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時候,社會遠沒有像現在這樣發展:商品琳琅滿目,物資應有盡有,隻要有錢,一切盡可收入囊中,我們那時候不。我小的時候,隻有錢還不夠,還得有“票”,糧票,布票,肉票,糖票...公家櫃台裏那些閃著光的五彩晶瑩的物品大多都得要錢又要票,二者往往缺一不可,多數時候甚至一“票”難求,錢和票阻斷了我們很多的夢想。所以,我小的時候,時常對吃的,穿的,玩的,充滿了渴望和理想,充滿了期盼和神往。在十歲以前,在我故鄉的村莊,在我眼中五彩斑斕的“世界裏”,我想要的東西太多太多,可是,我們沒有錢又沒有票,我們買不起。不過沒關係,古人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的,沒錢沒票的我們,卻有著豐厚的想象力,極強的動手力和變廢為寶的創造力——麵對幻想和誘惑,智慧便油然而生。智慧可是個好東西,一旦擁有便如影隨形,終身受用,且隨時隨地的信手拈來,毫不陌生。
快過年了,我又買來一些彩紙,一些直的彎的木條,仿照我兒時的模樣,坐在滿是陽光的玻璃窗下,回到我記憶中的童年:
我大舅把長長短短的高粱杆放到炕上,同時放在炕上的還有質地光潔的各種彩紙,這些彩紙我們也用它來寫對聯,刻福字,剪掛錢兒...炕上還有砂紙,麻線,漿糊,鉗子和細鐵絲。我們都坐在大炕上,我大舅家的大炕敞亮暖和,陽光射進來,晃得我們都眯起了眼睛,晃得那些曬了一個秋冬的高粱杆,更加泛起了金黃的晶亮的光。你可別小看這些高粱杆,別看它們細細的,幹幹的,可它渾身都是寶。我小的時候,在我們北方,種滿了一望無際的高粱,高粱米能飽腹,高粱穗能做笤帚,掃帚,高粱葉可以編蒲團,擰小藍兒,高粱杆可以串蓋簾,做鍋蓋,編炕席,當柴燒,還有各種各樣的用途...比如,今天我們就要用它來紮燈籠。
我們按照我大舅的指導,把高粱杆剪成或長或短的均等的大小,再用砂紙把兩端打磨平整,然後整齊的擺放在一邊。我大舅拿起一根細鐵絲,穿過一根高粱杆的頂端,然後把鐵絲擰個結兒,再穿過一根高粱杆的頂端,再把鐵絲擰個結兒,這樣第三根,第四根,穿完後擰緊,夾斷,再拿起一根鐵絲把高粱杆的另一端依次穿好,這樣,燈籠的框架就成形了:長方形,正方形,多邊形,還有圓形。在我看來,圓形是最難做的,圓形的燈籠,做起來相當的麻煩,我大舅會用很多個秸稈皮——我們把秸稈破成均勻的長片,打磨光滑,這些秸稈皮便在我大舅的手裏上下左右的翻飛著,不多時,圓筒型的,腰鼓型的燈籠就“誕生”了,這樣的燈籠真好看,精致玲瓏又剔透,不用給它“穿衣服”,它也是最靚的仔,我們搶了一個又一個,我大舅做了一個又一個,圓形的燈籠實在費時費力又費材料,因此,我們手裏圓形的燈籠也就相對少了。做好了這些,我大舅再把燈籠架的下麵,在對角訂上兩片高粱杆,兩片高粱杆的交叉點上穿上鐵絲,鐵絲上插上半截蠟燭,這樣,夜晚的燈籠就可以照亮我們腳下的路了。我大舅紮的燈籠最後一道工序,則是在燈籠架的上一端,在四根高粱杆上各係上四根麻線,把四根麻線挽在一起,係出一個扣,燈籠基本上就做好了。
我們趕緊拿過自己喜歡的燈籠架,拿過自己喜歡的彩紙,按照燈籠架的尺寸,或一整張,或兩麵對稱,或四麵四色的把紙張糊滿燈籠架,不多會兒,一個個漂亮的燈籠就出現了。這時候,我姥姥及時的把燈籠把送到了我們的麵前——還是一根長長的高粱杆,高粱稈的一頭垂下一節細鐵絲,鐵絲鉤在麻線扣上就可以了,哈哈,一切都是那麽水到渠成,那麽恰到好處。
新年的晚上,我們迫不及待的吃完晚飯,換上新衣服,點上小燈籠,走出家門,我們村裏已是歡樂的海洋,街道上,丫頭放鞭,小子點炮,二踢腳在空中樂彎了腰,還有那閃爍的燈籠在夜裏晃來晃去,宛如天上的星星眨著眼睛...忽的,不知哪個壞小子,突然甩過兩個小鞭兒來,在我們腳下炸的稀裏嘩啦,嚇得我們嗷嗚一聲蹦的老高,我們叫了,燈籠掉了,小子笑了,還有那趁火打劫的壞孩子,飛快的撿起燈籠,一溜煙兒的跑了...
