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天色已晚,但一天內發生這麽多大事,誰也不想去睡覺。夜晚的河邊還需要輪流值班,大家索性點起了篝火圍坐在一起聊天。
月華如洗,山穀空曠,隻有燒柴火的「劈啪」聲和人聲低語,頗有幾分聊齋的味道。
最初這裏叫做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後來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直到一九八四年才變為如今的敦煌研究院。現任的院長原型為「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畢業於北京大學,也是克服萬難,以瘦弱的肩膀扛起研究院的工作,那會的女同事們都在心底拿她當榜樣。
這一夜,院長給大家講起老所長當年發現經書的一段往事。
剛成立研究所那會隻有兩頭驢和一頭牛來拉車,正愁買不起馬,縣裏傳來消息說從土匪那裏沒收了一匹馬,可以分給研究所。為了給這幾隻牲畜存放飼料,大家決定把中寺後的一座小廟騰空,因而挪動了廟裏三尊清末的塑像。這段真實故事詳細記錄於《敦煌的光彩——常書鴻、池田大作對談錄》
講到這裏,不知道哪來的野貓喵喵叫了幾聲。有膽小的問,該不會這一動動出什麽邪門的禍事來了吧?院長,你講的是不是鬼故事啊?
院長笑著跟身邊人說,你們看他,我還沒說多少,他就把前麵的都忘了。最開頭怎麽說的來著?這是發現經書的大喜事。你這故事聽得和那猴子掰玉米,掰一個扔一個一樣了。
話音剛落,剛才的野貓鑽進了一片低低的樹林,好像在與什麽搏鬥,尖利地叫了幾聲,叢林裏一陣撲簌簌的聲音。所有人一時間都提心弔膽起來,沒有了心情說笑,膽子最大的舉起一隻火把靠近,想要驅趕走裏麵不知名的野獸。
「嗷!」薑雲逸一聲大叫抱著貓從裏麵跳出來,差點被火把點著了頭髮,杭柳梅在一片尖叫聲中揪著兒子的耳朵把他拉到人群裏坐下。
被他這麽一鬧,好像今夜真不會發生什麽事了,院長就接著講故事。
敦煌塑像一般是先豎著立一根木頭,然後在上麵再橫著綁一根做成「十」字型,用草和蘆葦把它們包起來,再用麥秸和泥捏住大致的形狀,還得用棉和細泥敷上細節,最後才能著色。這個製作方法參考了《敦煌的光彩》第一章《絲綢之路上的寶石》
然而那三尊清末塑像卻不是這樣製作出來的,它們的木頭深深插入土製的台基,為了移開,隻能把它們拆掉。拆毀塑像後大家發現包著這幾尊木頭的不是草而是經書。
老所長立刻進行了調查,發現這些確實是寫經的殘片,而且還是北朝的作品。這一發現令所有人都無比震撼。於是老所長去詢問莫高窟的老住持,得知這些塑像在 1900 年發現藏經洞前就有,也就是說在第 17 窟藏經洞外,也還有著其他經書。
老所長當時就做出了預測,敦煌某處也許還藏著不為人知的洞窟和壁畫。
「今天你們在榆林窟附近居然發現了新石窟,真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一切都被老所長言中了,隻可惜他沒能看到今日的景象。」院長說完又往火中扔了一塊木柴。第二天她就帶著一隊人馬去新洞窟進行考察,杭柳梅和龔老師也在其中。
