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的。“
吳憂的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是以前,吳憂還不能肯定,現在不同,不論是他,還是朱明理,官聲都很好,這就是一張王牌。
顯然,朱明理也看清楚了這一點,才會如此肯定這條策略。
於是,朱明理和樊順聯袂入宮,覲見夏皇。
二人並沒有等太久,便見到了正在用膳的夏皇。
夏皇見到二人,不等二人行禮,便先說道:”兩位卿家免禮,吃了嗎?來,陪朕一起用膳。“
朱明理把準備好的奏折,遞給侍候在一旁的朱高,說道:”陛下,你先看看這個。“
從朱高手中接過奏折,放在案桌之上,夏皇一邊吃一邊看了起來。
咦.........
片刻後,夏皇停下了進食的動作,放下湯匙,捧起奏折仔細看了起來,嘴裏還發出驚奇聲。
奏折的內容正是吳憂救災的法子,朱明理都看的出來,法子可行,夏皇自然也看的出來。
隻是他比朱明理想的更遠,以後朝廷若遇到緊急情況,此法皆可行。
夏皇思考的時間稍長,良久,夏皇合上奏折,將其揣進衣袖中,大笑道:”此法甚妙,是你們二人誰的主意,當重賞。“
做為皇帝,每天都會與各種各樣的奏折打交道,心裏早就厭煩了,能被夏皇當成寶貝,收進衣袖中,足可見他對這本奏折的重視。
”回陛下,這是吳都令的謀略。“朱明理回道。
”吳憂,吳憂。“夏皇念叨兩句吳憂的名字後,對朱明理和樊順道:”準奏,救民如救火,兩位愛卿,你們速速去辦。“
午時剛過。
府衙,戶部,東城都衛司同時放出了一條消息,以高於市場一成的價格收購所有食材,糧食,蔬果和肉類不限,有多少收多少。
戶部會開一張票據,記錄商戶所交易的食材和價格,待秋糧成熟後,憑借票據,可抵稅,可換成糧食或錢財,以戶部和府衙的公章為憑證。
簡單來說,朝廷出高價買百姓的東西,百姓收的是印有公張的票據,秋收後,再憑票據換取相應的物資。
比如,我有十斤蘋果,市場價值一百文銅錢,現在拿到府衙可以兌換成一百一十文的票據,等到秋收之後,我可以拿著票據再換成一百一十文的錢物。
吳憂的辦法,其實就是發行國債的一種雛形,在前世,倒是不足為奇,不過在這個落後的時代,卻是第一次出現。
京都的消息傳播的很快,樊順派人在人多的地方吆喝了幾嗓子,很快就傳開了。
當然,這種說法雖然誇張,不過陸陸續續,有很多人前往府衙打探消息的真實性。
繼趙攸之案後,府衙前再次圍滿了人,仿佛趙攸之案現場重現般壯觀,就連空氣中似乎都殘留著淡淡血腥味兒。
朱明理為人溫和,任京都令時,深受讀書人和百姓愛戴,吳憂卻正好相反,他殺伐果斷,嫉惡如仇,從趙攸之和黃滔二人的下場,便可窺得一斑。
不論是愛民如子的朱明理,還是維護正義的吳憂,都深受百姓的追捧。
府衙,這是京都百姓司空見慣的地方,自趙攸之死後,略顯破舊的府衙隱約帶著一種威嚴,就連聚集在此的眾多百姓,都不敢大聲喧嘩。
“各位,各位,先靜一靜。”
朱明理首先開口,小聲議論的人群全部安靜了下來。
“各位父老鄉親,聽本官一言,朝廷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已無力賑濟因水患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江淮父老,不過再過半月就是糧食豐收之時,在這半個月裏,他們沒有了吃食怎麽辦?我們絕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江淮父老餓死在城門之外......................”
