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接過奏表,並沒有急著打開,反而問道:“那蔡正和曲轅犁何在?”
“正在殿外恭候。”
“讓蔡正帶著轅犁上殿,朕要看看曲轅犁是個什麽樣子。”
趙忠馬上用他那尖細的嗓音高叫:“傳蔡正帶曲轅犁上殿!”
站在大殿門口的通傳太監,緊接著同樣是一聲尖叫:“傳蔡正帶曲轅犁上殿!”
很快,蔡正走入大殿,四個太監抬著曲轅犁,緊隨其後。
郭全知道蔡正是第一次上殿,所以,昨天就找了太常大人,讓其派人專門教了蔡正三拜九叩大禮以及朝堂上的其他禮節。
“孝廉蔡正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
“蔡正,來給朕講講,這曲轅犁是如何發明的?”劉宏一邊說著,一邊走下皇座,來到曲轅犁旁邊。
“啟稟陛下。去年黃巾期間,東萊人口銳減到三十幾萬人。家父蔡立擔憂農耕,便四處巡視農耕情況。
“一日家父在田旁觀看耕種,突然腳下一滑摔倒,手臂著地時,卻直接破壞了田梗。吾父受到啟發,覺得如果用力方向不同,入土的力道也不一樣。他便親自下田使犁,發現直轅犁的用力方向不對,牛拉犁時,牛之力大部都沒有用於犁頭上。
“從那日起,家父便召來若幹木匠,按他的想法不斷打造各種曲轅犁。經千百次的嚐試,終於在年節過後,確定了如何把牛之力全部用於犁頭的曲轅。
“家父認為先平黃巾之亂,再現曲轅犁,從而解我大漢缺糧之憂,皆為陛下洪福齊天所至。於是仔細繪製曲轅犁圖樣後,便在上元節剛過,便讓小臣動身,前來京都向陛下獻上曲轅犁。”
蔡正站在一邊,恭恭敬敬地回答著劉宏的問題。
“哦?還有圖樣?”劉宏看向蔡正。
蔡正躬身答道:“圖樣在家父呈給陛下的奏表中。”
劉宏再看了曲轅犁幾眼,有點戀戀不舍地返回到皇座,然後迫不及待地打開蔡立的奏表,同時說道:“眾位臣工,你們也上前看看這神奇的曲轅犁吧。”
其實,大部分臣工昨天就已經親臨驗證現場,看過了曲轅犁的神奇。
隻有少部分昨天未去觀看的大臣,起身走到曲轅犁身邊,圍觀一會後,轉身麵向皇座,齊聲高呼:“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曲轅犁之神奇,乃吾皇之洪福,我大漢之祥瑞!”
隨之,朝堂之上所有臣工,全部以頭著地,口中山呼:“陛下洪福齊天,大漢萬年永昌!”
可劉宏並沒有因為所有臣工的恭賀之聲而動容,他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蔡立的奏表上。
劉宏看完了第一遍,沉思半晌後,繼續又看了第二遍。
群臣覺得不對了。
開始時,大家還以為陛下是在看曲轅犁圖樣,現在看來明顯不是。他是被奏表中的內容給吸引住了。
“哈哈哈哈——”劉宏坐在胡床上,放聲大笑。本已黯淡無光的麵容,竟然湧現出片片紅暈。“好策略,真是好策略!大父,馬上讓各位臣工傳閱一下蔡愛卿的奏表。”
劉宏口中的蔡立,已然變成了“蔡愛卿”。
“大父”是劉宏對張讓的尊稱,另外他還尊稱趙忠為“大母”。
他把張讓和趙忠視為父母,以表示對他們的倚重和信任。
張讓把蔡立的奏表傳給了太尉鄧盛。
鄧盛看完之後,順手遞給身邊的司徒袁隗。結果袁隗看過之後,同樣默不作聲,再次遞給身邊的司空張溫……
當所有三公九卿都看完之後,劉宏卻奇怪地發現,既沒有人叫好,也沒有人反對,全都是默不作聲。
劉宏示意趙忠收回奏表,然後宣布退朝,隻留下三公九卿繼續商議蔡立的奏表。
當然,蔡正也被留下,但需要在殿外候著,以備聖上隨時問詢。
看到群臣退出大殿後,劉宏方才開口問道:“眾愛卿看過後,為什麽不說話?”