快過年了,我又買來一些彩紙,一些直的彎的木條,仿照我兒時的模樣,坐在滿是陽光的玻璃窗下,回到我記憶中的童年:
我大舅把長長短短的高粱杆放到炕上,同時放在炕上的還有質地光潔的各種彩紙,這些彩紙我們也用它來寫對聯,刻福字,剪掛錢兒...炕上還有砂紙,麻線,漿糊,鉗子和細鐵絲。我們都坐在大炕上,我大舅家的大炕敞亮暖和,陽光射進來,晃得我們都眯起了眼睛,晃得那些曬了一個秋冬的高粱杆,更加泛起了金黃的晶亮的光。你可別小看這些高粱杆,別看它們細細的,幹幹的,可它渾身都是寶。我小的時候,在我們北方,種滿了一望無際的高粱,高粱米能飽腹,高粱穗能做笤帚,掃帚,高粱葉可以編蒲團,擰小藍兒,高粱杆可以串蓋簾,做鍋蓋,編炕席,當柴燒,還有各種各樣的用途...比如,今天我們就要用它來紮燈籠。
我們按照我大舅的指導,把高粱杆剪成或長或短的均等的大小,再用砂紙把兩端打磨平整,然後整齊的擺放在一邊。我大舅拿起一根細鐵絲,穿過一根高粱杆的頂端,然後把鐵絲擰個結兒,再穿過一根高粱杆的頂端,再把鐵絲擰個結兒,這樣第三根,第四根,穿完後擰緊,夾斷,再拿起一根鐵絲把高粱杆的另一端依次穿好,這樣,燈籠的框架就成形了:長方形,正方形,多邊形,還有圓形。在我看來,圓形是最難做的,圓形的燈籠,做起來相當的麻煩,我大舅會用很多個秸稈皮——我們把秸稈破成均勻的長片,打磨光滑,這些秸稈皮便在我大舅的手裏上下左右的翻飛著,不多時,圓筒型的,腰鼓型的燈籠就“誕生”了,這樣的燈籠真好看,精致玲瓏又剔透,不用給它“穿衣服”,它也是最靚的仔,我們搶了一個又一個,我大舅做了一個又一個,圓形的燈籠實在費時費力又費材料,因此,我們手裏圓形的燈籠也就相對少了。做好了這些,我大舅再把燈籠架的下麵,在對角訂上兩片高粱杆,兩片高粱杆的交叉點上穿上鐵絲,鐵絲上插上半截蠟燭,這樣,夜晚的燈籠就可以照亮我們腳下的路了。我大舅紮的燈籠最後一道工序,則是在燈籠架的上一端,在四根高粱杆上各係上四根麻線,把四根麻線挽在一起,係出一個扣,燈籠基本上就做好了。
我們趕緊拿過自己喜歡的燈籠架,拿過自己喜歡的彩紙,按照燈籠架的尺寸,或一整張,或兩麵對稱,或四麵四色的把紙張糊滿燈籠架,不多會兒,一個個漂亮的燈籠就出現了。這時候,我姥姥及時的把燈籠把送到了我們的麵前——還是一根長長的高粱杆,高粱稈的一頭垂下一節細鐵絲,鐵絲鉤在麻線扣上就可以了,哈哈,一切都是那麽水到渠成,那麽恰到好處。
新年的晚上,我們迫不及待的吃完晚飯,換上新衣服,點上小燈籠,走出家門,我們村裏已是歡樂的海洋,街道上,丫頭放鞭,小子點炮,二踢腳在空中樂彎了腰,還有那閃爍的燈籠在夜裏晃來晃去,宛如天上的星星眨著眼睛...忽的,不知哪個壞小子,突然甩過兩個小鞭兒來,在我們腳下炸的稀裏嘩啦,嚇得我們嗷嗚一聲蹦的老高,我們叫了,燈籠掉了,小子笑了,還有那趁火打劫的壞孩子,飛快的撿起燈籠,一溜煙兒的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