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招募新軍
靖康年,這個太子超勇的 作者:郭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名府郊外。
作為趙諶的治所,趙諶的五軍裏,至少有一半會駐紮在大名府,另外一半則是輪換駐紮,分頭把守著廣信軍、安肅軍、保定軍、信安軍等關鍵地點。
而河北其他的禁軍,則是被趙諶采用了軍屯的形勢,給每個士兵發田,他們不用繳納田賦,隻用繳納一成租子就行,不過代價就是農閑的時候,他們需要參與軍事訓練,同時有仗打的時候,則是需要成軍去作戰。
但是軍屯和皇莊不一樣的是,軍屯的地,是屬於他們自己的,雖然也是永業田,不得售賣,然而一個軍戶,有個二十畝田地,產出就足夠一家老小吃飽。
而且如果兒子多了,是可以讓兒子也當軍戶的,朝廷發田。
哪怕是二十畝,在隻繳納一成皇租的情況下,也能讓他們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
當然了,如果出去打仗,是會有補貼和撫恤金的。
從待遇上來說,也許不如當年的禁軍表麵上拿得多,然而實際上劃算多了。
以前地方禁軍規定是一年雜七雜八的加起來,到手能有五六十貫,實際上,能有三成到手裏就頂天了。
這甚至都不是軍官吃了太多的空餉,而是因為朝廷發下來的時候,就從來沒有足額過。
現在有自己的田,打仗有補助和撫恤金,還有什麽不好的?
更何況軍屯和皇莊的民屯一樣,是會組織起來教孩子學習和寫字的,接受的都是基礎教育,都是趙諶編出來的,認識幾百個常用字,和學會基礎的數學運算。
而負責教他們的老師,則是之前趙諶收養的那些孤兒們。
那些孤兒雖然根都在汴梁城,可是經過半年多的學習和培訓之後,已經基本掌握了這些字和運算方式,他們年紀不大,做不了別的,可是對普及基礎教育來說,那是相當的不錯。
認識字這個任務,任何一個識字先生都可以做,北宋的文化普及其實已經相當的到位,然而教數學這方麵,還真就隻有趙諶教出來的這些孩子會。
這些孩子學的雖然隻是基礎,然而趙諶隻要有空的時候,每隔兩個月,還會教他們後麵的數學知識,雖然趙諶的數學水平撐死了也就是個高中水平,然而現階段,則是足夠用了。
作為一個現代人,趙諶當然知道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不能隻會之乎者也,文科理科兩手抓才行。
大宋的工匠地位雖然也不高,可是作為養家糊口的重要職業,還是很吃香的,而學一些數學,對工匠技術的傳承,本身就有著很大的幫助。
趙諶並沒有什麽成係統的教育理念,然而這些東西,哪怕是隻做一點點,也將會帶來更大的進步。
尤其是趙諶在河北等地辦的工廠,哪怕他什麽都不做,也會在深層次裏,改變大宋人民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進步,會帶來無限的可能。
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雖然趙諶現在還隻是搞出來了彈簧,隻是用在軍用上,然而實際上碳鋼的產生,將會是大宋工業化騰飛的基礎,隻不過很多東西隻是留在紙麵上,趙諶的科學思維無法達到那樣的高度,可是當他留下來碳鋼的製作方式之後,再加上數學思維的增加,以及將來他有可能的科舉改革,大宋就算是熬時間,也能把工業化的科技點給點滿。
提高工匠待遇,在科舉中加入數理化的因素,而不是隻考文化,必然會帶來整個大宋觀念的改變。
趙諶現在並不知道這一點,他隻是欣喜他的燧發槍軍團,有可能會成型了。
而且碳鋼製作出來之後,通過水力來製造車床,給槍膛內畫上膛線,則可以真正的讓火器變成可以取代冷兵器的步驟。
當然了,這還需要時間。
不過現階段就算製造出來來複槍,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現在的燧發槍,畢竟來複槍填裝太過繁瑣,隻能作為針對性的狙擊槍來使用,大規模殺傷敵人,還是得靠燧發槍。
把製造燧發槍的任務交給陳規之後,趙諶接下來,就是在操練他的新軍。
新招募的三萬新軍,都是從河北和京畿路的流民中挑選出來的,這些流民雖然基本上都分了田地,可是很多流民習慣了參加義軍的生活之後,不耐煩繼續耕田種地,他們更想當兵打仗,尤其是在太子的麾下當兵打仗。
對此趙諶並沒有意見,畢竟軍人職業化也是一個未來的趨勢,這些士兵如果操練得好,紀律性足夠,完全可以作為職業軍人來使用。
他原本麾下的五軍兩萬人,就已經是標準的職業軍人了,軍餉足夠優厚的同時,他們的家屬也基本上是太子府管起來了,婦女做工,小孩學習,完全不需要他們操心太多。
趙諶之前那幾個月裏,麾下先後戰死了數千人,不過這數千人的家屬都被安排得很好,也讓其他的士兵更安心的為太子效力。
新招募的這些士兵,也是看中了這一點。
想要抵禦金人,太子就得繼續擴充自己的勢力,而且官家對太子的看中也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投入太子麾下,還有什麽好擔心的?