十二人相互對視一眼之後,尚書令劉虞方才向劉宏拱手一禮,道:“此奏表上的內容,實則與前司徒楊伯獻的奏疏內容相似,但此奏表提出了具體措施,就是創建農莊及管治辦法。”
“哦?為何我沒看到楊愛卿的奏表?”
“伯獻公剛剛上了奏表,就被陛下罷免。按律其疏不得再呈於聖上。”劉虞解釋道。
“那快去把楊愛卿的奏表取來。我倒要看看二者是不是一樣。”
趙忠馬上吩咐小太監去取楊賜留存的奏疏。
不一會,奏疏取來,靈帝打開看了之後,沉思良久,麵露慍意地看向袁隗。“此乃治黃巾之亂之上策,亦屬司徒之分內之事。袁司徒上任後,為何不呈於朕?”
袁隗莫名中槍。
我上任後,就急於處理黃巾亂黨一事,每天忙得腳不點地,哪兒來的時間去翻看留存的奏疏?
律法規定官員被免職後,其奏疏隻能留存,不再上呈。這是律法的錯好不好?
不過,袁隗知道陛下必須要找個背鍋人,他也隻能替陛下背下這口黑鍋。
“是臣下失察之過,請陛下責罰!”袁隗直接承認過失。
看袁隗為自己把鍋背下了,劉宏自然不會再說什麽,而是馬上轉移話題。
“眾愛卿,看這‘農莊撫民之策’如何?”
“此表臣事先看過,竊以為實乃蓋世良策。我大漢有眾多未開墾之地,可之前囿於耕牛不足,無力開墾。如今有曲轅犁,可為我大漢增加三倍耕地。
“而農莊由於有鄉長、莊主之職,可以更好地實施管治。按此良策,黃巾之亂不再也。”郭全馬上表態。
他當然看得出,陛下對“農莊之策”是非常讚賞的。
劉宏又把目光投向其他三公九卿。
“可自古來以,皇權不下鄉。按此策,各州郡不知要多出多少鄉長、莊主,這可都是要賦稅來供養的。”鄧盛提出的反對意見。
現在大漢四處起狼煙,鄧盛身為太尉,他的心思都在如何強兵平亂上,當然擔心賦稅被用於鄉長、莊主這些多出來的官吏身上。
“正在殿外恭候。”
“讓蔡正帶著轅犁上殿,朕要看看曲轅犁是個什麽樣子。”
趙忠馬上用他那尖細的嗓音高叫:“傳蔡正帶曲轅犁上殿!”
站在大殿門口的通傳太監,緊接著同樣是一聲尖叫:“傳蔡正帶曲轅犁上殿!”
很快,蔡正走入大殿,四個太監抬著曲轅犁,緊隨其後。
郭全知道蔡正是第一次上殿,所以,昨天就找了太常大人,讓其派人專門教了蔡正三拜九叩大禮以及朝堂上的其他禮節。
“孝廉蔡正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
“蔡正,來給朕講講,這曲轅犁是如何發明的?”劉宏一邊說著,一邊走下皇座,來到曲轅犁旁邊。
“啟稟陛下。去年黃巾期間,東萊人口銳減到三十幾萬人。家父蔡立擔憂農耕,便四處巡視農耕情況。
“一日家父在田旁觀看耕種,突然腳下一滑摔倒,手臂著地時,卻直接破壞了田梗。吾父受到啟發,覺得如果用力方向不同,入土的力道也不一樣。他便親自下田使犁,發現直轅犁的用力方向不對,牛拉犁時,牛之力大部都沒有用於犁頭上。
“從那日起,家父便召來若幹木匠,按他的想法不斷打造各種曲轅犁。經千百次的嚐試,終於在年節過後,確定了如何把牛之力全部用於犁頭的曲轅。
“家父認為先平黃巾之亂,再現曲轅犁,從而解我大漢缺糧之憂,皆為陛下洪福齊天所至。於是仔細繪製曲轅犁圖樣後,便在上元節剛過,便讓小臣動身,前來京都向陛下獻上曲轅犁。”
蔡正站在一邊,恭恭敬敬地回答著劉宏的問題。
“哦?還有圖樣?”劉宏看向蔡正。
蔡正躬身答道:“圖樣在家父呈給陛下的奏表中。”
劉宏再看了曲轅犁幾眼,有點戀戀不舍地返回到皇座,然後迫不及待地打開蔡立的奏表,同時說道:“眾位臣工,你們也上前看看這神奇的曲轅犁吧。”
其實,大部分臣工昨天就已經親臨驗證現場,看過了曲轅犁的神奇。
隻有少部分昨天未去觀看的大臣,起身走到曲轅犁身邊,圍觀一會後,轉身麵向皇座,齊聲高呼:“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曲轅犁之神奇,乃吾皇之洪福,我大漢之祥瑞!”
