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辭章有功名,有名望,京中人人稱讚,是夫婿良選。
順成帝張了張口,一句「甚好」卡在喉嚨裏上不去下不來,轉而問身邊的皇後:「皇後覺得呢?」
皇後露出恰到好處的笑意:「臣妾但憑母後和陛下做主。」
李意清站在一旁想要開口,卻看到太後身邊的蕭嬤嬤朝她搖了搖頭。
太後此舉,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早有謀劃。
李意清隻好噤聲。
元辭章年少時做過太子伴讀,李意清是見過這個人的。
他性情高潔,待人淡漠,盡管同窗三年,卻總不像他人一樣親近隨和,反而帶著時刻拒人於千裏之外的疏離。
元相是個純臣,他教導出的兒孫自然也像極了他的行事作風。
可是年少時的太子伴讀身份,在朝中本身就是立場的象徵。況且當今太子殿下文韜武略,即便是嚴正如周太傅,也不住誇讚。
故而,元辭章在李意清的心目中,除了是朵遺世雪蓮,更是迂腐呆板、不懂變通、滿口隻會「之乎者也」的書生。
*
不知什麽時候,台下議論的聲音小了下來。
太後見皇帝沉吟不語,開口道:「皇帝,今日不談哀家誕辰,隻談恩科納賢。狀元既已金榜題名,何不喜上加喜,天子賜婚。」
聽懂太後意思的朝臣官宦紛紛心中盤算。
大慶朝不講究駙馬參政與否,若是能被天子選中,那才是真的做了乘快婿。
體麵尊貴不說,光是年節進宮覲見,便能讓陛下忘不了這個人。
隻是——
有膽大的朝臣抬頭朝上看了一眼,太後是有意於賜婚意清公主和元家長孫。
那可是意清公主,元相累世清流,家風端正,數他帶頭彈劾的次數最多。
真不知道是福是禍。
*
順成帝眸光微動,半響,終於下了決斷。
「公主意清,性情溫良,孝慧聰穎,著封為於光公主。狀元辭章,通曉經世,達理明事。二人年歲相當,才德相配,特賜婚於二人,結成百年之好。」
順成帝的聲音說大不大,卻足以讓眾人聽得一清二楚。
內宦傳呼聲一聲接著一聲,即便是離高台最遠的朝臣也足以聽清這道賜婚旨令。
年過古稀的元相起身,枯槁的手扶著拐杖,閉了閉眼,朝皇帝跪下。
「老臣,叩謝皇恩。」
順成帝抬了抬袖子,立刻有人扶起元相。
「意清和辭章的婚事,禮部和司天監共辦吧。」順成帝視線轉向元相一邊,不急不須道:「意清頑劣,還望元相費心……多多擔待。」
最後一剎那,順成帝將本應脫口而出的「費心教導」改成「多多擔待」。
聽到轉音的眾人不禁咂舌,孫媳侍奉親長、聽取訓話,本就是應盡之義,可是皇帝何其偏愛,不忍讓李意清受到絲毫委屈。
元相繃住了臉色,道:「臣惶恐。」
第2章 詠桃
天子金口玉言,賜婚聖旨一下,朝臣紛紛極具眼色地出聲道喜。
李意清看著滿堂喜色中,一身青竹白衣的青年站在元相身邊,因為是低著頭,她看不清他的神情,隻能看見元相死死拽著青年的袖袍。
大概是不情願的。
李意清隻看了須臾,便收回了視線,注意力回到今日壽宴的主角身上。
太後神色如常,繼續與前來拜壽道喜的各位夫人交談,李意清坐在她身邊,百無聊賴的剝著桌上的供果。
她的動作被太後盡收眼底,太後抿了杯中新釀的杏酒,放下杯子道:「哀家年邁,有些累乏,皇帝與諸卿盡興就好。」
說罷,看向李意清。
「意清,哀家許久不見你,隨哀家去慈寧宮吧。」
雖然是商量的語氣,但是卻帶著不容拒絕的威嚴。
李意清放下手中剝了一半的橘子,站起身回禮,扶著太後離開了。
*
離開宴會,太後遣散身邊跟隨伺候的奴僕,隻留下近身伺候的蕭嬤嬤。
李意清原先落後一步跟在太後身後,見太後放慢了步子,便抬步追平,「皇祖母……」
「也是難為你,在宴席上憋到現在才開口。」太後似乎早知道李意清會忍不住開口,瞥了她一眼道,「不過你也不必再說,君無戲言,此事已經滿朝皆知,等司天鑒算出良辰,便是讓禮部著手準備大婚儀仗。」
李意清搖了搖頭:「賜婚我並不意外,而是好奇祖母與父皇為何會選擇元家。」
太後對於她的提問有些意外。
「看來一年多的遊歷,讓你想通了不少事。」太後微微沉吟,「元家乃江寧世家,大慶王朝屹立一百七十三年,可論存在時間和積攢底蘊,也難以比得上這些傳承了數百年的世家,如今天子有意祛除世家沉屙,可卻不能一蹴而就。」
「元家雖清正行事,但元相兩朝元老,在江南世家一代享有盛名,不少世家追隨,你與元家那個孩子成婚,一來可以平復朝中日益緊張的局勢,二來……也能讓一些人放鬆警惕。」
李意清道:「元家雖為幾大世家首領之一,但是自元相後一直走科舉,族中子侄鮮少享受恩蔭。如果是為了掣肘,潁州孟家更加合適。」
「潁州孟家在潁州盤踞百年,其中龍潭虎穴,你父皇哪裏捨得。」太後搖頭笑了笑,「元家那孩子不同,三歲啟蒙,飽讀詩書,為人端正,你太子皇兄也是點過頭的。」<="<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順成帝張了張口,一句「甚好」卡在喉嚨裏上不去下不來,轉而問身邊的皇後:「皇後覺得呢?」
