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咬下去,是記憶中的味道。
喜月咬著餅,心緒難平,不知道老家成了什麽樣?
好奇心作祟,問起賣餅的漢子:「四年多前大水後,同江那邊成了什麽樣?」
漢子打量三人,問道:「逃難回來的?那邊好些鎮子荒廢了,連縣城都換了新地,發水過後還鬧過瘟災,死了不少人。」
蒼江大壩眼下還在修,斷斷停停修了幾年,仍是沒完工。
鬧災的那一片目前沒人敢住,就怕再來一次洪災。
聽了些大致情況,三人朝城中去,挑了家不是多氣派的腳店,要了間三人房。
喜月先要水洗漱,再換他兩人。
全都收拾幹淨整齊,一道出去吃了碗麵,沒有多逛回去歇著了。
在船上要防備著陌生人,喜月一直不敢睡太熟,眼下有大哥在旁邊,很快沉睡過去。
一夜好覺,清早起來精神了許多。
草草收拾了,買了包子吃食,坐上了去往同江的大車。
喜月情緒有些激動,逃難出去的場景再次湧現在眼前。
那時慌慌張張,隻急著往前走,等著被安置。
先初也有打算,在外麵待一陣便回鄉,並沒有想走遠。
後聽到消息不讓回鄉,怕就是那時有了瘟災。
來不及逃難的人被水淹,又因天熱腐爛來不及清理就成了災。
真是一難接一難。
便是留下來,日子也艱難的很。
從府到縣,有近二百裏,當夜停在一個鎮上腳店。
坐了一天馬車,喜月全身都酸痛,竟比平日做活還累。
離縣裏幾十裏,離鄉越近越是迫切想歸家,想看看老家成了什麽樣。
從車夫那聽說縣衙戶房為便宜尋親,可去登記落戶信息,以便親人尋過去。
另聽說待蒼江大壩重建成過後,可允許回遷。
當時三人麵麵相覷,且不說大壩何日完工,落地生了根,想回去也是難。
安家落戶婚娶生子,還有多少人能回到故鄉?
就像杜巧娘嫁了宋常貴,又生下圓月,喜月和楊應和再是有心回鄉,也難捨下她。
且不說回鄉又要一切重頭開始。
外祖舅舅家表兄表姐,當時已是適宜成親的年紀,想必也在當地擇了人家。
流落去了異鄉,故鄉重難回。
便是回了,也是已經無家可歸。
想到親人四落,喜月心頭沉重,自家做著營生,手頭上有多餘的銀錢還能回鄉來看看。
那些身無一技之戶,靠地靠天過日子的農人,生存都是難事。
更不用提尋親。
根本沒有多餘心力。
也沒有財力支撐。
一朝分別,就是一輩子不得再見。
隻能午夜夢回,夢中團聚。
多少骨肉分離,承受一輩子思念,讓人不敢深思深想。
喜月在心裏期待,盼著有外祖舅舅他們的音信。
楊應和隻一個大伯也早過世,本家無至親,惦記趙春蘭家人,心中隱隱有答案,隻怕是會一無所獲。
她娘家是種地的,日子不是多富裕,逃去別處難回來了。
葛天冬沒有叔伯姑姑,自家這邊沒至親,葛娘子有心尋找娘家人,隻怕是不易。
來前也隻交代能打聽就打聽打聽,也不強求一定要找到。
舟車勞頓,也沒忘了日子,中秋已至,分外想念家人。
楊應和買了一小塊團圓餅,三人分著吃了,當是過節。
遠在千裏之外的桃花村,此時眾人也在念著三人。
不知道可到了家?
一路上可順利?
可有親人們的消息?
兒行千裏母擔憂,杜巧娘和葛娘子日日惦記,吃不香睡不好。
喜月不在,歡兒沒個主心骨,尤其那難纏的聚元閣齊管事又登門了。
她看著都發怵,都想把生意往外推。
硬著頭皮打交道,好幾次見他麵上不耐煩,原隻當生意要黃了,不想最後竟成了。
交糕的時候心驚膽顫,唯恐他挑刺。
一樁生意做的提心弔膽的。
這才方知有喜月在前頭撐著,她省了多少心思。
愈發覺得把那兩成利分給杜巧娘是對的,她實在不該和喜月拿一樣的份額。
枕頭邊少個人,她覺得心裏空了一大片地方,日日盼著喜月早歸。
喜月想著杜巧娘、歡兒等人入睡,夢裏一道吃著團圓餅說笑。
醒來失神,心裏竟盼著回家。
回那個她一直以為是異鄉的家。
離縣裏已不遠,早早出發,晌午前便到了新江安縣。
馬車隻能到送到縣裏,結了車資,三人打聽著先往縣衙去。
尋到後直奔戶房,急切的在登記名冊上尋找親人信息。
戶官們早見怪不怪,待看到三人均是失望,也不意外。
取了筆墨過來,道:「留下落戶信息,親人尋來,也有地去找。」
葛天冬先接過筆登記了,寫的是葛娘子的名字。
隨後便是喜月,杜巧娘和趙春蘭信息各寫一欄,以便尋親。
三人拎著包袱行李從縣衙出來,楊應和先讓吃午飯。
實則都沒胃口。
昔日平福鎮沒了,因是滄江壩還未修成,未再重設鄉鎮,再往北去是大片的荒地。
縣城附近隻幾個村鎮,還有百來裏路,楊應和想著到下一個鎮子,看能不能尋個騾車。<="<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喜月咬著餅,心緒難平,不知道老家成了什麽樣?