至於財政方麵,趙諶並不擔心,雖然朝廷的財政收入今年算是銳減了,可是他太子府的收入,卻是極高的。
光是玻璃廠的經營權,除了帶來五百多萬畝田地之外,還帶來了極其豐厚的收益,畢竟他們拿貨也是要給錢的,而玻璃的成本嘛……在趙諶看來,可以說是忽略不計。
所以那些大戶每次拿貨,都是源源不斷的給太子府送來收益啊。
而趙諶這邊每有收入,也都會給戶部分潤一份,畢竟也算是交稅了,所以朝廷的財政雖然有些吃緊,卻也還是堅持得住。
新招募三萬士兵,也就簡單了。
在趙諶看來,大宋的軍製確實挺爛的,之前養了那麽多兵,給朝政帶來更多的負擔不說,也沒什麽戰鬥力,簡直比明末的衛所還要差一些。
所以幹脆趁著手裏有田,民屯改皇莊,禁軍改衛所,重新招募新軍,打造出更強大的軍隊來,才是最正確的事情。
作為趙諶的治所,趙諶的五軍裏,至少有一半會駐紮在大名府,另外一半則是輪換駐紮,分頭把守著廣信軍、安肅軍、保定軍、信安軍等關鍵地點。
而河北其他的禁軍,則是被趙諶采用了軍屯的形勢,給每個士兵發田,他們不用繳納田賦,隻用繳納一成租子就行,不過代價就是農閑的時候,他們需要參與軍事訓練,同時有仗打的時候,則是需要成軍去作戰。
但是軍屯和皇莊不一樣的是,軍屯的地,是屬於他們自己的,雖然也是永業田,不得售賣,然而一個軍戶,有個二十畝田地,產出就足夠一家老小吃飽。
而且如果兒子多了,是可以讓兒子也當軍戶的,朝廷發田。
哪怕是二十畝,在隻繳納一成皇租的情況下,也能讓他們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
當然了,如果出去打仗,是會有補貼和撫恤金的。
從待遇上來說,也許不如當年的禁軍表麵上拿得多,然而實際上劃算多了。
以前地方禁軍規定是一年雜七雜八的加起來,到手能有五六十貫,實際上,能有三成到手裏就頂天了。
這甚至都不是軍官吃了太多的空餉,而是因為朝廷發下來的時候,就從來沒有足額過。
現在有自己的田,打仗有補助和撫恤金,還有什麽不好的?