雨過天晴,日光都在幫助他們工作。這天的石窟被照耀得異常光明,這裏以藍色、白色和黑色為主,畫麵高古而飄逸,杭柳梅仰頭觀看的時候手下情不自禁地模仿線條的走向,卻屢屢被牆壁上的裂痕打斷。
「這裏,快來看看這裏。」聽到龔老師的低呼,四散的同事們都圍了過去。
那是唯一一個保存還算完整的牆角,龔老師發現了一尊斑駁的藥叉的形象。藥叉又名金剛力士,他們手持金剛護法杵。金剛力士是佛教中的護法神之一,每一個天王都有兩個金剛力士作搭配,也就是常說的「四大天王和八大金剛。」此處參考了《敦煌藝術通識課》
相似的畫風,相似的色彩,相似的形象,所有人都立刻聯想到了莫高窟的第 254 窟。
254 窟的壁畫由下而上分別為金剛力士、千佛與故事畫、飛天伎樂,從地下到人間再到天宮。這樣三段式的布局正式北魏時期壁畫的典型代表,新石窟的畫麵也是如此分布的。再加上其他種種細節,基本可以確定這個新石窟製作於北魏時期。
「這千佛像頂光和身光的顏色斜著排列下來沒有問題,菩薩和飛天也是一脈相承。但是,這裏怎麽這麽奇怪呢?怎麽能缺了那麽一大塊東西?」龔老師站起身來拍了拍褲子,自言自語地發問。
杭柳梅知道龔老師所指的是什麽。北魏時期的石窟裏西域和中原風格相交匯,一般都是塔廟式。也就是說進窟首先能看到的是中原形製的人字披頂,南北兩側是簡化了的木質鬥拱。中心一般是方形塔柱,像頂樑柱一樣撐在最中央,塔柱上還會開龕塑像。可這個新石窟的中心竟是空空如也。
所有人不約而同地向石窟的中心聚攏,大家從窟頂看到腳底,意圖尋找破題的入口。雖然他們的腳步都很輕,但還是踏起了一片塵土,杭柳梅覺得鼻子癢癢,趕忙用手捂住,跑到石窟外連打三個噴嚏。
外麵起了山風,送來清新的空氣,杭柳梅深吸一口,望著遠處的樹林。她的身後響起急促的腳步聲,扭頭一看,同事們捂著口鼻向外沖,直到出了洞口,他們才張嘴大口呼吸。
「怎麽了?裏麵怎麽了?」杭柳梅嚇了一跳,扶住龔老師的胳膊問。<="<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月華如洗,山穀空曠,隻有燒柴火的「劈啪」聲和人聲低語,頗有幾分聊齋的味道。
最初這裏叫做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後來更名為敦煌文物研究所,直到一九八四年才變為如今的敦煌研究院。現任的院長原型為「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畢業於北京大學,也是克服萬難,以瘦弱的肩膀扛起研究院的工作,那會的女同事們都在心底拿她當榜樣。
這一夜,院長給大家講起老所長當年發現經書的一段往事。
剛成立研究所那會隻有兩頭驢和一頭牛來拉車,正愁買不起馬,縣裏傳來消息說從土匪那裏沒收了一匹馬,可以分給研究所。為了給這幾隻牲畜存放飼料,大家決定把中寺後的一座小廟騰空,因而挪動了廟裏三尊清末的塑像。這段真實故事詳細記錄於《敦煌的光彩——常書鴻、池田大作對談錄》
講到這裏,不知道哪來的野貓喵喵叫了幾聲。有膽小的問,該不會這一動動出什麽邪門的禍事來了吧?院長,你講的是不是鬼故事啊?