皇後露出恰到好處的笑意:「臣妾但憑母後和陛下做主。」
李意清站在一旁想要開口,卻看到太後身邊的蕭嬤嬤朝她搖了搖頭。
太後此舉,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早有謀劃。
李意清隻好噤聲。
元辭章年少時做過太子伴讀,李意清是見過這個人的。
他性情高潔,待人淡漠,盡管同窗三年,卻總不像他人一樣親近隨和,反而帶著時刻拒人於千裏之外的疏離。
元相是個純臣,他教導出的兒孫自然也像極了他的行事作風。
可是年少時的太子伴讀身份,在朝中本身就是立場的象徵。況且當今太子殿下文韜武略,即便是嚴正如周太傅,也不住誇讚。
故而,元辭章在李意清的心目中,除了是朵遺世雪蓮,更是迂腐呆板、不懂變通、滿口隻會「之乎者也」的書生。
*
不知什麽時候,台下議論的聲音小了下來。
太後見皇帝沉吟不語,開口道:「皇帝,今日不談哀家誕辰,隻談恩科納賢。狀元既已金榜題名,何不喜上加喜,天子賜婚。」
聽懂太後意思的朝臣官宦紛紛心中盤算。
大慶朝不講究駙馬參政與否,若是能被天子選中,那才是真的做了乘快婿。
體麵尊貴不說,光是年節進宮覲見,便能讓陛下忘不了這個人。
隻是——
有膽大的朝臣抬頭朝上看了一眼,太後是有意於賜婚意清公主和元家長孫。
那可是意清公主,元相累世清流,家風端正,數他帶頭彈劾的次數最多。
真不知道是福是禍。
*
順成帝眸光微動,半響,終於下了決斷。
「公主意清,性情溫良,孝慧聰穎,著封為於光公主。狀元辭章,通曉經世,達理明事。二人年歲相當,才德相配,特賜婚於二人,結成百年之好。」
順成帝的聲音說大不大,卻足以讓眾人聽得一清二楚。
內宦傳呼聲一聲接著一聲,即便是離高台最遠的朝臣也足以聽清這道賜婚旨令。
年過古稀的元相起身,枯槁的手扶著拐杖,閉了閉眼,朝皇帝跪下。
「老臣,叩謝皇恩。」
順成帝抬了抬袖子,立刻有人扶起元相。
「意清和辭章的婚事,禮部和司天監共辦吧。」順成帝視線轉向元相一邊,不急不須道:「意清頑劣,還望元相費心……多多擔待。」
最後一剎那,順成帝將本應脫口而出的「費心教導」改成「多多擔待」。
聽到轉音的眾人不禁咂舌,孫媳侍奉親長、聽取訓話,本就是應盡之義,可是皇帝何其偏愛,不忍讓李意清受到絲毫委屈。
元相繃住了臉色,道:「臣惶恐。」
第2章 詠桃
天子金口玉言,賜婚聖旨一下,朝臣紛紛極具眼色地出聲道喜。
李意清看著滿堂喜色中,一身青竹白衣的青年站在元相身邊,因為是低著頭,她看不清他的神情,隻能看見元相死死拽著青年的袖袍。
大概是不情願的。
李意清隻看了須臾,便收回了視線,注意力回到今日壽宴的主角身上。
太後神色如常,繼續與前來拜壽道喜的各位夫人交談,李意清坐在她身邊,百無聊賴的剝著桌上的供果。
她的動作被太後盡收眼底,太後抿了杯中新釀的杏酒,放下杯子道:「哀家年邁,有些累乏,皇帝與諸卿盡興就好。」
說罷,看向李意清。
「意清,哀家許久不見你,隨哀家去慈寧宮吧。」
雖然是商量的語氣,但是卻帶著不容拒絕的威嚴。
李意清放下手中剝了一半的橘子,站起身回禮,扶著太後離開了。
*
離開宴會,太後遣散身邊跟隨伺候的奴僕,隻留下近身伺候的蕭嬤嬤。
李意清原先落後一步跟在太後身後,見太後放慢了步子,便抬步追平,「皇祖母……」
「也是難為你,在宴席上憋到現在才開口。」太後似乎早知道李意清會忍不住開口,瞥了她一眼道,「不過你也不必再說,君無戲言,此事已經滿朝皆知,等司天鑒算出良辰,便是讓禮部著手準備大婚儀仗。」
李意清搖了搖頭:「賜婚我並不意外,而是好奇祖母與父皇為何會選擇元家。」
太後對於她的提問有些意外。
「看來一年多的遊歷,讓你想通了不少事。」太後微微沉吟,「元家乃江寧世家,大慶王朝屹立一百七十三年,可論存在時間和積攢底蘊,也難以比得上這些傳承了數百年的世家,如今天子有意祛除世家沉屙,可卻不能一蹴而就。」
「元家雖清正行事,但元相兩朝元老,在江南世家一代享有盛名,不少世家追隨,你與元家那個孩子成婚,一來可以平復朝中日益緊張的局勢,二來……也能讓一些人放鬆警惕。」
李意清道:「元家雖為幾大世家首領之一,但是自元相後一直走科舉,族中子侄鮮少享受恩蔭。如果是為了掣肘,潁州孟家更加合適。」
「潁州孟家在潁州盤踞百年,其中龍潭虎穴,你父皇哪裏捨得。」太後搖頭笑了笑,「元家那孩子不同,三歲啟蒙,飽讀詩書,為人端正,你太子皇兄也是點過頭的。」<="<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