更何況軍屯和皇莊的民屯一樣,是會組織起來教孩子學習和寫字的,接受的都是基礎教育,都是趙諶編出來的,認識幾百個常用字,和學會基礎的數學運算。
而負責教他們的老師,則是之前趙諶收養的那些孤兒們。
那些孤兒雖然根都在汴梁城,可是經過半年多的學習和培訓之後,已經基本掌握了這些字和運算方式,他們年紀不大,做不了別的,可是對普及基礎教育來說,那是相當的不錯。
認識字這個任務,任何一個識字先生都可以做,北宋的文化普及其實已經相當的到位,然而教數學這方麵,還真就隻有趙諶教出來的這些孩子會。
這些孩子學的雖然隻是基礎,然而趙諶隻要有空的時候,每隔兩個月,還會教他們後麵的數學知識,雖然趙諶的數學水平撐死了也就是個高中水平,然而現階段,則是足夠用了。
作為一個現代人,趙諶當然知道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不能隻會之乎者也,文科理科兩手抓才行。
大宋的工匠地位雖然也不高,可是作為養家糊口的重要職業,還是很吃香的,而學一些數學,對工匠技術的傳承,本身就有著很大的幫助。
趙諶並沒有什麽成係統的教育理念,然而這些東西,哪怕是隻做一點點,也將會帶來更大的進步。
尤其是趙諶在河北等地辦的工廠,哪怕他什麽都不做,也會在深層次裏,改變大宋人民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進步,會帶來無限的可能。
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雖然趙諶現在還隻是搞出來了彈簧,隻是用在軍用上,然而實際上碳鋼的產生,將會是大宋工業化騰飛的基礎,隻不過很多東西隻是留在紙麵上,趙諶的科學思維無法達到那樣的高度,可是當他留下來碳鋼的製作方式之後,再加上數學思維的增加,以及將來他有可能的科舉改革,大宋就算是熬時間,也能把工業化的科技點給點滿。
提高工匠待遇,在科舉中加入數理化的因素,而不是隻考文化,必然會帶來整個大宋觀念的改變。
趙諶現在並不知道這一點,他隻是欣喜他的燧發槍軍團,有可能會成型了。
而且碳鋼製作出來之後,通過水力來製造車床,給槍膛內畫上膛線,則可以真正的讓火器變成可以取代冷兵器的步驟。
當然了,這還需要時間。
不過現階段就算製造出來來複槍,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現在的燧發槍,畢竟來複槍填裝太過繁瑣,隻能作為針對性的狙擊槍來使用,大規模殺傷敵人,還是得靠燧發槍。
把製造燧發槍的任務交給陳規之後,趙諶接下來,就是在操練他的新軍。
新招募的三萬新軍,都是從河北和京畿路的流民中挑選出來的,這些流民雖然基本上都分了田地,可是很多流民習慣了參加義軍的生活之後,不耐煩繼續耕田種地,他們更想當兵打仗,尤其是在太子的麾下當兵打仗。
對此趙諶並沒有意見,畢竟軍人職業化也是一個未來的趨勢,這些士兵如果操練得好,紀律性足夠,完全可以作為職業軍人來使用。
他原本麾下的五軍兩萬人,就已經是標準的職業軍人了,軍餉足夠優厚的同時,他們的家屬也基本上是太子府管起來了,婦女做工,小孩學習,完全不需要他們操心太多。
趙諶之前那幾個月裏,麾下先後戰死了數千人,不過這數千人的家屬都被安排得很好,也讓其他的士兵更安心的為太子效力。
新招募的這些士兵,也是看中了這一點。
想要抵禦金人,太子就得繼續擴充自己的勢力,而且官家對太子的看中也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投入太子麾下,還有什麽好擔心的?
至於財政方麵,趙諶並不擔心,雖然朝廷的財政收入今年算是銳減了,可是他太子府的收入,卻是極高的。
光是玻璃廠的經營權,除了帶來五百多萬畝田地之外,還帶來了極其豐厚的收益,畢竟他們拿貨也是要給錢的,而玻璃的成本嘛……在趙諶看來,可以說是忽略不計。
所以那些大戶每次拿貨,都是源源不斷的給太子府送來收益啊。
而趙諶這邊每有收入,也都會給戶部分潤一份,畢竟也算是交稅了,所以朝廷的財政雖然有些吃緊,卻也還是堅持得住。
新招募三萬士兵,也就簡單了。
在趙諶看來,大宋的軍製確實挺爛的,之前養了那麽多兵,給朝政帶來更多的負擔不說,也沒什麽戰鬥力,簡直比明末的衛所還要差一些。
所以幹脆趁著手裏有田,民屯改皇莊,禁軍改衛所,重新招募新軍,打造出更強大的軍隊來,才是最正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