院長笑著跟身邊人說,你們看他,我還沒說多少,他就把前麵的都忘了。最開頭怎麽說的來著?這是發現經書的大喜事。你這故事聽得和那猴子掰玉米,掰一個扔一個一樣了。
話音剛落,剛才的野貓鑽進了一片低低的樹林,好像在與什麽搏鬥,尖利地叫了幾聲,叢林裏一陣撲簌簌的聲音。所有人一時間都提心弔膽起來,沒有了心情說笑,膽子最大的舉起一隻火把靠近,想要驅趕走裏麵不知名的野獸。
「嗷!」薑雲逸一聲大叫抱著貓從裏麵跳出來,差點被火把點著了頭髮,杭柳梅在一片尖叫聲中揪著兒子的耳朵把他拉到人群裏坐下。
被他這麽一鬧,好像今夜真不會發生什麽事了,院長就接著講故事。
敦煌塑像一般是先豎著立一根木頭,然後在上麵再橫著綁一根做成「十」字型,用草和蘆葦把它們包起來,再用麥秸和泥捏住大致的形狀,還得用棉和細泥敷上細節,最後才能著色。這個製作方法參考了《敦煌的光彩》第一章《絲綢之路上的寶石》
然而那三尊清末塑像卻不是這樣製作出來的,它們的木頭深深插入土製的台基,為了移開,隻能把它們拆掉。拆毀塑像後大家發現包著這幾尊木頭的不是草而是經書。
老所長立刻進行了調查,發現這些確實是寫經的殘片,而且還是北朝的作品。這一發現令所有人都無比震撼。於是老所長去詢問莫高窟的老住持,得知這些塑像在 1900 年發現藏經洞前就有,也就是說在第 17 窟藏經洞外,也還有著其他經書。
老所長當時就做出了預測,敦煌某處也許還藏著不為人知的洞窟和壁畫。
「今天你們在榆林窟附近居然發現了新石窟,真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一切都被老所長言中了,隻可惜他沒能看到今日的景象。」院長說完又往火中扔了一塊木柴。第二天她就帶著一隊人馬去新洞窟進行考察,杭柳梅和龔老師也在其中。
雨過天晴,日光都在幫助他們工作。這天的石窟被照耀得異常光明,這裏以藍色、白色和黑色為主,畫麵高古而飄逸,杭柳梅仰頭觀看的時候手下情不自禁地模仿線條的走向,卻屢屢被牆壁上的裂痕打斷。
「這裏,快來看看這裏。」聽到龔老師的低呼,四散的同事們都圍了過去。
那是唯一一個保存還算完整的牆角,龔老師發現了一尊斑駁的藥叉的形象。藥叉又名金剛力士,他們手持金剛護法杵。金剛力士是佛教中的護法神之一,每一個天王都有兩個金剛力士作搭配,也就是常說的「四大天王和八大金剛。」此處參考了《敦煌藝術通識課》
相似的畫風,相似的色彩,相似的形象,所有人都立刻聯想到了莫高窟的第 254 窟。
254 窟的壁畫由下而上分別為金剛力士、千佛與故事畫、飛天伎樂,從地下到人間再到天宮。這樣三段式的布局正式北魏時期壁畫的典型代表,新石窟的畫麵也是如此分布的。再加上其他種種細節,基本可以確定這個新石窟製作於北魏時期。
「這千佛像頂光和身光的顏色斜著排列下來沒有問題,菩薩和飛天也是一脈相承。但是,這裏怎麽這麽奇怪呢?怎麽能缺了那麽一大塊東西?」龔老師站起身來拍了拍褲子,自言自語地發問。
杭柳梅知道龔老師所指的是什麽。北魏時期的石窟裏西域和中原風格相交匯,一般都是塔廟式。也就是說進窟首先能看到的是中原形製的人字披頂,南北兩側是簡化了的木質鬥拱。中心一般是方形塔柱,像頂樑柱一樣撐在最中央,塔柱上還會開龕塑像。可這個新石窟的中心竟是空空如也。
所有人不約而同地向石窟的中心聚攏,大家從窟頂看到腳底,意圖尋找破題的入口。雖然他們的腳步都很輕,但還是踏起了一片塵土,杭柳梅覺得鼻子癢癢,趕忙用手捂住,跑到石窟外連打三個噴嚏。
外麵起了山風,送來清新的空氣,杭柳梅深吸一口,望著遠處的樹林。她的身後響起急促的腳步聲,扭頭一看,同事們捂著口鼻向外沖,直到出了洞口,他們才張嘴大口呼吸。
「怎麽了?裏麵怎麽了?」杭柳梅嚇了一跳,扶住龔老師的胳膊問。<="<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