於是,朱明理便把國債發行的道理,深入淺出的一一道來,讓在場的每一位百姓都明白其中的道理。
說完之後,朱明理對四周一一拱手:“各位鄉親,本官和吳都令以自身聲譽,和府衙庫房二十餘萬兩銀子作保,收上來的吃食,全部用來賑濟難民,朝廷絕不會貪墨一個銅板。”
尼瑪,竟然還惦記著府庫的銀子,那些錢可都是吳憂承擔著巨大的風險換來的,現在直接被朱明理用來作保。
吳憂心裏雖然不舒服,卻沒有站出來拆台。
朱明理說完之後,許多百姓在心裏盤算 得失,可不論如何盤算,這都是穩賺不賠的買賣,而且捐獻的越多,賺的就越多。
打著以幫助難民的名頭賺錢,這不僅在道德上占據了至高點,還有額外的收入,何樂而不為?
”我相信朱大人,我先來。“
“還有我。”
”我家有十畝菜地,而且還有餘糧,我現在回去全部取來。“
”我家有兩畝的梨樹,現在已經成熟,我 現在回去全部摘了。
.............
見百姓如此踴躍,朱明理很是開心,再次說道:“各位鄉親,一定要量力而行,本官保證,秋收後,戶部絕不拖欠,另外,現在天氣轉涼,難民還需要保暖,一些不合身的衣物和布匹,也可來此交易,多多亦善。”
京都的人口非常多,至於有多少,吳憂並不清楚,隻知道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單單小商戶又何止十萬,再加上普通百姓的援助,養活區區十萬難民半月,綽綽有餘。
以石勇為首的差役維持著秩序,朱明理帶來的十幾名戶部官員,或稱重,或估價,或記錄,或蓋章,忙的不亦樂乎。
待戶部完成這些程序後,援助物資的百姓便會拿著收據,來到吳憂所在的桌案前,吳憂便會蓋上府衙的印章,才算完成交易。
援助的物資被樊順及其下屬送出了城。
這所有的環節全部在眾百姓的眼皮子底下進行,沒有任何的視野盲區,因此,沒有百姓再有懷疑,紛紛取來家中多餘的物資,參與了這場宏大的救災活動之中。
連續蓋了十幾個印章,吳憂便沒了興致,把工作丟給了鄒縣丞,和王武一起離開的府衙。
吳憂的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是以前,吳憂還不能肯定,現在不同,不論是他,還是朱明理,官聲都很好,這就是一張王牌。
顯然,朱明理也看清楚了這一點,才會如此肯定這條策略。
於是,朱明理和樊順聯袂入宮,覲見夏皇。
二人並沒有等太久,便見到了正在用膳的夏皇。
夏皇見到二人,不等二人行禮,便先說道:”兩位卿家免禮,吃了嗎?來,陪朕一起用膳。“
朱明理把準備好的奏折,遞給侍候在一旁的朱高,說道:”陛下,你先看看這個。“
從朱高手中接過奏折,放在案桌之上,夏皇一邊吃一邊看了起來。
咦.........
片刻後,夏皇停下了進食的動作,放下湯匙,捧起奏折仔細看了起來,嘴裏還發出驚奇聲。
奏折的內容正是吳憂救災的法子,朱明理都看的出來,法子可行,夏皇自然也看的出來。
隻是他比朱明理想的更遠,以後朝廷若遇到緊急情況,此法皆可行。
夏皇思考的時間稍長,良久,夏皇合上奏折,將其揣進衣袖中,大笑道:”此法甚妙,是你們二人誰的主意,當重賞。“
做為皇帝,每天都會與各種各樣的奏折打交道,心裏早就厭煩了,能被夏皇當成寶貝,收進衣袖中,足可見他對這本奏折的重視。
”回陛下,這是吳都令的謀略。“朱明理回道。
”吳憂,吳憂。“夏皇念叨兩句吳憂的名字後,對朱明理和樊順道:”準奏,救民如救火,兩位愛卿,你們速速去辦。“
午時剛過。
府衙,戶部,東城都衛司同時放出了一條消息,以高於市場一成的價格收購所有食材,糧食,蔬果和肉類不限,有多少收多少。
戶部會開一張票據,記錄商戶所交易的食材和價格,待秋糧成熟後,憑借票據,可抵稅,可換成糧食或錢財,以戶部和府衙的公章為憑證。
