現在皇帝的態度明確了,士族勢力就要動用其他招數了。
朝堂上,很快就確定了以皇甫嵩率兵前往涼州平叛的提議,但隻有兩萬人,因為國庫都快要空了。
朝會結束後,隻有鄧盛、皇甫嵩等人去忙活出兵之事,而以袁隗為首的士族勢力,反而齊聚在司徒衙門中的一個小議事堂中。
一股暗流開始在京都湧動。
士族這才明白,原來“農莊之策”是要動搖士族豪紳的根本,甚至是要把士族連根拔起。
士族存在多久了?
可記得商鞅變法?商鞅變法,動的就是士族的根基。雖然沒能把士族連根拔起,但根基已經動搖那是肯定的。
誰推翻了秦朝?
可真不是貧苦百姓。
推翻秦朝的,是六國的士族。陳勝吳廣一起事,趁著秦朝腹地空虛(秦兵都被調到嶺南和北方戍邊了,而秦自身的人口也分別遷徙往各處,其中僅嶺南就遷徙了五十萬人口),山東六國貴族勢力紛紛起兵,利用山東六國的百姓心尚在懷念故國之機,一直打到秦都鹹陽。
可火苗不是陳勝吳廣點燃的嗎?
按現代出土的秦律法,赴徭役途中,路上遇雨等意外,是不懲罰的。所以,在大澤鄉因雨而停,根本沒有要被砍頭的律法。
當然,和陳勝吳廣一起前往漁陽的貧苦百姓,肯定是不懂律法的。所以,陳勝說什麽,他們就信什麽。
如果沒有事先商議,吳廣會馬上同意陳勝起兵的提議?而且他還跟著鼓動。
就憑陳勝能說出“燕雀安適鴻鵠之誌哉”,就知道陳勝是讀書人,而不是貧苦百姓。
反正史書上說陳勝是長工,吳廣也是貧苦人家,作者本人是不信的。
至於塞入魚肚子裏,上書“大楚興,陳勝王”的布帛,那更是鬼扯,現代是沒有人相信的。
反而,魚肚子裏的“大楚興,陳勝王”和晚上有人在篝火外鬼叫“陳勝王”,可見,這支徭役隊伍中,被士族安插的人絕對不止陳勝吳廣二人。而且,要造反必然是謀劃已久。
否則,誰來寫“大楚興,陳勝王”的布帛?那個年代,識字的人都不多,會寫字的人可就更少了。何況還要提前準備布帛並塞到魚肚子裏。
誰又會聽陳勝的忽悠,在荒郊野外去叫喚“陳勝王”?
那可是九百多人,單憑陳勝吳廣兩人忽悠,恐怕沒個十天半月,根本忽悠不過來。
筆者當年學這段曆史時,就曾向老師提過一個問題:“陳勝隻是一個長工,他怎麽會懂這麽多呢?又會寫字,又知道造反後馬上任命自己為將軍,還能說出‘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這樣的話?”
反正當時老師沒給我一個靠譜的回答,估計他作為一個中學老師,可能也回答不了。
曆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不過,現在是東漢末年,距離推翻秦朝,也才三百多年,或許曆史還沒被篡改得那麽厲害。
那些朝廷重臣可是知道,各國士族之所以那麽痛恨秦朝,亡國之恨還在其次,真正的原因是秦始皇推行的郡縣製,動了他們稱霸一方的根本。
這才過去三百多年,又有人來動他們的根本?而且這次可比秦始皇厲害多了,不僅讓皇權下鄉,而且還讓士族豪紳空有無數田地,卻沒人給他們耕種。
等有朝一日,再徹底廢除奴隸製,士族豪紳們,連種地的人都沒有了。
士族的根本是什麽?
一則知識,二則土地。
知識壟斷,可以讓貧苦百姓永遠沒有說話的份;土地兼並,可以讓士族們豐衣足食,勢力更盛。
現在有人要挖他們的根,那還了得?
很快,所有士族勢力就全部聯合起來,共同商討對策。
說是暗流,是因為還有三股勢力沒參與進來。
第一股,皇權勢力。
第二股,後宮勢力。
第三股,外戚勢力。
皇權勢力是以皇帝為核心的,當然不會參與進來。因為在“農莊之策”下,可以收取更多的賦稅,等於是維護皇權的。
後宮勢力目前還在懵懂中,此時的何皇後,幾年後被董卓毒殺的何太後,此時並不知道農莊之策對後宮及哥哥何進有什麽影響。
外戚勢力,是以大將軍何進何遂高為首的。那天的朝議,何進雖然在場,可他從頭到尾也沒發一言,因為他聽不懂。
當然,士族勢力也不會聯絡外戚勢力。他們根本看不起何進,所以何進目前還不知道京都的暗流。
可有人問了,那皇族之人呢?
目前,在朝廷上的皇族之人,能說上話的,隻有劉虞和劉焉兩人。可劉焉是士族勢力一方的,劉虞是外戚勢力一方的。劉焉根本不會告訴皇帝,而劉虞根本不知道。
幾日後,朝會。
司徒袁隗出列。“啟稟陛下,臣有奏疏呈上。”
在古代,一般來說,臣子向皇帝提建議,稱為“疏”;向皇帝提請求,稱為“表”。
之前蔡立給皇帝的奏書,就稱為“上表”,因為他請求皇帝,以青州為試點,試行“農莊之策”。
而現在袁隗給皇帝的,隻是建議廢除“農莊之策”,所以隻能稱為“疏”。
太監把奏疏取來遞給劉宏。
劉宏打開一看後,眉頭緊皺。
半晌後,他露出了釋然的神情。
把奏疏放在一邊,望著袁隗道:“袁愛卿,此事不急。本就是試行,一年後再說。”
靈帝的目光馬上就轉向太尉鄧盛。
“當前最重之事,為如何平定涼州叛亂。涼州的奏疏,早在一月前就已送到,太尉,可有應對之策?”
袁隗看到靈帝把他的奏疏放在一邊不予理會,反而說起了涼州羌人宮伯玉反叛之事,知道皇帝已經看懂了“農莊之策”。
至於是不是看明白“農莊之策”對士族的打壓,袁隗不清楚。但肯定是看懂了對皇權的好處。
這道奏疏,本來就是士族用來試探皇帝態度的。
現在皇帝的態度明確了,士族勢力就要動用其他招數了。
朝堂上,很快就確定了以皇甫嵩率兵前往涼州平叛的提議,但隻有兩萬人,因為國庫都快要空了。
朝會結束後,隻有鄧盛、皇甫嵩等人去忙活出兵之事,而以袁隗為首的士族勢力,反而齊聚在司徒衙門中的一個小議事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