隨之,朝堂之上所有臣工,全部以頭著地,口中山呼:“陛下洪福齊天,大漢萬年永昌!”
可劉宏並沒有因為所有臣工的恭賀之聲而動容,他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蔡立的奏表上。
劉宏看完了第一遍,沉思半晌後,繼續又看了第二遍。
群臣覺得不對了。
開始時,大家還以為陛下是在看曲轅犁圖樣,現在看來明顯不是。他是被奏表中的內容給吸引住了。
“哈哈哈哈——”劉宏坐在胡床上,放聲大笑。本已黯淡無光的麵容,竟然湧現出片片紅暈。“好策略,真是好策略!大父,馬上讓各位臣工傳閱一下蔡愛卿的奏表。”
劉宏口中的蔡立,已然變成了“蔡愛卿”。
“大父”是劉宏對張讓的尊稱,另外他還尊稱趙忠為“大母”。
他把張讓和趙忠視為父母,以表示對他們的倚重和信任。
張讓把蔡立的奏表傳給了太尉鄧盛。
鄧盛看完之後,順手遞給身邊的司徒袁隗。結果袁隗看過之後,同樣默不作聲,再次遞給身邊的司空張溫……
當所有三公九卿都看完之後,劉宏卻奇怪地發現,既沒有人叫好,也沒有人反對,全都是默不作聲。
劉宏示意趙忠收回奏表,然後宣布退朝,隻留下三公九卿繼續商議蔡立的奏表。
當然,蔡正也被留下,但需要在殿外候著,以備聖上隨時問詢。
看到群臣退出大殿後,劉宏方才開口問道:“眾愛卿看過後,為什麽不說話?”
十二人相互對視一眼之後,尚書令劉虞方才向劉宏拱手一禮,道:“此奏表上的內容,實則與前司徒楊伯獻的奏疏內容相似,但此奏表提出了具體措施,就是創建農莊及管治辦法。”
“哦?為何我沒看到楊愛卿的奏表?”
“伯獻公剛剛上了奏表,就被陛下罷免。按律其疏不得再呈於聖上。”劉虞解釋道。
“那快去把楊愛卿的奏表取來。我倒要看看二者是不是一樣。”
趙忠馬上吩咐小太監去取楊賜留存的奏疏。
不一會,奏疏取來,靈帝打開看了之後,沉思良久,麵露慍意地看向袁隗。“此乃治黃巾之亂之上策,亦屬司徒之分內之事。袁司徒上任後,為何不呈於朕?”
袁隗莫名中槍。
我上任後,就急於處理黃巾亂黨一事,每天忙得腳不點地,哪兒來的時間去翻看留存的奏疏?
律法規定官員被免職後,其奏疏隻能留存,不再上呈。這是律法的錯好不好?
不過,袁隗知道陛下必須要找個背鍋人,他也隻能替陛下背下這口黑鍋。
“是臣下失察之過,請陛下責罰!”袁隗直接承認過失。
看袁隗為自己把鍋背下了,劉宏自然不會再說什麽,而是馬上轉移話題。
“眾愛卿,看這‘農莊撫民之策’如何?”
“此表臣事先看過,竊以為實乃蓋世良策。我大漢有眾多未開墾之地,可之前囿於耕牛不足,無力開墾。如今有曲轅犁,可為我大漢增加三倍耕地。
“而農莊由於有鄉長、莊主之職,可以更好地實施管治。按此良策,黃巾之亂不再也。”郭全馬上表態。
他當然看得出,陛下對“農莊之策”是非常讚賞的。
劉宏又把目光投向其他三公九卿。
“可自古來以,皇權不下鄉。按此策,各州郡不知要多出多少鄉長、莊主,這可都是要賦稅來供養的。”鄧盛提出的反對意見。
現在大漢四處起狼煙,鄧盛身為太尉,他的心思都在如何強兵平亂上,當然擔心賦稅被用於鄉長、莊主這些多出來的官吏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