簡單來說,朝廷出高價買百姓的東西,百姓收的是印有公張的票據,秋收後,再憑票據換取相應的物資。
比如,我有十斤蘋果,市場價值一百文銅錢,現在拿到府衙可以兌換成一百一十文的票據,等到秋收之後,我可以拿著票據再換成一百一十文的錢物。
吳憂的辦法,其實就是發行國債的一種雛形,在前世,倒是不足為奇,不過在這個落後的時代,卻是第一次出現。
京都的消息傳播的很快,樊順派人在人多的地方吆喝了幾嗓子,很快就傳開了。
當然,這種說法雖然誇張,不過陸陸續續,有很多人前往府衙打探消息的真實性。
繼趙攸之案後,府衙前再次圍滿了人,仿佛趙攸之案現場重現般壯觀,就連空氣中似乎都殘留著淡淡血腥味兒。
朱明理為人溫和,任京都令時,深受讀書人和百姓愛戴,吳憂卻正好相反,他殺伐果斷,嫉惡如仇,從趙攸之和黃滔二人的下場,便可窺得一斑。
不論是愛民如子的朱明理,還是維護正義的吳憂,都深受百姓的追捧。
府衙,這是京都百姓司空見慣的地方,自趙攸之死後,略顯破舊的府衙隱約帶著一種威嚴,就連聚集在此的眾多百姓,都不敢大聲喧嘩。
“各位,各位,先靜一靜。”
朱明理首先開口,小聲議論的人群全部安靜了下來。
“各位父老鄉親,聽本官一言,朝廷連年征戰,國庫空虛,已無力賑濟因水患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江淮父老,不過再過半月就是糧食豐收之時,在這半個月裏,他們沒有了吃食怎麽辦?我們絕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江淮父老餓死在城門之外......................”
於是,朱明理便把國債發行的道理,深入淺出的一一道來,讓在場的每一位百姓都明白其中的道理。
說完之後,朱明理對四周一一拱手:“各位鄉親,本官和吳都令以自身聲譽,和府衙庫房二十餘萬兩銀子作保,收上來的吃食,全部用來賑濟難民,朝廷絕不會貪墨一個銅板。”
尼瑪,竟然還惦記著府庫的銀子,那些錢可都是吳憂承擔著巨大的風險換來的,現在直接被朱明理用來作保。
吳憂心裏雖然不舒服,卻沒有站出來拆台。
朱明理說完之後,許多百姓在心裏盤算 得失,可不論如何盤算,這都是穩賺不賠的買賣,而且捐獻的越多,賺的就越多。
打著以幫助難民的名頭賺錢,這不僅在道德上占據了至高點,還有額外的收入,何樂而不為?
”我相信朱大人,我先來。“
“還有我。”
”我家有十畝菜地,而且還有餘糧,我現在回去全部取來。“
”我家有兩畝的梨樹,現在已經成熟,我 現在回去全部摘了。
.............
見百姓如此踴躍,朱明理很是開心,再次說道:“各位鄉親,一定要量力而行,本官保證,秋收後,戶部絕不拖欠,另外,現在天氣轉涼,難民還需要保暖,一些不合身的衣物和布匹,也可來此交易,多多亦善。”
京都的人口非常多,至於有多少,吳憂並不清楚,隻知道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單單小商戶又何止十萬,再加上普通百姓的援助,養活區區十萬難民半月,綽綽有餘。
以石勇為首的差役維持著秩序,朱明理帶來的十幾名戶部官員,或稱重,或估價,或記錄,或蓋章,忙的不亦樂乎。
待戶部完成這些程序後,援助物資的百姓便會拿著收據,來到吳憂所在的桌案前,吳憂便會蓋上府衙的印章,才算完成交易。
援助的物資被樊順及其下屬送出了城。
這所有的環節全部在眾百姓的眼皮子底下進行,沒有任何的視野盲區,因此,沒有百姓再有懷疑,紛紛取來家中多餘的物資,參與了這場宏大的救災活動之中。
連續蓋了十幾個印章,吳憂便沒了興致,把工作丟給了鄒縣丞,和王武一起離開的府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