好奇心作祟,問起賣餅的漢子:「四年多前大水後,同江那邊成了什麽樣?」
漢子打量三人,問道:「逃難回來的?那邊好些鎮子荒廢了,連縣城都換了新地,發水過後還鬧過瘟災,死了不少人。」
蒼江大壩眼下還在修,斷斷停停修了幾年,仍是沒完工。
鬧災的那一片目前沒人敢住,就怕再來一次洪災。
聽了些大致情況,三人朝城中去,挑了家不是多氣派的腳店,要了間三人房。
喜月先要水洗漱,再換他兩人。
全都收拾幹淨整齊,一道出去吃了碗麵,沒有多逛回去歇著了。
在船上要防備著陌生人,喜月一直不敢睡太熟,眼下有大哥在旁邊,很快沉睡過去。
一夜好覺,清早起來精神了許多。
草草收拾了,買了包子吃食,坐上了去往同江的大車。
喜月情緒有些激動,逃難出去的場景再次湧現在眼前。
那時慌慌張張,隻急著往前走,等著被安置。
先初也有打算,在外麵待一陣便回鄉,並沒有想走遠。
後聽到消息不讓回鄉,怕就是那時有了瘟災。
來不及逃難的人被水淹,又因天熱腐爛來不及清理就成了災。
真是一難接一難。
便是留下來,日子也艱難的很。
從府到縣,有近二百裏,當夜停在一個鎮上腳店。
坐了一天馬車,喜月全身都酸痛,竟比平日做活還累。
離縣裏幾十裏,離鄉越近越是迫切想歸家,想看看老家成了什麽樣。
從車夫那聽說縣衙戶房為便宜尋親,可去登記落戶信息,以便親人尋過去。
另聽說待蒼江大壩重建成過後,可允許回遷。
當時三人麵麵相覷,且不說大壩何日完工,落地生了根,想回去也是難。
安家落戶婚娶生子,還有多少人能回到故鄉?
就像杜巧娘嫁了宋常貴,又生下圓月,喜月和楊應和再是有心回鄉,也難捨下她。
且不說回鄉又要一切重頭開始。
外祖舅舅家表兄表姐,當時已是適宜成親的年紀,想必也在當地擇了人家。
流落去了異鄉,故鄉重難回。
便是回了,也是已經無家可歸。
想到親人四落,喜月心頭沉重,自家做著營生,手頭上有多餘的銀錢還能回鄉來看看。
那些身無一技之戶,靠地靠天過日子的農人,生存都是難事。
更不用提尋親。
根本沒有多餘心力。
也沒有財力支撐。
一朝分別,就是一輩子不得再見。
隻能午夜夢回,夢中團聚。
多少骨肉分離,承受一輩子思念,讓人不敢深思深想。
喜月在心裏期待,盼著有外祖舅舅他們的音信。
楊應和隻一個大伯也早過世,本家無至親,惦記趙春蘭家人,心中隱隱有答案,隻怕是會一無所獲。
她娘家是種地的,日子不是多富裕,逃去別處難回來了。
葛天冬沒有叔伯姑姑,自家這邊沒至親,葛娘子有心尋找娘家人,隻怕是不易。
來前也隻交代能打聽就打聽打聽,也不強求一定要找到。
舟車勞頓,也沒忘了日子,中秋已至,分外想念家人。
楊應和買了一小塊團圓餅,三人分著吃了,當是過節。
遠在千裏之外的桃花村,此時眾人也在念著三人。
不知道可到了家?
一路上可順利?
可有親人們的消息?
兒行千裏母擔憂,杜巧娘和葛娘子日日惦記,吃不香睡不好。
喜月不在,歡兒沒個主心骨,尤其那難纏的聚元閣齊管事又登門了。
她看著都發怵,都想把生意往外推。
硬著頭皮打交道,好幾次見他麵上不耐煩,原隻當生意要黃了,不想最後竟成了。
交糕的時候心驚膽顫,唯恐他挑刺。
一樁生意做的提心弔膽的。
這才方知有喜月在前頭撐著,她省了多少心思。
愈發覺得把那兩成利分給杜巧娘是對的,她實在不該和喜月拿一樣的份額。
枕頭邊少個人,她覺得心裏空了一大片地方,日日盼著喜月早歸。
喜月想著杜巧娘、歡兒等人入睡,夢裏一道吃著團圓餅說笑。
醒來失神,心裏竟盼著回家。
回那個她一直以為是異鄉的家。
離縣裏已不遠,早早出發,晌午前便到了新江安縣。
馬車隻能到送到縣裏,結了車資,三人打聽著先往縣衙去。
尋到後直奔戶房,急切的在登記名冊上尋找親人信息。
戶官們早見怪不怪,待看到三人均是失望,也不意外。
取了筆墨過來,道:「留下落戶信息,親人尋來,也有地去找。」
葛天冬先接過筆登記了,寫的是葛娘子的名字。
隨後便是喜月,杜巧娘和趙春蘭信息各寫一欄,以便尋親。
三人拎著包袱行李從縣衙出來,楊應和先讓吃午飯。
實則都沒胃口。
昔日平福鎮沒了,因是滄江壩還未修成,未再重設鄉鎮,再往北去是大片的荒地。
縣城附近隻幾個村鎮,還有百來裏路,楊應和想著到下一個鎮子,看能不能尋個騾車。<="<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